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練習:在鄉下

兩所茅屋並排坐落在小山腳下。蒂瓦什、瓦蘭兩戶莊稼人爲了養活各自的一羣孩子,終年辛苦勞作。兩個母親在這堆孩子裏勉強可以認出哪些是自己的,兩個父親則常常要叫錯三個名字才叫對自己的孩子。兩家人都勉強靠着湯、土豆和新鮮空氣活下去。吃飯的時候,孩子們坐在那張用了50年的木桌子前,每人面前的盆子裏盛着土豆、白菜、洋蔥煮的湯。星期日,湯裏熬上塊牛肉,就覺得跟吃酒席一樣豐盛。

語文閱讀練習:在鄉下

一天下午,一輛從城裏來的馬車停在茅屋前。一對年輕夫婦中的女人跳下車向孩子們跑去,她抱住兩個最小的孩子中的一個蒂瓦什家的那一個,親熱地吻他骯髒的臉蛋、沾滿泥土的金色捲髮。下星期她又來了,把那個娃娃抱在懷裏,拼命塞給他蛋糕吃。以後她每天都來,口袋裏裝滿糖果和零錢。她是亨利德於比埃爾太太。

一天早上,她丈夫和她一起下了車,徑直走進了蒂瓦什家的茅屋。年輕女人說:好心的人,我想把你們最小的男孩帶走,我們想收養他。德於比埃爾先生表態:孩子將來就是我們的繼承人,我們還要送你們一筆終身年金,每月100法郎。農婦勃然大怒,站了起來。你們要我把夏洛給賣了嗎?不行!那簡直太卑鄙了!男的也表情嚴肅,不斷點頭,贊成妻子的話。鄉下女人怒不可遏:出去!給我出去!

德於比埃爾太太固執地問:那另外一個小的不是你們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鄰居的。瓦蘭夫婦正在吃飯,他們用刀子挑一點黃油。節儉地抹在麪包片上。德於比埃爾先生提出了他的建議,兩個鄉下人搖頭。但是得知每月可以得到100法郎,兩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決心已有七八分動搖了。

他們在苦惱中長時間沉默,猶豫不決。那莊稼漢問:這1200法郎年金立字據嗎?得到肯定後,鄉下女人說:100法郎換孩子太少了,我們要120法郎。

已經急得跺腳的德於比埃爾太太立刻答應了。她丈夫立字據的時候,她又額外送了100法郎給瓦蘭夫婦。村長和另一位鄰居也很樂意當證人。年輕女人歡天喜地,像從鋪子裏買到一樣喜愛的小玩意兒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蒂瓦什夫婦立在門口,一聲不響,也許有點懊悔吧。

從此,蒂瓦什夫婦和鄰居鬧翻了。蒂瓦什大嬸大罵他們無恥,挨家挨戶對人說,除非是喪失人性纔會出賣自己的親生兒子,簡直卑鄙齷齪。有時候她抱着夏洛,炫耀地說:我沒有錢,可我不賣我的孩子!

一連好幾年,她天天含沙射影地罵。到最後,蒂瓦什大嬸竟然相信自己比當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等。人們也以她爲榜樣,都說:那條件可是非常吸引人的。蒂瓦什大嬸真是個好母親。夏洛長到18歲了,他從小聽慣了引人不斷重複的話,也認爲自己比同伴們都高出一等,因爲他沒被賣掉。

瓦蘭夫婦靠着年金生活得很舒適,蒂瓦什夫婦無法平息的怒火就是從這一點來的,他們一直很貧困

夏洛21歲那年,一天早上,一輛華麗的馬車停在兩所茅草屋前。一位掛着金錶鏈的年輕先生攙扶着一位貴婦人走進了瓦蘭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的家一樣。

你好,爸爸;你好,媽媽。瓦蘭夫婦不勝驚訝地站起來,

鄉下女人結結巴巴地說:是你嗎,我的孩子?是你嗎?年輕人摟住她,一邊吻她,一邊又說:你好,媽媽。

他們相認以後,做父母的立刻領兒子見了村長,見了村長助理,見了教堂神父.見了國小教員。

夏洛站在自己茅屋門口,望着他們走來走去。

晚上吃飯的時候,夏洛對兩個老人說:你們一定是傻瓜,纔會讓人家把瓦蘭家的孩子帶走。

母親固執地回答:我們不願意出賣孩子。

蒂瓦什老大爺生氣地說:你責備我們把你留下了嗎?

年輕人粗暴地回答:你們簡直是糊塗蟲,只會給孩子帶來不幸。我要是離開你們,也是你們自作自受。

老婦人低聲哭着說:累死累活把你養大,竟落得這麼個下場!

那小夥子冷酷地說:與其現在這樣,還不如不生我。我看見那一個,肺都要氣炸了。我本來應該是那樣子的。這件事我永遠不會饒恕你們!

兩個老人流着淚,一聲不響。

年輕人打開門,一片說話聲傳進來。瓦蘭家正在慶祝孩子的歸來。

夏洛踩了一下腳,朝他父母嚷道: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裏。

(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兩個同樣貧困而快樂的家庭,兩對同樣艱難地做出了選擇的夫婦,當初和睦親近的鄰里,在金錢的浸染下,都偏離了原本的軌跡。

B.城裏來的年輕女人親熱地吻小夏洛骯髒的臉蛋,拼命塞給他蛋糕吃,又不惜花大價錢帶走小瓦蘭,表現了她善良且喜愛孩子。

C.100法郎換孩子太少了,我們要120法郎。這裏沒存眼淚,沒有猶豫,提高價碼的要求,顯示了鄉下女人的'冷靜、精明、善於算計。

D.蒂瓦什夫婦沒有賣掉自己的孩子,一直貧困;瓦蘭夫婦讓人帶走了孩子,靠年金生活得很舒適:看來幸福只會垂青明智、務實的選擇。

E.小說帶我們走入了法國19世紀下半葉的農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多樣,看到偶然機會對人的重要影響,更看到了被金錢扭曲的心。

(2)小說多次變化對同一人物的稱謂,試舉兩例簡析它們的作用。(6分)

(3)小說中蒂瓦什大嬸這一形象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4)小說的結局和貫穿全文的對比歷來爲人稱道,你更欣賞哪方面?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參考答案

(1)答E給3分,答A給2分,答B給1分,答CD不給分。

(2)年輕女人和於比埃爾太太兩個稱謂,前者表現他的單純,和寫她喜愛孩子相照應;後者突出她的貴族身份,爲下文寫她買孩子、給年金等做鋪墊。

蒂瓦什大伯和蒂瓦什老大爺兩個稱謂,筆墨儉省地交代了時間的大跨度。

農婦、鄉下女人和老婦人這些稱謂,前者表現蒂瓦什大嬸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後者突出她年已老邁。

(3)善良正直:在艱辛的生活中,怒斥買孩子的卑鄙,不受金錢誘惑出賣自己的孩子。

心理失衡:自家拒絕賣孩子,生活依舊貧困;鄰居賣孩子拿到金錢,生活舒適。她懊悔、嫉妒,多年天天謾罵鄰居,心理在金錢面前失去了平衡。

命運悲慘:當年沒賣孩子,自家一直貧困,最終還落得孩子的怨恨、棄家出走。

(4)觀點一:我更欣賞小說結局,這樣的結局:是使情節跌宕起伏,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沒賣掉享受了二十多年母愛的夏洛,看到鄰家孩子舉止優雅、生活優裕,就抱怨斥責父母,乃至離家出走;瓦蘭家本來受到道德譴責,卻因孩子成了富人歸來而四處炫耀。這個結局出人意料又符合情理,使人讀後感嘆不已。

使人物形象更豐滿。原本自豪而且頗具道德優越感的蒂瓦什一家,在鄰居孩子華麗馬車金錶鏈和到處炫耀拜訪的攻勢下,心理極端失衡,心理的逆轉使人物形象更立體更具多面性。

使小說的主題更突出。原本清貧但不乏快的世外桃源樣的生活,原本淳厚朴實的人性,在金錢的浸染下,在偶然機會的影響下,扭曲變形,顯示着作者對人性的探究,對社會現實的拷問。

觀點二:我更欣賞貫穿全文的對比,這樣的對比獨具匠心:蒂瓦什夫婦和瓦蘭夫婦在金錢與孩子間不同選擇的對比,推動了故事情節發展。

鄰里關係由和諧到破裂、夏洛由自豪到豔羨的對比,表現出人物複雜的心理狀態。

父母沒有拋卻親情賣孩子卻遭遇孩子的怨恨、父母捨棄親情賣掉孩子卻換來孩子的看望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複雜人性的思考,增強了反映社會現實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