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通用24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通用2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通用24篇)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1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這本書,《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書中的>故事也是久久流傳,不僅是這樣,它的每一個故事中如果你細細的讀,你會發現好多的道理。那麼《三國演義》一書中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呢?在這個寒假,我就藉着這個理由,勾起了我對三國演義的興趣。

三顧茅廬不僅是個成語,還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演義》一書中: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劉備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關二人的阻攔冒着大雪去的,還是沒見着;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故事的過程,說明了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而且第二次還下着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第三次關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衝衝聲稱要用一條麻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

三顧茅廬的故事告訴我們:管理者要禮賢下士、知人善用。比如:商湯任用伊尹等人作爲大臣,商朝很快強大起來。還有周文王任用賢人姜尚,國力才逐步強大。這都是禮賢下士、知人善用的表現。

不僅是這個道理,三顧茅廬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有耐心。劉備就是這樣,一次去了沒有找到諸葛亮,第二次去還是沒有,可他的心向着國家富強,又第三次去了諸葛亮家,在第三次終於請到了。這種不怕困難,堅持不懈,一心想着蜀國的未來的精神,不就是我們在學習上所缺少的嗎?如果我們在學習上再用一點耐心和努力,我相信沒有我們不能面對的學習難關,就沒有在學習上的那一聲聲嘆氣。

在這個寒假,讀的歷史書籍使我受益匪淺,也使我有了讀書的興趣,我會繼續從書籍中發現在生活中發現不了的東西。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2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聽到這首歌,我想起了前幾天看到的《歷史的選擇》這一本書。這本書講述了中國改革30年來,歷經的苦寒和風霜。這就像那梅花呀,在風欺雪壓面前,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回顧歷史

歷史選擇了中國,因爲它的民族有團結的力量。中國,一個曾被稱爲“東亞病夫”的國家,一個曾被列強侵略的國家,一個曾飽經風霜的國家,但它並不懦弱,它選擇了“千磨萬韌還堅勁”,選擇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這種精神,讓歷史選擇了它——東方一隻永恆的雄獅。

汩羅江上的一圈漣漪,讓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個憤世嫉俗,報國無門的臣子,用孤憤的詩行代替了富貴,用楚辭《離騷》洗去了歷史的鉛華,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壯語成爲後人追求理想的動力,錚錚鐵骨的他被後人所景仰。

正是這些在漫漫歲月裏歷史堆疊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國擁有了如此深遠的文化。漫長的文化歷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蹟被中國所創造,甚至成爲絕響我們文明的精髓,我們人民的勞動成果,卻被英法聯軍一把火毀去,我們的“萬園之園”就這樣隨風而去,中國文明猶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風雨中永葆生機。滄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陽光下無言的石柱,而中國,這座沉穩的大山,卻又一次給世界帶來了噴涌而出的生機與綠意。歷史選擇了中國,人類並不驚訝,因爲今日的中國仍是那座山,一座永遠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澱都是千年傳統的精華,林間的長嘯仍是當初的瀟灑,山林間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變的,是生機,是百折不回呈現出綠色的能力。千載興衰風雨,你,靜靜地佇立於萬千蒼生之上,仰天長望,你如此浩瀚。抒情點題

歷史選擇了你,我的中國,永遠的中國。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3

這個寒假 我 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 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 。生動的語言,優美 的文字 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 也在爲之而改變 。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 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

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曆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爲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裏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爲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 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爲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 正是她的價值 。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 ,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鑑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着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 ,一爲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爲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着 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 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爲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吧!儘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鑑,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複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杆。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爲一個社會 人責任 所在吧?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4

浩瀚的宇宙空間,神祕的微觀世界都是散放着那麼迷人的色彩,是那麼的引人入勝,使我不得不遐思,若干世紀後的人類科技到了何種程度,生物進化到了何種地步,時空旅行者能否從漫畫中一躍而出?

這些好奇使我不得不想要一探究竟,無意之中,在書店遇到了一本書,其貌不揚,但湊近一看,黑底上赫然寫着四個字“時間簡史”!我如獲至寶,它的鼎鼎大名早已耳聞,只是一直沒有中文版本出版,只能苦苦嘆息,但不知何時這本書悄悄走上了書架,我趕緊買來讀了讀。

初讀此書,不得不讚嘆史蒂芬教授那如絲般縝密的邏輯性,你會發現字裏行間無不顯示出他過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對論當做孩子手中的乒乓球來形象地描述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是無法分離的這一物理規則。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章節莫過於時間旅行。比如這一段:

再重複一下,由於時間和空間是相關的,一個和逆時旅行緊密相關的問題是你能否進行得比光還快,這一點也許不會使你驚訝。很容易看出,時間旅行意味着超光速旅行,在你旅程的最後階段做逆時旅行,就能夠使你的整個旅行,在你希望的時間內完成,而這樣你就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行進!但是,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倒過來也是成立的,如果你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前進,你也就能夠逆時旅行。其中一者成立而另一種不成立是不可能的。

無可挑剔的邏輯在字裏行間展露鋒芒,無死角的思維在史蒂芬的筆下盡情躍動,讓人無法相信這本書竟然是由只有三根手指能活動的殘疾人霍金教授寫出的呢?

沒錯,作者雖然幾乎全身殘疾,但在思想和學的領域上,着實是一名偉人!

一本好書不僅能交給別人知識,更重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的書。

我深深地瞭解到了科學上有許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地追求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着生命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種種事例不勝枚舉。

當今社會,爲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無論是對開闊自己的知識,拓展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都大有裨益,但是,我們絕不因此滿足,讓這些好處成爲絆住我們探索發現的腳步的鎖鏈,而是要仍要保持前人對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見解,不盲目相信現有知識的品質,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科技事業,爲人類的發展作出的貢獻!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5

中國,做爲四大文明古國中碩果僅存的國度,它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也飽受着世間最多的苦難。迄今,它依然屹立在這片神州大地,養育並祝福着後世的子孫們。讀了xxx的這本書後,我再一次爲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深感自豪!在書中,讓我們看到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呢?是盤古開天,女媧造人那樣悠遠的傳奇;是皇帝怒伐蚩尤,神農甘嘗百草的仁義;是西周征討朝歌那劍鋒所指,兵戈如潮;是春秋戰國燦若羣星的百家爭鳴;是始皇一統天下後那撫劍背影 的山河永寂,是漢武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征途中冷月寒洲下的漠漠廣寒;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那烽火連天的長江水;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岸猶唱後庭花那流金的秦淮河。書中爲我們呈現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彷彿是一匹素雅綿長的蜀錦,編織着它的瑰麗榮華,又好似一卷緩緩鋪開的水墨丹青,訴說着它的含蓄和深邃。歷史有趣嗎?

有人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任人打扮粉飾;也有人說歷史永遠是成功者的自傳,失敗者的真相早已湮滅在塵煙中。但是我想,真實永遠不會被謊言所遮掩,歷史的車轍碾過,總有些蛛絲馬跡讓我們去發掘。在《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一書中,作者把深刻的思考用幽默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告訴我們其實歷史並不枯燥,發掘歷史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但能瞭解那些繁華盛世背後的仁君英主,解讀那些黑暗年代以死報國的濟世名臣,還讓我們明白是什麼讓他們變得睿智而又無畏,同時也讓我們不禁想到如果是自己,在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舞臺劇中,又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歷史已經成爲過眼雲煙,那些英雄的血脈和精神卻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正如書中所說,曾經強大的民族,將永遠不會沉淪。那麼,今天我們將如何繼承過去,又如何開創未來呢?

同學們,讀書是爲了什麼?古人告訴我們,讀書是要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也許這樣的宏圖偉業離我們還有些遙遠,但是爲往聖繼絕學,是我們現在就能做到的。當我們學習託福雅思的時候,也不要忘記看看四書五經;學鋼琴素描的時候,也別忘了我們的古箏和國畫。這樣,當你和同學、同事聊天時,別人纔會感到你是一個有素養有內涵的人;而在和外國人交談的時候,也不會爲對自己國家認知的匱乏而感到窘迫。歷史的車輪還在滾滾向前。讀史才能明今,修身才能證道,讓我們做一個能夠繼往開來的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個值得驕傲的中國人吧!也許有一天,你也會青史留名,讓你的子子孫孫也會在書中看到你的名字。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6

說實話,那本書我並沒有完全理解,有些字詞都會不理解,但我不喜歡在讀一個故事中停頓,然後去找難題,我覺得這樣會打斷我的思路把前面的故事都忘掉。

有些同學說,《中國歷史故事》就像一杯淡淡的白開水,沒有什麼閃亮之處,但我覺得並非如此。每一篇小小的故事都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讀故事的時候我就可以自我陶醉在其中,想象當時的畫面,想象那些人的說話的語氣,總感覺的讀這本書就像在看電影,甚至比看電影更有趣,因爲讀這本書還可以給我們一個想象的空間,讀這樣的一本書,何樂而不爲呢?

這本書讓我着迷了,就在昨天,我在看書,媽媽說:“題目不會做啊?”我就大聲說:“別吵,我在看書!”其實有時候我也挺暴力的,雖然知道這是不對的行爲。我確實有些怪,別人如果愛看書都是顯得很安靜,好像聽不見別人說的話,陶醉進去了,可我卻在看書的時候顯得特別煩躁,特別不喜歡在看書的時候打擾我。我媽媽知道我在看書,也就應了一句:“哦哦。”一篇看完之後我又忍不住去看另一篇,有一次居然把一個時期快看完了,誰叫我看得慢,我都是一字字在心裏讀過來的,看完一個時期已經很厲害了。

其實我更覺得這本書就是一條大河,一會平靜,一會兒波濤洶涌,我特別喜歡這本書,讀這本書讓我很舒服。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7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冊書,名字叫《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記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和輝煌成就。讀它的時候的我彷彿穿梭時光隧道,看到了飲毛如血的遠古時代和極度繁榮的明清時代,我被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深深地吸引和感動。我清晰地記得“神農氏勇嘗百草”這個故事,遠古時代,人們只食用動物,不吃植物,飲食單一,結果病魔肆虐侵襲人們的身體。神農氏看到這種情況,就想着要改變人們的這種狀況,他看到山上長滿的草,忽然想到:爲什麼人們不試着吃植物呢?

於是神農氏鼓起勇氣,嚐遍了山上所有的植物,邊品嚐邊記錄邊總結:發現有些植物味道甜美,非常好吃;有些植物味道不錯,但吃後嘔吐腹瀉,身體有不適反應;而有些又難以下嚥。他把這些都一一記下來並告訴大家。他又想:“爲什麼大家要大老遠的去採集食物呢?而不在家門口種植呢?於是他又摸索總結植物的生長規律,教人們種地種莊稼,開闢了中華農耕文化的源頭。從此,人們的食物更加豐富了,生活也更穩定了。神農氏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只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勤於實踐,善於總結,就會取得新發現。運用到生活中,小則幫助家庭,大則幫助社會進步。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8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是羅貫中寫的,它說的是魏國、吳國、蜀國這三個國家爭霸天下的故事。

蜀國的人有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諸葛亮、徐庶、龐統等。吳國的人有孫權、周瑜、魯肅、黃蓋等。魏國的有曹操、夏侯淵、夏侯惇、司馬懿等。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諸葛亮非常聰明,蜀國就是靠諸葛亮纔打了很多場勝仗;劉備非常愛護百姓;關羽很勇敢,有一次他中了毒箭,請華佗來治病,華佗說要刮骨療毒,結果關羽還笑着下棋;張飛很勇猛,他在長阪坡大喊一聲:“誰敢與我決一死戰!”把曹操的軍隊嚇的連連後退好幾裏;趙雲非常厲害,趙雲在長阪坡被曹操圍攻的時候,他把曹操的五十員大將殺了,殺出了一條血路衝了出去。

三國演義有一百二十回,我最喜歡草船借箭那一回,草船借箭講的是蜀國和吳國聯合,派諸葛亮當使者,周瑜很嫉妒諸葛亮,就想難倒他。於是,周瑜就問諸葛亮:“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回答說:“用弓箭。”周瑜說:“好,那你十日之內幫我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說:“不用十天,三天就夠了,我願意立下軍令狀。”第一天過去了,諸葛亮沒有動靜。第二天過了,諸葛亮還是沒有動靜。第三天夜裏,諸葛亮請魯肅一起上船,諸葛亮讓士兵在船的兩側插上草把子,向曹營前進,曹營的將領叫士兵射箭,結果船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讓船開回去,周瑜正好派士兵來搬箭,魯肅見到周瑜,就把經過告訴了他。周瑜想: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呀。

三國演義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非常喜歡它。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9

作爲一個歷史知識儲備有限的興趣愛好者,我前段時間花了近3個月的時間,讀完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全冊(上下冊),其中有大概六分之一的閱讀時間都花在了查閱文中繁體字上。好在自認爲讀的還算認真,於是就想寫點讀後感作爲對自己初讀此著作後的一個小結。當然,錢穆先生的這套書值得再次精讀,我保證再讀的時候如果不看註釋,很多字和詞我仍不知如何發音,作何解釋。

《國史大綱》是一本通史性論著,著於抗日戰爭時期。全書在內容取材上詳述漢、唐時期而略寫遼、金、元、清,詳寫中原地區而略寫周邊少數民族,詳於闡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制度而略於具體的人與事,力求簡要,僅舉大綱,刪其瑣節。

就個人整體的觀感而言,首先非常佩服大師們視野之廣闊、學識之豐富,旁徵博引、引經據典都有信手拈來之感。歷史如同一張刻在他們腦中的畫卷,似乎每一個細節他們都熟諳於心,對每一歷史事件得失總結、評論觀點獨到而犀利。這也是長期積累和思考的結果。大家的大師之作,儘管讀起來略微吃力,但正因吃力纔讀的慢且細,細細品讀讓人受益匪淺的一點在於,不但開拓視野,更重要是啓發思考。

其次,當我讀到那些描述浩瀚如煙的歷史進程的文字時,過往時空中一些片段就會如電影橋段般躍然眼前。我知道它們並不是電影橋段,它們有的也許曾真實發生,過程被親歷者拿筆記下而流傳下來;有的也許只是來自歷代人們的口口相傳,真相在傳播過程中經或多或少的加工而變得模糊不清;有的來自於今人通過學術研究及科技手段,對歷史進行還原、推斷或假設。

無論如何,歷史本來的面目對於我們來講,只能是一種隔着時空之窗的遙望。但我認爲,我們仍要多讀歷史,不僅是因爲通過這扇窗,我們可以在歷史浩瀚的遺物中儘可能尋找線索,對於自己所屬的民族、國家以及我們自身進行追根溯源。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有趣的探索過程中,我們置身其中的每個人,對於自身與過去,自身與當下,自身與未來這三層關係將會有更多的思考。因爲只讀了一遍,我可能還做不到就書中內容的解讀或延伸來分享自己的拙見,僅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談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大事與小事

在歷史整個語境下,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這個需要從不同維度來看。對於君民二元關係來講,皇帝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制定的一條國家政策,任命一個地方官員,在天下黎民百姓看來是事關自身命運的大事。開明的統治者能明察秋毫,感受到社會中變化,民情的動向,他們不是不犯錯,只是能掌控事態,在小事演變成大事之前及時解決。所以歷史上那些所謂“盛世”,都是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所絕對領導。相反,那些亡國的君主既看不到這些變化,又掌控不了局勢。秦二世制定《七科謫》與《閭左戍》時,陳勝、吳廣只是千萬勞役中不起眼的角色,履行着在皇帝看來爲民者天生的義務。最終他們不堪忍受徭役,燎起了社會反抗革命的星星之火,導致了一個大帝國的滅亡。

細細想來,那些決定歷史進程的大事件,並非突然爆發出來,追根刨底可能都是由各種小矛盾聚合而成的。如果其中的一些小矛盾能被及時處理,這些大的事件就可能不會發生。那歷史是不是該是另外一番模樣?從這個意義講,歷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決定我們今天這個時代面貌的因素之一。儘管,只有那些大事件能被記住。

許多人的小事情,加在一起就是國家的大事件,這大概就是“民心”的含義。

多數與少數

《國史大綱》裏有相當的篇幅都在講民族關係,也就是華夏民族與 “蠻狄戎夷”的關係。“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春秋》)大概就是“中國”政府處理民族關係的總指導思想。在中原華夏文化語境中,我們華夏民族不但人數比少數民族多,文明程度還比他們高,於是我們就跟他們取一些特難聽的名字噁心他們。這不僅是一種文化上的鄙視,更多是一種防衛的心理,從一開始就說明你跟我不一樣。但是,當低文明程度的少數民族通過武力征服取得高文明程度地區的統治權之後,如何維持統治就成了統治階層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少數統治多數,光靠武力顯然不行,吸收、融入中原文化,然後儘量把自己變得和華夏民族一樣,所謂“同化”,是必由之路。這個過程中的各種矛盾不言而喻,不但是民族間融合的矛盾,更有本民族內各勢力間關於“漢化”的分歧而導致的矛盾。對於數量佔有、文化佔優的華夏民族來講,被異族統治在文化上是不可接受的,開始的反抗很激烈,反抗不過就慢慢妥協,最後從文化上同化異族,能被同化的最後都變成了華夏的一部分,不能被同化的統治也維持不了多久(比如元朝)。

總之,從歷史上看,民問題背後都是文化衝突,這種衝突往往伴隨着大規模人口減少,甚至有些民族被滅亡。但同時,民族間既有衝突,又有融合,而正是因爲融合多於衝突,才能讓我們中華文明延續下來。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完整與斷裂

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大概是說元朝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漢人的朝代吧。以前也有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比如五胡亂華時在北方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不過其疆域只是局部,遠不比元朝統治全境。關於元朝算不算中國這個問題我暫且不做談論,我想如果把歷史比作一個鏈條,中國自有歷史記載以來的歷史,更像是一次次鏈條節點的斷裂,然後又組成新的鏈條的過程。歷史上各個朝代更替,新的當朝者在執政中既會學習前朝,也有自己創新,但這些創新不足以推動社會發生根本性的跨時代的變革,頂多算是前朝的plus版。如果對比唐代和清代兩個時代的社會情況,從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生產力水平等方面做一個全面對比,相隔幾百年的兩個朝代,不過是同處在農業社會的不同階段而已。看看從19世紀以來的200多年間人類社會發生巨大社會變革,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現在信息時代,如果19世紀以前的中國社會也發生了這些鉅變,現在的中國又是何種面貌?

從另一個角度講,中國社會之所以幾千年歷經各種變亂而文化不斷的原因,也許就是太過於穩定,我們的文化一脈傳承,導致社會變革的結果只是後來者沿着前人的方向和腳步在走。社會變亂只是打斷了原來生鏽的鏈條,社會思想和文化讓鏈條重新連接,於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又重新開始工作,社會又按照原來的軌跡在運行。如此循環,直到近代才被打破。

溫情與敬意

錢穆先生說:“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的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當我們讀到史書裏每一段寥寥數語的記載,更應該透過那些冷冰冰的數字和文字,看到它們背後可能是一大羣人的故事,有生有死,有血有淚,有痛苦歡笑,有喜樂哀傷。厚厚的歷史卷本,記錄的那些征戰殺伐中的善惡選擇,艱難歲月裏的人性光輝,至今讀來仍震撼和敬佩的人生故事,以及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它們穿越歷史的時空,跳過冰冷的文字,直抵我們腦海,讓我們有感受到歷史中的不同一面。

還有一些人,我們讀他們的故事時可能不那麼欣賞,甚至有些厭惡。面對他們,我們不妨少些痛斥和辱罵,多些批判和反思。如果我們是他們,我們在面對他們遇到的那些狀況時又將如何選擇?

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同樣也沒有毫無污點的歷史,有的只是各種各樣的選擇。

古代與當今

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如果用當今的價值取向去判斷古代人們的一些選擇,也許會覺得古人有時難以理喻。可是,當我們以當時的視角,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如果可以的話)來看待那些事情,也許會對他們那些選擇一些保留態度和理解。不同的歷史時期,如同我們人處於不同的生長階段,我們長大了看小時候的事,有多少是覺得不可思議?可是,在我們當時做那些事的時候,並沒有覺得不妥。這個比喻不一定恰當,歷史中的是非曲直自有後人的定論,我們當然也有權力去評判我們先民的一些做法。只是,以史爲鑑,過去的事情不正是我們當下所作所爲的一個參照嗎?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我們擡頭望向照耀千古的皓月繁星的時候,是否也曾想過,多少年後,我們的後人是否會記得我們?將以何提起我們?該如何評價我們?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10

在我們國中學語文的時候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給我們強調,史書一般分爲兩類一類叫通史即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爲通史,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因爲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另一類叫斷代史:記載一朝一代歷史的史書稱爲斷代史,創始於東漢班固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其餘都屬斷代史。這段話被我奉爲真理,爲此形成了我基本的歷史觀。直到我看到了《萬曆十五年》這本書。

在書中描繪了以萬曆在他的即爲的第十五年爲起點描繪了萬曆、張居正(雖然張首輔已經駕鶴西遊5年有餘了)、申時行、戚繼光和海瑞在這一年前前後後的人生變化,描繪了一幅帝國黃昏的衆生相。如果說以往的史書都是宏觀歷史的化,那麼這本書應該可以叫微觀歷史了。

在萬曆十五年年發生了以下事件。這些事情之間究竟有沒有什麼因果關係,我也不知道,我想可能是歷史大輪迴的神祕力量在安排這一切吧。事件一:戚繼光死了。就像黃仁宇先生的評價,戚繼光的死,我們失去了使軍事在世界上保持領先的機會,而軍備的張弛,立即影響一國的國運。32年後,大明的軍隊與努爾哈赤所部交鋒,沒有戚將軍所強調的紀律及苦心擬定的戰術的明軍衆不敵寡,一舉喪失了明金對峙時期大明的優勢,而後八旗軍作爲新生力量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最終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時間問題了;事件二:海瑞死了。一個人民的偶像,中華民族的門神走了,雖然海瑞不是一個會辦事能辦事的官員,但我認爲他的存在是一種象徵,象徵吏治的清廉,象徵百姓的福音,然而他去了,並且終大明王朝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高級官員;事件三:一直勤政的萬曆突然在這一年開始了長達32年的怠政工,我認爲這是三件事裏最嚴重的一件,從此君王不早朝,32年中,前5年有申時行撐着,大明的國力還不至於江河日下,申退休後可以說明白人都死光了,從此大明一步步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看完此書我不經想,假如戚繼光多活幾年,能和孫承宗並肩剿滅大明的內憂外患嗎?如果海瑞多活幾年,那麼一個清廉的偶像,一個頑固的鬥士依舊會同官場上的黑戰鬥到底,大明還會死魚內憂外患的國庫空虛嗎?假如萬曆依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那麼萬曆年間中華大地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還會迅速發展,中國會是世界第一強國嗎?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有很多缺憾,沒有假如。所以我說,自755年繁榮的中華謝幕後,1587年昌盛的中華又一次凋謝!這一年是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可以說是中帝國由盛及衰的一個標誌性的年份,一些看似毫無關係的事件,聯繫起來便註定了歷史的滾滾洪流。

歷史就是一個滾雪球的進程,好的積累就能及盛,反之則衰。結合我們工作,我們有了這麼多的基礎數據,如果能好好利用,例如分析好缺陷發生的設備類型,部件類型,發生的條件等等運行人員能分析出缺陷是怎麼來的,而檢修人員能研究出缺陷應該怎麼送走,通過一點一點的數據積累,那麼我們的缺陷率肯定會降低,缺陷消除率也會提高,不也就提升了我們的工作質量?當然說比做來得容易。企業的興衰和王朝的盛亡一樣,匹夫有責!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11

最近研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瞭解了經濟學的一些基礎知識,並且有了自己的一點想法,做一點總結,也是做些讀書筆記。

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具有兩個要點,使用價值與價值,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即一種物品不用於交換,那麼它並不是商品,如空氣。但是一種物品有價值,就一定有使用價值,因爲只有擁有使用價值,物品纔有交換的價值,成爲商品。也就是說,在市場上,買者付出貨幣購買商品的使用價值,而賣者放棄使用價值而獲得貨幣,價值在交換的瞬間得以形成。馬克思堅持勞動價值論,即勞動創造價值,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格是價值量的貨幣表現,但是價格受到供求關係的影響,在價值附近上下波動。

在資本市場中,股票也是一種商品,但是這種商品比較特殊。股票的使用價值是法律賦予的,正如空氣是由自然界賦予的。股票的使用價值就是持有者可以以股東身份獲得分紅,或者將股票高價賣出獲得收益。但此時的股票並不是商品,而股票的價值又從哪裏來呢?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勞動創造價值,股票的價值是什麼樣的勞動創造的呢?答案是,當投資者認購上市公司股票時,所付出的貨幣就是間接的勞動,這些特殊的勞動間接創造了股票的價值。但是股票在二級市場交換時,並不創造價值,投資者只是在買賣中獲得了差價收益。

今天剛剛發佈的消息,通用汽車公司申請破產保護,這讓叱詫風雲上百年的知名企業即是成爲了經濟危機下的犧牲品。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研究角度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需求下降。需求下降是經濟危機的直接表現,而資本在W-G’的過程,也就是包含剩餘價值的產品被出賣轉化爲增值的貨幣資本的過程無法順利進行,剩餘價值得不到體現。這對於以賺取剩餘價值爲根本目標的資本主義企業來講是很大的打擊;第二,競爭壓力。國際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導致汽車行業的競爭壓力巨大,歐洲、日本,包括中國的汽車行業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剩餘價值理論,絕對剩餘價值的產生是以個別勞動時間小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爲基礎的。但是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以及其他企業的不斷競爭,導致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來越短,此時依靠進一步減少個別勞動時間已經十分困難,剩餘價值的生產無法提高,企業利潤得不到保障;第三,勞動力支付壓力過大。通用汽車公司擁有上萬名職工,他們的工資待遇不斷增加,導致企業可變資本(即支付勞動力的資本)增大,相對來講增大的速度大於不變資本(即支付生產資料的資本)的增長速度,相對剩餘價值也得不到體現。

綜合上述原因,通用汽車公司申請破產保護也就容易理解了。

馬克思認爲,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遠遠高於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而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稱爲剩餘價值。這裏有問題值得探索。爲什麼工人的勞動會創造那麼多的價值?

原因有幾個,第一,工人通過學習,掌握了生產方法,比起原始社會人類還在摸索如何生產產品的時代,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但是,這種學習是要有投入的,勞動者自己負責這部分投入,通過社會上的學校獲得勞動基本技能(義務教育出外);第二,需要生產資料的完備。“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就是講生產資料的重要性。生產資料的源頭是自然物質,從古至今可以看作不變的資本投入。假設對生產資料的投入資本爲30;第三,生產工具的使用。如今的教材已經不提生產工具了,很多人把生產工具算作生產資料的一部分,它區別於生產資料的特點是,它的損耗是逐漸的,而生產資料的損耗是一次性的。假設這些資本要50,因此,不變資本此時是30+50=80a;

於是,在剩餘價值率爲100%的情況下,資本家投入30用於購買生產資料,投入50用於購買生產工具,給工人支付的工資(可變資本)爲20,那麼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爲20,總價值爲80a+20v+20m=120。但是剩餘價值率爲什麼這麼高呢?其實將三個原因價值化相加,即學習的投入+生產資料投入30+生產工具投入50,而產生剩餘價值。其中學習的投入是不需要資本家進行的,但投入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越多,剩餘價值率就越高,而工人的勞動不會因爲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的投入加大而增加,反而會減少,假設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因此不變。如果此時支付工人的工資不變,就會給資本家帶來更多的剩餘價值,因此可以說,剩餘價值的增加是和生產資料、生產工具的投入增加有直接關係的,勞動創造的價值增加,原因也在此。所以,資本家佔有的剩餘價值增多,是要補償一部分生產資料的投入,並不能說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加劇。

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很可以理解馬克思的重要思想。他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現象的研究,揭示了剩餘價值的本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揭示了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的預言。但是從字裏行間可以讀出,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現象的時候,馬克思並沒有一味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而是在某些情況下肯定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比如,自由競爭市場的存在,使得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這一點,在公有制的情況下很難改善。可以說,馬克思自己也從哲學角度分析問題,存在即是合理。資本主義的存在必然有其歷史原因,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但是,資本主義的矛盾也十分嚴重。比如,由於自由競爭導致的過度生產,造成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引起了週期性的經濟危機。這些問題,西方經濟學家也用了很長時間探索研究,希望能夠加以解決。其中有些解決辦法,如增加政府在經濟方面的投入,加強監管職能等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所有西方經濟學家只願意治標,即是在資本主義基本制度不變的情況下,使經濟穩定發展。馬克思則認爲,要徹底解決經濟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就要大刀闊斧地改革,改變現有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向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發展。

其實筆者認爲,首先,西方經濟學家努力想出的解決辦法,有些往往已經觸及到了社會主義的影子。比如,有人提出股份制的概念,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股份制公司掌握在少數一羣人的手中,如果將這一羣人擴大,變成全民,那就是公有制。其次,馬克思的觀點也有一定問題。社會變革需要十分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當然,如果不計後果,以暴力推翻現有的經濟體制,建立一個新的經濟體制也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種改變必然會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因此,逐漸改革和發展才應該是綜合了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的優勢的正確方向。

以上的一點,其實與我國現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狀不謀而合。中國以公有制爲基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就是爲了在不斷改革創新的基礎上,逐漸邁步進入社會主義時代,而又不會採取過於激烈的手段達到這個目的。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相信在中國的帶領下,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會逐步進入新時代,開創人類文明的又一先河。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12

清末時期,外國侵略這在中國橫行霸道,他們想要變中國爲他們的殖民地,中國面臨着將要亡國的危險,中國人民也將要成爲亡國奴。就在這時,中國人漸漸的甦醒,他們意識到了祖國的危機,意識到清朝已不再是“康乾盛世”的清朝。他們自發組成了愛國主義團體,與外國侵略者作鬥爭。同時,他們也在精心策劃推翻滿清統治的計劃。這時的清朝,已是一具空殼,清朝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自明到清,外國侵略者曾多次侵略中國,甚至連中亞的一些小國也趕來中國鬧事,當時的清政府太無能了。不過,這些國家得到了應有的報應,他們最終被俄國吞併。

外國侵略者每到一處(在中國),都會遭到中國人的英勇抵抗,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運動就是一個最有力的證明。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怎能被毀滅?抵抗外來侵略,保衛國家血肉,是每個中國人民不可抗拒的使命,只有同外來侵略者作鬥爭,中國人民纔不會做亡國奴,纔會堅強的站起來,這纔是中國的出路,這樣國家才能發展,中國人民才能獨立自主,如不除掉侵略,我國何來發展?中國人民就會永遠做亡國奴。

最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發展了,中國富強了。現在的中國,傲立在世界的東方,沒有人會再次侵略,因爲中國人民是堅強的,自強不息的!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13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瞭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餘年時間裏,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並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爲標誌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14

我們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都是靠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換來的,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不能讓革命烈士們白白犧牲。

就拿《燈光》中的那位郝副營長來說吧。他雖然還很年輕——只有22歲,但是,他爲了全中國的孩子能夠儘早地在電燈底下看書、寫字,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而他自己呢,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叫做司馬遷的文學家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本來就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大雁的毛還輕。

像文中的郝副營長那樣,爲祖國,爲人民的利益而犧牲的人,他們的死,不正是比那泰山還要重嗎?我們現在能生活在這和平的世界裏,能過上美好、安逸的生活,不正是那千千萬萬的革命先烈,用鮮血、用生命換來的嗎?

如果那些長眠於地下的革命先烈們還能聽見我現在所說的話,我想對他們說:“你們爲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我們是永遠也不會忘了你們的!”

如果用無邊無盡的大沙漠來比喻歷史大舞臺,那麼這些革命先烈的舉動,就好比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一粒與衆不同的沙子。我們是永遠也忘不了他們!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15

《時間的歷史》是我女兒從學校帶回來的一本書,我今天趁着空閒讀完了它。這是一本關於時間起源的書,算是小朋友的時間啓蒙教育,內容很引人入勝,一點都不覺得枯燥。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卻有另一番感悟。時光飛逝,怎樣才能活出不一樣的人生呢?

他詳細告訴我們如何充分利用我們的一天,全書風格詼諧有趣,讓人讀的時候一點都不會感到無聊,引人入勝的同時,卻又發人深省。

時間就是一把殺豬刀,很無情,很公平。不管你是個窮光蛋,還是億萬富翁,它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一視同仁。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人生,有限的生命裏面,我們怎麼做才能讓我們這一生過得有意義。喝酒打牌打遊戲註定是無意義的頹廢人生,看書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愛人和親人的相伴纔會是圓滿而且有意義的人生。人人都會變老,想到這裏我心裏一緊。

我有一個朋友前幾天跟我說,他發現自己已經老了,每次團隊聚餐結束後,其他人都三三兩兩的去小聚,只落下他一人孤零零的回家。所以我就勸我那個朋友,若想和年輕人相處就得學會閉上嘴,少嘮叨,不要開口閉口說教。年輕是最美好的時光,是追逐夢想的最美時光,然而時間在一點點流逝。時間就像跟你做遊戲,你盯着它時,它就會變慢,你一不注意,它就飛快的流逝。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16

《難忘歷史》是我覺得本暑假最好的一本書。它讓我們知道我們中國人的光輝歷程。這本書主要是一些從古到今的歷史典故。比如它有三國之事,也有現代的紅軍征途。其中我喜歡三國的一篇故事,由林漢達編寫而成,名叫《一身是膽》。

這個故事,講的是劉備奪取漢中與曹軍決戰,他派黃忠去戰,夏侯淵因黃忠不下山,於是不再管他。但這時候黃忠立馬衝下去,把夏候淵殺了。希了夏侯淵後,打聽到北山有敵軍糧食,便去奪取。半路卻遇敵人突擊而失敗。趙雲聽到北山有動靜,便去看。他看到黃忠被追殺時,立刻衝上去把敵人解決而且用”空營計”嚇跑了敵人。第二天劉備得知,來到趙雲營裏來看他,將士們讓他看了夜裏交戰的地方,便說:趙將軍真是有勇有謀啊!"“是啊是。

他可真是一身是膽。"將士們說。說罷,劉備便給趙雲慶功。慶完功說:“敵軍堅持不了多久了”。最後因天越來越熱,鬧了疾病,糧食也不足,手下也跑了不少,就退兵回長安了。從此漢中是劉備的地盤。

閉上眼,腦海中浮現的是趙雲殺退曹軍的場面,對趙雲有幾分敬畏,也非常佩服。我佩服趙雲是因爲他有勇有謀,能夠用計將敵軍趕走。我喜歡這本書就因爲這裏面有太多的偉大的英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有太多的謀略與太多的智慧。用知識去積累,讓事實去驗證,不斷努力,不斷進步,用知識和視野去戰勝一切!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17

我最喜歡看歷史書,尤其是唐朝的歷史,令我愛不釋手,我可能太喜歡強大的唐朝了。在唐朝的歷史中,你們一定知道平陽公主吧?平陽公主是唐朝的一大名人,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她的名字,而“平陽公主”這個名字,只是她的父親唐高祖李淵給她的一個封號。

也許你會問:唐朝的女牛人那麼多,比如:武則天、太平公主、安樂公主、楊貴妃等等,爲什麼我就非要寫平陽公主呢?答案很明顯,我非常敬佩平陽公主,她不僅僅是女中豪傑。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娘子軍,就是平陽公主建立並統領起來的,山西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娘子關就因平陽公主帶兵駐守於此而得名。順便說一句,她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用軍禮安葬的公主。

帶領一個軍隊,對於男人來說也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在那個落後的年代,一個女人帶領軍隊那就更難了。首先,女人地位低下。能召集幾萬人的軍隊,說明平陽公主的政治能力很強;其次,女人沒有很多的學習機會,平陽公主還能帶領軍隊打那麼多的勝仗,真是絕頂的聰明。

平陽公主帶領她組建起來的幾萬部隊和父親李淵會合,頓時,李家軍隊勢力猛漲,在那個打仗靠人多的古代,這簡直就是助了很大一力。這也爲以後的李淵建立唐朝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其實我最佩服平陽公主的還有兩點,第一就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她不像一般的女人退縮,而是擔當起了男人都不敢擔當的事情。第二,平陽公主不貪戀於權勢,她能把她辛苦組建的幾萬人部隊毫無保留的全部交給父親管理,不拉幫結派,不結黨營私,這也是最寶貴的一點。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18

之所以看《清朝那些事兒》,得益於《明朝那些事兒》。抱着一種很高的期望,翻開了《清》。作者朱景暉以時間爲序,對清朝各個年代的政治、軍事、制度、文化、藝術乃至禮儀、飲食文化等,全方位的進行了解析。以正史爲第一手材料,以小說的文本方式,詳盡講述了一個個短小卻血脈清晰的故事。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又分門別類地堆積起每個君王時代的逸聞祕史,系統、完整,塑成了一個個君王清晰立體的帝王生涯輪廓。局部文本貌似戲說,卻有鐵的史實爲依據、“靠山”。一個逝去時代的繽紛史實,無論宏大抑或卑瑣,全都穿越時間的大幕而來,清晰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的視域中。深刻而不失生活況味,輕鬆又攜帶着史料的真實面具。於是,閱讀在對冷漠森嚴的歷史書卷想像中展開,卻在極盡享受的故事體驗的盡興中結束——讀本的價值無須贅述!本書同一直熱銷的《品三國》一樣,採用的都是通俗的語言,以小說的文本方式,以正史爲鑑,講述着衆多大家熟悉卻又陌生的動人故事。

清朝那些事兒,有輝煌,有悽慘,有溫情,有血腥,有文治武功,有喪權辱國,有板上釘釘的鐵案,也有難求答案的謎霧。清朝那些事兒,讓我們起敬,讓我們心痛,讓我們回味。本書作者以通俗的語言講述清朝歷史,以精彩的故事演繹清朝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並對各個時期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制度,做了較爲生動詳盡的描述。展現了一個逝去時代的繽紛史實,無論宏大抑或插瑣,全都穿越時間的大幕而來,清晰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的`視域中。清朝皇帝亂-倫惹下絕後之禍。

儘管文中對於各類事實描述的並不詳盡,作者的初衷也就是作爲老百姓的歷史常識的推介,但卻讓我們對大清的概貌有了一個系統的、全面的瞭解。

在自己的心目中清朝是一個不爭氣的時代,它葬送了我們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它埋沒了我們華夏民族的榮譽與自豪。所以從內心來說,對清朝是排斥的,對清廷是痛恨的。唐代的繁榮,漢朝的安寧,似乎更是我們津津樂道的事情。就連殘暴的秦始皇也有着他令人欣慰的一面,中華民族的統一有他不可磨滅的貢獻。

說到清朝的皇帝,掛在嘴邊的無非就是康熙、雍正、乾龍等,這幾代帝王在位的時間長,更重要的是他們當政期間華夏文明也還算是較盛之時。讀了這本書之後,至少對清朝的歷代帝王有了較系統的瞭解,儘管比較膚淺,但作爲老百姓,我想也足夠了。

熟悉的和坤、劉墉、紀曉嵐,不熟悉的于成龍、彭鵬,耳熟的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能詳的黃飛鴻、霍元甲,不管熟悉的還是不是熟悉的,作者總能講出一些鮮爲人知的事件。

滿族忌食狗肉,原來是因爲老罕王努爾哈赤在被李成樑追殺時,一隻隨行的大黃狗捨命救了老罕王。

烏鴉這樣一種現代人往往視爲不吉利的傢伙,在大清朝卻倍受呵護,其原因卻也是烏鴉救過皇太極的命。自此後,皇太極下令在索倫杆上敬伺烏鴉。

哎,不過清朝最後還是沒落了,看到 慈禧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我的筆也突兀的停止了。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19

今天,我又重新閱讀完了《我們的歷史》這本書。

這本書非常吸引我,我已經是第三次把它閱讀完了。它講述的是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最早的上古部落時代一直講到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書裏不僅僅講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當中又穿插了很多精美的彩色手繪圖,還有很多關於歷史的知識問答。因爲我姓宋,所以我喜歡歷史中的宋朝。宋朝分爲北宋和南宋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中最富有的朝代。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就是在宋朝時期發明的。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也都是宋朝時期發明的。

《我們的歷史》這本書讓我得到了很多的歷史知識,也感受到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和智慧;以後我還要經常的翻閱它。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20

最近,我又重新讀了中國十大名著之一《隋唐演義》,記得在三年級的時候,我已讀過這本書,可是讀得的遍數越多,感悟的知識和道理也越多,現在我又重新拿起這本來,真不愧是十磊名著,我越讀越想讀了,真可謂是百看不厭。

這本書記錄了南北朝末年到唐朝初年的歷史,講述了隋朝的興亡和唐朝掃除各路反王的精彩故事。南北朝末年,北朝的兩個強盛國家齊與周展開了交戰,北周的一名大將秦彝在戰場上不幸被後來楊廣的靠山王楊林一槍刺死,他的妻子帶着孩子逃到一個小山村,被程咬金一家人收養,從此,秦彝的兒子秦瓊便與程咬金成了很重要的朋友。秦瓊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尤其是舞秦家鐗,村民們見了個個拍手叫好。長大後,他與程咬金結識了單雄信、魏徵、史大奈等衆路豪傑,還在幽州找到了姑母和表弟羅成。衆豪傑建立了瓦崗寨來推翻隋朝的統治。根據歷史記載,一共有十八路反王來反隋,隋朝末年,李淵也建立了唐朝,秦瓊首先與程咬金首先在一天晚上巡邏時,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那就是投奔唐高祖李淵次子李世民。秦王李世民是個謙遜有禮、深得民心的好人,終於秦瓊結交的豪傑除了單雄信都投奔了唐營。爲什麼只有單雄信不肯投奔唐營?因爲李淵以前被一羣強盜追殺,突然秦瓊出現,趕跑了這羣強盜,李淵對他感激不盡,可秦瓊騎上馬就走了,這時,有個農民在不遠處,李淵以爲還有個強盜,便一箭射死了他,可他走上前一看,才發現是個農民,一打聽,此人叫單雄忠,李淵很後悔,給了很多銀兩給他家人。單雄信知道後,十分痛恨李淵,所以纔不投靠唐朝。因爲李世民帶領諸將不僅滅民隋朝,還把四路反王給打敗了,單雄信也被抓了,大家無奈於單雄信的固執,只得將他處死,一年又一年,歷經蒼桑的諸將終於戰勝了種種困難,立了大功,而唐高祖的另兩個兒子想謀害李世民卻沒有成功,反而被諸將看穿並殺了他們。高祖知道後大病了一場,病一天比天加重。諸將在高祖去世的前幾天強迫李世民繼位,這就是勵精圖治的唐太宗。此後的幾十年間,大唐被唐太宗治理得井井有條,這就是赫赫有名的“貞觀之治”。

每當我讀完一遍之後,懂得的道理就更深一層,我現領悟了做什麼事都要謙遜有禮,不能因小事而耽誤了將來,還有不能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等等等等。這些道理給予了很多重要的啓迪,不知將來再回頭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會領悟到什麼呢?。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21

近期,我讀了《趣味歷史》這本書。

我暢遊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戰國時期的著名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曾說過:“朝菌不知海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說:朝生夕死的菌芝不知道晦明的變化,昆蟲不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更替,菌芝,昆蟲這些生命週期短暫的生物的體驗也是短暫的。而人類不同,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類對世界的體驗是無限的,這無限的體驗創造了悠久的歷史。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實在是過於漫長,在這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人創造出了自己的傳統文化。

我國傳統節日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歡中秋節,中秋節代表團圓。在這背後有一個悽美的神話故事:遠古時期,天上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曬得莊家乾枯,民不聊生,有一個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擅長射箭,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射下了九個太陽,命令剩下的一個太陽每天東昇西落。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愛戴。不少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也矇混進來。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問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吃了這包不死藥,就能長生不老。他把不死藥交給妻子嫦娥,嫦娥把不死藥放在百寶箱裏。三天後,后羿出門狩獵,心術不正的蓬假裝生病,沒有出門。蓬拿着劍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的對手,立馬打開百寶箱,吞下不死藥,變成了仙人飛上了天,蓬嚇得倉皇而逃。因爲嫦娥對丈夫后羿的不捨,就飛到了離地面最近的月亮上,與玉兔爲伴。除了中秋節的神話故事外,還有很多有趣的活動和習俗。中秋節要祭月,賞月,拜月。人們設酒席,擺上月餅和葡萄,西瓜,蘋果,紅棗,李子等水果,其中不可缺少月餅和西瓜,西瓜應該切成蓮花形,將月亮神的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然後一家人一起祭拜。月餅是要由家庭主婦來切,切的人要事先預算好有家裏有多少人,不管是在家中,還是在異鄉的。不能多切或少切,大小要一致。古代,中秋佳節賞月已成爲流行,許多詩人在月下詠出千古絕句,傳達自己對家人的思念或遠在異鄉不在親人身邊的悲傷心情,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大文豪蘇軾在月下喝醉而作的《水調歌頭》。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一桌,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也是在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人們可以吃着月餅,欣賞滿月,享受着與家人團聚的喜悅。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除了傳統節日,還有很多傳統的手工藝術品等等。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已經失傳,我們應該去傳承併發揚。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22

在讀完李侃版的《中國近代史》後,我便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了下來。

1840年,成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爲標誌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這是一本很值得思考的書,我大概瞭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餘年時間裏,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並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鬥去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羣衆自發的。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儘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鬥,涌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鬥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各地民衆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羣衆從未放棄鬥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裏,就在那裏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衆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鬥爭。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爲主體的人民羣衆爲扞衛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爲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爲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這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23

在庫車到阿克蘇的路上讀完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這本書本不是旅途首選、被趙先生帶來新疆隨手幾翻便臨時塞給我,初初只覺累贅。

南疆長時間行車,在美景與歷史間來回切換,這千萬年的山水胡楊沙漠見證了歷史的跌宕起伏,或是如初或是殘敗,與人比起來他們顯得更加博學富足,人不會踏足同一條河流,可自然卻感受過最完整的歷史。大自然鬼斧神工,隨意裏帶着精雕細琢,看似不經意的一筆便引人屢屢駐足。總之,自然的厚度需要身臨其境感受。

回到書籍《中國大歷史》,喜歡黃仁宇先生始於《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作者用一種宏觀的歷史角度去寫盡中國千年歷程。從文化經濟藝術宗教民族民生來圍觀歷史朝代更迭,少了皇室內部的細碎紛爭變化。這便使讀者更艱深的看到歷史如河流一般潺潺流淌而過,朝代的更迭藏在宏觀的人文環境下。每一粒種子播種發芽成熟健碩蒼老正如每朝每代發展。理想狀態下的期盼幻想與現實慾望環境下的人本質發展互相拉扯形成已有之歷史,與即將擁有之未來。縱觀五千年曆史大轉變(原始夏商周春秋戰國始皇開啓2000多年封建帝制中華民國至今)和朝代更替(此處不多做贅述,大家都懂),小至各朝各代那些代表性人物以及變法。更能體會到作者的歷史觀,也更易使讀者將自身放置歷史長河裏,如此一來,當歷史觀融入人生觀,很多事兒也將如同小點被標記在人生歷史旁,一切都將作古。小腦袋漫想:歷史如人生,一切人類歷史的縱深之處可歸爲神學,自此—也不知歷史這位同志到如今走到了他的哪一歲?我也如歷史,如今走到27歲,正值“康熙”年間,也在努力將自己的小版圖繪大……

車上拍照不易,書皮一張,聊以慰藉。

“自然”幾張:南疆是粗曠的,他的蒼涼裏藏着不爲人打擾的歷史。當然也有很多文物被迫作古。沿途人文細細品味、未到喀什且不做談論。

經典歷史書籍優秀讀後感 篇24

在家務、帶娃、讀博和上課的四重壓力下,本人終於病倒了。在這種生活的碾壓下,斷斷續續把這本書翻了一遍。感慨人到中年,這種燒腦閱讀的效率和年輕那會兒,根本不能比了。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比前幾本更難懂的書,觀點更加艱深。但是每每有一些讓我覺得很有啓發的觀點。許多觀點若能結合史料,都是很好的文章。

作者史蒂文.羅傑.費希爾,新西蘭奧克蘭波利尼西亞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語言史和古代書寫系統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正如這本書的譯後記裏所評價,這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一部人類閱讀思想史。它超出了編年史的範疇,透過經濟學,哲學,文學,人類學,醫學,生理學,神經心理學等多維角度,系統客觀的詮釋與人類文化交織一處的閱讀思想史。對書寫文化與口頭傳統文字審查與自由閱讀各國本足語與拉丁語的紛爭,乃至宗教改革小說興起等重大問題娓娓道來,卻不乏犀利深刻。在作者眼中,閱讀與意識形態,個人信仰一脈相承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最佳佐證,是人類文明之聲。是藉助閱讀讀者才得以超越自我,借鑑觀念,謀求信息對稱,最終實現社會進步和共同發展。

在衆多觀點中有很突破了我原有的思維邊框,比如說限制自由閱讀,就是限制人的發展。進而會影響到社會的發展。當今社會,自我閱讀早就超越了教育的限定的閱讀。這些觀點都是我看來朦朦朧朧的,但現在卻非常的清晰。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非常感慨譯者的高度文化水準,這本翻譯讀起來心情愉悅。漢字之美與邏輯之思,都能兼顧。

總之,我想這是一部值得我再重新細細翻閱的圖書,充滿了學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