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這本書讓我太喜歡了。

對於斯特里克蘭,我先是好奇,然後厭惡,繼續好奇,繼續厭惡,最後羨慕,震撼。

我最初也覺着他沒有人性,自私,不負責任的拋妻棄子,之後又破壞了別人的家庭。他什麼都不在乎,所以誰都拿他沒辦法。我甚至一度覺着他活着或者死了又有什麼區別,他活着也只是他自己,他又什麼都不在乎。

可是後來,我開始羨慕他,該有怎樣的力量才能支撐一個人完全不在乎別人,他不僅不在乎別人,他也不在乎自己,他不在乎是不是能成爲有名的畫家,他不在乎他的畫是不是被別人接受,他活着什麼都不爲,他甚至活着也不是爲了畫畫,他只是畫畫而已,就是畫畫。

讀這本書我反覆的去想,到底爲什麼,他爲什麼這樣子,人是不是應該不在乎別人,是不是應該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到底怎麼活着纔有意義?我想讀完這本書我有一些想法了,所有的都取決於你自己。

你自己人生的意義取決於你自己,我甚至不認爲斯特里克蘭有夢想,我覺着畫畫對他來說不是愛好,也不是理想,更不是工作,畫畫對他來說什麼都不是,又什麼都是。他只是畫畫,畫畫也只是畫畫。如果非要給斯特里克蘭畫畫安排一些意義或者目的,那就太俗氣了,太低級了。

月亮不是六便士,六便士也不是庸俗的生活。

月亮只是月亮,六便士也只是六便士而已。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此書聽到已有4、5年的時間,一直沒機會讀,此次閱讀給了自己另一種對追求的理解。

斯特里克蘭不是這個社會所喜歡的人,但卻是把原始人性表達的最直白的人。整個社會運行要求人們循規蹈矩,從國小教育開始就削減人的個性,追求統一,直到大學畢業培養出來的都像是一個模子裏的人。

而那些跳脫世俗擁有自己個性和想法的人,最終又怎樣了呢?這讓我想到了喬布斯,他對家人也不屑一顧,甚至沒有承擔丈夫、父親應有的責任,但他也是個天才。當人對某種事物追求極致的時候,就不會顧及到他所不重視的方面,而呈現出來的形式,就是他在社會上與平凡的人不同。他不再循規蹈矩,他與衆不同。於是,他不被別人理解,他甚至被人厭惡,但當他實現了自己所追求的極致並走到大衆視野中後,他成功的光芒又足以掩蓋以往別人對他的鄙夷。

這也是人性,羣衆隨波逐流的人性。

人們也習慣於把自己淹沒在人羣中,內心有一顆表現自我的心,卻總被害怕所束縛。

有時勇敢的邁出一步,始做方知。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我對故事中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不感興趣!他的特立獨行太過驚世駭俗,如果僅僅是驚世駭俗也就罷了。偏偏,他的驚世駭俗還一次又一次的傷害了那些曾經愛過他,甚至給予他巨大幫助的人以巨大的傷害,這讓我實在受不了。

儘管從小到老,我一向以爲我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不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是與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相比,我簡直太有人情味了。也許,正如書中所言:“假冒的特立獨行也不能掩飾平庸的本質”。我想,我的特立獨行只不過是想掩飾我平庸的本質罷了。

書中,我最感興趣的人物是迪爾柯·斯特羅伊夫。他是一位長相滑稽的荷蘭畫家。雖然繪畫天賦不高,但是富有極高的藝術鑑賞力;雖然爲人有點傻里傻氣,不諳世情,但是真誠善良,寬容大度;雖然朋友一再有負於他,但是他總是以德報怨。他給我的震撼:一是他的愛才之心,儘管此“才”並不與他惺惺相惜;一是他的愛人之情,儘管他所愛的人並不愛他。

這是我第一次讀毛姆的作品,感覺書的前面部分語言非常幽默,後面部分語言非常富有哲理。

《月亮與六便士》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儘管讀完之後,我對“月亮”心生恐懼,對“六便士”卻心有慼慼焉。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作者塑造了一位聖人,藉助他人的描述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

從平凡到超凡,十全十美來描述他是不合適的,他缺失人性,沒有感情,甚至有些冷血;但他爲了心中的月亮,不爲感情、地位、虛名所困。

追尋自己的內心,用自己的內心感受心靈的故鄉,最終在一座孤島上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在這裏,他竭盡所能,用繪畫表現心中的月亮,那是一種對美的極致追求,是一種對美的本源的刻畫,荒誕而又震撼。最終他做到了,觸摸到了心中的月亮。

從個人層面講,斯特里克蘭實現了超凡,完成了自己的追求;從社會層面講,斯特里克蘭推動了繪畫史的發展;從朋友家庭的層面講,斯特里克蘭不是一個好丈夫、好朋友。正因爲如此,反而真實。

讀到中途,彷彿自己就是斯特里克蘭,即欣喜又恐懼。欣喜自己有時候會出現同樣的感覺,那是看到了濃霧後月亮的欣喜;同時也很恐懼,恐懼到最後人性是否會慢慢的缺失。或許藝術的魅力之一就在於,它能深挖我們內心最原始而又想逃避的衝動,磨去了種種掩飾,使我們能正面自己的內心,至於最終的選擇,全靠個人。

月亮好,還是便士好,只有自己明白。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社會秩序、道德倫理、責任和愛慾等等,將斯朱蘭束縛成一個平庸乏味的證券經紀人,以致附庸風雅的妻子都不願在人前提及。當他斬斷世俗的束縛時,人物特性也鮮活了。到最後遷徙至大溪地,個人的自由得到了最大的釋放,他幾乎能拋卻一切去開拓他內心追求的領域乃至造就一個震撼人心的國度。在文明社會裏,他四十歲後的爲人無疑是殘酷冷漠的,但他自己十分清楚,只有這樣才能不讓自己泥於世俗世界,才能最大限度地循着意志的驅動去追求他隱隱看到的那個境界。正如《五燈會元》所書:“向裏內外,逢着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

大溪地的那個船長和到埃及墮落的外科醫生只是主角的陪襯,三個人都有一個相同點,,最後都轉向對自由意志的追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德克和他妻子似乎是反襯,使人矇蔽者,愛與欲也。

本書作者似乎只是在轉述一種理念,自身只是走馬觀花。可能是用詞輕佻,抑或篇幅不夠長,或者作者以第一人稱的介入擾亂,導致這個理念並非突出。或許意志自由這種東西本身與世相違。前言中將作者評價爲二等中的一等,私以爲有足夠道理的。一等是因爲作者很會講故事,二等是因爲作者只止於講故事。不過對於吃瓜看衆來說,我們吃瓜,你講故事就行了[微笑]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看完莫名的震撼。原本有着美滿家庭和幸福生活的斯朱蘭,年近不惑之時選擇拋棄一切去追求自己畫畫的夢想,自私又純粹,可憎又可敬,如此決絕義無反顧。他血液裏強烈地渴望一種放蕩不羈的旅途,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使他選擇一種更驚險的未知生活。

讓斯朱蘭着魔的是一種熱切的創作欲,叫他不得安寧,逼他爲了創造美東奔西走。他是終生跋涉的朝聖者,永遠思慕着聖地,那心魔對他毫不留情。有些人渴望真理,爲追求真理,他們寧願粉碎自己人生的基石。斯朱蘭就是這種人,只不過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一開始,我發問自己他是天才嗎,可大部分天才命運的最終都不好。我用自己狹隘的世俗觀念去理解了六便士,猜想了一個看到月亮的天才的結局。他讓我想起功成名就特立獨行的偏執狂喬布斯和埃隆馬斯克。而讀到結尾,斯朱蘭在病痛掙扎中完成了自己最傑出的畫作,他痛苦的一生都是在爲這幅畫做準備,隨着作品的完成,那飽受折磨的孤僻靈魂終於安歇。他願意死,因爲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我突然想,梵高爲什麼要割耳朵,海明威爲什麼會自殺,尼采爲什麼瘋了?

人生來孤獨。現實的生活裏,是否我們自己也有過那樣的時刻,被魔鬼抓住了靈魂,願意帶着那份可貴的狂熱嘗試去追逐內心向往的光明?可惜,我們還是被六便士所困,擡頭看見月光,低頭撿起了六便士。似乎,這也沒什麼不好。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隔着一把梯子,也需要幾把刷子。藝術即生活,生活本藝術。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文章前幾章跟普遍的歐洲文學作品類似…無聊卻又不可少缺,讓讀者一邊吐槽一邊堅持讀下去……毛姆回憶“斯朱蘭”並後來到大溪地去追尋這位天才的足跡…寫下了這本書;作者寫了這位大畫家怎樣脫離世俗的牽絆拋家棄子去追尋自己內心的理想,寫了斯朱蘭的才華,也寫了他的人性;總的來說還是讓人心底肅然起敬,不過感性的讀者恐怕要小心,因爲文章中段對斯朱蘭性格的描寫實在是讓人窩火,我讀的時候也是暗想怎會有如此“忘恩負義”“狼心狗肺”的東西,可是越往後讀,我越否定了自己最初的對斯朱蘭的看法,一開始作者說他沒有人性的弱點,所以我覺得他我行我素,可是有的時候我又偏偏看到了他的弱點,從道德的層面來說對於斯朱蘭的行爲我認爲的確應該被批評,可是…後面我又覺得那是我們賦予人性該有的特徵,而人性本沒有特點,就像動物界強肉弱食,沒有人去評論一隻老虎吃了一隻兔子到底對或者不對……好在他在大溪地找到了自我,完成了內心深處才華表現慾望,所以到最後連自己也不察覺的原諒了他。都說這位斯朱蘭先生其實就是大畫家高更先生,於是我去網上搜了關於高更先生的作品(雖然我不懂畫也不懂藝術),希望能找到他的些許痕跡,找到跨時代感情的共性…最後竟莫名的懂了關於繪畫上的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後和後印象主義的皮毛,倒也是個意外的收穫;最後,我當然佩服這位天才作家,可是彷彿我更喜歡毛姆先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月亮是高不可及的,而六便士遍地都是。多少人只擡頭看一眼月亮,又低頭繼續追逐六便土。”

初次拿起《月亮與六便士》,領教這句頗耐人尋味的句子後便一頭扎進書中的世界。書中的畫家擁有不俗的收入,可也突然消失在人海里,放棄爵位,放棄穩定優越的生活,一意追逐他對畫畫的熱愛。

起初我覺得他是個偏執的瘋子,誰會放棄實現的生活去追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可又轉念一想:月亮是理想,是目標,而六便士是生活。世界上一心只顧着六便士的人數不勝數:疲於工作的父母,埋頭苦學的學生,忍辱負重的工人……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樣不顧六便士去追逐散佈着皎皎銀光的月亮?想到這便又對畫家肅然起敬了。

毛姆的文字機智幽默,畫面感極強,我彷彿能透過文字看到在破落髒亂的房間裏,蓬頭垢面的男人拿着廉價顏料畫着不被大多數人欣賞的畫。

可是,冷靜下來細細琢磨。滿地都是六便土,只有畫家擡頭,看到了月亮。屈服於生活,一生都低頭苦苦尋找六便士纔是大當數人不可逃脫的宿命。追逐理想固然可敬,但選擇安逸的生活也不可恥。正如書中所說:“成功與否取決於你對生活賦於什麼意,取決於你對社會承擔什麼責任,對個人有什麼要求。”

想到這裏,我合上書本,繼續解着煩瑣的數學題,繼續同千千萬萬的人爭奪着地上的六便士,只是在空閒時間,偶爾擡頭看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一開始讀覺得似曾相識,後來慢慢覺得有點像《圍城》。後來一查說錢鍾書受過這部小說影響。不知真假。起初讀《圍城》的時候一直哈哈哈,爲錢老文筆和智慧折服,同時暗自感嘆刀子下得真準切中要害。同樣,毛姆文字幽默犀利甚至有點刻薄,揭露人的矛盾以及複雜性。兩年前我曾讀過英文原版,心浮氣躁,被雜事幹擾,半途放棄。如今閱歷稍漲,比兩年前能更深地體會作者。但是感覺作者對女人和物質的態度略偏激。

夢想,現實,慾望,婚姻,自由,似乎熊掌和魚不可得兼。會間歇性迷茫,但其實大體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抱有美好期待。雖然偶爾也會懷疑,但很慶幸自己是個俗人。

記得當年大學聯考作文是雷抒雁的一首詩《星星》,題材不限。一個17歲的姑娘,眼裏全是星星,哪裏見過灰塵和石渣。所以考完我就完全不記得自己怎麼湊了800字在那張作文紙上,這首詩卻是深深記下了。如今,如果說時間給了我點什麼的話,那就是我眼裏還有星星,但是內心卻明白星星除了發光上面也會有坑坑窪窪,就像即使忙碌地在地上撿六便士,我還願意時常擡頭看看月亮。

仰望星空的人,

總以爲星星就是寶石,

晶瑩、透亮,沒有纖瑕,

飛上星空的人知道,

那兒有灰塵、石渣,

和地球上一樣複雜。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我是個俗人,斯特里克蘭拋妻棄子,我要罵;勾引朋友妻子導致朋友一家家破人亡,我要罵;對這些惡事沒有絲毫悔恨甚至還幸災樂禍,我更要罵。

可我一句髒話沒說,我對這個人的種種惡行竟然不可思議的保持了理解。

我理解,卻不原諒,因爲我是個俗人,是生活在現實泥淖中的人,沒有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懷。斯特里克蘭在好友斯特洛夫的救助下才活下去,他卻極度嫌棄自己這個其貌不揚、畫作平庸的好友,這和水面優雅的荷花討厭滋養自己的淤泥一樣不可理喻。

真理總是帶着污濁的,美也是。當那些高潔的人都在迷戀月光的時候,我卻想低頭撿起腳下的六便士。即使我會被擡頭追求月光的人鄙夷淺薄,會被忙於收集便士的人嘲笑虛僞。

我沒有嘲笑他們,因爲任何事情都不應該用道德的眼光去評判,所以我說,對任何人的生活態度,我雖不一定贊同,但理解。

我是個俗人,一直堅定地認爲任何理想都應該根植於現實,先有經濟基礎纔有更氣派的上層建築。

換句話說,我容忍理想與追求含有現實的雜質,因爲我不是斯特里克蘭那樣的天才,也不是他的第一任夫人那樣的精明人才。

俗人罷了。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1

法國畫家保羅.高更曾經是一名證券經紀人,生活安逸但又乏味,在他38歲的時候,毅然拋棄了原有的生活,開始了孤獨的創作之路,最終成爲與凡高、塞尚齊名的巨匠。他的故事深深感染了英國作家毛姆,由此誕生了這部小說。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和高更一樣,精神是自足的,誰也無法阻擋他追求夢想的腳步,誰也無法阻止他爲高貴的藝術和崇高的靈魂獻身。

作者毛姆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作家,也是最懂人性的作家,讀他的小說,會不由自主地發現自己,剖析自己,因此他也被稱爲“人世的挑剔者”。毛姆起這樣一個書名,其實也是飽含深意的:月亮,高高在上,它象徵着靈魂和理想;而便士隨處可見,象徵着物慾和現實。理想和現實的衝突就是人生最大的衝突。人的一生是應該高高擡頭仰望空中的明月,還是應該默默俯身去撿拾地上的硬幣呢?

對於現實和理想,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德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人生是不能太過安逸的',因爲安逸就像是慢性自殺,他會讓你的靈魂不再跳動,會白白耗盡你旺盛的生命力。就好比那個溫水當中的青蛙一樣,還沒來得及反思自己的處境,短暫的一生就結束了。這也就是孟子所謂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罷。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2

偉大的藝術家都是瘋子。

經典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交鋒

從俗世觀點來看,斯朱蘭是個妥妥的“渣男”,他對家庭不負責任,在當時那樣一個男人出門養家餬口的年代,拋妻棄子,害得前妻不得不外出工作,儘管工作做的風生水起,但在那個時代,那不是一位體面的太太需要做的事情。他傷害過很多女人,不在乎他們的死活,他只希望她們解決好他的生理需求,給他做模特,其他時間離他遠遠的。我作爲一個世俗女性其實確實不太明白爲什麼有女人願意爲這樣的拒絕付出任何,心中只有畫的浪子傾倒,在他生病同意她留下後甚至親吻他的腳踝。又或者因爲他結束生命,即使他對此絲毫沒有產生任何心理變化。

可藝術家不都是這樣嗎,他的腦袋裏除了美,沒有任何其他的事情,名利金錢女人,他統統不在乎。不在乎現實世界,只想要理想中的美好。拋妻棄子如何,爲他自殺又如何,照顧生病的他又怎樣。除了畫,任何事情在他心裏都泛不起漣漪。甚至在死之前要求燒掉最後的畫作。在他心中畫出來了就夠了,不需要他人看到。名利一點也不重要,他人的認可與讚美也不放在心上。只有畫,只有心中的月亮。

這樣的人哪裏還能用俗世的標準去看待他的。什麼倫理道德,他甚至不屑於知道他人如何看待他。

他僅僅需要一輪明月,和用來買顏料的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3

滿地都是便士他卻只看到月亮。

如果有哪位作家,讀他的書便彷彿真切地與他對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是毛姆。每每讀他的書,都像有人拿一把大鐵錘敲擊我的靈魂直到它脫離我身體的桎梏站在離我不遠的地方審視我窺探我拷問我。這種靈魂震動的感覺讓我清醒讓我震驚讓我竊喜也讓我迫不及待想要讀完一本書。

1、命運是多麼神奇的東西,當你或者體面的生活兒女雙全家庭美滿暢享未來寧靜安詳的歲月時,你神奇般地被命運擊中,從此開始了拋棄過去沒有歷史的“朝拜之路”。

思特里克蘭德在他生命的前四十年就過着這樣世人眼中的舒坦生活直到他水溺在藝術這片池塘裏。彷彿一切突如其來……

2、故鄉,從不是你出生的那個地方。有些人被隨意丟在一個什麼地方出生成長,從孩提時代就已經非常熟悉的一條條蜿蜒的小路,一排排整齊的房屋,對他們來說不過是旅途當中的一個客棧。他們,一直在思念且尋找一處自己也不知道在哪裏的家鄉。如若找到與他們而言便是得天獨厚。

3、大多數人是被枷鎖束縛住的,功名利祿就是隱形的最有力的鎖鏈。過着自己喜歡的生活,放棄名利,遠離世俗,與世無爭,難道就是沒有追求?相反,做一份體面的工作,年入百萬,娶一個漂亮老婆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了嗎?我從來不相信路,我只相信我自己的心。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

《月亮與六便士》是由英國作家毛姆寫成,譯者是傅惟慈先生。它是以法國後期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爲原型,講述了一位原本成功的證券經紀人,在進入中年後着了魔般的愛上了繪畫。爲了畫畫他拋棄了家庭,到巴黎去追求理想,過着困窘的生活。最終,他去了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在那裏他找到了靈魂棲息的枝丫,並創造出了許多傑出的藝術作品。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拋棄家庭時的無情無義與決絕讓我感到窒息,在我心裏對他實在喜歡不起來。加之他親手將懦善的施特略夫的家庭摧毀。我對他更加沒了好感。但同時當我讀完這本書以後,我對他有了絲絲敬佩。他揹負罵名,忍受困窘只爲了畫畫,沒有一個人理解他。所有的人都認爲他瘋了。他可以生活一團糟,他可以食不果腹,但不能沒有顏料。他的前半生安安穩穩,同許多人一樣。好像大街上隨便一個,再普通不過了。可是,某一天這樣一個普通人,他突然將他的前半生全部拋棄了,我以爲他發現了自己丟失已久的靈魂,而只有畫畫才能滿足他。他追尋的是自己的靈魂與熱愛。當衆望所歸與他所熱愛的一切背道而馳時,他選擇了他熱愛的一切。這,也是一種勇氣。

所有的人都在追逐六便士,他卻看見了映在心間的一輪明月。所以,他的畫一畫難求。而他不願明月落塵,只想自知皎潔。我於是頓筆思索就像書中所說“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裏的。”

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輪明月,皎皎生輝,常伴左右。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

斯朱蘭纔不管自己是不是天才,他只做了自己想做的。

我心隨我,我爲我心,這一刻我想這樣做,且不論前程好壞,亦不在乎是非成敗。不是滿地都是六便士,他一擡頭就看見了月亮。而是月亮一直都在他心裏,只是在這一刻他準備擡頭看向月亮,然後不再低頭而已。

並非是所有人選擇了世俗而他孤單的選擇藝術,而是大部分人選擇安逸刻板符合社會主流認知的幸福,只有他選擇了狂浪不羈遵從本心最初的想法。

斯朱蘭是不是個天才,別人認不認可他對於斯朱蘭來說都無關緊要。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且不留有機會讓後世評價他的一生曲直是非。

不敢說一生問心無愧活的坦坦蕩蕩對得起每個人,但至少做出選擇之後的斯朱蘭的每一個舉動都隨心而動。即使活着的時候世人能發現斯朱蘭的奇才,然後一羣附庸風雅的人跑到他面前對着他的臭腳大捧特捧,恐怕斯朱蘭也是不屑一顧的。

最開始的初衷既不是爲名,也不是爲利。連自己能做到哪一步都不知,只是這樣想了便這樣做了,如此隨心放縱自己的斯朱蘭,如此特立獨行與衆不同的斯朱蘭,他是濁濁亂世的一股醒事清泉,也是甘甜清泉中一股泥流。

世與我何,全不在乎。我心隨我,我爲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