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圍》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汴京之圍》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汴京之圍》讀後感

似乎歷史上每個朝代的盛衰更迭都是一部血淚史,而置身其中的平民百姓纔是被時代潮流裹挾的犧牲品,命運被他人掌握,無從掙脫,無一例外。而歷史從來都是一柄雙刃劍,侵略與防守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歷朝歷代均是如此。提及宋朝靖康之變,耳畔不由縈繞岳飛那首蕩氣迴腸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我讀書其實一直有一個習慣,從封面到封底,逐字逐句,一字不落的讀完全書,纔算是看過了,這本史書,是我仔細讀過的爲數不多的歷史書,咬牙切齒讀完了全書。竟滿腔都是悲憤、恨意與無可奈何。而後我的確感慨萬千,陷於思考,以期找到以史鏡鑑的意義。

宋朝放置於我國曆史長河之中,實屬於一個繁榮富庶的朝代,經濟活躍,儒學復興,史學家陳寅恪曾如此評價宋朝的文化地位:“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宋朝。”甚至西方史學界也認爲宋朝是我歷史上的文藝復興時期。也曾記得有人問過我,如果可以穿越回過去,你最想去哪個朝代?我也曾毫不猶豫回道,當然是宋朝。比起唐詩格律的工整、元曲的鬆散,我其實更喜歡宋詞的璀璨,是那種切切而深入的熱愛。猶記那段曾爲宋詞瘋狂過的校園時光,我喜歡晏殊,一個孤獨的'宰相真實的情感,“斜陽獨倚西樓,”喜歡歐陽修,“月上枊梢頭,人約黃昏後”喜歡豪放詩人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感懷,喜歡晏幾道“琵琶弦上說相思”的深情,喜歡枊永的:“爲伊消得人憔悴”的愛情,喜歡辛棄疾的“仗劍歸來,英雄仍是少年”的意氣風發,喜歡陸游愛唐婉,最喜歡的是李清照的《聲聲慢》與《一剪梅》是這許多年仍可以隨口而出的背誦。而就是這美好如畫的朝代,從盛世到消亡只用了三年,所以居安思危,應該刻進我們的生活警戒中,日常檢新。

每個偶然的背後其實是必然,而靖康之變的背後,亦有很多必然的影子。

古代皇權世襲的弊端

從最初的宋徽宗到後來其子宋欽宗,他們都是時代犧牲品,最悲傷的是生在帝王家,而當皇帝也並非他們真正想選擇的職業,但是被迫上位。讓一個藝術家與文學家來參與政治謀略,治理天下,本就是個笑話,但是沒得選,所以,悲劇一早就註定。我想如果可以選擇,他們倆應該都不會選擇當皇帝吧,如果宋徽宗不是一個皇帝該多好,好好專注做一個書法家,也不會有後面的顛沛流離,與尊嚴盡失。或者讓一個真正心懷韜略的人來治國,事情會不會不一樣?仁宗的無爲而治,宋朝步入鼎盛成爲歷史上最值得懷念的時代,而後面的徽宗與仁宗都曾很用力,但依舊亡國,可見用人之長,無論在職場還是治國都將意義非凡。

背道而馳的帝國契約精神

說起談判,仁宗期間也有西夏與遼國來犯,但是仁宗也選擇了談判,用財物來消除和避免戰爭,他認爲與其生靈塗炭,還是選擇輕財物,兩害相較取其輕,所以他以誠信與契約精神維持了大宋42年的盛世。但在後面徽宗與欽宗同樣面臨金國侵略也同樣期望以談判來解決,結果卻大相徑庭。一方面談判,就條件方面沒有好好準備,甚至對國內的黃金儲備沒有足夠的評估,同時也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好的助手,去將談判所籤的條約按質保量的執行下去,而是左右搖擺,投機取巧,猶柔寡斷,一邊籤割地賠償協議,一邊悄悄準備偷襲,完全無視誠信,一而再,再而三,終至對外信譽盡失,而對內又窮兇惡極,真所謂外憂內患,人心離散。更有甚的是,期間也屢屢出現一些忠心愛國者,諸如郭藥師,諸如李綱,但終於還是被各種不信任給滅了,成爲了敵人。真所謂,恥辱的不只是金國侵略中原的做法,更是宋朝在面對侵略時的做法。讓所有人無法苟同。

劉潤在《底層邏輯》上曾說過:“信用是一個人最大的資產。”這句話它不應是一個祈使句,更應該是一個人行爲的指南,也應是一個國家的立足之本。放之四海皆適用之,我們的一生,都是贏得信任的一生,而信任,在利益面前猶見高下。所以,靖康之難,輸在背信棄義,輸在踐踏誠信,違背契約。所以歷史給了一個沉痛的教訓,一個王朝灰飛煙滅。也給了一個啓示:信用很值錢,很珍貴、很稀缺,關鍵時可保命,亦可救國,所以,別輕易丟了誠信,尤其別因爲小利,而丟了大局。

當然,靖康之恥,讓人意難平,是歷史的一個污點,沉重,沉痛。應引以爲鑑,前車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