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讀後感(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莊子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莊子讀後感(15篇)

莊子讀後感1

《秋水》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截然相對的藝術形象:見識淺陋、自以爲是的河伯與博學深邃、視野廣闊的北海若。

河伯是黃河之神,到了漲水的季節。百川灌河,他看到徑流如此寬大,分不清兩岸邊牛馬的形狀,自以爲天下之美盡在於己。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無邊,無有窮盡,河流所謂的漲水乾旱,於他來講,動靜實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麼。當河伯一路趾高氣揚走來,遇到大海,才突然發現自身竟是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得意滿毫無意義,徒然貽笑大方。隨後的一系列問答,相對於北海若氣定神閒滔滔不絕地闡明“大小之辨”,河伯的無知更是隻有陪襯的份兒。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學說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遵從萬物本身的規律,不勉力強求。而往往,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都已心如明鏡,對世間萬物的屬性瞭然於心。北海若就是這麼一個大智者,他所展現出來的是大家風範。

這樣的藝術形象和情節無獨有偶,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裏,也有着與河伯海神若雷同的角色。少林寺藏經閣的一位掃地僧,頭髮花白,衣着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卓絕的蕭遠山和慕容博口噴鮮血昏死過去,武功推爲天下第一,當無異議。可這位掃地僧叮嚀告誡的是,武功的高低都只是細微末節,佛法宏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強,反而傷及自身。與之相比,頂着“天下第一惡人”名頭的段延慶,強練易筋經以求天下第一的鳩摩智,無一不成爲小丑,在塵埃中湮滅。

道家和佛家的哲學思想自然有諸多的差異,不可混爲一談;把《秋水》和《天龍八部》舉出來,不是要讀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風範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論,更不是鼓勵學習內功心法。我們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聯繫,中國古代哲學一脈相承的一種東西,那就是道。

道與術相對立。術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數人憑着指導、藉着經驗就能輕易習得,並且付與實踐能迅速生效的法門。道,是需要經過長年積累、感悟的,從心底生出的原則。大多數人本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極易偏重於術,而不重道。這樣的人,或許能一時逞盛,但由於缺乏人文底蘊,素養不高,終歸要見笑於大方之家,譬如《秋水》中的河伯與《天龍八部》裏鳩摩智一類角色。相比而言,如海神若者,講究清靜無爲,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如掃地僧者,佛法精深,心地明鏡,在習術之前,已明白要遵循的道,自然能夠有所大成,而免於恥辱。

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哲學,道家和佛家是相似的。

與現實來講,不能不說有很大的借鑑意義。日益繁忙的工作,日趨激烈的競爭,讓我們大多數人暈頭轉向,有心研究的,不少只在於術——投機專營。希望可以抽離出來,問一問道,找到人生正途該遵循的原則,不求成爲哲學家,但要不貽笑大方。

莊子讀後感2

逍遙,似乎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仰慕的詞語,它似乎是象徵了思想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又或是靈魂上升到了俯視他人的地步,以來顯示自己鶴立雞羣。這種觀點是因爲在我們的生活中,以特立獨行,標新立異,故作驚人語的方式來顯示自己“逍遙”的事例不計其數,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僅以庸俗的方式來“反襯”自己靈魂的淺陋罷了。

那對我們來說,是否還有逍遙一說?實際上是有的。學校生活也堪比一處小型社會,也有難以言語的煩心事,每到這種時候,在我們擺脫不了的時候,我們都會自然地想到要做個逍遙的人,想要脫離這些“世俗的枷鎖”。在遭受誤會之後,在身陷囹圄之後,或在困於風口浪尖上時,逍遙,總是那麼神聖而美好。

但我想說的是,我們能擁有的.這種逍遙,是超然,但絕不脫俗。於我而言,逍遙是釋放靈魂的行爲,在苦於學習或生活時,我會自己遊於湖邊,在寧靜安和的湖風裏,釋放自己的靈魂,讓自己穿着蓮衣,赤腳立於無邊浩瀚的冰面上,寒風中,白茫茫的世界裏,內心的苦鬱無處遁隱。在內心像湖一樣平靜後,逍遙緣於苦困,苦困則生於塵世,在逍遙之後,我們必將繼續面對那些煩憂,絕不可能也不可能逃避,所以對我們來說,逍遙是給我被拘禁的靈魂一個撫慰自己的旅店,絕不是一處前往他鄉的車站。

就像《逍遙遊》中所暗示的一樣,我們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遙,我想,莊子也不是一個真正的逍遙者,因爲真正的逍遙者不會屑於留下這篇文章,也就是說,莊子也並非超然於世,在他蝶遊之後,他仍得繼續身體力行,以宣揚思想和價值觀來引導,救濟那個混亂年代飽受災苦的靈魂。所以說,逍遙賦予我們的是自然、坦然、超然的權力,讓我們能在苦難中讓靈魂羽化成仙。但事實是,我們仍是繼續面對現實,因爲絕大多數事情,我們都不能僅以逍遙一說可以規避。只有認清現實,但不爲之所苦,所憂,並勇於去解決它,才能得到那種“無所困”、“無所憂”,那種讓你陷入俗塵的黑手抓不住你的自由逍遙。

每個人都不必在乎別人的閒言碎語,也不必擔憂自己面對不了什麼而恐懼。塵世、苦困、逍遙這過程,我們將重複面對很多次,而每一次經歷,我們卻將有靈魂上的愈加純淨和自由。終有一天,當你覺得生活中接下來的只有陽光,沒有能讓你煩心的事情時,那纔是上天能給予我們的最好的逍遙。

莊子讀後感3

一、境界有大小

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爲。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時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爲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爲“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爲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莊子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遙遊”裏的境界“心嚮往之”充分體現出: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需要的'是質詢自己的心,問一句:面對這紛繁蕪雜的環境和世界,面對自己的順與逆,我們首先應該想如何發展自己,有了更廣闊的眼界,纔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從而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自己。正如那句:莊子的逍遙遊給了我們每一個凡俗的生命一雙非凡的翅膀......

二、感悟與超越

每一個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纔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現如今,我們常被“現實”錯過了太多太多。我們這一生一直用於外在的發現,而從來看不見自己的心到底有什麼願望。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迷失自己的心。

“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後反而覺得“悟”更爲重要。“悟”纔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裏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勞動中,在工作中積累經驗,纔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爲“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麼,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纔可以成功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也該擁有一雙如莊子那般靈魂的眼睛,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莊子讀後感4

《莊子·齊物論》中說: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牀,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爲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爲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生與死,是人的一生中開始與結束的兩極。一般來說,人們是樂生惡死。我也一直認爲,這是人之常情,理所應當的事。但讀了《莊子》上述文字卻使我有了新的感悟。按莊子說的意思,死後去的那個世界不一定就不好。這就如同做夢一樣,好夢不一定是好預兆,而壞夢也不一定就是壞預兆(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莊子認爲,對於未知的事沒有必要憂傷。他給我們講了麗姬的故事:她開始被晉國掠去,因而哭泣(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後來成爲王妃,享盡榮華富貴(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牀,食芻豢),就爲曾經哭泣而後悔(而後悔其泣也)。莊子藉此告誡我們:有可能到了那個世界後,我們會像她一樣,後悔當初哭泣。而且還有可能後悔死而投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生與死所在的兩個世界到底哪個更好些,恐怕無人說得清。

嬰兒出生時,都是哭來到人世間的'。有人說,一落生就啼哭,是說嬰兒知道苦難的人生開始了。此話雖不科學(科學的說法是:環境驟然變化的生理反應),但確有一定道理。確實,極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順,處處有聖人幫扶。絕大多數人的一生,是爲生存奔波勞碌的一生。有過不完的坎兒,着不完的急,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與嬰兒本人相對應,人們大都以歡笑來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既然人生多苦難,旁人爲何還笑,是笑又多了一個陪着自己受罪的人?好像沒多大道理。

死後要去的那個世界,外國人稱之爲“天堂”,佛法稱爲“極樂世界”,按說是應不錯的。但一個人故去時,本人哭者有之,平靜者也有之,笑者恐怕極少。旁人大都是要哭的,也可不哭,但絕不能笑,笑則一定招罵。

由此說來,以往我們認爲正常的表現好像沒什麼道理。既然如此,我們不妨生,就讓我們快快樂樂地生(生活)。死,也快快樂樂地去迎接死。還是那話,快樂每一天!每天快樂,一生快樂。

莊子讀後感5

去年的暑假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收穫很大,今年的暑假我又拿起《于丹莊子心得》,慢慢品讀,收益非淺。似乎感悟到了生命的本原。

給我啓示最大的是于丹關於《庖丁解牛》的新解。

《庖丁解牛》,節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怎麼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後目無全牛,最後是神遇全牛而遊刃有餘。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遊刃有餘的過程嗎?先是規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脫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爲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爲“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

另外,《于丹莊子心得》還着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第48頁)。“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能與天地共往共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而是自知,這樣我們就能夠憑藉健全的內心,在自知的基礎上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強調了人必須認識社會,順應社會。一方面在生命原則上堅持大境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通達和順應變化萬千,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外化而內不化”,和光同塵,獲得一個遊刃有餘的人生境界,生命境界。

莊子讀後感6

我推薦于丹莊子心得,最很久就有朋友向近抽時間讀了一遍,果然受益匪淺。于丹教授不愧爲北師大知名學者,一本博大精深的莊子,被於教授以平實淺顯的語言展示在我們普通人的面前。於教授在這本莊子心得中,對人的思想境界的描述以及莊子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對我們現代人的啓發是很深刻的。看完之後深有感觸,但是我們普通人若想做到莊子那種逍遙的境界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在這個競爭而更新飛速的現實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標,說在追名逐利似乎更實際,每天一睜開眼,就不得不爲了生存的目標而打拼,正所謂世人皆被名利累,人間多少溫情存。雖然莊子說人可以有高尚的追求,要有大的境界,但是,我們所追求的大境界也不過是爲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更富有成就感。

我現在讀莊子心得還真正是時候,因爲自己正處於心情浮躁時期,看完這本書心情沉澱了許多。儘管自己平時自認爲很淡泊,但是一旦有小風聲草動當頭時,也難免心浮氣躁,以至於搞的自己心神不寧。後來靜下心來想想,有些東西根本不必太在意的。當然不在意並不是放棄,而是如何正確理解。比如親情和愛情,雖然不能時時誓言以對,不能時刻環繞身邊,但是,只要知道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軌道上正常運行就可以了,並且彼此都在對方的心中,還強求什麼呢?對於理想和事業更應當如此,人既然生活在現實社會,就要學會適應社會環境,而不是要環境來適應你。人是這個社會的主體,能夠去研究人體,或許有一種從外到裏的神祕揭開,所以,我選擇了冷冰冰的醫學。生性多愁善感的我,活潑好動感的我,每天卻要面對那些厚厚的醫學書籍,乃至複雜的.解剖圖普,還有那血淋淋的屍體標本,毫不顧忌地挖掘着一種自我認可的潛力,面對那些病患苦痛的表情,甚至生離死別的哀傷,也是對自己心志的折磨和考驗。

當一切都適應了以後,生活又出現了新的轉折點,面對自己的新身份感到無所適從。經過內心水火相搏,我忽然之間領悟了一些東西:我們都是凡人,思想上有對名利的渴望也是正常的。問題是怎麼樣正確的看待它,我不會刻意的追逐,只會讓它順其自然的發展。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我不可能做的面面俱到,我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正象莊子所說的,我雖然不能做裝水的瓢,但我卻可以做成船,也就是說人總會有自己的位子。

莊子讀後感7

讀了大抵能算十幾許的莊子寓言,竟有種“三觀”盡改、遺世獨立之感。恕我才思尚淺,不能將五大部分融會貫通,便權且從我最感慨及撼動的《尊生》說起。且不論他人讀的《尊生》是多麼珍視生命,或標準答案上的《尊生》又是如何尊重生命,我被震撼的是在讀完《尊生》一剎那腦海中閃現的一個詞:本末倒置。不得不說,莊子是多麼嘲笑權貴紛爭,卻又對那些癡人不屑一顧,

他只寫,寫了《尊生》。在《尊生》中,我看到亶父從容而去時的超然。

民,生便可,是誰統治已然不重要。

誠然,“權力”這一事物的出現本來目的便只是爲了更好的管理,讓人更好地生活下去罷了。只是有了管理義務的人自然是辛苦許多,人民便給了他更好的'待遇作爲報酬。怎知歲月變遷,人的私慾淡化了“權力等於責任”,反而將“權力等於更好的待遇”越描越黑。當責任主見變成了當權者的“可供選擇”,而待遇漸漸成了充要條件時,逐鹿朝野、征戰四方也愈演愈烈。於是,責任與待遇本末倒置。可莊子卻連一丁點兒笑世人的念頭都懶得有,他只是平靜地說“尊生”。權且提一提根本吧,至於是否可有人能參透便不是他想知道的了。

已然再一次被折服,以上那些世俗之論也皆是我的臆斷罷了。他身在我們中間,心卻在我們世人外面,擡着他參透一切的眼,冷冷地指出我們的根在哪兒,我們要做什麼。

當中有一句:“能尊勝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即使富貴也不因養生的物品傷害身體,即使貧賤也不因追逐利益而拖累、禍害身體。恍惚間我忽然想到了詞語的感情色彩這一說。或許從纔出生我們就被矇蔽了。其實諸如富貴、貧賤等詞語全然沒有什麼褒義、貶義之說,都是平等的。貧賤會因追求利益而拖累身體,富貴也會有養生之物傷身的危害,無論是貧是貴,都有優有劣,不分誰高誰低,只是所處的狀態不同罷了,誰能因此而討厭或嫉妒什麼呢?而如今會分了褒義和貶義,好的和不好的,我想大抵也是受了私慾之惑。因了私慾,人們都更向往富貴而遠離貧賤,漸漸的,富貴就好了,貧賤就壞了——私慾已然改造了這個世界的價值觀,連小小的語言都深陷其中,竟是生出許多悲涼。

連帶着,我在品讀《莊子》時都有如上的感受。或許,正是因爲私慾的迷煙,漸漸失去了事物的根本而僅利用以滿足自身的慾念,恰如射箭是爲了展現自己,趣灌瀆便以爲能功成名就。人們癡傻地追逐着什麼,卻常常沒有想到它的本質在哪裏,只是一味地追,不想功成垂敗但其實差之千里。癡兒般的渴求成了俗念。世人行,鮮有人破。

不堪其俗,竟,身陷其俗。

莊子讀後感8

閱讀《莊子》是一件賞心樂事。

我從上中學開始就陸續聽到一些有關莊子的故事,最初的印象都是偏消極的。人們把莊子說成避世、反智、唯我主義,但是莊子的一些寓言,從夢蝶、魚樂到大鵬、河泊等,這又讓我覺得有一些有趣,到底莊子在想什麼?

當我認真地閱讀了《莊子》,對《莊子》中的話都仔細品味了很多遍以後,恍然大悟,原來莊子是古今中外哲學家裏最聰明的人,司馬遷說莊子是“其學無所不窺”,這句話是可信的。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但他卻樂在其中。他的所作所爲,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羨利祿,甚至對死亡,他都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莊子說,天有大美麗而不言,他寫在書裏面的東西,全是一些謬悠至說、荒唐之言……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蘊含着大智慧。

莊子的智慧是一個萬花筒,從每個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繽紛和瑰麗,同時又不能用簡短的幾句話來概括,莊子的智慧像是春天裏怒放的.花朵,一層層,一簇簇,一齊擠着向外怒放。所以,莊子的身後都是狂草的墨跡,彰顯着智慧的輪廓。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的思想,莊子所謂的“道”,包含萬物,而形成一個整體人生,一無所缺,察覺自己像魚一樣,與萬物“相忘於江湖”。

莊子的思想超脫了萬物,穿越古今,其文章中的想象和虛構更是奇特磅磅、姿意汪洋。寫大物有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有蔭庇千頭牛的櫟社樹,有中央之帝的混沌;寫人有承雲遊於四海之外的貌姑射山神人,有御風而行的列子,有用50頭牛做魚餌的任公子;寫怪事有莊周夢蝶、罔兩問影、骷髏論道;寫隱士有狂人接輿賢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慕……總之,所繪之人、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現。

莊子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更是有着淋漓的體現。

人們常以世人伶仃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用與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爲。境界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從而感悟與超越。

當人們習慣於自以爲是、習慣於將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時,莊子卻告訴我們凡事不可強求,要看到並克服自身與外界的矛盾,順其自然,不受萬物影響、自然通達才能不斷提高,事情才能得以成功。

當人們習慣於萬物之主、習慣於用“征服”來形容人與自然時,莊子卻告訴我們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偉大,說明萬物齊一的進步意義,鼓勵人們放棄名利,返本歸真,容於大道。

莊子的重要觀點與對現代人生的啓示遠遠不止於此,也不可能用這麼簡單的幾句話來作概括說明。那麼,就讓我們以豐沛的信心與勇氣,一起來分享與踐行莊子的大智慧吧。

莊子讀後感9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爲《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爲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爲“老莊”,他們的哲學爲“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爲“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爲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爲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爲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爲“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並用那些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於外在世界,融合於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纔是真的細膩意境。於己於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並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爲我們已經盡心盡力。

莊子讀後感10

心晴時候,雨也是晴;心雨時候,晴也是雨。

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晉升的階梯,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無底的深淵。”

當我們爲一片綠蔭沉溺於悲傷的情緒,失去的不僅僅是一片綠蔭,而是一座森林。

山之仁,在於既含納了蒼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既孕育了豺狼的怒吼,也滋護了弱小的悲嘯。或者環抱雙手讓流水變爲湖泊,或者裂開身軀,讓瀑布倒掛前川。山謙卑地靜立着忍受時間給的苦痛與折磨,依舊不動聲色,山之所以仁,在於它寧靜淡然的態度,有時候山也可以成爲人的榜樣。

我們不是莊周的魚,不知魚在水裏遭受什麼,是否真的快樂,但我們可以當自己心情的舵手。創造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快樂。

像莊子一樣,做一泓天上的泉,做一隻夜夜鳴叫的鳥兒,做一棵月光下那棵發寧靜,與超然的精神古樹。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在靜下心來讀莊子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我們是否能夠坦然面對別人的各種評論;“無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在讀莊子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在物慾橫流的世界,我們是否已經丟掉自己;“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在與莊子對話時,問問自己是否將一切囊括於胸,默默體認;“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敢於活得那麼真實,那麼誠實地去面對學習呢。莊子活出了智者的風範。活着的意義,活着的`價值,活着的態度,精神的源泉莫不在於他身上得到體現。

活着,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能分清物與我的界限,知榮辱,辨是非。活着,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有追求,卻不過分要求,只評議卻不去爭議。活着,我們追求的是什麼?看得到黑暗,卻依舊執着追求光明。淡淡地活着,逍遙的活出自我,活出人生的色彩。此生便無憾了。

走自己想走的路,唱自己喜歡的歌,一路高歌,冷暖自知,就想走在開滿格桑花,走在朝聖路上的信徒一樣,保持一份信仰。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周做到了,所以他快樂。若是我們也想活得快樂,我們就應該時常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時常向自己發問,是否能夠在恬淡的月光中站成一顆精神的古樹。儘管滿身佈滿斑駁的歲月痕跡,但卻能夠根深百米,不卑不亢,任樹枝在風中,站出一種寧靜的姿態。

我們快樂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要與世隔絕,忘卻世間冷暖,不看紅塵煙雲,不嘗人間苦痛。而應是在於看遍人間百態,嚐盡世態炎涼,歷經人間滄桑後,依舊能閒雲野鶴,拈花一笑,保持一份寧靜與超脫。

一朵花的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一顆星的隕落,暗淡不了星空的燦爛,像莊子一樣生活,拂盡世俗塵埃,清淨紅塵紛擾,在雙手合十的微笑詩意中快樂的生活,找尋星輝斑斕裏的美好。

莊子讀後感11

萬物盡然,而以相蘊。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一類書可以稱之爲“奇書”。這類書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書,有閃耀着文采精華;既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蘊着深邃的哲學思辯,超凡脫俗。在這類“奇書”中,最有趣,最有靈性的作品莫過於《莊子》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賢士,可謂是百花盡放,各有千秋。但在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莊子。

莊子是繼老子道家學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個讓人猜解不透、與衆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卻沒有割捨一切,他知道人類有着無窮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卻沒有隱居山林,過孤獨而清淨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遊於人間。

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逍遙遊》便是代表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沒有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拋棄了個體的思想,身心的束縛,而獲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與萬物永恆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標準,遠離那些不值一顧的煩惱,一切自然就好。

對於莊子,最讓我讚歎的是他的一些議論。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爲友。我對莊子,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語驚醒夢中人。

“凡人之心險與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國人都沒興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來都去探索人心了。

“不樂壽,不哀天,不榮通,不醜窮。”隨遇而安,知天樂命,逍遙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祿,反而一事無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個知足常樂,自然一切都好。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詛。”看看這句話,現在中國人中許多人都被平均化、標準化、中庸化了,鮮少有像莊子這樣特立獨行的人。

古人說:“戰國之文深於比興,即深與取象也。”這對與莊子來說,尤其恰當。《莊子》一書,“寓言十九。”莊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機趣橫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倫比,更是因爲如此,才構造了一個瑰麗的藝術境界。

我讀莊子,讀他:“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我讀莊子,讀他:“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爲。”我讀莊子,讀他:“謹守而無失,是謂反其真。”……

讀莊子,亦如流水行雲,細看來,是樓外青山,山外白雲,斜水繞孤村。

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聖人無名。

莊子讀後感12

孔子被人們稱爲“聖人”,把莊子稱爲“神人”。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爲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爲”,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遊》,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裏也。”巨鯤大鵬,充盈於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麼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啓航的標誌。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澱,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裏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內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捨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遊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莊子讀後感13

莊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將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個巔峯,是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談莊子,必先說說老子。有人說老子的成就在於讀懂了《易經》,其言行與思想被其後人篆記成書《老子》,是一本《易經》的讀後感。老子政治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他嚮往結繩計事的原始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這是一種復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於吾人生命上主張自然。有曰“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可見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爲大”。

現在言歸正轉,說說將道學推向高潮,與老子並稱“老莊”的莊子。說莊子,必先淡其文。在《莊子》一書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內篇便是莊子所着,于丹說其文;氣勢磅礴、縱橫恣肆;而所表達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囿。但何爲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莊子在他的`《知北遊》篇中,託一個叫“知”的去追問何爲道?道又在哪裏?此時,或許有人問,莊子爲何要託“知”,而遇高人“無爲謂”,知追問,無爲謂卻聽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無爲謂,是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道在心中,爲苦尋道,莊子一語點破。儒家講積極出仕,必要大爲,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漢獨尊儒術,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壘。而莊子主張“無爲而冶”修身、冶國、平天下,應當順於自然,合於人心。這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種心態。這就是莊子的道法合於心。也就是“心爲大”。

《秋水》篇中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日,莊子逍遙於濮水之上,閒垂釣。楚王派兩個士大夫去請莊子,出山爲相,博取名份。而莊子一口回絕:寧餘生而曳尾於塗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瘡。這就是莊子對名的態度。人心是自由的,因爲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無法理解及做到的。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莊子的結髮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來弔唁,見莊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困惑不已,便問,你好沒良心,你妻子爲你所累,現已亡故。你不哭也罷了,反而鼓盆而歌,何爲?這時莊子說了:人之生死,合於自然,對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觀察人最初的開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氣嗎?此時,她安靜而去,迴歸自然,不好嗎?這就是生命的真諦,莊子已經參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現在,是常人無法接受的,更是無法去體會莊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莊子乘物遊心,獨往於精神之間。他曉夢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還是自己變成蝴蝶。

後言:每一個人的生命無異於一隻小鳥,是困於樊籠,還是追求自由,全在於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決於我們的天地之心。

莊子讀後感14

大家都會知道一本叫《莊子》的書。可是看完這本書都會發出許多讚歎。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記錄了下來,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莊子心得》。

在百家講壇節目中也談論過這個話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悟于丹心語。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窗某學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繫系主任。20xx年春節期間在《百家講壇》欄目解讀《莊子》心得,受到觀衆熱烈。

《莊子》心得也講述了許多深奧的論語,裏面講的都是莊子何許人、境界有大小、感悟與超越認識你自己,總郵路可走,談笑論生死,堅持與順應,本性與物性,心態與狀態,和大道與自然。

下面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莊子這個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他曾經做過漆園小吏,相當於現在的保管員。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仍,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裏。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麼社會名分。莊子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經濟抗面也很差。所謂“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嚷嚷皆爲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兩個字。應該說,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誘惑,因爲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着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

看到《種子心得》這本書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分析的十分透徹。椰油許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個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過雲端卻有些人低於雲端。可是每個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麼你個人的空間就會有許多色彩斑斕的花朵和溫暖的太陽。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爲。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她)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往往一個人是不能輕易的認識一個事物的真正價值。每一個人都希望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事物的價值,纔可能獲得人生的目標。而認識一個事物自身的價值卻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讀了《莊子心得》這本書,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瞭解莊子,從中受到感悟。

莊子讀後感15

子列子問關尹曰(1):“至人潛行不窒(2),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3)。請問何以至於此?”

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4),非知巧果敢之列(5)。居(6),予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7)?夫奚足以至乎先(8)?是色而已(9)。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10),夫得是而窮之者(11),物焉得而止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12),而藏乎無端之紀(13),遊乎萬物之所終始(14),一其性(15),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16)。夫若是者,其天守全(17),其神無郤(18),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19)。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20),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復仇者不折鏌幹(21),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22),是以天下平均。故無攻戰之亂,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開人之天(23),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24)。不厭其天,不忽於人(25),民幾乎以其真!”

記得小時候,面對可怕的事物時,我經常有種恐懼感。總想變得更加勇敢,但又沒有很好的辦法。這裏正好有篇文章爲人們克服恐懼感給出了一個奇妙的答案。道德修養完善的至人潛於水中不會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卻不會感到灼熱,行走於萬物之上也不會感到恐懼。他提出了一個觀點,大概是保全精神,把自己藏於自然,獲得完整的心態而忘卻外物,這樣就沒有什麼外物能夠侵襲自身了。莊子用了醉酒之人不會感到死、生、驚、懼爲例,說明了人從醉酒中保全心態,而忘卻了外物。進而談到,如果從自然中保全心態忘卻外物就更棒了。

看了文章,我突然對自然突然有種既敬畏又親近的感覺,感覺自然也是活的,自然———不言不語卻總向我們傳達着某些信息。我們嚮往着,好奇着,痛苦着,無聊着,無奈着,勞累着,愁苦着,尋找着。然而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糊塗,迷失着看不清方向。原來心智的通透和心靈的.純淨也是一種智慧。寧靜貌似很簡單,但寧靜又非常難。人,你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權威化,看扁自然;人,你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低下,灑脫便是自然,自然才能灑脫;自然纔是真實,真實便是自然;真實也可以浪漫,浪漫也是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