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烏鴉喝水》教學設計

一、課題的提出

國小語文《烏鴉喝水》教學設計

1.國小語文(主題)第一冊19課的說法: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烏鴉看見一個瓶子,瓶子裏有水。可是,瓶子裏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着水。怎麼辦呢?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想出了一個辦法。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地銜起來,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着水了。

2.理想的說法:如果石子與瓶壁之間、石子與石子之間、石子內部不存在空隙,無論瓶內的水有多少,只要有足夠的石子,烏鴉都能喝到。但這種說法是不可能的。

3.現實的說法:石子與瓶壁之間、石子與石子之間、石子內部都存在空隙,石子放入瓶內,一小部分水被石子吸收了,另一部分水進入石子與瓶壁之間、石子與石子之間的空隙。當空隙總和大於瓶內水量時,水全部進入空隙,石子就露出水面,烏鴉就喝不着水了。當空隙總和小於瓶內水量時,水的一部分進入空隙,水面就高於石子在瓶中的高度,烏鴉就能喝着水了。

4.四年級的學生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問:用這種方法烏鴉喝得着水嗎?答:喝得着。問:爲什麼?答:烏鴉把石子放入瓶子裏,瓶子裏的水升高了,烏鴉就喝着水了。答:一年級的課本里是這麼說的;幼兒園的故事裏是這麼說的。

第二種說法:問:用這種方法烏鴉喝得着水嗎?答:不一定喝得着。問:爲什麼?答:瓶子的水太少,烏鴉就喝不着水;水比較多,烏鴉就喝着水了;烏鴉能否喝着水與水的多少有關。

第三種說法:問:用這種方法烏鴉喝得着水嗎?答:喝不着。問:爲什麼?答:瓶子裏的水很少,石子放入水中水面逐漸升高,當水升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再升高了,石子露出了水面,這樣烏鴉就喝不着水了。學生爲什麼會這麼說?

學生對教科書上所說的深信不疑,從來不懷疑教科書上寫的、老師所講的、社會上流行的、祖輩流傳的。

教師只顧教書,沒有考慮教材的侷限性、合理性,甚至正確性,忽視了現在的'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的研究,忽視了對學生的質疑精神的培養。

傳統的教育重視應試教育,忽視了素質教育;重視知識教學,忽視了對學生的價值觀、情感、態度的培養。《烏鴉喝水》由此而來。

二、設計意圖

1.通過師生談話,引起學生對“烏鴉喝水”的思考,暴露學生思考問題的思維過程,並對“烏鴉喝水”產生懷疑。

2.讓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對“烏鴉喝水”的懷疑,並讓學生探究“瓶子裏有多少水烏鴉才能喝着”的問題。

3.通過活動讓學生明白書上所說的、社會上所流傳的、祖輩流傳下來的以及別人的經驗不一定是正確的,要敢於懷疑,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並用實驗給予證實或證僞。

三、材料設計

1.驗證烏鴉是否能喝到水材料:每組小口瓶1個(瓶內有水)、玻璃彈,共16組(每組瓶內水量不同)。材料說明:各組小口瓶內水量不同的目的是讓學生髮現烏鴉不一定能喝到水,同時引導學生髮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瓶內水量有關。

2.探究瓶內至少有多少水烏鴉才能喝得到材料:每組小口瓶1個、玻璃彈若干,共16組。材料說明:讓學生用多種方法探究瓶內至少有多少水烏鴉才能喝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