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國也》優秀教案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個經典篇章。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並結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決“民不加多”問題的具體措施。這場對話,集中體現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語言藝術。

《寡人之於國也》優秀教案

蘇教版將它與《季氏將伐顓臾》一起編排在必修四第一專題“我有一個夢想”的第一板塊“經世濟民”中,其後是第二板塊“英名與事業”。專題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學生在國中階段已經學習過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對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瞭解,對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說理形象生動等特點也有一定的瞭解。教學此文,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王道之成”與“王道之始”之間的關係,學生的理解容易淺嘗輒止,老師要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唯有如此,學生對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徹、清晰、深刻。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字詞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導學生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養學生“經世濟民”的政治胸襟。

3,繼續學習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難點:準確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關係。

  三、教學準備

老師做好教學課件,學生閱讀課文三遍。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初步感知

1,國中時我們曾學過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說理往往具有什麼特點?請舉例。

明確: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說理形象生動而且很有氣勢,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學生齊背誦)。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板書課題),意思是--我(梁惠王)對於治理國家。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貫特點呢?它是圍繞什麼問題展開議論的呢?

請三位同學輪讀課文,注意正音,並重點思考文章是圍繞什麼問題展開議論的。

(1)曳兵(ye)

勝食(sheng)

數罟(cugu)

灣池(wu)

衣帛(yibo)

雞豚(tun)

狗彘(zhi)

庠序(xiang)

餓莩(piao)

(2)文章主要圍繞“民不加多”展開論述。

(複習誦讀孟子的文章導入,喚起學生原有知識儲備,這是建構新知識的基礎,是此課教學的起點。)

(二)研習:民不加多,何也?

假如時光倒流,我們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個時代,並且你就是當時的一個小民,你願意往梁惠王那裏跑嗎?何也?請結合註釋自讀課文並思考。

點撥明確:

1,少數人願意往梁惠王處跑: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鄰國之君更關心百姓的生死。

2,多數人不願意往梁惠王處跑:

(1)河內兇,移民、移粟。

兇,收成不好,荒年。爲什麼會有荒年?是天災還是人禍?從後文“不違農時”“勿奪其時”看,不排除“人禍”的可能。

移民、移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o”人非“物”,安土重遷,豈能說移就移?

(2)王好戰。“民加多”不是梁惠王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成就霸業。想成就霸業,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幫助他去攻打他國。因此,梁惠王沒有真正關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把百姓作爲戰爭的工具,你若跑到他那裏去,遲早是要被拉去打仗的。

(3)違農時,數罟入,斧斤入……

孟子的言論是有針對性的。因此,我們可以從“不違農時……斧斤以時入山林”判斷,梁惠王平時的爲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產的。可能會因戰爭、修城池、建築宮殿等隨時拉“民”去服勞役,從而影響農時:捕魚,砍樹等,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沒有注意可持續發展。結果,弄得百姓食不得其飽,住無其房《沒有木材蓋房子》,死無其棺《沒有木材做棺槨》。這樣的環境,不是養人的所在。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罪歲。

豐收的年月,糧食吃不完,沒能施行“檢”的制度,政府以合理的價格收購糧食,而讓它們白白地給豬狗吃掉;遇上荒年,餓殍遍野,卻不能夠施行“發”的制度,政府出面把糧食以平價發放給百姓賑災。百姓死了,卻怪罪年成不好。

(不願往梁惠王處跑的前兩條理由,學生容易找到也容易理解,而後兩條則需要老師點撥和引導。當然,也可將後兩條理由留待學生理解了孟子的爲政措施之後再引導學生理解。)

小結:梁惠王之於國,所謂的“盡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與鄰國之君相比,本質是一樣的,並沒有從根本上愛民。所以,一般人不會往他那裏跑。

(學生在國中階段曾學習此文前三段內容,字詞教學只需稍注意“甲”“兵”“走”等即可。)

(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員小民,便於學生進入文本,從而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梁惠王“民不加多”的.主要原因還是他沒有真正“盡心”。)

(三)研習:如何使民加多?

過渡:只要看清了梁惠王的本質,一般人是不會跑到他那裏去的,所以他那樣做是無法“使民加多”的。那麼採取什麼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

1,假如你當時真的沒有往梁惠王處跑,倒跑到孟子那裏去拜孟子爲師了。你能把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歸納一下嗎?分幾步走,每步具體怎麼做?這樣做了有什麼效果?能給我們解說F嗎?默讀末段並思考。

思考討論後明確:

(1)王道之始:

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2)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3)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養生喪死無憾也。

(PPT小結,略)

(2)王道之成:

1)五畝之宅,樹桑--五十者衣帛矣。

2)畜雞豚狗彘,無失其時--七十者食肉矣。

3)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無飢矣。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矣。

(PPT小結,略)

2,“王道之始”與“王道之成”有什麼關係?他們最大的不同點是什麼?

討論後明確:

(1)王道之始,主要解決了生和死的問題,即“養生喪死無憾也”。“飲食宮室所以養生,祭祀棺槨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無者。今皆有以資之,則人無所恨矣。”

生的物質基礎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解決好死的最基本條件是能夠入土爲安,入土需要棺槨。顏回死後沒有棺槨,其父親希望孔子把車賣了給顏回購置棺槨。可見死有棺槨,對那時的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2)王道之成,不但解決了生死問題,還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過上比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這裏尤其強調年齡問題--五十者、七十者、頒白者。可見“王道之成”更強調老年人的“老有所養”。要“老有所養”,物質是基礎,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覆叮嚀的意思,可見孝悌纔是重中之重。這與儒家思想對孝悌的重視是一脈相承的,因爲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養,沒有後顧之憂,這是令人嚮往的。就是現今社會,我們也在努力朝這個方向發展--我們現在仍不斷建立和完善養老、醫療等各種保障制度就是這樣的追求。就是現在,沒有後顧之憂的工作單位總是令人嚮往的,比如我們渴望退休後有退休金,生病了有醫療費等。自然,沒有後顧之憂的國家,誰不願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強調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處,實際上它恰恰有利於“民加多”。這與孔子的“修文德以來之”思想是-脈相承的。

總之,“王道之始”的三條措施分別是“農、漁、林”,主要強調“不擾民”;“王道之成”四條措施分別是“紡、蓄、農、教”,既強調“不擾民”,又強調“制民產”,還強調“興教育,治禮儀”。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3,比賽背誦“不違農時……未之有也”。

(這環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學生的學習容易淺嘗輒止,老師的教學也容易一滑而過。所以,老師要相機引導學生在這裏停下來,放慢學習的腳步,好好琢磨“五十者、七十者、頒白者、黎民”等詞,理解“王道之成”強調的是使民“老有所養”“老而無憂”,強調的是“孝悌”,強調的是“教民”--其內涵正是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因此達到“使民加多”,最終實現梁惠王的霸業。)

(四)探究:孟子的論辯藝術

在你看來,梁惠王會採納孟子的建議嗎?爲什麼?

討論後明確,有兩種可能:

1,會採納孟子的建議:

(1)孟子說得很有道理,說梁惠王與鄰國本質相同“以戰喻”,既形象生動又含蓄,很有說服力,梁惠王能夠認真聽取孟子的建議。

(2)孟子是順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議,“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講述王道之始的三條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條措施時,環環相扣,邏輯嚴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讓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說的去做是能夠“使民加多”的。

(3)孟子描繪的政治藍圖比較誘人,同時又有對比(罪歲,則民不至:愛民,則民至),所以梁惠王應該會採納孟子的建議。

2,不會採納孟子的建議:

(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願望比較迫切,但他或許沒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議。

(2)當時國際形勢,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議行事。(相機補充歷史背景。)

(這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

(五)走出文本:探究現實意義

梁惠王當年是否採納了孟子的建議都沒關係,因爲那畢竟是過去的事了,與我們的關係不大了。現在我們關心的是,你作爲孟老夫子的嫡傳弟子,跟隨孟老夫子刻苦學習多年,今天突然通過時光隧道,又回到了21世紀的地球,你覺得你跟隨你師傅所學的什麼“民本”思想啊、什麼“仁政”思想啊,對現在的中國乃至世界有用嗎?

  討論後明確:

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愛的政治”,包括“溫飽”和“教化”兩部分,相當於現在“以人爲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質文明”建設也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非常先進。

2,開發自然資源,做到“不濫”“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當今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一脈相承的。

3,“檢”“發”制度,體現的是“民本”思想,這些措施對於解決當今世界糧食危機仍有重大借鑑意義。

4,孟子非常強調“老有所養”,對當今社會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大的啓示。

(不論學習什麼,進得去,還要出得來。如此,方可把書讀活。此環節目的即在於此。)

(六)作業

熟讀全文,背誦“不違農時……未之有也”。

  六、板書設計


更多相關教案推薦:

1.《出師表》優秀教案

2.七年級秋天的懷念優秀教案

3.國中《再塑生命的人》優秀教案

4.《爸爸的花兒落了》優秀教案

5.幼兒園安全教育優秀教案

6.優秀幼兒教案《小雞水墨畫》

7.《裝在套子裏的人》優秀教案

8.最新《鄧稼先》優秀教案

9.《寡人之於國也》優秀教案

10.圓明園的毀滅優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