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看浪花》語文教學總結

《看浪花》是一首充滿童趣、充滿想像的詩歌,全詩共分五節。其中2、3、4小節是重點。詩歌語言清新、活潑,琅琅上口。

西師版《看浪花》語文教學總結

本文在描寫浪花時用了許多比喻句,把浪花比作問號、稻穗、馬鬃等,對於不是生長在海邊的學生來說理解上有一定困難。於是我在設計了這樣的導入:你知道的大海是怎樣的?然後播放大海上浪花不同姿態的幻燈片,由此讓學生心中自然升騰起強烈的親近慾望。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抓住“孩子想什麼”這個問題切入,由此理解詩歌每段的前兩句,難點理解“我想讓海水變淡水,嘩啦嘩啦澆莊稼”“我想到海底去探險,身着潛水服裝戲黑鯊”“我想到海底去採礦,抱出萬千金疙瘩”。教學過程種穿插多張圖片,讓學生體會海水的美麗。然後用“嘩嘩”一詞引入後兩句的學習。以像稻穗爲重點,讓學生感受稻田裏的稻穗如大海中的浪花那麼的無邊無際,並且重點指導學生去讀出這樣的感覺。在這樣形式的教學實踐中,確實我自己也感覺到了內容的零碎,問題的瑣碎,缺少一根主線把零散的部件串起來,整首詩歌學起來就少了那樣整體的美了。

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便是打開學生學習興趣的“金鑰匙”,而創設一定的情境是激活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我在整節課中時時注意到爲學生創設學習語文的情境。充分地發表個人想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感悟第一個孩子的“我想讓海水變淡水,嘩啦嘩啦澆莊稼”的.美好願望時,我出示了多張乾旱的圖片,創設情境:聽聽小禾苗它在說什麼?聽聽這位農民伯伯的話,他在呼喊些什麼?學生看到如此觸目驚心的照片,都能有感而發:“誰來救救我吧?”“我的小禾苗要枯死了,水啊!你快來吧!”此時,我趁熱打鐵:“現在你就是這些小浪花,你最想做什麼?”。在這樣的情境下,第二段的教學就有了深度。在最後一小節的學習中,我也創設了情境:“聽,媽媽在叫我們快回家呢!大家趕緊穿好鞋子,跟浪花說再見吧!”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特別開心,也體會到了文中小孩的依依不捨之情。

朗讀課文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於增強語感、發展語言。新課程標準中要求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以讀爲主,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讀中體會文章的含義,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我在《看浪花》這節課中安排了豐富的、多層次的、多形式的閱讀,每一步的讀都提出相應的要求,如:教學初,“課文這麼美,是不是很想讀一讀?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順,你能做到嗎?”;再讀課文時,要求“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能讀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老師看你們讀得這麼好,我也想讀一讀。”“我讀得這麼差,請同學教教我怎麼讀好”等,如此設計多次練讀,使學生在讀中有想像,讀中有思考,讀中有感受,真正地達到了對語言文字的積累,感悟,品味,薰陶,使讀成爲維繫課堂生命活力的主動脈。

但是本堂課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處。

1、朗讀指導還不夠有力度,沒能提高全班學生的朗讀能力。個別學生讀得很好,但是一到齊讀,感情就不夠強烈了。朗讀的量已經達到了,但是沒得到質的提高。

2、寫作環節所佔時間稍多,寫作難度過難。在小練筆環節,共花了10來分鐘,大部分學生只寫了兩句話。在設計這一環節時,沒有切實考慮到絕大部分學生的寫作能力。二年級的學生,纔剛接觸到寫話。通過一節課,就讓他們去完成這樣一節富含想象力的小詩,確實是相當有難度。

3、課堂中,一問一答的形式過多。給人的感覺是:牽着學生一步一步地跟着我走,不敢放開手來,讓學生自由自主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