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斯朱蘭纔不管自己是不是天才,他只做了自己想做的。

我心隨我,我爲我心,這一刻我想這樣做,且不論前程好壞,亦不在乎是非成敗。不是滿地都是六便士,他一擡頭就看見了月亮。而是月亮一直都在他心裏,只是在這一刻他準備擡頭看向月亮,然後不再低頭而已。

並非是所有人選擇了世俗而他孤單的選擇藝術,而是大部分人選擇安逸刻板符合社會主流認知的幸福,只有他選擇了狂浪不羈遵從本心最初的想法。

斯朱蘭是不是個天才,別人認不認可他對於斯朱蘭來說都無關緊要。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且不留有機會讓後世評價他的一生曲直是非。

不敢說一生問心無愧活的坦坦蕩蕩對得起每個人,但至少做出選擇之後的斯朱蘭的每一個舉動都隨心而動。即使活着的時候世人能發現斯朱蘭的奇才,然後一羣附庸風雅的人跑到他面前對着他的臭腳大捧特捧,恐怕斯朱蘭也是不屑一顧的。

最開始的初衷既不是爲名,也不是爲利。連自己能做到哪一步都不知,只是這樣想了便這樣做了,如此隨心放縱自己的斯朱蘭,如此特立獨行與衆不同的斯朱蘭,他是濁濁亂世的一股醒事清泉,也是甘甜清泉中一股泥流。

世與我何,全不在乎。我心隨我,我爲我心。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重讀這本書時,比起體會“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這次我更在意書中人物的感情細節,邊讀邊在腦子裏不斷拼湊那些忘得差不多的情節。

中間讀到某些描述時我都非常生氣,覺得他真的是個冷漠自私至極的王八蛋,憑什麼拋妻棄子之後還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又憑什麼認爲自己拯救了一段荒唐的婚姻而如此漠視他人的生命,且讚歎男人才有高貴的靈魂,嘲諷女人只是依附愛情而活的蠢貨。

後來仔細想想,他身旁滿是人性的矛盾、拿愛情來矯飾的控制慾以及虛榮的社交,既然世俗都沒有多好,也該允許有人反抗。如果他的內心真的受到某種牽引,又怎麼能忍受循規蹈矩地配合着妻子的虛榮過完這一生。想到這裏又覺得他真是個勇敢真實的理想主義者,他的語言反映出來他的靈魂更是極具魅力,總叫人能輕易地站在他那邊。

作者在書中都極少爲他的冷漠無情找藉口,這顯得人物更加真實,也讓我反思着我是否應該更加客觀地看待書中的人物,而不該拿他與我腦子裏設想出來的追求藝術的完美形象做對比。

但個人還是覺得劉勇軍的那個譯本比較好讀。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都說毛姆寫字抨擊如刺刀,把好多美好的想象全部打碎,一點也沒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年近五十毅然決然,像發瘋一般拋家棄子,遠赴巴黎,追尋自己的畫家夢。說他勇敢,是因爲他拋棄了現有的富貴和地位,寧可窮困潦倒去畫一些世人看不懂的畫。說他可惡,不爲過,他性格古怪尖銳,不負責任拋棄妻子兒女,背信棄義和幫助他的朋友的妻子搞在一起。他是一個我現實中從未見過,也不知能否見到的人物類型,可以想象到他在風景如畫與世隔絕的小島上,過着平淡無奇,樸實的不能再樸實的幾乎於原始人類的生活,內心依然想着自己的理想,總想把自己的內心和想法表達在畫裏。這是一種超乎世俗的心態,他就是覺得自己應該在這裏,過藝術家的生活,所以他說他沒有感到愧疚,沒有感到後悔。

我時常在想,以後我要是能和愛的人一起在郊外,過着田園般的生活,那該多好。可是,我的前提是什麼?我希望的是有足夠的物質基礎,或者說,這樣的生活是在我已經體驗過世俗生活之後渴望得到的。所以,我沒有可能也不會達到斯特里克蘭德的境地,因爲現實的束縛,因爲內心的牽掛,因爲性格的不果敢。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中年人勇於追求追求夢想的決心是令人佩服的,有好多人二十出頭就喪失了進取心,以過上平庸的日子爲榮,這樣的例子社會上很多,我身邊也很多。但我總體上不喜歡斯朱蘭這個角色,他勇於追求夢想的源泉並不是什麼優秀品質,而是他的自私和傲慢,所以他纔會拋妻棄子、對救命恩人反咬一口,旁人在他看來都無足輕重,藝術家的特立獨行可以被廣泛接受,但是斯朱蘭已經屬於道德問題了。

作者用月亮代指夢想,六便士代指現實生活中的瑣碎,我覺得斯朱蘭的'月亮一點也不漂亮,他窘迫到一便士也沒有時也並不值得可憐。我覺得作者在開頭結尾描述衆人以及斯朱蘭妻兒的反應還有別的用意,一個本來惡評如潮的人,名聲大作後聲譽大反轉,最痛恨他的人也不得不以他來裝點門面,他過往的種種不是全成了無足輕重的瑕疵,甚至被當做特立獨行。人們佩服有大成就的人,但大多數人既沒有這些人的天賦和機遇,又不肯像這些人一樣肯忍耐寂寞苦心孤詣,反倒把這些人的瑕疵當做成功的要素,似乎這是不爲多數人知的又很容易具備的成功品質。斯朱蘭的瑕疵乃至道德問題,就是這樣被當時的人們人們有意無意忽略了。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擡頭卻看見了月亮。

——題記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本關於理想和現實的書。月亮代表的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六便士則代表現實生活。理想和現實就像是一對矛盾體,人們都說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或許很難找到這樣一位堅定執着的追夢人。在作者毛姆筆下,卻刻畫出了這樣一位清流般的主人公。他對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卻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他嘗試着用畫筆譜寫出光輝燦爛的樂章,傾盡全力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上。現實社會中,在衆人爲了自己的名譽,地位,財富忙碌的時候,夢想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不值一提。大多數人最後所成爲的,並非是他們最想成爲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爲的人,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迫於生活的苟且與無奈。每個人都有夢想,可是逐夢的路上總是少不了艱難險阻,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與能力去追逐夢想。如果有一天,當夢想照進現實時,請別忘了停下你匆忙的腳步來看看它。

其實月亮一直掛在高空,六便士一直躺在腳下,擡頭仰望還是低頭俯瞰,取決於你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這算是我第一次去看一本關於藝術家的傳記,講真,我對藝術家很是陌生,(其實我也是看到中後部分才肯承認斯朱蘭是藝術家的),而且我認爲便捷的自動化時代裏,有靈性的藝術家似乎很少。

怎麼說呢,這是一本一開始覺得雲裏霧裏,然後讓你欲罷不能的書。作者刻畫人物的本事真是讓我驚歎,描寫已經不能用細緻細膩來形容,我記不清各個人物的樣貌,但我彷彿能看到斯朱蘭太太穿梭於文學家評論家的交際,德克平庸的繪畫技藝以及不相符的美的感受力,愛塔看向斯朱蘭時誠摯而又飽滿愛意的雙眸,以及,斯朱蘭邋遢的造型,讓人很不舒服的語言,迫切爆發的創造慾望,對美的創造力。

在書中,斯朱蘭的形象實在是豐滿,有可以吐槽的,有值得尊敬的,有望塵莫及的,有不屑一顧的等等特色綜合。作者的內心肯定是對他頗爲欣賞,稱他偉大的靈魂。也是,他的瑕疵在他偉大的靈魂面前,可以忽略了。

怎麼說,在書中,我欣賞他甚至驚歎,在現實中,或者說在我周圍,這種人我可能不會注目。因爲,我是個俗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起初看《月亮與六便士》,並不覺被那開頭的故事所吸引,只是翻到故事的最後,幡然醒悟自己早已旁人的角度走入了斯朱蘭的夢境,追尋着自己的夢想,永不停歇的腳步,不論世事如何,只做唯一的自己。幸福的童話當中總是有一座漂亮的房子,一個愛人,一雙兒女,最後的斯朱蘭也是達到了他自己的童話,也許是幻化成牆上畫作中一角走入仙境罷了。每一任被他所拋棄的妻子,只是奔跑追尋月亮路途中,從口袋裏跌落出來的便士而已,蛻去的是肉體,而終究留下的是靈魂。時間流傳最久的不是任何固化的物質,而是永久的精神。

然世人皆覺此書如獲至寶,是因世人都不如書中主角那般灑脫,去追求天上之月,那如畫如夢般的月亮,只能低頭尋找那歸屬於自己的六便士。如你有一個幸福的生活,能做到拋妻棄子去追尋夢想麼?我相信很多人都無法做到,只好寄精神與書,放飛自我的靈魂,借斯朱蘭之體去感受一下何爲夢想之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充滿好奇之心,什麼時候,小時候的那份純真好奇,被生活所磨平了棱角,我們寧願數着口袋裏的零錢,也不願擡頭看看月光。我們留下的只有肉體,爲溫飽而辛苦的肉體,能超脫之人屈指可數,可你我卻又能成爲這樣之人麼?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斯特里克蘭德這樣一個毫無道德感可言的角色出現在這樣的故事裏,也就難怪多數人會把注意力放在天才與道德感能否共存、現實與理想的抉擇等問題上。

但我認爲這既不是一個庸俗的追夢故事,也不是單純在講天才都是反人類反社會的。甚至它根本不具備多數故事的共同點,它是純粹的理性的裸露顯現。大部分小說的本是情緒操縱,讓讀者產生代入感。即使有不少小說包含了戲謔與諷刺,但其中的某些角色仍會讓人愛或恨或同情。但這部不是。斯特里克蘭德是天才卻無任何可愛之處,施特略夫善良軟弱又可憐卻沒骨氣到難以讓人同情。

很多作品裏的天才都特立獨行且難以相處,毫無平易近人之感,可總還會對那麼一兩個朋友或者情人袒露感情,甚至忠心耿耿。而斯特里克蘭德卻不是,他對任何人都只有戲謔。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藝術家之所以成爲藝術家 其本身具有偉大的前瞻性眼光 永不磨滅的創作激情 不會被任何事物影響的主觀意識 真情流露 對美的獨到見解 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依然堅持創作 對待周遭環境持有與衆不同超脫的態度 以及無法窺視的靈魂

然而這一切的基石是真實與熱情 絕非刻意塑造的個性

很想去到那個被稱爲“高更花”的雞蛋花香氣瀰漫的熱帶島嶼 徜徉在島上的博物館咖啡店之間 吹着海風在礁石上釣魚 在淺海灣的沙灘上挖貝殼期待有熠熠發光的珍珠藏在裏面 撿起腳邊的螃蟹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嘗一嚐鮮花旅店老闆娘的椰子沙拉 鮮美多汁的熱帶水果 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 土著咕嚕着聽不懂的語言 這似乎要比故事本身更吸引我

一個證券經紀人最終成爲了影響着無數人的偉大畫家 半輩子幾乎都在餓着肚子創作 爲了油彩和畫布不惜出賣廉價的勞動力 人世間的最後一年在病痛的折磨下雙目失明依然堅持作畫 死後被全世界認定爲天才

這個一直在私密地探尋藝術世界真諦的人 從不振臂高呼自己的創作價值 不在乎他人評價與看法 最終遺世的一切作品被賦予不可估值的藝術成就 在我看來 這不是一個努力改變人生的勵志故事 而是一個尋求自我的哲學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這本書的故事,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是依據著名的畫家高更的一生爲原型塑造的。

斯特里克蘭德是一個非常怪的人,擁有美好幸福,圓滿的家庭,還不錯的事業,但卻突然離開家庭,想要去巴黎進行繪畫,這讓他的妻子覺得他有了婚外情。

在隨後他在巴黎生病,受到了朋友的幫助,可卻讓朋友的家庭毀於一旦,他漠然的態度在我看來是非常不解的。

以及到後來世人都覺得它是紅毛怪,可從始至終他都在堅定地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畫畫。直到最後我才明白,斯特里克蘭德是一個對理想充滿着熱愛的人,他熱愛繪畫。

再到患病,將死之際,他在家中的牆壁畫出了一幅,傳奇大作,但卻要求他的妻子在他死後將它燒燬,他並不看重自己是否能夠成名,也不看重他擁有多少財富,他只是單純的去享受繪畫的過程。

從全書來看,它的視角是在描述外界發生了什麼事,沒有描述主人公內心想法和活動的,但換個角度想想,就瞭解斯特里克蘭德對夢想,的堅定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他選擇了月亮,並且堅持到底。

就如同書名所說,月亮與六便士,你會選擇月亮還是六便士呢?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1

毛姆老師的經典著作。喜歡這樣的敘事風格,邏輯性強,簡短風趣,寥寥數語,鮮活的人物便躍然而出。

斯朱蘭,顯然是個追尋月亮的人,他放棄親人,工作,甚至可以說是除了精神以外的一切,投身繪畫。他用他的一腔狂熱,用精神世界的掙扎和吶喊,變成一幅幅畫作。然後一切激情褪去,重要的是釋放靈魂、找尋意義的過程。天才,離瘋子確實只有一步之遙。

“遍地都是六便士,而他看見了月亮”。夢想似乎是那道白月光,追夢的過程永遠令人心潮澎湃,心馳神往。斯朱蘭是個極端,他嘴上說着不在意,心裏頭也毫不在意。他把被他傷害過的親情,愛情,友情拋諸腦後,視凡世的價值觀如無物。我們或多或少地震撼過,也有那麼幾次感覺酣暢淋漓,但我們最終學不來,也不用學。因爲月亮就該在天上,仰望就好。

誰說平凡的一切就不可以是夢想?只能說大家的夢想各不一樣。粗茶淡飯,老婆孩子熱炕頭,六便士就一定是對生活卑躬屈膝嗎?答案自在人心,也因人而異。

最後的大溪地讀來很是觸動,有些地方,有些人,也許就是你心靈的安棲處,雖然第一次見,卻如同故友相見,故地重遊。於是你再也不想漂泊,只想在那裏一世安穩。願我們,都能遇見自己的大溪地。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2

這幾天我讀了英國著名作家毛姆著作《月亮與六便士》。讀完這本書之後我並沒有什麼要說的,只想閉上嘴巴,繼續追尋自己的夢想。其實整本書裏寫的是一位畫家。

他是怎麼追尋自己的夢想,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位畫家受到了當時世人的誹謗與污衊,可他並沒有沮喪繼續畫畫。

我想現在很多人不知道別人故事時,就評價別人。

可是他們並不承認自己所作所爲是多麼骯髒,永遠都不會。

回想自己的行爲時,也或多或少發現自己也有這樣的行爲。在卡耐基的《人性弱點》裏寫到“喜歡批評就沒有朋友。”我覺得這句話說非常好。也許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可身邊的人一定感受到了。

也許你們也是一直在路上的追夢者。那麼請別灰心,問問自己。“爲了夢想自己做過最大的努力是什麼?”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3

月亮與六便士,夢想與現實。這是一部關於夢想,關於現實,關於人性,關於天賦的書,斯朱蘭(斯特里)人到中年,帶着不被人認可的天賦與激情,拋棄了原本優渥平淡的生活,選擇了不被人理解的追夢人生路。他一路窮困,一路滿足,一路不後悔,在大溪地之前的每一天只被僅有的德克所同情,在大溪地之後,他得到了大多數人的同情,但他不變的內心深處,依然只有畫畫,他畫的滿足,畫出了內心,畫到生命最後一秒。在他死後,他成名了...

現實中的我們誰敢認可自己身體所蘊含的天賦呢?誰會不理睬世俗所有人的眼光堅定做自己呢?大多數人做不到,我們都是在拿着“六便士”的生活裏簡單平凡的努力着,甚至在此一生無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夢想,看着朦朧的“月亮”,訴說着它的美麗,缺在每個白天都將它藏匿,爲自己眼前的現實而努力,好讓“六便士”更多一些,更充實一些,我們,至少我是,沒有斯朱蘭的勇氣與品行,也未發現自己的天賦與無法剋制的激情,我只能在現有的生活裏儘量堅持着自己的愛好,培養自己的興趣,然後努力做好點的自己,努力着過好這一生,也許,參雜着夢想,也許,只關於現實...&,你選什麼?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

芸芸衆生是那些從來不思考或者僅是順應環境作出符合別人的期待的思考,每天忙碌於生存,烏合之衆

思考之輩開始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意義是什麼,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該如何實現,自己的三觀是什麼,這世界的善惡,人性………他們開始去思考很多東西,對每一件事都能有自己的判斷,儘管他們得出的結果不一定是對的

過渡是思考的路上逐漸接近聖人的道路,他們開始會思考自己以前思考的結果有沒有相對的正確錯誤,怎麼在順應人性與超越人性這中間取得平衡,基於一直探索的宇宙真理,開始不再這麼在乎人世間相比起來無足輕重的功名利益……

聖的層次感覺是類似於莊子的存在(不是說認爲莊子的理論是聖的絕對標準,而是擁有像他一樣到達通透的境界)

這本書令我最動容的是最後的片段,對兩個孩子的描寫對比,在滿滿的諷刺中結尾,哇,這種感覺很爽(哈哈哈哈哈)

還有一個點是斯特里克蘭這個人……一言難盡……有喜歡他的地方也有對他感到莫名其妙的地方……

理科生語言功底比較拙劣啊,盡力表達自己心裏的想法啦!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

作者塑造了一位聖人,藉助他人的描述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

從平凡到超凡,十全十美來描述他是不合適的,他缺失人性,沒有感情,甚至有些冷血;但他爲了心中的月亮,不爲感情、地位、虛名所困。

追尋自己的內心,用自己的內心感受心靈的故鄉,最終在一座孤島上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在這裏,他竭盡所能,用繪畫表現心中的月亮,那是一種對美的極致追求,是一種對美的本源的刻畫,荒誕而又震撼。最終他做到了,觸摸到了心中的月亮。

從個人層面講,斯特里克蘭實現了超凡,完成了自己的追求;從社會層面講,斯特里克蘭推動了繪畫史的發展;從朋友家庭的層面講,斯特里克蘭不是一個好丈夫、好朋友。正因爲如此,反而真實。

讀到中途,彷彿自己就是斯特里克蘭,即欣喜又恐懼。欣喜自己有時候會出現同樣的感覺,那是看到了濃霧後月亮的欣喜;同時也很恐懼,恐懼到最後人性是否會慢慢的缺失。或許藝術的魅力之一就在於,它能深挖我們內心最原始而又想逃避的衝動,磨去了種種掩飾,使我們能正面自己的內心,至於最終的選擇,全靠個人。

月亮好,還是便士好,只有自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