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匾額的歷史淵源和當代使用習俗淺析

匾額,單稱匾,是掛在門頂、牆上、廳堂或亭榭的題字橫牌(也有少數是豎匾)。由於匾額上的題字多爲表彰良善、激勵進取、祝福吉祥、明志記趣等內容,加之匾額是集文學、書法、印章、雕刻、裝飾等的藝術特點爲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因此深受人們喜愛。掛匾者多,因而掛匾成爲一種促進社會風氣和諧的習俗,自古迄今,經久不衰。

民間匾額的歷史淵源和當代使用習俗淺析

追溯歷史,匾額最早發源於秦漢。據說秦始皇時,書體定爲八種,即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和隸書。署書又稱榜書,就是寫匾額用的字體。

用匾最有名的.事例是蕭何爲未央宮前殿題匾額,苦思三月方定。康有爲在《廣藝舟雙楫》中說:“榜書,古曰署書,蕭何用以題蒼龍、白虎二闕者也。”從此,匾額便廣泛流傳,由官方傳至民間,成爲習俗。

洛陽爲十三朝古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掛匾額之風當然盛行。匾額最集中之地當推關林、白馬寺等處。現以關林爲例,可見一斑。關林儀門,前掛王鐸書“關林”匾額,後掛慈禧書“威揚六合(“六合”指天地四方)”匾額;大殿掛慈禧書“氣壯嵩高”匾額;前拜殿掛乾隆書“聲靈於鑠(“於鑠”爲光輝美盛貌)”匾額;二殿掛光緒書“光昭日月”匾額;三殿掛現四川文聯副主席何應輝書“春秋殿”匾額;其餘尚有“萬世敬仰”、“忠義傳家”、“允文允武”、“義薄雲天”等匾額,不勝枚舉。

洛陽民俗博物館負責人具有遠見卓識。2000年起,館內工作人員足跡遍及河洛地區,徵集民間歷代匾額600多塊,並建館展覽。這些匾額按性質和用途分爲六類,功德聲望類如“德被桑梓”,貞節賢孝類如“賢孝可風”,官府門第類如“中州奇英”,婚喜壽慶類如“鬆節鶴齡”,醫德教澤類如“業精岐黃”、“教育思深”,廟宇宗祠類如“郭氏家廟“等。

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後經濟、文化的振興,掛匾之舉尤爲風行。

孟津縣平樂鎮百歲壽星郭宗正是平樂郭氏正骨第六代傳人之一,當年在洛陽正骨醫院被譽爲“三傑”之一。退休後,他創辦平樂正骨醫院、平樂正骨學校,培養正骨人才2000多人,積極捐資公益事業,出版《郭宗正驗案講義》,被國家授予中國醫學特別貢獻獎、21世紀發展骨傷事業貢獻獎。郭宗正家中和醫院、學校掛滿匾額,如“正骨世家”、“大醫精誠”、“德厚壽崇”、“德術雙馨”、“肇基化元”、“福壽醫粹”、“醫潤桑梓”、“聖手良方”、“醫精德高”等。這些匾額既歌其功,又頌其德,促進社會風氣的良性發展。

孟津縣平樂鎮翟泉村的宋鴻道是生生乳業集團創始人,30年來熱心公益事業,扶貧濟困。他先捐資萬元助教,後斥資65萬元創建翟泉二小;自打機井,解決全村用水問題,使家家用上自來水;逢年過節送禮慰問老人,組織老人坐飛機去旅遊,深受羣衆愛戴。村民送匾表彰,有“勤勞致富”、“科技生輝”、“澤被鄉里”、“汗潤嶺南”、“德惠桑梓”、“鴻德大道”等。

伊濱區寇店鎮封溝村的張其昌是農民教師,教書育人,無私奉獻。他退休時,村鎮羣衆敲鑼打鼓送其匾額“育英四十載,德澤重鄉鄰”。

用匾習俗不僅全國風行,且海外也很流行。日本東大寺、越南文廟均掛漢文匾額。韓國釜山龍頭山公園也掛匾額“鍾閣”,足見美俗教化影響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