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觀後感(6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金時代》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黃金時代》觀後感(6篇)

《黃金時代》觀後感1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黃金時代,這個時代並不是現實意義上的年代,而是自己內心追求並實現的精神世界,可以自由滴呼吸,自由滴放聲大笑,放聲大哭。一切都是自由的,唯有自由才能找到自己的屬性。

《黃金時代》的背景是人人稱之爲自由的民國時代。可現實的民國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而是由於諸多黨派別系之間的鬥爭給民國造成了一種自由的假象,就像連清川先生的著作《不合時宜的閱讀者》裏第一篇文章《民國,就是那扇窗》提到的那樣,民國不是自由的,孫中山尊崇的也不是自由開放,他內心深處想要的還是政黨專制,一家做主,只是當時的年代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去實現。但,不可否認的事,民國史後來一切崇拜自由的開端,它就是那扇窗,照亮了每一個嚮往自由的人。

在《黃金時代》中,最讓我動情的是袁泉,一直喜歡袁泉這個女子,喜歡她深凹而純淨的眼眸,一如她水晶的暱稱,透着心底的那潔白與神祕,還有那一層暖意,包圍着你的心靈。初來片場,最先吸引我的就是這幅海報,袁泉在《黃金時代》裏飾演的是梅志,作家胡風的夫人,她在戲中的出場並不多,最後一個鏡頭便是告知湯唯所飾演的蕭紅有關蕭軍在延安結婚的消息。那一刻,原本還在興奮着要爲女伴做件漂亮旗袍的蕭紅,凝固了,轉瞬間倉皇的逃離。心痛,是爲着蕭紅,慨嘆,是爲着她和梅志。同樣的兩位麗人,都是那麼嬌弱,惹人憐惜,可是一個夫妻相敬,兒女繞膝,另一個卻苦戀不得,孤苦伶仃。蕭紅的悲劇在於她愛上蕭軍,即使她和蕭軍徹底分開,即使她和端木結合,這都沒法改變那個男人在她心裏的地位。女人,把男人當成她的世界,男人,卻只想女人在他的世界中馴服。我不知道蕭軍爲何會對深愛他的這個女人如此粗暴如此不屑,怎麼能夠忍心摧殘花一般的人生。也許,他們也是在互相折磨互相糾纏,缺愛的人抓住了茫茫人海中的那根稻草就拼命的緊握不放,可惜手握的越緊,對方的抗拒就越大,愛,憂,怖,交織在兩個人之間,只讓那一生之緣燃燒的殆盡,最後只餘蒼白的印記,永遠刻在她的心上。徒惹後人感嘆。

相較之下,梅志的愛情就多了幾分堅強,少卻了幾分煩惱,我想,

她是選對了她的愛人胡風,忠厚踏實,認真爲學,而胡風也應該慶幸一生能有梅志相伴。____中,胡風被批判關押至精神失常,最後是梅志一直陪伴身邊,悉心寬慰,直至10年之後送終。我想,能做到這樣,不僅是靠愛情中的你儂我儂就能支撐下來的,愛是自由的,不過愛不能太過依賴,愛不能太想去幹涉,愛是建立在人格獨立上的兩個人的互相成長,互相扶持,互相欣賞,沒有個人的堅強,就沒有愛情的力量。

很喜歡梅志海報上的這段話:哪怕一無所有,哪怕地鐵憋悶,哪怕貸款窒息,絕不妥協,不被淹沒。別忘了,你曾經無法自拔於影響整個時代的壯志;別忘了,你曾經對自己承諾的未來、愛情與人生。自由,並非一個羅曼蒂克的詞,她意味着痛苦、磨難、掙扎,但是要這自由,選擇怎樣的自由,決定了成爲怎樣的人,贏得怎樣的愛情與人生。

《黃金時代》觀後感2

影片末尾,駱賓基嚼着糖果,看影片的我恰好也嚼了一顆奶糖——是無心的巧合。可,瞬間讓我感到,似乎他在沖淡蕭紅逝去的哀傷,我在咀嚼蕭紅一生的滋味。我嚼着嚼着,發現我是羨慕她的一生的。

原諒我先說些影片之外的事情。學生孤陋寡聞,看到這部影片才知道曾經有那樣一個年代,由此不禁讓我懷疑現在所處的時代,誰能不分物質和精神的回答我一下,現在我們的狀態,究竟稱得上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暫且將這個問題的無解歸咎於十年的戰亂吧......

平復一下心情,說回電影。我很喜歡電影中的敘事方式,整部影片雖然看起來很散,但是始終讓人感覺像是誰家烹飪了美饌,一縷香氣貫穿始終,而這食材竟是蕭紅短短的黃金歲月;也像點了一根薰香,一縷味道從影片開頭纏纏繞繞,一直到影片結尾,而香爐內燃的也是蕭紅31年的黃金時代。

看完影片後我心裏一直反覆問自己:蕭紅的一生慘嗎?如果我是蕭紅死後空中一縷沒有散去的魂,一直停留在那裏,反覆看自己30年短短的一生的話,我是滿意的。而且作爲我自己,我是羨慕的。我羨慕她請大家吃冰時,不用找零時的氣魄,相比要爲生計所煩惱,計劃着剩下的錢怎樣度日,這麼的隨遇而安是多麼暢快的一件事啊,當時內心的感覺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腌臢。入世的想法或者俗世的想法在這種生活心態面前是多麼的自卑不堪!

我羨慕他們的愛情思想,丁玲的出現讓我對那個時代有了更近有一步的瞭解,這也是我爲什麼會在開頭提出那樣的疑問。原來人的思想早就開化過的甚至比現在還要開化的,可是我們卻又足足犧牲了幾代人,幾十年,才又達到今天的時代。我曾經感覺到的時代進步,我曾經感覺到的思想提高自由解放,難道從來都不是進步嗎?我把這樣的疑惑說給了我媽,我媽說就像時裝流行一樣,兜兜轉轉我們又覺得幾十年前的衣服好看了。面對歷史,某種意義上我們好像不是在前進,某些方面我們也好像不是歷史學家所說的螺旋式上升。

蕭紅的一生短嗎?在我心中是不短的。如果我活到90歲,我是會羨慕她的,如果蕭紅活到90歲,她也會羨慕只活到30歲的自己的。30歲,像一朵剛綻放完成的玫瑰,你還看不出它在流失水分,它就徹底消失在了你的面前,給你留下的全是她美好的樣子。如若沒那麼幹脆,凋落的花瓣,殘枯的枝葉,都是要給人添麻煩的。

影片中魯迅說,對於幸福,人們只能回首過去,或者看向只有死亡墳墓的未來,他也詰問,我們爲什麼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今之視昔,猶如後之視今,年年歲歲,雖時代流轉,但煩惱相同,我們都困惑於生命之意義,抱怨生活之艱辛,有時候慨嘆活着的虛無卻又充滿着對活的渴望。

複雜又矛盾,人是這樣,蕭紅的一生也是這樣。

《黃金時代》觀後感3

趕上《黃金時代》的尾巴,坐在偌大的影廳正中間,最好的視角,以最舒服地姿態,準備着接受一場文藝的“洗禮”。有人說《黃金時代》是許鞍華反電影的學術作品,冗長而無味。但是可曾想,這就是時代,就是生活?

蕭紅的一生與苦難結伴,與拋棄相隨,她拋棄了家人,任憑弟弟苦苦相勸也不願回;她拋棄了第一個孩子,僅僅只看了一眼且伴隨着驚恐;她拋棄了同甘共苦的蕭軍,選擇了懦弱怕事的端木;她拋棄了蕭軍的孩子,閉眼逃離……種種表明,她是一個沒有任何擔當的女子,可誰又來擔當她的擔當?誰又停止了對她的拋棄?

那個時代,名聲重於一切,與表哥陸舜振私奔的蕭紅,聲名狼藉,但是她不在乎!她以爲,有愛就夠了。但陸舜振不堪壓力,棄她而。她離開家是,家人因爲她一人,舉家遷移,身敗名裂,當弟弟苦苦相勸的時候,握着杯子的她,拼命地喝滾燙的咖啡,想掩飾內心的猶豫和不安,她明白,那個家容得下的不是她!她放下理想隨未婚夫了,卻在欠債累累的時候遭到拋棄,孤獨堅強的她,還以爲,未婚夫會回來。至於蕭軍,愛得深入骨髓,傷得也透徹心扉,最艱難的時候歡聲笑語,開始安穩的時候包容不再,懷有孩子的蕭紅被蕭軍“成全”。當愛沒有了信任,擔當也就無從說起了吧?最後的最後,病中的蕭紅,拉扯着要走的端木的衣角,她那麼無助,她需要的只是一雙安穩的手,在需要的時候握住就好,倦了的心神也就安了。

因爲才情,蕭軍蕭紅相守相伴,雖然清苦,但是沒有芥蒂。愛的最初總歸是愉悅美好的。是什麼讓共患難的也易碎?如果沒有朋友的“蕭紅比你有才!”,如果沒有中學生女孩的出現,如果沒有朋友妻的介入,如果沒有端木的殷勤,如果沒有……

如果愛!

蕭軍愛她,卻在她被困旅館時無計可施,最終是蕭紅自己挺着大肚子跳下窗戶,她靠的是自己!蕭軍愛她,卻幾次不忠,無視蕭紅的痛苦隱忍,而蕭紅選擇自行冷靜,給自己孤寂。蕭軍愛她,卻沒成全她“只想安穩寫作”的小小心願,冰冷她的挽留,堅決選擇分開,對於最後的拋棄,她沒有言語,只有“痛徹筋骨”,也就不怕端木的“皮破血流”了。

平鋪直敘和出景的旁白,我以爲我也會睏乏,但沒有!濃濃的時代感,撲面而來。我竟苦惱着劇中的苦惱,緊張着那時代的緊張。彷彿在與這些文人們聊天,他們說,我聽!聽得出神聽得入迷!

最後,她了,有人爲她哭了。我爲她高興,她不用再害怕被拋棄了。她終於可以“安穩”了,只是不能再寫作了……

如果有來生,願有獨人不負才情,不負卿,即是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觀後感4

這是關於作家蕭紅的傳記,是通過認識她的作家朋友們的口述形式來完整演說了蕭紅的`一生。一個在常人看來,無比痛苦的靈魂,卻堅強的面對着苦難,熱烈地愛着這個世界,並把自己的感受用美好的文字記錄了下來。

有些事情都無從考證,只有當事人最清楚,看不出蕭紅有什麼抱怨,只有沉默。她是一個經歷了苦難的女人,敢愛的女人、溫柔的女人、堅強樂觀的女人,一個真實生活着的女人。

蕭紅愛上了有婦之夫的表哥,與他私奔,表哥因受不了家裏的壓力,離開了蕭紅。因爲這件事,蕭紅令父親身敗名裂,舉家不得不遷居鄉下。之後,蕭紅離家,獨自生活。在飢寒交迫生活困頓之時,她去找了父親指婚而自己背叛了的未婚夫,與他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身懷有孕,但兩人坐吃山空,欠下旅館的債務,未婚夫消失,把蕭紅一個人留在旅館。

蕭紅給報館寫信,報館的作家們商量怎樣替她還債救她出來,於是蕭軍去拜訪蕭紅,第一次就發現了她的文藝寫作才能,從此兩人相愛,同甘共苦。蕭紅生下孩子,沒有辦法養活,就送給了別人,後來她寫了《棄兒》。

再後來,二蕭一直追隨在魯迅的左翼作家團體裏,與魯迅、許廣平交往密切,蕭紅的作品得到了魯迅、許廣平的讚許,在寫作上,蕭紅的才能勝過蕭軍。由於蕭軍的背叛,給蕭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蕭紅一直深愛着蕭軍,但蕭軍堅持去從軍打游擊,二人分開。再次見到蕭軍,蕭紅的身邊就已出現了端木,但她一直懷着蕭軍的孩子,從此,二蕭永遠的分開了。

蕭紅與端木結婚,但二人卻不能共患難,蕭紅生下蕭軍的孩子,三天後孩子去世,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生存是多麼艱難。蕭紅他們輾轉去了香港,在香港她有肺結核,後來又發現了腫瘤,做了切除手術,端木到處去奔波,在蕭紅最後的歲月裏,一直是駱賓基陪伴照料她,駱賓基開始寫蕭紅傳記。

在蕭紅31年的生命歷程中,她寫出了非常優秀的作品,也一直在追求着愛與自由,是那麼勇敢,那麼淒涼。在那個抗戰的年代,她的作品也許並不能被大衆所熱愛,但離開戰爭年代,她的作品顯現了光輝,尤其她的《呼蘭河傳》,這部文字優美的自傳體小說,給人們帶來了許多的美好與希望。

除了熱情,蕭紅還滿含着許多的憂鬱,更確切是一種悲涼,但她卻那麼溫柔地對待着世界,忍住悲傷努力愛着所愛的人,在她的艱難世界中,在她的生活中,在她的心裏,永遠存在着美好的希望,她是一個飽含熱情的生命,雖被世事蒙上一層淒涼,但終究掩蓋不了她曾在這個世界上熱烈地燃燒過。

電影感人至深,把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表達的那麼清楚明白,世事變幻,誰能與誰同舟,到處是漂泊、淒涼、無情、冷漠。天地是寒冷的,唯有心存愛意的人是溫暖的,溫暖着自己,溫暖着身邊的人,也溫暖着時代,更溫暖着後來的人。

《黃金時代》觀後感5

先衝一杯咖啡,讓心靜下來,然後坐到桌前,寫寫昨晚看了的那部電影,——《黃金時代》。老實說,看的我滿肚子都是氣。

《黃金時代》演繹的,其實就是蕭紅在戰事不斷、顛沛流離的年代裏,逐步走向了創作最輝煌的黃金時代;湯唯版的;裏面還有馮紹峯、黃軒、袁泉、王志文、朱亞文、丁嘉麗、沙溢、祖峯、張嘉譯等諸多知名演員分飾角色。別說哈,到底都是些有功底的演員,尤其王志文扮演的魯迅,我尤爲喜歡。

還說《黃金時代》。蕭紅是我國近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成名作《生死場》。我看過她的《棄兒》,《呼蘭河傳》,和《回憶魯迅先生》。蕭紅的創作風格獨特,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在文學史中獨樹一幟,可謂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然而,那麼優秀的女作家,在生活困頓中卻盡遇渣男,人生坎坷不說,還偏偏又英年早逝,太讓人扼腕可惜。甚至,扼腕的讓人有些生氣。

我以前只管看蕭紅的文章,還從未注意過蕭紅的人生歷程。昨晚的《黃金時代》,儘管只是電影,但電影情節卻幾乎都是根據蕭紅的真實狀況改編,也纔算瞭解了那個悲情女人的坎坷。但她的悲情,也與她的做人方式有關。起先,本是逃婚離開老家出去求學,後卻又生活困頓而投靠未婚夫汪恩甲,並與之同居;給是我,餓死都不再回頭去投靠。然後遇到進步青年蕭軍,雖也幸福了一陣子,但頗有才華的蕭軍骨子裏也難免花心放蕩因子存在,使得蕭紅越到後面過的越痛苦;既然發現蕭軍放蕩出軌(出軌的還是好友的老婆),就該果斷離開,卻依然打着愛的名義一再容忍,純屬自找折磨自遭罪。倘若第一段跟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是迫於生活困頓,還情有可原;但第二段跟蕭軍到後期,蕭紅靠稿費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卻還要爲情所困,這點實在不明智。甚至據說,蕭軍在蕭紅之後,又相繼負心了兩個女人;對於那樣品行的浪蕩男人,才華再卓越,也不值得。於是,看的我真想穿越過去開導開導她。但穿越終究是個神話。結果,只活到31歲的短暫人生,就把12年青春浪費在了兩個渣男身上;12年吶,遇個忠於感情的實誠男人,即便只能活到31歲,也總能舒心的活到31歲,那樣也不枉了;可偏偏事與願違。可惜了一代才女,可惜了,可惜了。

——我滿肚子的氣,就是這麼來的。

我是個比較情緒化的人,昨晚的電影看的我心裏堵了一個晚上;現在寫出來,心情纔算平復下來。不過,《黃金時代》是一部非常詩化的電影,有些曾經在文章裏間接看到過的場面,都成爲了眼前的直觀畫面,非常過癮;建議朋友們也搜來看看。

《黃金時代》觀後感6

這是我第三次看這部電影,卻是第一次有想要表達些什麼的衝動。

提起蕭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短暫的一生所經歷的波折感情。對於蕭紅自己來說,感情也的確對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僅僅是在文學創作方面。

電影《黃金時代》以蕭紅的一生爲線,通過對她幾段感情的再現,期間再加上衆多角色的獨白,爲我們勾畫了一個生動的、鮮活的蕭紅。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成功之一在於它並沒有對蕭紅的感情有所遮掩,而是將其堂堂正正地表現出來。也正是因爲這樣,我在看時反而並不會有八卦的心態,而是很自然地把它當作蕭紅的一部分,以它作爲一個窗口去走近蕭紅。

蕭紅的身上有着極強的傳奇色彩。她只活了31歲,但她所經歷的,所承受的已然是完整的人生。她的一生逃過婚,失去過未婚夫,換了三任男友(駱賓基的後人澄清蕭駱二人並非戀人關係),送走了自己的兩個孩子。影片裏,許廣平曾說蕭紅很擅長寫飢餓和苦難,她寫得令人觸目驚心。飯桌上的一位文人在評價蕭軍和蕭紅時提到蕭紅是靠天賦和感受去寫作的。天賦?蕭紅的天賦是什麼?或許是豐富經歷帶給她的異於常人的生活體驗吧。一直在流浪,一直在尋找。渴望自由,也向往穩定。

全片最令我動容的地方便是蕭紅與蕭軍的命定相遇。“蒼白色的臉,特大閃亮的眼睛,聲音受驚而顫抖”,這是蕭軍第一次見到的蕭紅。那時的蕭紅肚子裏還懷着汪恩甲的孩子,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兩人夜裏的相談甚歡。人與人之間的點燃,可能從見面的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未婚夫離開,留下六百多元的債。蕭軍有心救助,卻力量不足。一場洪水給了兩人希望,也讓蕭紅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大的轉變。蕭紅遇見蕭軍,就像遇到了光。她懷着大肚子從樓上窗戶跳下來時,是笑着的;和蕭軍租旅館,房間簡陋,因爲窮困連鋪蓋都沒有,她是笑着的;去巷子裏吃飯,多了一份帶湯的肉丸子,她也在笑。“電燈照耀着滿城的人家,鈔票帶在我的衣袋裏,就這樣,兩個人理直氣壯地走在街上。”那時的蕭紅令人羨慕,她擁有着簡簡單單的幸福。不僅如此,蕭軍還帶蕭紅去結識一衆文人,在寫作上幫助蕭紅。好的時候,兩個人是真好,一起聊天,一起寫作,一起去拜訪魯迅先生,一起做很多事。那是屬於蕭紅的“黃金時代”。後來,日子漸漸好了,兩個人的距離反而遠了。在一次次的矛盾中積攢了越來越多的委屈與失望,最終她在分分合合中,選擇了另一個人。我相信不少人看到這兒,應該都會嘆息。

蕭軍被蕭紅吸引始於才華。蕭紅後來反問:“如果我沒有你想象的那種才華呢?”那個時代給文學創造了一種成長的氛圍。越是壓制,文學青年們自由的思想越是要衝破牢籠。蕭軍和蕭紅的感情何以裂變,我們很難知曉其中細節,也不宜過分關注。感情之事本就複雜,當事人都未必理得清楚,更何況他人。他們二人留在那個時代的是屬於自己的文學印記,這也是後人應更多去關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