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讀後感3000

慚愧得很,我在大學聯考前未完整地讀過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參加工作後,才閱讀了這四部宏篇鉅著。

四大名著讀後感3000

《水滸》首讀,整體印象不深。最深的情節是智取生辰綱、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因課本里有這兩篇。最痛恨的事情是宋江投降,最後毒死了李逵,鎮壓方臘起義。一部《水滸》把一百單八將的命運攥在一起,最終成就了宋江的人生理想。

宋江出生在小康之家,作爲押司,自小便受忠義的儒家良教。要說他憑仗義疏財的佳名和殷實豐厚的家境,做一個蠅營犬苟的押司了結一生,是極其幸福的一件事情!但這廝既有“敢笑其黃巢不丈夫”之大志,又因機緣巧合、風雲際會而成就霸名的草寇首領。宋黑子的本領不強,武藝不高,但就憑一個“忠”字和一個“義”字,受到兄弟們的尊敬和愛戴。於是,命運就同行爲上對理想的背叛和內心的急於歸屬間掙扎與對抗。各人都因命運相異而採取不同的實現理想方式。宋江實現理想的道路是迂迴曲折的,如果他不被逼上梁山,也有可能到老還是一個小押司,不過這種曲折道路也不一定是他本意。不少人對他在梁山如日中天時招安不能理解,不會相信他爲了一個小小的官職取而俯首稱臣,此行不值。可宋黑子並非看重那所謂的烏紗,而是看重主流社會的認可,是他一生理想的歸屬!細讀《水滸》,方知他的落草爲寇無非是權宜之計。終其一生,上忠朝廷,下孝父母,忠孝兩全才是他的理想。而他羽翼欠豐時,朝廷哪會同他談判。一個非標準的文人,亦非純粹的武夫,爲了一個“忠”字不惜拋卻若干兄弟的生家性命。從宋江身上,我們找到了中 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和體制是如何維繫的答案理念的奴隸、時代的果實!宋江靠此,成就了理想。

古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可《水滸》中真正能稱得上有文化者,非吳用莫屬也。沒有吳用,梁山不會三敗高俅,兩贏贏童貫,徵遼滅方。多少戰功顯赫不是出自這位智多星軍師的神機妙算和排兵佈陣?可這些,又能算什麼?什麼都不算!吳用真正讓人淚下的在寥兒窪爲了追隨他情同手足的公明兄,花榮小李廣在此擇抉自縊。睿智沉靜的吳用爲何也步其後塵?是崇拜,是追隨?不是啊,都不是啊!是看到大勢所去,是因爲絕對無望!因事實爲宋江的理想是投降做現有體制下的一塊小磚頭!一生博學多才的吳用,本以爲跟了宋江,與樑江兄弟共同進退,找到了發揮才智大顯身手的好地方,沒想到公明兄弟也是投降者。他吳用既不想投降,又不想身敗名裂,於是就選擇了死得堂堂正正,步小李廣後塵,以保一生賢明。若非此選,則他要繼續反抗朝廷,那就是同公明兄第反目成仇。那樣既無名,又不義,如此了卻一生不是一舉雙贏?

當然《水滸》也有三大缺點。首爲殺戮太重,人命不值一分文;次爲踐踏女性,如閻婆惜、潘金蓮等死於非命;末是造反失敗,並且農民鎮壓農民,如梁山兄弟滅方臘起義。

如果《水滸傳》就是一幅清明上河圖的農民流氓版,那麼說《三國演義》是潑墨八陣圖的地道中國政客版。

一部《三國》把國人的陰暗面暴露得淋漓盡致。此書現實地告訴讀者,最能取大衆意義上的成功者,一定是對“厚黑”兩字身體力行的踐行典範。讀《三國》一點不輕鬆,因除了密謀策劃就是戰陣對壘。連青梅煮酒都寫得駭人聽聞,驚心動魄,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來,惶恐不安,令人窒息。

現代人對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大爲推崇。可以說背叛、猜疑、欺詐、爭奪、戰爭、厚黑是全書的基調。曹操雄才大略,挾天子以令諸侯,雖有吸引天下英雄的絕對實力,卻是對漢代朝廷的背叛,但他在“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理念下,本以“烹羊宰牛且爲樂 ”,呂不奢本想奉其爲上賓,反因磨刀霍霍見疑而被曹公殺了老友全家,人生遭到這樣多疑的朋友卻是一大悲哀,甚至連生家性命都難保。聯想千里走單騎的關雲長,懷搶阿斗、且戰激烈的趙雲,這種忠貞之義,不得不令人大加讚賞。我想,大耳賊曹操不顧大計,瘋狂叫囂要爲義兄弟關雲長報仇,一邊是大感意外,唏噓不已,一邊是虛情假意,收買人心,而事實證明,曹公並未爲關雲長報仇雪恨。

曹操、劉備、孫權都是同剿黃巾軍而起事的。如果曹操是容不得能人的典範,比如他藉機殺害楊修,那麼劉備就是打着皇叔招牌四處乞憐,以頭蹌頭的假仁假意的楷模。你看懦弱的劉表、昏聵的劉璋收留了劉備這頭中山狼,最後中山狼露出猙獰面目,可以說劉備的天下不是打來的,而是哭來的。跟阿斗相比,孫權不得不令人佩服。難怪辛棄疾的一句詞可算是對孫權最公允的評價“生子當如權促謀”!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中,一代名相諸葛亮,讓人頂禮膜拜。“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孔明。他自比管仲樂毅,胸懷天下,也知知遇之恩有多重分量。劉備厚着臉皮,憑三顧茅廬之癡誠,請出了臥龍先生,方有白帝託孤的信任,以此換得了一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拳拳之心?當然火燒赤壁、草船借箭、七孟獲,六出祈山、死嚇司馬懿,氣死周公瑾,吳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些都是一代賢相,廉率天下的孔明所爲。魯迅先生評論《三國》時說,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劉備仁慈而虛僞。可是這個近妖的人硬是爲了他劉姓江山累死在五丈原!不是天不滅曹,不是蜀中無大將,而是一個忠義之人天生就不能獲得此政治上的絕對成功!裝瘋賣傻,膽小如鼠的司馬懿,他破不了武侯的空城計,他兒子卻輕易地拿走了曹姓江山。曾經瀟灑地做梁父吟之武侯爲什麼那麼拘泥,不能將扶不起的阿斗取而代之?要是曹操,司馬睿早就下手了!忠義啊,忠義,他害死了多少英雄,讓多少志士死不瞑目啊?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孔明之所以令後世傳頌,還在於他“立德、立功、立言、立身”,陳壽說他:“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對後人更是有着深遠的影響。

孔明能舉賢薦能。在他出任蜀國丞相後,竭力舉薦好朋友芻鳳先生龐統爲劉備所用。只是常人能說,臥龍、芻鳳二者不可兼得,龐統英年早逝,死於落鳳坡,但孔明待友之情不容言表,盡人皆知。孔明能知錯必改,參軍馬謖與孔明“義同父子”,孔明很賞識他,但馬謖違背節度,錯失街亭,他依法行事,揮淚斬之,並主動擔當起“ 授任無方”的責任,請求“自貶三等”。試問今人,有幾個能說到做到,甚至能自擔“授任無方”的勇氣都沒有。

孔明能克己奉公,是勤政楷模。他在遺囑中交代國事後,對喪事要求儉樸:“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爲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這是多麼地節儉。在北伐的蹉跎歲月裏,他常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不至數升。”足以表明其爲廉潔典範。

中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書籍,書籍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沒有它們的哺育滋養,我們的生活是不完美的;沒有它們的意味深長,我們的人生是缺憾的;沒有它們的充實誘導,我們的精神是虛無的.讀書,特別是文學書籍,猶如春雨哺育着大地,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如夏風涼爽着世界,讓我們享受着人生;如秋果掛滿了枝頭,叫我們精神飽滿,文學名著的奧妙潛移默化的感染着我,塑造着我,成就着我,"雪中送炭",無疑是我們對文學名著的真實體驗!

我國的四大名著,可謂是博大精深,我對四大名著也情有獨鍾.《西遊記》,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令我留戀忘返,回味無窮.但今日今時,再次拜讀《西遊記》,我的領悟卻變了.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文學百花園中一朵怒放的奇葩.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風靡文壇,故事流傳,廣及民間,真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雅俗共賞.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此時此刻我又有了新的領悟,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着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長時間個性受約束的日子,新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向往自由,嚮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石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花果山上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鬥爭也是爲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然而,每個人都明白, 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儘管包圍着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儘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 我認爲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拓進取, 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鍊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蘊含着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這是我此次閱讀《西遊記》體會最深的,以前的熱鬧已煙消雲散,我就是孫悟空,去尋找我的自由,我的精神

帶着意味未了的心情我又邁入《水滸傳》中那忠義的世界,從中我有體悟到忠義背後的愛的精神.

不必說晁蓋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戴宗的飛行腿,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打抱不平的魯智深,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遊民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皁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後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願意爲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我試想,假如讓他來到我的身邊,相信沒有多少人能有他這樣的魅力.這不是因爲他的相貌,也不是因爲他有所麼魁梧的身材,更不會是他有大把的財富,就一點,就是他那在別人眼中芝麻大的優點.請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優點,在這世界上就要滅絕了.

我總覺得我們在生活中對於朋友甚至親人少了一份親情,少了一份哥們兒女情.

我清楚的記得,以前在我們農村,吃百家飯,喝百家湯,最尋常不過,我經常毫無顧忌的.到鄰居家吃飯,沒有禮節,沒有拘束,只有歡樂.鄰居家的哥哥現在和我還是和原來一樣好.在我哭着鬧着不上幼兒園時,我們和鄰居經常一起聊天,但是我們開始裝上了一扇木門.

再看如今,我家的門也變成了三釐米厚的防盜門.這就像一條河,讓我們和鄰居的感情隔在天地兩岸.

關愛,我們的社會很自然的少了一份愛,一份及其重要的愛一份關懷.對於關懷,也許只需要一句簡單的問候,或者是一個會心的微笑,就能讓人喜笑顏開,就讓人感受母親般的關懷.不要太吝嗇,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不會讓你失去什麼,只能讓你的人格得到昇華.

讀《紅樓夢》有感 又話林妹妹

《紅樓夢》,以前胡亂地翻過幾次,今又重讀,竟發現自己愈來愈對林妹妹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剛開始時,對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個大家閨秀,何必爲了一丁點的小事而傷心流淚呢?真是太小家子氣了,與寶釵相比更是沒了大家閨秀應有的風度和氣質。見到她,總讓人覺得壓抑和沉悶。難道這就是她所謂的“抑鬱美”嗎?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華而吃驚。她滿腹的才華,吟詩作對無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頑強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純潔……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雖說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體弱多病,出不了門,小小的年紀竟在藥中泡大,本來就虛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虛弱,也許是“獨生女”,父母對這個“掌上明珠”愛之又愛。家庭的規矩、禮儀比那些大家閨秀們差了些,但這更顯示出她與衆不同的性格,顯示出她的無所顧忌和她的處處謹慎。

黛玉的文學,吟詩作文和聰慧是無人能及的,但是面對寶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進,她非但沒有責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護。其實,她是不喜歡禮教束縛的家庭,對寶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讚賞,這應該是寶玉和黛玉愛情的進一步發展,寶玉他們彼此終於覓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勸寶玉努力學習,考取功名時,黛玉卻顯示出對功名的唾棄。在她柔弱的外表裏面,卻帶着對舊封建的科舉功名的鄙視和唾棄。我最佩服她這一點!

雖然黛玉對寶玉的不考功名欣賞,可她卻耐心的教香菱吟詩,教給香菱知識。她並不反對知識和文學,只是厭惡功名罷了。她細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詩,爲的是讓姐妹們擺脫命運,誰能夠和她相比呢?沒有認的!

再說說她的純潔和不着一絲心機。林妹妹讀《西廂記》,這在當時酸的上是一本禁書,特別是對於大家閨秀來說,更是不能讀。林妹妹根本沒想這麼多,她讀《西廂記》是帶着對張生和崔鶯鶯執着愛情的崇拜來讀的,是欣賞其間的美。寶姐姐批評“林妹妹怎麼讀這樣的書呢?我告訴老太太去。”寶釵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寶姐姐呢?真的好嗎?她處處留下端莊賢惠的美名,可是在偷聽別人說話被別人發現時卻說“林妹妹剛走過來。”以此來誣陷林妹妹。這到可憐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沒人能傾聽她的話,也只有和寶玉能談得來,便經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隻身來到賈府,在這裏孤苦伶仃,寄人籬下,什麼事都要處處小心,處處觀察別人,恐怕別人笑話她,說她不懂規矩。她對周圍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經時刻在捍衛自己,這源於她自身的好強、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說出來的話像刀子一樣,別人說她“好一張厲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無足輕重的,既不掌握賈府的財政大權,又不管日常瑣事,因此,丫鬟和僕人們都不怎麼看重她,又沒有人庇護她,面對落花又怎麼不處境傷情;思念母親又怎不落淚葬花呢?別人沒有這種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說她哭哭啼啼,說她病懨懨的身子,說她小家子氣……

以淚來償還前世的思債,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淚也要流乾了,有多少債也該還完了。她的命運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淚”與她的淚流終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還未享受人間的繁華時,就灑手離開人間,與寶玉的愛情就這樣成了泡。或許是該去了,債還完了,淚流盡了……

純潔,天真,不諳世事複雜,內心頑強反抗封建主義的網,熱烈大膽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純潔的水做的,但是能衝擊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動的水。

嘆只嘆那舊社會的大網給了林妹妹太多的壓抑和沉悶,嘆只嘆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卻不能在一起,美麗的黛玉卻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盡力了。

在賈府這個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許是上天對其薄如紙的命的一種補償,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來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經歷那種痛苦,她也不能再經受痛苦了!上天給她的最大恩賜是留住了她的美麗,儘管帶了些淒涼。王熙鳳工於心計卻被一張破席給捲走了。寶釵也只能獨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隻會哭泣的一無是處的。相反,她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這封建禮教的束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她的的確確是一塊純潔的,無瑕的“通靈寶玉”。

讀《三國演義》有感

懷着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爲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爲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臥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嫺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爲觀止。還有像龐統、姜維、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爲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