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大雅·抑》賞析

《詩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已經歷兩千多年,成爲一種文化基因,融入華夏文明的血液,一直受到歷代文人的尊崇,但是魏晉六朝卻是我國經學的衰落時代。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詩經·大雅·抑》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詩經·大雅·抑》賞析

(一)

政治腐敗,,故經學所倡導和宣揚的仁義道德和政治教化,已顯得蒼白無力,甚至迂腐可笑,從而失去了諸多爲之傾心的承載者。

文人身處無窮無盡的苦難之中,面臨朝不保夕的人生無常。他們面對個體的價值,和現實的意義,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索,玄學於是興起。同時,也就導演了一幕幕藝術化人生的“魏晉風流”。

這個具有顯著的文學取向兼遊戲傾向的“魏晉風流”,也對《詩經》進行了文學闡釋,並空前地活躍。而對《詩經》闡釋所取得最大成果,首先要歸功於陳郡陽夏謝氏家族對《詩經》的文學品賞。

謝氏家族對《詩經》的評品,可見諸於《晉書》和《世說新語》。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晉太傅謝安對《毛詩》中“訏謨定命,遠猷辰告”的品評。

因爲謝安對於《詩經》佳句的評判標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展現了新維度。他以一個深謀遠慮、指揮若定的政治家那種情懷來鑑賞《詩經》,從而使《詩經》的闡釋面貌爲之一新。

又因爲這種已脫離了以往經學評判的標準,而與其軍國大臣的身份、地位和心態緊密相關,已臻於“雅人深致”。

所謂“雅人深致”,是說除了與傳統的經學教條還稍有瓜葛外,皆來自於他對作品本身的情境、風格和情感所致。

這種地地道道的文學鑑賞與品評,將《詩經》請下了經學神壇,並進入文學品評的廣闊視野,從而展露其本來的精神風貌,並展現出廣闊的天地。

據《世說新語》載:“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謝安認爲“偏有雅人深致”的“訏謨定命,遠猷辰告”,出自於《詩經大雅抑》。謝安雖然只給出了籠統的點評,並沒有進行具體的闡發,但是卻給後人留下了繼續探索的廣闊空間。

清王夫之說:“不能作景語,又何能作情語耶?古人絕唱句多景語,如‘高臺多悲風’、‘蝴蝶飛南園’、‘池塘生春草’、‘亭皋木葉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以寫景之心理言情,則身心中獨喻之微,輕安拈出。謝太傅於《毛詩》取‘訏謨定命,遠猷辰告’,以此八句如一串珠,將大臣經營國事之心曲,寫出次第,故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同一達情之妙。”

關於《詩經大雅抑》的創作目的,《毛詩序》曰:“《抑》,衛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意思是說此詩是衛武公爲規勸周厲王而作的。

然而對於“衛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這種觀點,自古以來人們就存在着很大的爭議。至於誰是誰非,還是得先看看《抑》詩原文都說了些什麼?然後再作判斷吧。

(二)

抑抑威儀,維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亦職維疾。哲人之愚,亦維斯戾。

註釋:抑抑,慎審貌;謙謹貌。《詩·小雅·賓之初筵》:“其未醉止,威儀抑抑。”毛傳:“抑抑,慎密也。”馬瑞辰通釋:“此傳慎密猶慎審也。”美好貌;軒昂貌。《詩·大雅·假樂》:“威儀抑抑,德音秩秩。”毛傳:“抑抑,美也。”馬瑞辰通釋:“抑,通作‘懿’。”憂鬱貌。威儀,指威嚴的態度。謂起居動作皆有威德,有儀則。即習稱之行、住、坐、臥四威儀。維,隅,角落。《廣雅》:“維,隅也。”隅,屋隅。隅隙(屋角的洞穴);角落;〔隅中〕將近中午的時候。靠邊的地方;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靡哲不愚,沒有一個哲人不會有愚蠢的時候,比喻任何人都會犯錯誤。靡,沒有。哲,哲人,明理賢達的人。庶人,泛指沒有官爵的平民百姓。職,管理某種事務,爲分內應做的事。掌管。由於。疾,病,爲各種病證的泛稱,引申爲缺點,毛病。厭惡。憎恨。妒嫉。快,急速。猛烈。疼痛。猛烈。快速,急速。斯,這,這個,這裏。乃,就。劈。古同“廝”,卑賤。又古同“澌”,盡。戾,罪,罪過。兇暴,猛烈。違背,違反。至,到。

譯文:時刻注意並及時收斂自己那威嚴的儀態,這是你保持個人美德的地方。人們也常說:“並不是所有的賢哲之人就一點愚昧也沒有。”王畿自由居民的愚昧,也是由於受到了傷害所致。而賢哲之人的愚昧,也是由於過失所造成。

賞析:抑,也可以理解爲“修養”,或“把缺點藏起來”。王者必須時時處處保持和藹着可親的儀表,給人以愛民、親民的好印象。抑,通“懿”,美好的德行。

威儀,本指古代祭享等典禮中的動作儀節,以及待人接物的禮儀。《禮記·中庸》:“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孔穎達疏:“威儀三千者,即《儀禮》中行事之威儀。”威儀爲莊重的儀容舉止。《書·顧命》:“思夫人自亂於威儀。”孔傳:“有威可畏,有儀可象。”什麼樣的形象,包含着什麼樣的本質。爲了給人以好的形象,有人躲躲藏藏,偷偷摸摸,有人裝模作樣,弄虛作假,於是“笑面虎”、“僞君子”、“假斯文”粉墨登場,讓人上當受騙。威儀也指服飾儀表,帝王或大臣的儀仗、扈從。有形式纔有內容,什麼樣的形式,決定什麼樣的內容。這裏應當理解爲儀容、姿態或態度。

“靡哲不愚”的意思是說,賢達之人也會犯錯誤,所謂千慮一失。因此也可以理解爲,任何人都會犯錯誤。所謂“人無完人”,是說任何人都存在某種缺點和短處。只是普通之人所犯錯誤,往往傷害的只是自己,而賢哲之人一旦犯了錯誤,就會波及他人,危害社會。

庶民,實爲居住在京城或城郊的自由平民。在周代王畿所在,即國中(即城內)及國郊的居民,統稱爲國人。國人中的上層,爲卿、大夫、士,而下層爲庶人。庶人還包括具有自由身份的勞動者,以及已被免除人身依附關係的奴隸。《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三後之姓,於今爲庶。”意即夏、商、西周三代帝王的後代,到今天也成了平民。大部分庶人其實居於城郊,耕種貴族所分給的土地,也享有貴族給予的政治軍事權利,諸如參加國人大會,參與軍事活動,充當徒卒(步兵)等。也承擔着沉重的義務,諸如服兵役,繳納軍賦等。此外,青年庶人還得負擔一定的勞役。

《抑》以“賦”法開篇,即開門見山“直陳”。當然這種直陳,並不是常見的敘事,而是在說理。

(三)

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訏謨定命,遠猶辰告。敬慎威儀,維民之則。

註釋:無競,不爭,沒有競爭。《詩·大雅·桑柔》:“君子實維,秉心無競。”高亨注:“無競,不爭。”不可爭衡;無比。《詩·周頌·執競》:“執競武王,無競維烈。”朱熹集傳:“言武王持其自強不息之心,故其功烈之盛,天下莫得而競。”《詩經·周頌·清廟之什·烈文》:“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訓,勸說歸順,引申爲說教、教導。《說文》:“訓,說教也。從言,川聲。”覺,覺悟,醒悟,人或動物的器官對刺激的感受和辨別。四國,指四方的國家。《詩·曹風·鳲鳩》:“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四個古國。《詩·豳(音:賓)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皇。”毛傳:“四國,管、蔡、商、奄也。”又《大維·皇矣》:“維彼四國,爰究爰度。”訏謨,遠大宏偉的謀劃。訏,大。謨,計謀,謀略。《詩·大雅·抑》:“訏謨定命,遠猷辰告。”毛傳:“訏,大;謨,謀。”鄭玄箋:“大謀定命,謂正月始和,佈政於邦國都鄙也。”定命,審定法令。定,決定。命,命令,法令。遠猷,長遠的打算。《爾雅·釋詁》:“遠,長遠;猷,謀也。”《爾雅注》:“猷者,以道而謀也。”辰告,及時告知。辰,及時。告,告知。又,及時告誡。辰,時光。敬慎,恭敬謹慎。《詩·大雅·抑》:“敬慎威儀,維民之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讚》:“原夫頌惟典雅,辭必清鑠,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敬慎如銘,而異乎規戒之域。”

譯文:如果不與人爭什麼高下,則周圍的人都會願聽從他的訓導。如果又有先見之明且具有高尚的品德,則四方的國家都願意歸順於他。要能以整體大局謀略來決定法律、法令等大政方針,並將自己的長遠計劃及時告訴大家。同時時刻保持恭敬謹慎的威望和儀容,因爲這是緊密聯繫人民羣衆的唯一法則。

賞析:“無競維人”,應當理解爲“不與人爭權奪利”,而不是“與世無爭”。如真的是“與世無爭”,那可謂到達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因爲“不爭是爭”,就象“沒有信息,就是信息”一樣。

爭名,爭利,爭天下,自古以來,蓋莫如此。有爭鬥,但也有妥協。與天妥協,順從自然規律,順從天命天意;與地妥協,順從生態平衡,順從物產特點;與人妥協,順從人文關懷,順從和諧雙贏。

“不與人爭高下”,並不是說“不與人爭是非”。真理在手,才能服衆,直到“四方其訓之”。

“有覺德行”的意思是,既要站得高,看得遠,統覽全局,顧全大局,又要大公無私,光明正大,則其地位將自然確立。

古人喜歡占卜問卦,其目的是追求對事物的先知先覺。然而作爲預言家,既招人喜歡又惹人討厭,如同某種評論家一樣。一張嘴,可以把一個人說“活”,也可以把一個人說“死”。就是“半句話”,也足以讓一個人永世不得翻身。比如,在某種特定的場合,對某個人進行評論時說:“這個人……”沒有後文的半句話,就可讓這個人休矣!不僅錯過了難得的機遇,還給人造成了不小的疑團,以及無窮無盡的猜測。

話說回來,對於未知,可以假設。但是這種假設,應建立在符合事實和合乎規律的基礎上,最後獲得實際的`檢驗和邏輯的推斷。站得高,看得遠,;多角度,全方位;有推理,有反思;有比較,有統一;有分享,有雙贏。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爾雅·釋詁》曰:“訏謨,大計,宏謀。謨,謀也。”《說文》:“訏,詭譌也。從言,於聲。”

“詭譌”,好象有貶義的意思。然而仔細想想,如大政方針,包羅萬象。軍政大事,錯綜複雜。國家機密,蓋莫如是。謝安推崇“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讓一場淝水大戰挽救了華夏文明,成爲永遠的頌詩。

王夫之《詩繹》說:“詩可以興,可以羣、可以觀、可以怨。”“‘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觀也,謝安欣賞,而增其遐心。人情之遊也無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貴於有詩。”

詩有“興”、“羣”、“觀”、“怨”等“四義”。正如《陽貨》所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王夫之說“訏謨定命,遠猷辰告”,屬於“觀”。所謂“觀”,是指詩歌真實地反映社會政治和道德風尚狀況,因而能讓人從中觀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

由此可見,執政者要通過仔細觀察,瞭解政治形勢,利益得失,以及風俗盛衰,才能顧全大局,以雄謀大略,制定相應法令,並指明行政方向,同時還要及時宣傳,將遠大計劃及時告訴大家,同心協力,共奪輝煌。

“敬慎威儀,維民之則。”則要求執政者務必時刻保持恭敬友好,謙虛謹慎的姿態,因爲這是緊密聯繫人民羣衆的唯一法寶。

(四)

其在於今,興迷亂於政。顛覆厥德,荒湛於酒。

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註釋:於今,至今;如今;到現在。興,起,起來。發動,舉辦,提倡。旺盛。流行,盛行。允許。或許。迷亂,指迷惑錯亂。使迷惑錯亂。顛覆,顛倒失序。顛仆;跌落。謂傾側,翻倒。顛墜覆敗;滅亡。推翻;摧毀。困頓。厥,氣閉,昏倒。其他的,那個的。乃,於是。古同“撅”,掘。古同“撅”,斷木。荒湛,指沉湎於酒色,行爲放蕩。湛樂,過度逸樂。紹,連續,繼承。罔,迷惑。失意。通“惘”。敷求,廣求;遍求。敷,通“溥”。先王,前代君王。指上古賢明君王。已經去世的君主。克,能夠。戰勝,攻下。明刑,明確的法令。《詩·大雅·抑》:“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毛傳:“刑,法也。”指把犯人所犯罪狀寫在板上,置於其背以示懲罰。《周禮·地官·司救》:“三罰而士加明刑。”鄭玄注:“加明刑者,去其冠飾,而書其衺惡之狀,著之背也。”指嚴明刑罰。以刑法曉喻民衆。

譯文:可是如今現在,縱然興起了一股迷綱亂政之風。失序顛倒而道德缺損,荒淫無度而沉湎於酒色。你雖然大可過度地安逸快樂,但是從不考慮到後繼無人。迷茫之中只有遍求父祖先王,能夠共同將其所犯之罪狀,寫在板上,置於其背,以示懲罰。

賞析:“其在於今”,不僅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而且突出了創作的動機和及其主題。當然這也是創作的背景。在此話鋒一轉,口氣也急轉直下。直言痛陳積弊,並切實予以批評。愛之深,才痛之切。

“興迷亂於政”,可不是區區小事,關乎江山社稷。怵目驚心,動搖國本。當時情況是,昏君奸臣,上下互動,播亂朝綱,危害天下,形勢十分嚴峻,猶如《莊子·秋水》所說:“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亦如《荀子·臣道》所說:“偷合苟容,迷亂狂生。”楊倞注:“迷亂其君使生狂也。”

“顛覆厥德,荒湛於酒。”說的是君臣酒令智昏,色令智昏,道德淪喪,一切全都亂套,猶如《書·胤徵》所說:“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沉亂於酒,畔官離次。”孔穎達疏:“惟是羲和顛倒其奉上之德,而沉沒昏亂於酒。”

顛覆,停頓,倒地,猶如《楚辭·劉向<九嘆·逢紛>》所說:“椒桂羅以顛覆兮,有竭信而歸誠。”王逸注:“顛,頓也;覆,僕也。”《詩·王風·黍離序》:“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孔穎達疏:“以先王宮室,忽爲平田,於是大夫閔傷周室之顛墜覆敗,彷徨省視不忍速去。”又如《孟子·萬章上》所說:“太甲顛覆湯之典型,伊尹放之於桐。”

“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君臣親密無間,酗酒作樂,狂歡縱慾,損傷身體,斬祧絕祀,敗壞綱常,猶如《詩·小雅·北山》所說:“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又如《國語·周語下》所說:“昔共工棄此道也,虞於湛樂,淫失其身。”韋昭注:“湛,淫也。”漢王充《論衡·語增》:“《經》曰:‘惟湛樂是從,時亦罔有克壽。’”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看來也只能求告烈祖烈宗,才能公佈天子罪狀。

(五)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無淪胥以亡。

夙興夜寐,灑庭內,維民之章。

修爾車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蠻方。

註釋:肆,指放肆,肆虐。皇天,即道教神話中的皇天上帝、昊天上帝。泉流,泉水流出形成的水流。淪湑,相率牽連。泛指淪陷、淪喪。淪,水上的波紋。沉沒,降落。《詩·小雅·雨無正》:“若此無罪,淪胥以鋪。”毛傳:“淪,率也。”鄭玄箋:“胥,相鋪,徧也。言王使此無罪者見牽率相引而徧得罪也。”胥,全,都。夙興,即早起,新浴。《禮記·昏義》:“夙興、婦沐浴以俟見。”孫希旦集解:“夙,早也,謂昏明日之早晨也。興,起也。”埽,同“掃”。戎兵,軍服和兵器。《書·立政》:“其克詰爾戎兵。”孔傳:“其當能治汝戎服兵器。”亦單指兵器。《詩·大雅·抑》:“修爾車馬,弓矢戎兵。”孔穎達疏:“弓矢即戎兵,而又言戎兵,容戈、盾、矛、戟之類軍之所用皆是。”《史記·秦始皇本紀》:“闡並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兵士,。《管子·內業》:“惡氣迎人,害於戎兵。”《戰國策·韓策一》:“秦馬之良,戎兵之衆。”戒,防備。有行爲、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義,通常也指道德規範、好品質、良善的行爲、佛教的行爲準則等。戎,我國古代西方的民族,西戎、戎狄。逷,同“逖”。)遠,不近。用作“惕”,意思是警惕。蠻方,指南方,南蠻地方。《詩·大雅·抑》:“用戒戎作,用逷蠻方。”高亨注:“蠻方,當指南方。”三國魏曹植《朔風》詩:“凱風永至,思彼蠻方。”

譯文:如果繼續讓其肆意任爲,連皇天上帝也不再崇尚,而讓時光如同泉水一樣白白地流失,卻沒有留下絲毫波紋,就全都不見了蹤影。早起晚睡,灑掃庭除,這本是管理民衆的章程。得趕快修理好你的車馬,以及弓、箭、戈、盾、矛、戟等兵器。用以防備西戎北狄作亂,用以警惕南方的蠻族。

賞析:“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無淪胥以亡。”意思是不敬天地,虛度年華,活得不明不白。

“夙興夜寐,灑掃庭內”,就是“黎明即起,打掃庭除”的翻版。天剛亮就起來,打掃庭堂院落。從國小會做家務,這是一種良好的教育方法,不可認爲這是長輩在教訓小輩。

凡事可從小事做起,逐步增大。有出息的人,他從小就養成了做家務的好習慣。良好的習慣,是父母給子女最好的財富。一個連自身都收拾不好的人,能好到哪裏去。

治家過日子,得勤謹。看是小事,卻是“維民之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在修身。修好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夙興夜寐”,成語。指早起晚睡。出自《詩經?衛風?氓》:“夙興夜寐,靡有朝矣。”也形容勤勞。一個堅持五點起牀的人,一定是一個積極向上、力爭上游的人。

“修爾車馬,弓矢戎兵”,是說要修理好交通工具和武器,以加強戰備。

“用戒戎作,用逷蠻方”,是說要防備南蠻北番的侵略和搔擾。

(六)

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

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爲也!

註釋:質,詰問。問明,辨別,責問。謹,嚴防;嚴禁。嚴守;謹守。侯度,爲君王之法度。《詩·大雅·抑》:“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鄭玄箋:“侯,君也。”戒,有行爲、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義,通常也指道德規範、好品質、良善的行爲、佛教的行爲準則等。通“誡”。不虞,指出乎意料的事。柔嘉,柔和美善。《詩·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孔穎達疏:“柔和而美善。”又指溫和善良的人。漢蔡邕《漢太尉楊公碑》:“天降純嘏,篤生柔嘉。”指美味、美食。《國語·周語中》:“無亦擇其柔嘉,選其馨香,潔其酒醴,品其百籩。”韋昭注:“柔,脆;嘉,美。”白圭,亦作“白珪”。古代白玉製的禮器。玷,白玉上面的斑點,亦喻人的缺點、過失。使有污點。

譯文:在詰問你的人民時,必須謹慎你作爲君王之法度,用意在告誡他們並以防不測。你說話一定要慎重,尊重你自己的威信儀表,無處不是給人以柔和美善的印象。潔白玉圭上的斑點,還可以逐漸磨去;如果所說出的話有玷點,那就不可收回了!

賞析:“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對待自己的人民,當然要有法度,但要以教育爲主,預防爲主。

“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天子無戲言”,威信、威望的建立,不一定非得威嚴。追求“真善美”,是人的天性,人民大衆也一樣。“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本質是一樣的。

看來古人也知道要以法治國,要全面進行法制教育,防範於未然。倡導謹言慎行,以建立和保持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信和美好形象。深知一旦造成了壞的影響,要挽救就非常困難了。

不虞,就是不測。語出《國語·周語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爲甸服……以待不庭不虞之患。”諸多突發事件,是難以預料的,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也難以預料的。“蝴蝶效應”、“多米諾骨牌”到“千里之堤潰於蟻”,無不包含這層意思。

“白圭之玷”,成語,比喻人或物大體很好,只是有些小缺點。但本意是小缺點可以變成大缺點,小問題可以變成大問題,不能等閒視之。

“白圭之玷”,一目瞭然。就象醫生穿白大褂,目的是要保持自身的高度清潔;官員要求增大透明度,目的是要保持自身的清正廉潔。戲言之,黑玉之玷,反而讓“潔白”變成了“污點”。

(七)

無易由言,無曰苟矣,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無言不仇,無德不報。惠於朋友,庶民小子。

子孫繩繩,萬民靡不承。

註釋:由言,說話。《詩·小雅·小弁》:“君子無易由言,耳屬於垣。”陳奐傳疏:“此詩乃深戒幽王,當慎用其言,不得易出諸口。”苟,姑且,暫且。馬虎,隨便。如果,假使。捫,按,摸。捫舌,按住舌頭。表示不說話或不發聲。朕,我,我的。中國秦始皇時起專用作皇帝自稱。庶民,指一般的民衆。《詩·大雅·靈臺》:“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小子,指的是平民百姓。官稱“大人”,民稱“小子”。稱宗親中男性同輩年輕者及後輩。今用以暱稱男性同輩之年輕者或晚輩。學生;晚輩。用爲老師對學生的稱呼。繩繩,形容接連不斷。小心謹慎。萬民,表示百姓、人民。承,在下面接受,託着。擔當,應允:承擔。承當。承包。承做。承認。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澤)。繼續,接聯。順從,迎合:奉承。

譯文:其實說話並沒有那麼容易,更不要說是隨便說說。不要捂住我的舌頭,所說的話不是可以消逝嗎。既沒有說話不會讓人記仇,也沒有德行不會得到報復。要多多施惠於自己親朋好友,還有那廣大的人民大衆。子子孫孫代代相傳,人民大衆是不會不承蒙恩澤。

賞析:“無易由言,無曰苟矣,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總的是強調“謹言”。“天子口中無戲言”,所以“金口難開”。就是平頭百姓,也不能口無遮攔,口若懸河,口不擇言,口吐狂言;不能信口開河,信口雌黃,出口傷人,或者出言不遜。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出的話,是在負責任的。隔牆有耳,只要有人聽到,就“言不可逝矣”。雌黃,有劇毒,古代用於制作文字“塗改液”。語言是沒有“塗改液”的,“信口雌黃”是在告訴人們,不加思考所說出的話是無法更改的。

傷人之言,永記於心,損人之行,必遭報復。這就是“無言不仇,無德不報”。所以要多種鮮花,少栽荊棘;要普降喜雨,恩澤萬民。子孫相承,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