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麼》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人是什麼》教學設計

理解“人是什麼”這個問題,樹立偉大的志向,把握現在的的美好時光。

  教學重點:

理解對現實的把握是“構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教學難點

理解中外哲學家對“人是什麼”的回答。

  課時.計劃: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一、導語

人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從未有人去認真想過,因爲同學們都知道,人是能製造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或者說,人是能用大腦進行思維並能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高等動物。不過,這都是從生物學或社會學的角度回答的。如果從哲學的角度問人是什麼,又該怎樣回答呢?現在,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學習趙鑫珊的哲學/lw/>論文《人是什麼》。

二、解題

趙鑫珊,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有《趙鑫珊文集》《哲學與當代世界》等多種著作。

三、學生自讀課文,劃分段落層次。

課文可以分爲前後兩個部分,開頭到“……”處爲第一部分,餘下的爲第二部分。

不要把前後兩個部分看成互不相關的.兩種回答。前一部分的中心點是,人生的意義在於不斷工作。這一部分實質上就是把握現時,後一部分進一步向過去與未來展開,實質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動方面展開,可以更好地理解積極的人生態度爲什麼在於把握現時,不斷工作。

對前一部分問一個爲什麼,就可以領會前後的聯繫:爲什麼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都認爲人生就是不斷工作,他們不畏勞苦的動力從何而來?這樣一問,就知道後一部分正是回答這個問題的。

第二部分根據“對往事的回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分爲三層。

四、學生質疑思辨。

讓學生自己質疑思考,在課文旁邊打問號,並寫下思考結果。然後組織交流,說說自己發現了哪些問題,思考的結果是什麼,教師相機給予指導。

第二課時

解題指導

一、本題要求把握課文前一部分內容。採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這一部分的結構,也便於前後比較。語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