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物《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設計(精選6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生物《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中生物《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設計(精選6篇)

國中生物《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2、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能力目標:

能順利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情感目標:

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二、教學重點

1.說出顯微鏡的主要結構及其功能。

2.顯微鏡的使用過程及其注意事項。

三、教學難點

在顯微鏡的使用過程中,對光、調焦距、找到清晰的物像。

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物像。

四、教學過程

(一)引言

教師講述: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細胞很小,通常需要藉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顯微鏡是一個放大的儀器,首先來了解顯微鏡的構成以及它放大的功能。

(二)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對照P36顯微鏡的結構圖片來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及其功能。

1、對照圖片,找到目鏡和物鏡:

要求學生從鏡筒上取下目鏡觀察,看上面標註的數字(10x);再讓學生轉動轉換器,移動物鏡,觀察轉換器上的三個物鏡上標註的數字(4x10x40x)以及三個放大不同倍數的物鏡長短情況。

問:

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什麼?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如何計算?顯微鏡下成的像有什麼變化?

目鏡、物鏡,上面的數字代表的是它們放大的倍數;其中4倍和10倍的物鏡屬於低倍物鏡,而40倍的物鏡屬於高倍物鏡。高倍物鏡的鏡身相對長些,低倍物鏡的鏡身相對短些。

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

如:實驗桌上的顯微鏡最大放大倍數是多少?最小放大倍數是多少?

顯微鏡下的視野是固定的,放的越大,意味着看到的物像越少,而且成倍地減少。

2、由於目鏡與物鏡都是凸透鏡,因此顯微鏡下成的物像是一個倒像。

如:視野中看到的是“上”字,標本上的字應是怎樣的?如:“F”、“b”等。

如:如果視野中的物像偏右下方,如何移動標本將其移到視野的中央?

問:

3、能起到調節焦距的是哪兩個結構?它們的作用有什麼不同?如何使用?

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

粗、細準焦螺旋各轉動一週,可以使鏡筒分別移動升降10mm和0.1mm,因而,通常在低倍境下,使用粗準焦螺旋;在高倍境下,使用細準焦螺旋。

順時針旋轉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逆時針旋轉,使鏡筒上升。

鏡筒下降時:眼睛應注視物鏡,避免與標本相撞;

鏡筒上升時:眼睛應觀察目鏡,直到看清物像爲止。

4、調節光線的結構

反光鏡和遮光器上的光圈

光線較強時:較小光圈和平面鏡

光線較弱時:較大光圈和凹面鏡

(三)練習使用顯微鏡

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材料,瞭解顯微鏡使用的步驟,教師示範,並作適當的解釋。

1.取境安放

學生閱讀步驟1和2:

說明:

目鏡是插在鏡筒上的,反光鏡是插在鏡臂上面的,顯微鏡一旦傾斜,反光鏡很容易掉下來。

顯微鏡偏左安放在桌面上,是要求學生左眼觀察目鏡,右眼同時畫圖或記錄。

2.對光

學生閱讀步驟3和4:

歸納對光三轉三選:

先轉轉換器,選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再轉遮光器,選較大光圈對準通光孔;

再轉反光鏡,選反光鏡的平面鏡;

最後,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圓形視野。

學生分組操作,在顯微鏡下看到明亮的視野爲止。

3.觀察

學生閱讀步驟5、6、7:

說明:

將要觀察的寫有“上”載玻片放到載物臺上,“上”字正對通光孔的中央,用壓片夾壓住。

遵循先下後上的原則,即:

先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眼睛看着物鏡,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爲止;再逆時針旋轉粗準焦螺旋,左眼觀察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楚物像爲止。最後,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楚。

學生按小組合作,練習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寫有“上”的玻片標本,直到看清楚爲止。

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並作適當的指導。

總結歸納:

看到的物像與標本本身有什麼關係?

視野中如果物像位置不在正中央,如何移動標本?

視野中如果出現污點,如何判斷污點的位置?

如果將物鏡改爲高倍物鏡,看到的物像變大的同時,看到的物像是多了還是少了?

4.清潔收境

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注意事項:

說明:

將顯微鏡的外表擦拭乾淨

用擦鏡紙擦拭鏡頭

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通光孔的兩邊,並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

學生完成清潔收鏡,同時整理視野桌。

(四)課堂總結

教師總結:

1.寫有“上”的標本,顯微鏡下觀察的的是什麼?如果是“F”、“b”呢?

2.如果你發現“上”字不在視野的正中央,應如何移動?

3.你放大的最大的倍數是多少?最小的放大倍數是多少?倍數放大的越大,看到的物像會怎樣?

4.倍數放的越大,看到的物像越大,看到的部位就越少。

5.完成課後練習

6.閱讀P40課後資料:從古老的光學顯微鏡到電子顯微鏡

國中生物《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設計 篇2

教學背景分析:

教材主要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進行觀察前的準備,包括玻片標本的準備與顯微鏡使用方法技能的培訓;第二部分是分別利用不同觀察手段觀察洋蔥表皮玻片標本,一方面感受工具的先進對觀察發現的促進,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初步建構細胞的概念。

首次使用顯微鏡,學生會非常興奮。但由於顯微鏡是較精密、複雜、昂貴的光學儀器,要想看清楚鏡頭下的玻片標本更需要誤差極小的多步操作,所以不宜先放手讓學生嘗試使用顯微鏡,而應該加強顯微鏡使用的指導力度,只有學生切實掌握了顯微鏡使用的正確要領,後面的觀察活動才能更大發揮自主性,才能獲得鏡頭之下更準確的信息,從而順利建構起單元的主要概念——工具發展推動人類認識世界的不斷深入,順利建構有關細胞與微生物的事實性概念。

至於玻片標本的製作,如果教學條件允許,建議教師可以帶領孩子進行親手製作,這樣會更增加學生對顯微鏡下看到的景象的可信度,並真切體會肉眼觀察與顯微鏡下觀察的巨大差異。而且學生會很樂意進行這種動手操作活動。如果教學條件有限,建議教師播放製作過程視頻資料讓學生觀看,再直接提供現成的玻片標本讓學生觀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顯微鏡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洋蔥表皮的細胞結構。

2、過程與方法:會製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會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動物表皮玻片標本,會用圖畫記錄觀察到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到微觀世界的精彩,發展研究生命世界的興趣。懂得由於觀察工具的改進,人們才能觀察到許多自然界的祕密。

教學重點:

1、同一觀察對象,利用不同觀察手段進行觀察比較,從而建構單元核心概念:人們設計、發展不同的儀器和工具,爲了更全面、真實、深入地認識周圍的世界(如:生物的多樣性)並將獲得的認識服務於自身(如微生物技術的利用)。

2、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顯微鏡,並能準確獲取玻片標本的信息,初步建構細胞的概念。

3、培養學生觀察、記錄、描述能力。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顯微鏡使用的基本方法。

教學準備:

a.實驗材料:洋蔥、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紙、載玻片、顯微鏡、放大鏡。(每兩人一份)

b.文本材料:顯微鏡結構圖說明,觀察記錄單。(每兩人一份)

c.視頻資料:《超視覺世界》片斷(放大身邊的物體)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話導入,引發興趣。

出示圖片,科學史教育:1663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x胡克有了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現,他用自制的複合顯微鏡觀察一塊軟木薄片的結構,發現它們看上去像一間間長方形的小房間,就把它命名爲細胞。

師:這是一個洋蔥,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細胞嗎?我們怎樣才能看到它的細胞?

(二)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1.師:爲了能更好地觀察它,首先我們要製作一個玻片標本。(課件演示)

1)擦拭載玻片、蓋玻片。

2)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在洋蔥內表皮用刀片劃出一個約一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使用刀片時注意安全),用鑷子撕取洋蔥內表皮

4)將內表皮置於載玻片的清水中,並使之展開。

5)從一側開始慢慢蓋上蓋玻片,不能留有氣泡。

6)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碘酒,然後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取多餘的碘酒,使洋蔥表皮細胞均勻染色。

2.學生根據活動指導說明以組爲單位制作洋蔥內表皮臨時裝片。

(三)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

1.先用肉眼觀察洋蔥表皮。

2.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到的有何不同。

(四)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

1.師:如果我們將洋蔥表皮的玻片標本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

2.師出示顯微鏡,介紹各部分的名稱。

3.師指導學生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4.分組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玻片標本和動物表皮玻片標本,每2人一臺顯微鏡觀察洋蔥內表皮的細胞,將顯微鏡下的發現畫到記錄單上。

交流我們在顯微鏡下的發現和感受。(洋蔥表皮在顯微鏡下像“磚牆”一樣,一個格子一個格子的;格子中間還有小圓點,有的在中央,有的在格子邊緣。)

(教師可以在學生髮現基礎上,利用PPT出示洋蔥細胞圖片,並規範講解細胞壁、細胞核,多個細胞的構造像小房間,裏邊“住”着小人“細胞核”。

(五)感受顯微鏡爲人類帶來的視覺延伸

視頻資料:超視覺世界節選自《國家地理》光盤,大致內容是一粒沙、一滴水,一張紙的表面,居室的沙發上,肉眼與顯微鏡下的迥異現象,其間也展現了普通光學顯微鏡到電子顯微鏡,觀察出的對象越來越微觀。

(六)回顧與反思

1.這節課你學到哪些科學知識?

2.說一說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

3.試着說說製作洋蔥表皮細胞玻片標本的步驟。

學習評價:

一、填空

1.羅伯特·胡克最早在顯微鏡下發現了生物的(細胞)結構。

2.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

3.細胞主要由(細胞壁)、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液泡等組成。

二、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

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

三、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步驟方法?

1.在一個乾淨的玻璃載片中間滴一滴清水。

2.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載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能摺疊。

3.用蓋玻片(或另一個玻璃載片)傾斜着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

4.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稀釋的碘酒,並把玻片微微傾斜,再用吸水紙吸掉多餘的水。

5.洋蔥表皮玻片放到顯微鏡載物臺上。

佈置作業:

課後小結:

國中生物《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顯微鏡各部件的名稱、作用和方法,認識顯微鏡的結構。

2.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顯微鏡的基本步驟。

能力目標

學會正確規範使用顯微鏡的步驟、方法,發展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在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薰陶中,樹立初步的科學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學習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教學難點

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物像(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教學方法

談話法、實驗法。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用談話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認識細胞,及其與生物的關係。具體活動如下:

科學研究證明,地球上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從基本結構上說則大體上是一樣的——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體的一切活動,比如:生物的長大、繁殖等都是靠細胞來實現的。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祕,就必須要了解細胞。我們這一單元的內容就是專門來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與細胞的關係的。可是,細胞的體積很小,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它呢?聰明的人類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發明創造了顯微鏡這種專門用來觀察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儀器。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一下顯微鏡及其使用方法。

[講授新課]

顯微鏡是生物科學研究中常用的觀察工具。最早的顯微鏡是由一位荷蘭眼鏡商在16xx年前後製造的,它的結構簡單,放大倍數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觀察一些小昆蟲,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稱它爲“跳蚤鏡”。這種顯微鏡是用光線照明的,屬於光學顯微鏡。後來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人們把顯微鏡的製造技術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到20世紀30年代誕生了電子顯微鏡。它是利用高速運動的電子來代替光線進行觀察,放大倍數可以達到幾十萬倍。電子顯微鏡大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看到了細胞更細微的結構。它的應用領域已經不止侷限於生物學,在醫學、物理學、化學等其他領域的應用也很廣泛,已經成爲了人們瞭解微觀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現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種顯微鏡。

在學習以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如何進行取鏡和安放。取鏡和安放可概括爲幾步:右手握,左手託,略偏左,安目鏡。右手握鏡臂,左手託鏡座,放在實驗臺略偏左的地方距邊緣7釐米左右,安裝好目鏡和物鏡。下面,大家就按照這一步驟先來練習一下。安放好以後請大家對照教材上的圖,認識一下各結構名稱。

學生活動:對照彩圖認識各結構名稱。教師作適當指導。

教師活動:認識了各結構以後,更重要的是會使用它來進行觀察物像。現在每一小組都有四種觀察玻片:寫上“上”字的玻片,印有數字的透明紙,動植物玻片標本,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首先以號片爲例觀察。觀察前要先對光,對好以後才能觀察。(演示、對光、觀察的步驟說明多媒體)

學生活動:觀看多媒體、對照練習。

教師活動:在對光和觀察時要注意

1.先用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2.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

3.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鏡。觀察完②號片後再依次觀察其他玻片,在觀察時要仔細,考慮一下,這每個裝片都說明一個什麼問題?

學生活動:觀察其他玻片,討論問題。

教師活動:這四種玻片都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學生甲:物像是倒像,而且上下顛倒左右相反。

學生乙: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

學生丙:放大倍數爲目鏡與物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好,看來,大家對這些問題考慮比較全面,回答完全正確。下面我們針對③號片再做一次觀察,但不同的是我們換一下目鏡,看又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活動:換目鏡、觀察、討論。

教師活動:發現有什麼區別嗎?

學生:放大倍數越大,細胞越大,個體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細胞越小,個體數越多。很好,看來大家都認真觀察比較過了。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不明白的同學再觀察比較一次。觀察完後,把顯微鏡擦乾淨,如需擦目鏡和物鏡請用擦鏡紙。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並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後,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送回原處。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和操作步驟及其中的注意事項。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使用當中一定要養成規範使用、愛鏡護鏡的良好習慣,不要忽視注意事項。下面我們做一些課堂練習。

四、板書設計 略

五、教學程序設計

教學內容教師行爲學生活動目標

導入新課

新課題教學

顯微鏡的結構

顯微鏡的操作

歸納總結背景知識的介紹:(課件展示)由介紹電子顯微鏡發明的背景:“科學家的故事”——施萊登、施旺與細胞學說,說明細胞與生物體的關係,從而引出顯微鏡,簡述顯微分類,目前研製狀況

通過課件與實物的對照,介紹顯微鏡結構和各結構相應功能,得出其工作原理

① 課件中展示教師示範操作過程,並將各步注意點進一步領會

② 學生按要求自主嘗試操作

③ 由學生自主探究,親自操作顯微鏡,教師在教室中巡迴,對有因難的同學作指導,並將學生易範的'錯誤記錄下來引導學生進行將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因難進行交流、討論,總結出使用顯微鏡的科學使用方法創設問題情景,激發探究興趣

獲得顯微鏡感性認識,爲下一步作準備

明確操作步驟及各步注意點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規範操作作比較,分析遇到的問題的原因學生能力得提高

進一步探究,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操作的熟練度

鞏固新知識

六、作業佈置:一課三練

七、課後反思

初次學習使用顯微鏡的課,學生興奮、躍躍欲試,而必須交待的注意事項又非常多,難免出現教師細細交待,學生亦步亦趨,在嚴格要求下,學生放不開。

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進行了兩次實際操作,時間上的把握對教師要求較高。

國中生物《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結構和原理。

過程和方法

通過自制望遠鏡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

重點

瞭解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結構及原理。

難點

視角的理解。

教學準備

師:顯微鏡(每5人一小組)、兩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

生:預習

教學步驟

一、提問,複習凸透鏡成像規律,引入新課

二、顯微鏡

三、望遠鏡

四、交流、練習、小結

板書設計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

組成部分:物鏡、目鏡、反光鏡、載物臺。

物鏡:將物體形成放大的實像。

目鏡:相當於放大鏡,將第一次成的實像再次放大。

2、望遠鏡

組成部分:物鏡、目鏡。

物鏡: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

目鏡:相當於一個放大鏡,用來將第一次成的實像放大。

影響人們看清物體的一個重要因素:視角。

能力提高設計

自制望遠鏡,通過望遠鏡觀察不同遠近的物體,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參考答案

1、兩、投影儀、一倍焦距和兩倍焦距、放大倒立、放大鏡、放大正立

2、照像機、縮小倒立、放大鏡、放大正立

小資料

1609年,在荷蘭的密特西波奇城裏,有一家眼鏡店。有一天,眼鏡店老闆漢斯的孩子,悄悄地拿了幾塊鏡片,有老花的,也有近視的,和鄰居的幾個孩子玩兒。

他們本來是想模仿大人,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可是他們的眼睛既不近視,又不老花,這些鏡片對他們當然都不合適。只有把它們靠在離眼睛比較遠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鏡片後面的東西。

有一個淘氣的孩子忽然想到了一個異想天開的遊戲。他一隻手拿着近視鏡片,一隻手拿着老花鏡片,把它們一前一後地舉在眼前,他透過兩塊鏡片向遠處一望,不由得又驚又喜地喊了起來:“嗨!真奇怪,禮拜堂的尖塔,突然變得這樣近啦!”他的發現使得小朋友們異常興奮。大家又喊又叫,驚動了眼鏡店的老闆漢斯。漢斯起來一看,真了不起!孩子們在遊戲中竟發現了一種可以望遠的透鏡。

當時,荷蘭正在跟西班牙打仗。漢斯做了一架望遠鏡獻給了荷蘭皇帝,可以用它來偵察敵情,皇帝很高興,賞了漢斯很大一筆錢。

後來,望遠鏡的做法傳到了法國,又由法國傳到意大利。伽利略聽到了這個消息,自己設計製造了一架天文望遠鏡,用來觀察天上的星星。人類這纔打開了宇宙的大門。

荷蘭的那幾個小孩還發現,鏡片越是凸得厲害,用它來看東西越顯得大。50多年以後,一位名叫列汶胡克的英國看門人,知道了這個消息以後,自己磨製鏡片,製造成了第一架顯微鏡。這位看門人打開了一個人類從沒見過的微生物世界。

少年朋友,你大概沒想到吧,遊戲幫助人們打開了兩個世界的大門。

國中生物《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

過程與方法:

1、 學習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2、 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

3、 對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有什麼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到細緻觀察、詳盡記錄是重要的

2、 發展觀察生物標本、研究生物標本的興趣。

3、 懂得由於觀察工具的改進,人們才能觀察到許多自然界的祕密

【教學重點】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教學難點】正確使用顯微鏡

教學準備】分組實驗材料:洋蔥、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紙、載玻片、顯微鏡、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這是一個洋蔥,如果從它的內表皮上揭下一塊,你能看到些什麼?如果用上放大鏡又能看到些什麼?如果用上顯微鏡又能看到些什麼?

二、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師:爲了能更好地觀察它,首先我們要製作一個玻片標本。(師演示)

1) 在一個乾淨的玻璃載片中間滴一滴清水

2) 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能摺疊。

3) 用蓋玻片(或另一個玻璃載片)傾斜着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

4) 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稀釋的碘酒,並把玻片微微傾斜,再用吸水紙吸掉多餘的水。

2、學生以組爲單位制作玻片標本

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

1、先用肉眼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在科學記錄本上(或書上13頁)

2、材料員發給每位同學放大鏡,大家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到的有何不同。

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

1、 師:如果我們將洋蔥表皮的玻片標本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

2、 師出示顯微鏡,介紹各部分的名稱、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學生五年級時已使用過,也可叫學生介紹老師指導更正,具體內容見13頁)

3、 每2人一個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不會使用的同學可根據13頁的提示進行操作。每組的材料員監督大家進行規範的操作,對不規範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學取消其使用資格。同樣將顯微鏡下的發現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

4、 交流我們在顯微鏡下的發現

(洋蔥表皮由一個個比較規則的多邊形組成。洋蔥表皮上的一個個小房間似的結構,是洋蔥的細胞。閱讀12頁的資料,瞭解胡克發現細胞的故事。讓學生談談對細胞的認識。)

課外作業

查找資料:細胞的作用

國中生物《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設計 篇6

1、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親自實踐,從而使書本知識遷移深化爲一定的能力、素養,同時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價值觀。

①知識目標:正確說明顯微鏡的結構與功能

②能力目標:能獨立、規範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

③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①教學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②教學難點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物象。

2、教學策略

作爲本冊教材中第一個技能性的操作實驗,該課內容寓理論與實際於一體,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一節內容。但由於顯微鏡較昂貴,學生之前又沒接觸過顯微鏡。過去教師在教學微鏡使用時總是把顯微鏡的結構、功能、使用方法、步驟、注意事項講的十分詳細,然後才讓學生動手,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也不符合新課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結合本校學生生源較好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我試着把本節課設計成自學+講授+探究課,給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爲中心,整個學習過程以此爲出發點,及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因難在課堂中解決。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和部分探究,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通過手腦並用的探究與合作在教師引導下,獲得新知與能力的提高,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並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三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寫有數字的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擦鏡紙,紗布,顯微鏡的使用錄像帶或課件;課前每班培訓幾名學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並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後的顯微鏡發展史。

4、教學程序

4.1走進新單元指導學生閱讀二單元開語,觀察書上細胞彩圖,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

4.2導入新課(展示圖片)讓學生了解細胞非常小(提示圖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狀各異。提問,引出觀察細胞的工具──顯微鏡。

鞏固練習

1.寫有“上”字的玻片標本,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顯微鏡的目鏡5×,物鏡10×,放大倍數是( );目鏡10×,物鏡10×,放大倍數是();目鏡10×,物鏡40×,放大倍數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應將標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課後反思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教師最好課前培訓幾位學生作助手,這樣看似麻煩,實際在上課時解決了不少問題,以後的學習中還會用到顯微鏡,所以在開始就要強調規範操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