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國也》教案設計

【三維目標】

《寡人之於國也》教案設計

知識與能力:

1、結合預習疏通詞句,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學習其論辯藝術。

過程與方法:教師用情景設計、問題啓發作引導,學生的自主發現式學習與小

組探究式學習相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孟子文章雄辯的氣勢,關注現實社會,注重提升修養。

【教學重點】

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教學難點】

學習孟子運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藝術。

【教學過程】

導入

(課前播放百姓逃難視頻)張養浩曾說,這天下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剛纔的這個短片裏,我們看到了戰亂之時,百姓輾轉流離、彷徨悲苦的悽慘情景。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你也身在其中,你的`願望是什麼?(由學生回答引導)那麼,百姓究竟需要些什麼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夠給我們以啓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

整體把握

齊聲讀,整體感知

學生拿着筆,將自己的與集體讀音不一致之處做標記,讀完後迅速覈對統一。

自由讀,疏通詞句

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和此前的預習速讀全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句,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商討解決。

教師出示五個句子請學生翻譯,以考查對文意的掌握情況。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內容探究

1、教師設疑,引導學生細讀文本

【活動設計】將學生分爲三大塊,分別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梁惠王爲什麼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探究其心理,結合時代背景)

孟子是怎樣向梁惠王說明道理的?(從論證方法和語言修辭特點方面思考)

本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有哪些?(注重理解概括)

要求:共同討論後要形成書面文字,推舉出小組長做代表發言。回答要以文本爲依據,適當聯繫所知的課外知識。

逐個解決問題(以學生的理解回答爲主,教師引導輔助)

扣住“民不加多”的疑問把握梁惠王的心理,聯繫第二段“王好戰”

介紹背景: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匱乏、勞力不足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爲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形象性:外在做法不同,本質相同

談具體措施的大量排比,可選取一段讓學生齊讀,感受其充沛的氣勢

“狗彘食人食”與“塗有餓殍”的強烈對比,及“刺人而殺之”的比喻,指出了統治者應有的態度

此題的關鍵點在於,不只是對原文的翻譯解釋,而要進行理解歸納。

(“王道之成”相較於“王道之始”,在物質生活層面有大幅度提升,並且涉及了文化教育層面。)

孟子,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繼承者與發展者。其“仁政”思想主要包括:

以民爲本,反對暴政;

減輕刑罰,輕徭薄賦;

制民之產,使民以時;

重視教化,與民同樂。

原來孟子是在告訴梁惠王,只要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就會心滿意足了。帶着這種認知,讓我們一起再把最後三段朗讀一遍。

探究現實意義,引導學生關注現實

孟子的“仁政”思想無疑是極具人文情懷的,可是在以利益和武力維持社會秩序的戰國時代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但它的人文光輝並未消減,反倒在幾千年後的現代社會裏大放異彩。請聯繫現實,談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現代社會的體現。

提示:分田到戶,使農民都有土地

取消農業稅,給以種糧補貼

人大代表,尊重人民的意志

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

家電下鄉、城鎮醫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