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精選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精選15篇)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在這篇贈言裏,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

而後文所說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 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幹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於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2

《送東陽馬生序》寫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時代求學的千種辛苦萬般困苦,並拿後來太學中的條件與之作比,以告誡勸勉“馬生”刻苦讀書;文章都讓人強烈地感到,我們必須珍惜優越的條件,好好學習,然而給予我震撼的東西並不是這一點--是宋濂的執着。

執着的力量就在於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爲可能,使奇蹟的產生成爲必然!縱觀人類歷史的長河,從《資本論》到《相對論》,從《蒙娜麗莎》到《命運交響曲》,從雜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項震撼驚寰宇的發明,哪一項驚駭世俗的創造,哪一種功在千秋的貢獻背後不曾凝聚着偉人們執着的追求以及爲其付出的辛勤與代價。誰能說他們的成功只是因爲幸運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種偶然--也許,由誰來創造奇蹟確實是一種偶然,但,創造奇蹟的人一定擁有着執着的性格,這絕對是必然!

現在,生活在我周圍的很多同學,包括我自己,就很缺乏執着--對知識,對友情,對生活的執着。很多時候,我們茫然、厭倦、冷漠……花般的歲月蒙上了一層灰色。但願,但願大家都能重整心情,尋回心中那份失落的執着!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3

老師說,七年級是做夢的階段。而八年級就該停止作夢樹立志向了。所以老師們就讓我們學習經典,經典裏有許多大儒,他們的經歷能激勵我們不斷前進,宋濂就是其中之一,

宋濂小時候的學習條件很差———一沒書,二沒老師。沒書還好辦,借別人的書來抄就好了。可沒有老師就不行了,只能忍着“窮冬烈風”到百里外求學,有時候老師發脾氣可能還不告訴你。宋濂求學時住的地方也不好,每天只有兩頓飯,同學們都穿的像神仙,宋濂卻穿得像個乞丐。可他對所有的一切都沒有不滿,爲什麼?因爲他“嗜學”

因爲他嗜學,有理想,所以他覺得學習能讓自己向大儒這個理想更進一步,那麼學習就是一種樂趣了。因此他活在精神世界裏,在那裏他享受這高於吃穿的快樂。那麼我們呢?

雖然我們在學校過着神仙的日子:有空調,有暖氣,有老師,也有書,但我們並沒有珍惜。可是父母花錢送我們來這麼好的環境裏只是想讓我們玩嗎?肯定不是,我們就應該像宋濂一樣樂學、勤學,不要被一是的失敗打倒,重新站起來。

人總有不順的時候,但只要你心中有理想,就能以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就能把一次次的經歷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成一筆巨大的財富。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4

前天學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後,我想了很多,作者餘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被譽爲”開國文臣之首”,可誰想到這樣一個偉人背後卻有那麼多的心酸事,年輕的他爲了求學,不惜在冬天雪地裏穿着破鞋去上門請教老師,爲了能學到知識他面對老師的責罵卻是“禮愈至,色愈恭”,滿腹經論讓他覺的自己很富有,他不與別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學知識,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

而後文所說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

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幹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於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5

我讀了一篇《送東洋馬生序》的,這次給我了很多回憶,很多想法。

讀了這篇後,我回想了自己是否像他一樣能刻苦讀書嗎?能像他一樣捱餓挨凍嗎?還能像他一樣求師艱難嗎?所有的答案只是一樣的,一個字,是“不”字,我很像文中第二段的“諸生”那樣的人。

又回想一下,我爸爸呢?我媽媽呢?對,沒錯!他們曾經介紹過,他們年輕時,家庭經濟非常貧困,連一隻布鞋、草鞋都買不起,學校遠,只能赤腳走去,應有多麼痛楚!但他們不放棄,他們認真學習,結果有一個這麼好的家庭,他們還能把我養得白白胖胖。

讀了這篇後,我心裏只有慚愧,我有這麼好的頭腦,我讀了九年,唉!一點沒有進步,真遺憾!我現在已是高中了,我能否在三年內努力改變嗎?那就看我的信念吧?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6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文言文,叫做《送東陽馬生序》,是明朝文學家宋濂寫的。宋濂因爲刻苦讀書而中舉,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爲太子講經。

這篇文講的是宋濂的學習經歷。宋濂從小就喜歡讀書,因爲家裏沒錢,就只好借書來讀,用筆抄錄下來。到了成年以後,宋濂就更加喜歡讀書了。時常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向有學問的老師請教,刻苦鑽研。

當宋濂從師求學時,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雖然雪深數尺,凜冽寒風,他依然堅持到學舍去讀書,往往是四肢被凍得不能動彈。

宋濂那時候的環境那麼糟糕,他都還堅持讀書,從不放棄,最後終於有了出息。我們今天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好多少倍,都不肯認真讀書,缺少的就是他那種刻苦精神。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刻苦的讀書,將來纔能有出息,才能爲國家效力。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7

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猶深。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爲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爲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標題爲《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的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練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磨練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8

前天學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後,我想了很多,作者餘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被譽爲”開國文臣之首”,可誰想到這樣一個偉人背後卻有那麼多的心酸事,年輕的他爲了求學,不惜在冬天雪地裏穿着破鞋去上門請教老師,爲了能學到知識他面對老師的責罵卻是“禮愈至,色愈恭”,滿腹經論讓他覺的自己很富有,他不與別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學知識,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

而後文所說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幹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於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

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9

今天,我們學完了《送東陽馬生序》一課,這是宋濂寫給他的晚輩的一封贈序。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切感受到了宋濂求學中的苦難和執着。因爲執着,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地情況下抄錄了一本一本的書來讀;可以“趨百里外從鄉先達執經叩問”;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復……但也正是因爲這份執着,宋濂成爲文學大家。

宋濂小時候喜愛讀書,但家裏貧窮,買不起書,就向有書的人家借書,並且親手抄錄。在天氣非常冷的時候,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他的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敢放鬆讀書。他成年之後,又擔心沒有有學問淵博的老師教他知識,跑到幾百裏外,向當地的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追隨老師時,他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大雪積了好幾尺,他的腳、皮膚都被凍裂了,去全然不知。到達學舍,他不羨慕同舍生飯菜豐富、衣服華麗,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習上。

從中,我體驗到了宋濂艱苦的學習過程,勤奮謙虛的學習態度,專心學習的思想品質。也告訴我: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就應該好好珍惜,努力學習!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0

今天閒了點,工作和生活都在隨意中,隨便翻書,讀了幾遍了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頗有感觸。

文中有一句話:“餘則溫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表現了作者對學習的癡迷,對衣着打扮的不在乎。而我們呢?有些同學不比學習,只比吃,比穿,看誰打扮的“靚”打扮的“帥”,存在明顯的攀比心理。這樣一來,學習成績一定有所下降。你可否想過,衣着只是一個外表,而內心的美才是最令人着迷的。我們喜歡美麗,沒有錯,但不要過分追求美麗,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在內心上給自己增加美麗,有知識的人是美麗的。我們應當學習作者,學習他那以學爲樂的精神。記住,用珠寶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同學們,看看《送東陽馬生序》,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是美好的,告訴我們要擁有一顆好學的心,讓我們一同努力吧,一同去展望美好未來,爲了明天而努力奮鬥!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1

我讀罷此文,感觸頗深.不只因此文言辭精闢,道理明瞭,更因內容極爲生動,毫無自詡之言,感情摯深,言辭樸實無華,此皆本文之大成也.

讀罷此文,對宋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古時求學艱難,衣食無保,一覽無餘.濂置身其中,仍可自律自檢,自強自愛,實屬不易.求學艱難之路上,先是手自筆錄,計日而還.而後千里求學,拜讀與飢寒交迫之際,求學於寒風凜冽之間,勤勤懇懇,幾十年如一日,手不釋卷,廢寢忘食,終有成就,實屬難能可貴.

而今之人,不學無術,凡有小之得則自詡於衆人,毫無濂之自謙也,更無需徒步數十里拜讀,只需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實屬可悲,然惰之心人皆有之,非獨賢者有是心也,賢者能勿喪爾.

今世之人,何等舒適,應道是高枕無憂.食有山珍海味,行有高級轎車,住有高樓公寓,本應刻苦自勵然,那知古人大智大慧頹廢至此!悲矣!羞矣!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2

經歷苦難,方能成就一片輝煌。

宋濂小時候家窮,環境艱苦,但無論什麼日子他都會抄書,就像這是個使命。成人之後,前往離鄉百里的地方求學。面對老師的冷言冷語,他並沒有放棄學習。沒有把自己的貧窮看做負擔,反而作爲奮發向上的動力,成就了一代文臣。

如果說學業的成功一定與錢有關的話,那隻能說錢帶來的也許更多是負面的影響。

比如攀比心會因爲錢加重許多,因爲有錢,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有車,我也要有。可能攀比心也不算什麼,但是,會有一種更不想看見的。因爲我家有錢,所以我是富二代,我爲什麼要努力上學,努力掙錢?我爸的錢都是我的,我也不用管我學的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大學,反正有人養啊!雖然錢也可能有好的改變,在住宿與吃上面會好很多,但是負面的影響之大,依舊是不可忽視的。

“我爸是李剛!”有錢又有權,又能怎樣呢?最後毀的還不是自己還把自己的父親也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一句話毀了自己,也毀了父親。

有錢又有什麼用?艱苦的日子裏不依舊風雲人物衆多?當年,八路軍用小米加步槍戰勝了日本侵略者,紅軍在長征途中經歷了苦痛,也完成了使命。

苦難是一種財富錘鍊着一個人的意志,激發着一個人的潛能。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3

明初的大文學家宋濂小時候酷愛讀書,可是由於家裏貧窮,只能向人家借書來用手抄錄,毫不畏懼求學路上的艱辛。他一心求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艱苦卓絕,看到了堅持不懈,我也明白了:學習是一件長久且辛苦的事情,需要的是勤奮不輟。

說到勤奮,我們應當像宋濂一樣,將勤奮當成一種習慣,在生活中,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話說: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命運的改變往往就是從勤奮開始的。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人意識到了這樣的道理。這不禁使我聯想到自我的生活,我對待學習的態度是不是一絲不苟?對待教師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經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這樣想來,發覺自我還有許多不足,有時會犯懶,會偷工減料。

保爾以往說:人的一生應當是這樣度過的,回憶往事,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恥,也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我想,宋濂做到了這一點,沒給自我留太多的遺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此刻我們正值青春年少,應當好好反思一下,我們有沒有虛度光陰?在以後的時光裏,我必須要勤奮、堅韌,讓自我更上一層樓。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4

《送東陽馬生序》是選自宋濂的《宋學士文集》。文章先敘述作者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後聯繫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這樣,我們不難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專心與否。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時候讀書的環境是那麼惡劣,家中無錢,向人借書,寒中抄錄,而自己的學習態度是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專心求學。因此,他後來有名望有地位,詩文成就高。

其實,學有所成並不一定要在順境中、優越的社會年度中、機遇中才能達到的,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態度。

外國有這們一則故事:貝多芬小時候跟外國的老師學唱歌和彈鋼琴,由於貝多芬對彈琴方面有興趣,學得比較好,老師看好他,並想把自己畢生精力傳授給他,但貝多芬的語言跟其老師的有所不同,導致他聽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貝多芬在那時起,在練習彈琴之餘,還要學老師的語言,他很認真——一天有20小時他都在學習。皇天不負有心人,2個月之後,他根本把該語言學到七七八八了。這樣一來,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師的指導,最終在世界上有名的音樂家。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5

經受磨難,也是一種享受。這是我讀完這篇文章的第一感觸。

艱苦能磨練人的意志,磨難也是一種享受。回顧我國曆史,我們會發現,許多名人志士都是在逆境中養成,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意志。而今天我要說的這個人叫宋謙,儘管他沒有孔子那樣偉大的成就,但他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肯定的。

我想,他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與他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的磨難是分不開的。放眼現實,我們又何嘗能丟掉磨練的精神呢?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只有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後,才能真正樹立起面對困難的信心。“不經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這是我國著名錶演藝術家俞振飛老先生在向演員們傳授技藝經驗時說的話,也是他發自肺腑的感受。的確,宋謙的一生是一條不平凡的道路,在這崎嶇的小路上,他灑下了辛勤的汗水,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費盡了畢生的心血。他是經過一番“冰霜苦”才終得“梅花放清香”啊!

“自古英才多磨難”,人的一生幾乎都要經受磨難,幾乎都要經過吃苦,沒有人會是一帆風順的,如果換一種眼光看待生活的坎坷與痛苦,也許你會發現,磨難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