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信義的歷史典故七則

誠實說信講信義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之一。你知道有關信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有關信義的歷史典故,歡迎閱讀。

有關信義的歷史典故七則

1、舉賢盡忠,死抗皇婚。

義烏人楊喬是漢朝名臣楊旋的哥哥,他容貌英俊帥氣,治事幹練,才華出衆,深得漢桓帝賞識,官任尚書。他舉賢盡忠,7次上書舉薦賢士孟嘗,但漢桓帝都置之不理,卻深愛他的才幹和相貌,並下詔將公主許配給他做妻子。楊喬堅決不同意,他開始絕食,以死抗婚,以死諍諫,在第七天的時候飢餓而亡。他不畏強權,凜然正義,以死盡忠明跡。(《後漢書》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八《張法騰馮度楊列傳》及《孟嘗傳》等有記載)

2、施糧救荒,急人所難。

義烏人駱統是三國時期吳國的濡須都督,當年發生饑荒時,同鄉和遠方的客人很多都很睏乏,駱統爲此減少了飲食。他姐姐回孃家時見他這樣很難過,多次詢問原因,駱統說:“連士大夫們粗劣的食物都不夠吃,我怎麼忍心獨自吃飽飯呢!”姐姐深受感動,就把自己私人的糧食給了駱統,又告訴了母親。駱母也認爲駱統很有賢德,於是就分糧施捨救了不少人。駱統很有才幹,打仗也很行,他的許多主張孫權都予以採納。他認爲佔募的做法在民間助長邪惡,敗壞風俗,應急速停止,孫權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

清官零陵太守徐陵死後,家中的田地、童僕、奴婢等都被地方霸主和強人搶掠一空,徐陵的兒子徐平落難。駱統知道後,一面代爲申冤,一面親自上書,請求孫權思賢嘉善,救濟徐平。後來孫權安排徐平職位,徐平爲吳國立了許多戰功。駱統急人所難,關愛百姓,疏財俠義,展示了青年將領的寬闊胸懷。(《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朱傳》和《會稽典錄》等有記載)

3、致誠孝義,感天動地。

晉代東陽人許孜是孝義的典範。許孜二十歲時拜豫章太守孔衝爲師,後來孔衝去世,許孜聽說後非常悲傷,前去弔唁,並送喪到孔衝的家鄉會稽,三年間一直吃素,在靈前服務,穿孝服。不久,他的父母也去世了,許孜骨瘦如柴,只能靠扶着柺杖站起,他把墓地建在縣城東山,堅持親自背土,不受別人的幫助。有人可憐他病弱勞累,苦求他接受幫助,他只好在白天不阻止別人的幫助,但到了夜裏,就把別人幫他做好的部分去掉。因爲服喪他還休了妻子,整天就住在墓旁,並在墓邊種了五、六裏的松柏,有隻鹿破壞了他的松樹,第二天鹿竟被猛獸殺死在那棵樹下;許孜爲鹿做了墳,猛獸就在許孜面前自殺了,他嘆息着把猛獸埋了,從此這片樹木不再被破壞。二十多年後,許孜另娶了妻子,把家安在墓旁,早晚向父母請安。皇上聽聞後下詔書表揚了全家。這種師生情誼,父子孝義,誠實之心,連猛獸都能被感染。(《晉書》卷八十八,列傳第五十八《孝友》有載)

4、民族大義,感化盜寇。

宋代義烏人宗澤一身正氣,一心爲民爲國。宗澤在任館陶縣尉時,鄜州廷帥呂惠卿傳檄給宗澤,命他與縣令視察黃河堤防,檄文到達時正趕上宗澤的大兒子去世,但宗澤無任何停留就上路了。呂惠卿聽說後感嘆道:“真可以說是爲國而忘家之人!”秉義郎岳飛因觸犯法律要被刑法處置,副元帥宗澤慧眼識英雄,交給岳飛五百騎兵,讓他戴罪立功殺金兵,結果岳飛一舉大勝,於是他升任岳飛爲統制,成了自己的得力干將。

王善是河東大盜寇,擁有盜衆七十萬人,一萬輛車,想要佔據京城。宗澤單人匹馬趕到王善大營,哭着勸王善爲國出力,宗澤出自肺腑的一番話感動得王善也哭了,於是投靠了朝廷。擁兵三十萬的楊進,以及各擁兵數萬的王再興、李貴、王大郎等人,在京西等地擾民,宗澤依次將他們招安。後來宗澤死後,杜充任留守,英雄不再被重用,許多人又去當了強盜。

宗澤性格直爽講義氣,親友中貧困之人大多靠他活命,而他給自己的東西卻很少。甚至死前關於家事未留一言,只是連呼三聲“過河”而死。(《宋史》卷三百六十,列傳第一百十九《宗澤傳》有載)

5、捨身殉國,義薄雲天。

宋代東陽人李誠之是呂祖謙的得意門生,在知蘄州時積極備戰,酒庫每月發放給守城官員有四百五十錢,他將自己的這份充入公款以幫助部隊的糧食供應。嘉定十四年二月,金人進犯淮南,當時李誠之已經過了任期,但代替他的人還沒到,本想先送妻兒回去,但聽說有緊急事務就耽擱下了,他與幕僚們說:“我作爲一個書生多次擔任邊遠地區的鎮守官,現在年紀已經七十,只差一死罷了。必當與同僚們合力守城,不成就戰鬥到死。”在他的率領下,擊退金人無數次的'進攻,甚至出城奪了敵軍的大印。金兵派人來勸降,他將其殺之明志。後金兵集合十八萬人來總攻,李誠之用忠義激勵將士。城破後又率兵與敵巷戰,敵我死傷相當。他兒子力戰而死後,他本人在刎頸自殺前呼叫家眷趕快自殺。於是他的妻子和兒媳、孫子都跳入水中自盡,“取義成仁”。後李誠之被朝廷封爲“正節侯”,在蘄州建立祠廟,賜名“褒忠”。(《宋史》卷四百四十九,列傳第二百八十《忠義四》有記載)

6、不畏強權,孝義雙全。

宋代金華人呂祖儉是呂祖謙的弟弟和學生,正準備奉命赴任去管理明州倉庫時,恰逢哥哥呂祖謙去世。按照當時法令半年不上任就算超過了上任期限,但他寧願冒丟官的風險也一定要爲哥哥守

守滿喪期才肯赴任。沒想到朝廷准許了他的請求,並下詔上任過期的時間延長到一年,這個制度就從呂祖儉開始。

呂祖儉在任太府丞時,外戚韓侂冑開始掌握朝廷大權並陷害忠良。他爲受誣陷的右丞相趙汝愚多次直言抗爭,因而得罪了韓侂冑,被貶外放吉州等地。呂祖儉在貶謫地一邊刻苦讀書,一邊深入探究理學,靠賣藥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每次出門,一定是穿着草鞋徒步而行,爲方便翻山越嶺。大儒朱熹得知後寫信給他說:“論官職我比你高,論皇帝的恩寵我得到的比你多。然而我卻坐視朝中小人們胡作非爲,不能說一句話來報效朝廷,才致使你獨自表達對小人的不滿,最終觸怒那羣小人而惹上災禍。我真爲自己而慚愧,爲你的行爲而歎服啊。”(《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列傳第二百十四《忠義十》有載)

7、一門孝義,和睦大家。

浦江縣鄭宅鄭氏一家,以孝義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葉,從鄭綺開始,十五世同居共食長達330餘年,鼎盛時有成員3300多人同居一起,整個家族尊老愛幼、和睦團結。被尊稱爲“義門鄭氏”,屢受朝廷旌表,朱元璋親賜封爲“江南第一家”,事蹟多次載入史籍。

鄭氏第4代孫鄭德珪、鄭德璋,十分孝順友愛。鄭德璋剛正直率,宋朝滅亡時仇家以死罪陷害他,將要到揚州接受逮捕。鄭德珪哀嘆弟弟是被誣陷的,便對弟弟說:“他們要害的是我,我去了就能揭露他們的詭計“,收拾行裝後搶着上路。弟弟在諸暨追趕上了哥哥,都哭着爭相赴死。哥哥只好假裝告訴弟弟自己不去了,半夜時卻獨自一人抄小路跑了。鄭德璋追到廣陵,知哥哥已死在獄中後,多次因悲傷得氣絕過去。他揹着哥哥的屍體回家安葬,並在哥哥墓旁搭了個小房住了兩週年。到明代鄭濂主事時,他因罪被逮捕。堂弟鄭洧效仿前輩代哥去死,自稱有罪,在街市被斬首。(《宋史》卷四百五十六,列傳第二百一十五《孝義》;《元史》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八十四《孝友一》;《明史》卷二百九十六,列傳第一百八十四《孝義一》等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