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懷遠人教版高三下冊語文教案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望月懷遠人教版高三下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望月懷遠人教版高三下冊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 瞭解張就齡的生平

2. 注意詩中的用詞

3. 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境界

重點教學 詩歌的境界

板 書 設 計

作者: 唐玄宗開元時宰相。韶州曲江(今廣東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壽。弱冠登進士。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其文才爲宰相張說器重。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爲中書舍人

詩意: 首聯.望月懷遠 自然渾成

頷聯. 流水對,自然流暢,古詩氣韻

頸聯. 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尾聯. 構思奇妙,意境幽清

教學過程設計 使用個性化修改

一導入: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關於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或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或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或抒寫他們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詩人們藉着那輪高懸蒼空的明鏡,洞徹肺腑地進行天地對讀,自然與人情互釋,,內心與外界溝通的幻想創造,從而爲後世詩詞開發了一個韻味清逸而美妙絕倫的靈感源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體會張就齡筆下那一夜之間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歷程吧.

二作者簡介:

唐玄宗開元時宰相。韶州曲江(今廣東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壽。弱冠登進士。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其文才爲宰相張說器重。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爲中書舍人。張說罷相,受累外遷。十九年,玄宗召爲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二十一年,以中書侍郎爲相。時玄宗的寵妃武惠妃,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宮中官奴遊說九齡,九齡叱之。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爲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爲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李林甫更進讒言,遷九齡爲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貶爲荊州長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敗,被執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及安祿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爲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齡。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傳世。

三、詩歌美讀

可以說:“詩歌是文字的音樂”。它有鏗鏘有力的節奏,有內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韻律。讓我們通過反覆朗讀吟誦詩歌那形象、生動、立體的語言,聆聽它內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韻律,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學生自由誦讀,結合詩歌註釋解決疑難,整體感知詩歌。

2、教師範讀,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

3、誦讀指導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爲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4、師生共讀,用情感去點燃情感。

四、意境賞析

首聯: 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於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頷聯: 從月出東鬥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爲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爲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採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頸聯: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誰呢?是屋裏燭光太耀眼嗎?於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麼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溼了身上的衣裳。這裏的“滋”字不僅是潤溼,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尾聯: 相思不眠之際,有什麼可以相贈呢?一無所有,只有滿手的月光。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麼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裏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餘輝。

《望月懷遠》詩歌鑑賞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於各人圓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U飭驕滸咽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SPAN>

從月出東鬥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爲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爲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採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誰呢?是屋裏燭光太耀眼嗎?於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麼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溼了身上的衣裳。這裏的“滋”字不僅是潤溼,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有什麼可以相贈呢?一無所有,只有滿手的月光。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麼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裏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爲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餘韻嫋嫋,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懷遠》賞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韻譯】

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遠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長夜之難捱;孤身徹夜不成眠,輾轉反側起相思。

滅燭欣賞明月呵,清光淡淡瀉滿地;起身披衣去閒散,忽覺露珠侵人肌。

月光雖美難採擷,送它給遠方親人;不如還家睡覺,或可夢見相會佳期。

【賞析】

望月懷人,是古詩詞中習見的題材,但象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卻不多見。詩是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二句,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詩人以樸實而自然的語言爲我們描繪出一幅畫面:一輪皓月從東海邊冉冉升起,展現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他設想,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詩中人不寫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想對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構思奇巧,含蘊有致,生動地反襯出詩中寄託的深遠。句中一“生”字,極爲生動,與張若虛“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異曲之妙。

“天涯共此時”句,是化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來。詩人巧妙地把寫景與抒情融合起來,寫出彼此共對皓月之境,又蘊含懷遠之情。首聯擒題,以下諸句均由此生髮開去。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寫多情人惱恨着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是表現詩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現實,由望月而轉身就寢的矛盾心情。這裏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動作過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這一聲“怨長夜”,包孕着多麼深沉的感情!

按律詩的要求,頷聯應是工整的對偶,此詩卻採用流水對的格式,這固然因爲唐代初期律詩尚無嚴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詩的風貌,另一方面,此聯採用流水對的形式,與首聯在內容上就顯得更爲密切,蟬聯而下,自然流動,給人一種氣韻純厚之感。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二句,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後,更覺月華光滿可愛,於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溼了衣裳方覺醒過來。這是一個爲相思所苦的形象。

這一聯看似寫賞月,實則寓寫懷遠幽思。月的清輝,最易引人相思,詩人神思飛躍,幻想月光能成爲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與之相依爲伴。“滅燭”,正是爲了追隨月光:“披衣”,則是爲了與月華多停留些時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意。詩既寫出月光的可愛,也寫出詩人寄意的深遠。這聯屬對工整,頓挫有致。句中的“憐”和“覺”兩個動詞,使詩中人對遠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達,這是因望月而懷人,又因懷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寫法,它勾勒出一個燭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單思苦,望月懷遠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二句,表現因思念遠人而不得相見,因此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將月贈送遠人的想法。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句,詩中的“不堪盈手贈”即由此化出。隨之而來就是尋夢之想,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癡念,但藉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爲具體、更有含蘊。詩歌在這失望與希望的交織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

詩題《望月懷遠》,全詩以“望”“懷”着眼,將“月”和“遠”作爲抒情對象。因而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將月寫得那麼柔情,把情表現得那麼沉着,詩的情意是那麼纏綿而不見感傷,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這種風格對以後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有着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