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案《雲南冬天的樹林》

(一)整體感知

語文課堂教案《雲南冬天的樹林》

1。《雲南冬天的樹林》力求客觀地描繪事物的真實狀態,避免主觀的想象和誇張,仔細閱讀文中有關樹葉、螞蟻、小鳥描寫的段落,加以體會。

【提示】《雲南冬天的樹林》力求寫出景物自然客觀的狀態,所以很少用過於花哨的語言,也不太用修辭手法,比如第5節,寫一片樹葉落下的全過程,化動爲靜,如同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樣逼真;再如第11節寫一隻鳥,對它的動作和神態敘述的也非常細緻;又如第12節寫螞蟻,忙碌、緊張、勤奮。所有這些由於作者的耐心,放慢了觀察的節奏,使得人們能靜下心來體察自然的神奇,發現了匆匆忙忙和自以爲是時所無法看到的許多細節,這種客觀化的描寫反而更能表達對自然的崇敬和禮讚。

2。 在雲南冬天的樹林裏,作者是如何觀察自然的?從中你體會出作者對自然持一種怎樣的態度?

【提示】“躺在那兒”, “躺下……內心充滿的不是孤獨、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個季節),不是忍受,而是寧靜、自在、沉思或傾聽”。

“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個真實的動作,一種觀察的視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姿態,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帶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擾的審美姿態去尊重自然、親近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態。

(二)細節探究

1。 作者是怎樣描寫一片葉子的'落下的過程的?“一片葉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麗的細節啊!”可是我們爲什麼會忽視了這些細節?

【提示】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態度通過細節描寫來寫一片葉子的落下的過程:“一片葉子的落下是一次輝煌的事件”;“它只是在風來的時候,或者雨中,或者隨着一隻鳥的沉浮,一匹獸的動靜……忽然就從那綠色的大陸上騰飛而起”(起因);“它從他的角度,經過風的厚處和薄處,越過空間的某幾層……它並不向下,而是漂浮着”(姿態)。

因爲舊有的文化固着,“在那些文字裏,一片葉子只是一個名詞和些許形容詞的集合體,沒有動詞”,“一切細節都被抹去,只被概括爲兩個字:落葉”。人們總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義,我們瞭解事物總是先通過意義來了解,而忽視了事物本身。我們被意義“遮蔽了”。

2。 爲什麼作者說“死亡並不存在,生命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葉子”?

【提示】作者告訴我們要回到事物本身,去除意義的遮蔽,不能以“惆悵或憐惜”去看待雲南樹葉的“死亡”,因爲他認爲,那並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另一個時間中的另一種事物”,對它來說,只是以另一種形態呈現在我們面前,是一種新生。所以,“沒有落葉,只有這一片深紅的或那一片褐黑的”, “死亡並不存在,生命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葉子”

3。在美麗、伸手可觸的林子裏,作者唯一的願望就是躺下,躺下了,他看到了哪些可賞之美景?作者是如何描寫這些景物的?

【提示】仰望樹葉和天空 / 望蜘蛛結網 / 看鳥兒 / 看看螞蟻的生活場景 / 看光……

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細緻入微了描寫了自己觀察到的景物,並且儘可能使用最簡單自然的白描手法,將所視所聽真實的呈現出來。

4、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說說你的理解。

【提示】“在樹上的並不暗示某種攀登、仰視的的衝動;在樹下的並沒有被拋棄的寂寞”——我們不應流於所謂率也象徵着向上,而落葉則必定是凋零的俗套,應以審美的姿態去接近事物本身。

如第6自然段

——我們提起“落葉”可能會傷感、寂寞、孤獨、悲觀。但是,這些人類附加於樹林或落葉身上的意義已經構成了一種“阻隔”和“遮蔽”,“意義”橫亙在人與樹林中間,使人們無法接近對象,因爲它們,我們忽略了真實的狀態與言說以外的風景。要尊重自然作爲客體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爲主體必須放棄自己的優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讓自然去呈現自己的狀態。

如第14自然段

——當人放低自己的姿態與自然同一的時候,自然就會向你敞開,也因爲敞開,我們纔看到真正的自然,一個物我同一的世界。

(三)思維碰撞

1。 作者在最後爲什麼說“你的離去使樹林的真相永遠被隱沒。回頭望望,那一片聳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東西,是你無以言說的東西”?

【提示】語言的尷尬,語言有先天的弱點,無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堅筆下的樹林依然是于堅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後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質上是無以言說的,他只是存在着。

2。 體會文章最後一節作者反覆說“它在那兒”的含義。

【提示】作者寫雲南的12月份,樹葉的兩種姿態:一個在“明朗的高處”,“結實、茂盛、充滿汁液”;一個在“陰暗的低處”,“乾燥、薄、燦爛而易碎”。作者要強調的是自然的自然狀態,“不需要言說”,當人放低自己的姿態與自然同一的時候,自然就會向你敞開,我們由此纔看到真正的自然,一個物我同一的世界,神與物遊,那是一個澄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