關於王財貴講座的觀後感範文

王財貴教授不僅是一位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傳播者,同時也是一位可親可敬的師者。本站小編爲你分享了關於王財貴講座的觀後感範文,希望你們喜歡。

關於王財貴講座的觀後感範文

  關於王財貴講座的觀後感範文篇一

我很榮幸能夠在課堂上觀看到王財貴教授的演講,由於時間限制,觀看時間僅有短短的一個半小時。時間雖短,但我卻感受到了一種不一樣的教育,對教育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

王教授開篇就指出“教育是非常簡單的事;教育是非常輕鬆愉快的事;要培養人才,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或許有些老師早就知道過這個觀點而顯得不以爲然,但是對我而言,這卻是一個全新的觀點。因爲我從來也沒感覺到教育會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幼兒園時期,老師叫我們要好好學習,才能考上好的國小;國小時期,老師叫我們要好好學習,才能考上好的中學;中學時期,老師叫我們要好好學習,才能考上好的大學。似乎所有的老師教育學生的目的只有一個:考上好的學府,長大成才。就爲了這個“終極目標”,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要在課上寫滿整個黑板,保證學生抄下所有重點;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得要含辛茹苦的批改作業,挑燈夜戰;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要弄出一堆又一堆的練習卷、試卷來測試“我”的學生是否達到了“人才標準”。在我看來,這樣的教育對老師來說,一點也不簡單,一點也不輕鬆,更不用說什麼不費吹灰之力了。

然而,在這樣的教育下,老師們的兢兢業業換來的卻僅僅只是少數人的成才,極大多數人依舊平平凡凡,一生碌碌無爲罷了。難道極大多數人是笨蛋,而那些少數人是十足的天才?當然不是,他們的起點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極大多數人的對學習好奇和興趣被長時間繁重、枯燥的教育磨掉一層又一層,直至消失。沒了好奇,沒了興趣,學習的熱情就這樣慢慢消失,最後只會俯首甘於平凡。

因此,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下該如何教育,怎樣使我們的下一代得到真正的教育。

在接下來的講座中,王教授提出來“中國人,不要忘了中國文化”、“科學教育與教育的科學化”、“兒童教育貴在耳濡目染”、“白話文是不需要學的”、“簡易便行的讀經教育”和“有教就有,沒有教就沒有”的一系列觀點和建議讓人印象深刻,也就是因爲這樣,我對中國式的教育又重新燃起的一點希望。

話說回來這個利益至上的快速時代,拜金主義等西方文化充斥着整個社會,每一個國人都好似過客,來去匆匆,好像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自然也就談不上坐下來細細品讀中華五千年的經史文化,感受五千年的文化深度。更有甚者,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忘了中國文化。

國家的經濟實力在飛速提升,國人的素質卻有着明顯的下降。有人會喊: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爲什麼國人的道德底線正在一步步的後退,國人的步伐正一步步邁向道德的深淵?我想,這或許就是因爲少了從小到大對國人進行五千年經典文化的薰陶,少了從小到大對國人講訴中華傳統美德,而使得當代人只會盲目地全盤接受西方文化,不知也不管道德在哪裏,道德有何用。

我們深知:一座高樓的建造需要的不是華麗的裝飾,而是最底部的奠基,一旦基石沒打好,無論這棟高樓多麼“傲然聳立”,最終的結局也只能是一片廢墟。國人的教育也是如此,我們一旦失去了中華文化經典作爲學習西方文化的基石,所有學習到的西方文化不能與中國實際相輔相成,那麼中國的發展永遠只能是西方的“山寨版”。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句話很是經典,也同樣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但是看看現在的娃娃,哪一個不是整天學這學那,整天考級過級。由於一代又一代的長輩的錯誤認識:把學習技巧性的東西當成就是教育,想要讓孩子們擁有更全方面的本領,才能在社會有着更好的生存。結果顯而易見,當代的兒童失去了他們應有的童年,換來的是一節又一節的補習。

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耳濡目染間就足以學到很多東西。因此,把握好小孩子的幼兒時期至關重要。王教授舉了好幾個例子——能夠有所成就的一些人,大多數都是小時候誦讀過經史。或許這並不是大多數的情況,但是我們知道,誦讀經史確實是有用的。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技術性的東西的的確確很重要,瞭解經典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今的教育體制雖說不可撼動,但我們仍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去慢慢“撬動它”。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只要是身爲一名成年人就應該要爲我們的下一代負責:向周圍傳誦中華文化經典,向世界傳誦中華文化經典。讓我們的下一代的生活充斥着濃濃的文化氛圍,讓真正的教育幫助下一代的茁壯成長。

  關於王財貴講座的觀後感範文篇二

讀了王財貴教授的講座,心裏有喜也有憂,但喜的少,憂的多,喜的是很多國民甚至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在彷徨了很久以後,開始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用不着到國外探討所謂的西式先進的教育,揭開老祖宗的家底,向老祖宗討教,這纔是真的出路

在國外掀起"論語","易經熱"的時候之前,其實我們多數人對自己的老祖宗研究的不夠徹底,只知道我們是古代文明之大國,有着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史,至於讓我們在那個方面具體說一下,就不知道怎樣說了,起碼說上來的不多,至少四十年前被我們批判的孔老夫子爲什麼被聯合國的一個機構評爲世界發展的中國第一人時,不論我們這些普通人想不到爲什麼,甚至有些所謂學者也弄不清爲什麼,整天忙於什麼,對待我們的教育到底向哪個方向發展,怎樣發展,弄不清一個具體的思路,形不成一個清楚的目標,可是當國外悄然興起的 論語易經熱時我們的專家、學者才恍然大悟起來,原來發展的路就在腳下,亡羊補牢,爲時未晚,但若是像颳風那樣,風過一樣風平浪靜,那只是搞形式,做樣子,給自己的帽子染紅頂子。

記得去年美籍華人錢永健獲得諾貝爾的時候,和今年高錕獲得諾貝爾的時候,國內掀起了一陣風:諾貝爾到底離我們多遠?上海交通大學一位教授說:清朝初期我們的科技還走在世界的前列,後來由於我們的教育落後了,人家超過了我們,現在我們的教育模式不先進,尤其在基礎階段,培養出來的孩子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創新意識,更談不上創新能力了,只是一部部複印機。近期我讀了一篇文章“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教育”,指出:中國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儘量記住(或背過)考試中出現的一切問題,大海里 撈針一樣。網絡“紅人”範跑跑一位北大歷史系的高材生也爆料:只要把書本上的背過,一定能得高分。現在爲了考高分背是學題型、背作文、背科學--------------,所有的一切好似與自己的思想沒有關係,可以不難理解我們周圍出現的“高分低能”現象。

尤其在我們基礎教育階段,背、背、背這種現象特別厲害,老師爲了學生考高分而逼着學生學,而學生爲了考高分而被老師逼着背,制度逼着老師,老師逼着學生,都爲了考好成績,給學生減負,首先應該給加負者減負,這纔是根源,教育制度改革勢在必行,尤其是學生的評價方法、教師的評價機制更是重中之重。

  關於王財貴講座的觀後感範文篇三

王教授在他的講座中指出了早教的重要性,作爲一個母親,我們從孕育生命的那一刻起,就應該把孩子的教育安排好,每一個孩子從孕育之初到13歲都是一個極爲重要的教育時期,而我們大多的父母親都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正如王教授所說,我們大學老師常常去埋怨高中老師,高中老師常常去埋怨國中老師,國中老師又去責怪國小老師,國小老師呢去責怪幼兒園的老師,而幼兒園老師呢去責怪家長,是呀,家長又能去責怪誰呢?只有自己罷了,在一個人的生命成長中,誰也不曾想到起關鍵作用的是你的家長和你的幼兒園或國小老師,有幾個人又會知曉這個道理呢?我們常常會認爲初高中大學更重要,豈不知,這種誤區我們已經是在我們的心中深深的紮下來根,我們過多地去思考孩子的未來,而恰恰卻忽視了孩子最爲寶貴的現在,從孩子還在母腹之中,我們就應該給孩子聽音樂、讀經典,而我們的孩子理解力必然會極強,我們的語文教學處於一種淺層次,是因爲我們常常自認爲孩子小,所以用更加層次低的教學內容展示給他,而這卻遠遠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因此,我想說,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都存在着一種誤區,那就是孩子們不能接觸到更多範圍內的知識,更多範圍內的資訊,他們必然會變得無用無能,而毫無思考能力,這一切都是我們教育惹得禍,是我們用一隻無形的手,讓孩子們失去了寶貴的學習和教育時機,我想在我作爲班主任的這段時間裏,我該怎樣做,才能真正的'讓學生走出這個極爲危險的誤區呢,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和家長真正的認識到閱讀對於孩子的巨大的作用,如果錯失了國小時光,任時光飛逝,我又將如何面對孩子們的窘境呢?看看小世民、小霖一副滿不在乎又自以爲是的派頭,我的內心真的爲他們所焦急,如果我不能用一個非常有效率的方法管理學生,用高利率的方法讓孩子們喜歡上閱讀,是多麼大的錯誤,今年教的是一年級,而這些天真卻缺乏真誠的孩子們將如何面對以後的成長,而我內心深處卻又如何自處呢?光喊口號又有什麼用,光是每天給大家上一節閱讀課又有什麼用,光是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又有什麼用?這些孩子教育的突破口我還沒能找到,可自己卻還在自以爲是中沾沾自喜,還在自以爲是中延滯了時光,孩子們的成長不等人,而我卻沒能拿出一個更具科學性可行性的方案。

我想,所有這些只能從一點一滴中積累、從一點一滴中去發現,同時,還要不斷地從同事中去傾聽、去學習與溝通、再者還要向網絡學習,向書中去學習,只有不停地行動中,才能真正的找到一條適合的道路,如果只是在發愁中空度了時光,又與事何補呢?行動着,從各個方面,我不能停止,否則前功盡棄,沒有成功只有堅持,沒有了堅持就不會有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