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的教學設計方案

 一、說教材

《林海》的教學設計方案

  1.教材簡析

  《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課文通過描寫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作者的聯想,表達了對大興安嶺的喜愛讚美之情。文章開頭,寫作者剛進入大興安嶺的感受,第一次講到這個悅耳的名字是那樣的親切與舒服。接着分嶺、林、花三個方面描寫了大興嶺的景物特點——興安嶺的“嶺”多而溫柔,興安嶺的“林”多似海,興安嶺的“花”多而美麗。在作者的眼裏,興安嶺簡直成了一位善於打扮的姑娘——青松作衫,白樺爲裙,還穿着繡花鞋。作者由眼前大興安嶺的外在美很自然地聯想到它的內在美,揭示出它美得並不空洞——它爲祖國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木材,與建設結爲一體,第二次講到了叫人心中感到親切舒服。最後,作者由人與山的關係日益密切,巧妙地從“興安”之名聯想到興國安邦之義,第三次講到了使人感到親切舒服。三次“親切舒服”,感情逐步昇華。全文字裏行間無不洋溢着作者對大興安嶺深深的愛,無不充滿着作者的真情實感。作者的這種情感正是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實表現,因此,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在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高年級教材中,有一個重要的編寫特點,那就是圍繞一個讀寫訓練重點按“組”來編,每組一般由“導讀”、“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四個部分組成。《林海》所在的十一冊第七組也不例外。在“導讀”中,它明確地指出了本組的讀寫訓練重點是學習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組3個“課例”《一夜的工作》、《林海》、《第一場雪》都是學生具體感知怎樣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極好憑藉,“讀寫例話”總結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方式方法,“基礎訓練”提供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實踐機會。根據組的讀寫重點,教學《林海》,應着重要使學生了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在體會作者情感昇華的基礎上,學習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掌握寫景抒情、聯想抒情這兩種表達方式。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排和課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和國小語文教材調整意見,本課例制訂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瞭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體會作者逐步昇華的感情,並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2)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表達真情實感的方式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3)學習本課生字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3—6自然段。

 3.教學重難點

  瞭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學習作者表達真情實感的方式方法是教學重點,體會三次“親切舒服”所表達的逐步昇華的感情是教學難點。

 4.課時安排

  本課計劃3課時完成,由於本課例仍然是由“預習”、“課文”、“思考練習”三個部分組成的,教學時,第一課時緊扣“預習”,整體感知課文,第二、三課時緊扣“思考練習”,深入學習課文;最後迴歸整體,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

5.教具準備

  中國地圖、大興安嶺錄像帶,寫有“預習”題和“思考練習”1、2、3題的投影片。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所採用的主要教法是“組的教學法”。優化教學過程,重在優化教法,而“組的教學法”本身就是經過優選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與新教材相伴而生、相輔相成的。爲了最大限度地運用組的教學法,使《林海》的課堂教學真正能做到省時高效、減輕負擔,還得要輔之以“情感教學法”,通過電教媒體、感情朗讀、民主交流等手段,創設愉悅和諧的情感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組的教學”研究方案中明確指出:“高年級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關鍵學段,應充分運用教材編排優勢,着眼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教材編排優勢是什麼?除了緊緊圍繞讀寫訓練重點按“組”編排外,每組之間還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整體。這一優勢就爲遷移規律的運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學生學習《林海》宜採用正遷移學習法,把在其他組和本組第一個課例中學到的知識和方法用於閱讀實踐,從而優化課例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形成知識整體。

 三、說教學程序

  根據編者的意圖,如何使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呢?從組的教學實際出發,教學《林海》這一課例我作了這樣的嘗試——緊扣“預習”、“課文”、“思考練習”這三個組成部分,抓住“親切舒服”這條情感主線,組織課堂教學。 (一)緊扣“預習”,整體感知課文。

《林海》的“預習”包括兩個內容,第一個是簡介與課文有關的人、事、物、景;第二個是提出具體的預習要求。

1.緊扣“預習”的第一個內容揭示課題。

出示中國地圖,這樣揭題:“同學們,我們學習過《美麗的小興安嶺》,在小興安嶺的西邊,內蒙古高原的東部,我國還有另一處森林寶庫——大興安嶺。一代文學大師老舍先生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了一篇專門介紹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文章,它就是《林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9課。”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爲了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在板書課題之後,我就放了一段《大興安嶺》的錄像。精彩逼真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聲情並茂的解說,使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在愉快的情感氛圍中,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緊扣“預習”的第二個內容感知課文。

  出示預習題:“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大興安嶺景物特點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圍繞預習題,學生運用第6組學到的“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把心放到課文中設身處地地去讀去劃去想。這個預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運用遷移規律,實現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過程,這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非常重要,是進行“組的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同時還要對少數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預習指導。 通過預習交流,學生了解到了作者是從大興安嶺的嶺、嶺上的林、林中的花三個方面描繪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大興安嶺的喜愛讚美之情,達到了整體感知課文的目的。

 (二)緊扣“思考練習”深入學習課文。

  《林海》這課的“思考練習”共有五道習題,其中4、5題是基礎題,第2題“課文中幾次講到親切舒服?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的?”是體現組的的讀寫訓練重點的習題。第1題“按照下列提綱,說說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第3題“讀句子,回答括號裏的問題”都是爲落實組的讀寫訓練重點而設計的語言文字訓練點的習題。因此,緊扣思考練習去教學,才能更好地把組的讀寫訓練重點落到實處。

  1.緊扣第2題第一問,理出情感線索。

“課文中幾次講到‘親切舒服’?”

有了上一步完成預習任務的基礎,又有了第2組“閱讀要有一定速度”的訓練,學生很快就知道了文中3次講到了“親切舒服”。

“親切舒服”是什麼意思?

要理解詞語,就離不開一定的語言環境。學生把含有“親切舒服”的3個句子勾劃出來後,聯繫上下文,學生很快就懂得了“親切舒服”的意思(既感到親近親密又使人輕鬆愉快),學生抓住了“親切舒服”這條情感線索,就爲進一步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學習表達作下了鋪墊。

 2.緊扣第2題第二問,體會情感昇華。

  “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要解決這個問題應抓住3次“親切舒服”分三步進行。

(1)抓第一個含“親切舒服”的句子聯繫上下文,體會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

a.讀句子:“這回有機會看到它,並且走進原始森林,腳踩在積得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證明這個悅耳的字是那樣親切與舒服。”

b.劃出與這個句子有聯繫的句子。

“這回有機會看到它”也就是指看到大興安嶺,看到大興安嶺的嶺、林、花,因此,學生也就把描寫嶺、林、花的句子全劃上了。

c.圍繞思考練習第1題和第3題學習寫嶺、林、花的部分,如森林,景色大同小異,因此,學生學習這一部分積極性特別局。

在導學“嶺”時,我是分這幾步進行的:作者運用什麼方法來寫“嶺”?大興安嶺和秦嶺各有什麼特點?請在書上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仔細體會。再用簡筆畫的形式把“大興安嶺”和“秦嶺”的特點表現出來,並指名學生演板。最後,評一評畫出了各自的特點沒有?這樣,帶領學生走了個來回:從“字”的世界走向了“畫”的世界,又從“畫”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圍中,完成了“字畫轉換”,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表達等多種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嶺”多而溫柔的特點也就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於作者多次運用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寫“林”和“花”,所以,學習“林”和“花”的主要方法是朗讀和欣賞。先讓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體會作者的感情。再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大家評議,最後欣賞作者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裏。

“讀”是國小生學習語文最基本的途徑,也是檢驗學生是否理解作者表情達意的最好方法。學生讀讀評評,領悟到了“林”樹多似海,“花”多而美麗的特點,在欣賞時,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的確是林海,羣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這句寫得好,把羣嶺起伏比作林海的波浪,形象地把大興安嶺森林之茂密,面積之廣大再現了出來。有的說:“看,海邊上不是泛着白色的浪花嗎?”這句寫得好,好在把白樺比作海邊的浪花,讓人讀後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更多的同學談到了在思考練習3題的(1)小題中出現的那個句子“興安嶺多麼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爲裙,還穿着繡花鞋。”綜合同學們的見解,大家都領悟到了:“繡花鞋”是指盛開的各種野花,這個描寫非常準確形象,而且把大興安嶺看作一個很會打扮自己的美麗姑娘,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喜愛讚美之情。

d.聯繫上下文,說說第一次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

作者就是在腳踩松針,手摸古木,眼看林海,覺得景色太美,大興安嶺這個名字悅耳動聽的情況下感情親切舒服的。

(2)第二次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呢? 繼續抓第2個含“親切舒服”的句子(“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爲一體,美得並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親切舒服。”)聯繫上下文,通過回答“思考練習”3題的(2)小題(“爲什麼說大興安嶺的美麗與建設結合一體?”)來理解。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覆的有感情地朗讀與第2次“親切舒服”有聯繫的上下句,學生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方纔領悟到了老舍先生的審美情趣,“大興安嶺不僅具有外在的自然美,而且具有內在的價值美——爲祖國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木材,美得不空洞,所以說大興安嶺的美麗與建設結爲一體”。作者就是在看到大興安嶺的林海景色美麗,聯想到林海物產豐富,爲祖國建設提供了良材,作出了貢獻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

(3)第3次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

學生將前兩次的學法遷移過來,採用抓第3個含“親切舒服”的句子“人與山的關係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呢?”聯繫上下文,通過回答“思考練習”3題的(3)小題(“興國安邦”是什麼意思?爲什麼說“由今天來看,它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來理解。

學生通過查安典,讀句子,思聯繫,議問題,說答案的途徑充分展開了認識過程,理解了課文,體會了情感(作者到了林場,看到了林場工人在愉快的勞動:伐木取材,使興安嶺爲祖國建設和人民生活服務;造林護苗,使林海能夠萬古長青,造福子孫後代;科學研究,使森林資源得到綜合利用。作者由人在山中勞動聯想到人與山的關係日益密切——人育林,人安居樂業;嶺養人,國繁榮興旺,因此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作者就是在把興安嶺與國家的興盛安定聯繫起來,由興安之名聯想到興國安邦之義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

在理解了課文之後,我就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通過帶着喜愛讚美之情,用輕鬆的語調練習朗讀,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運用三次“親切舒服”所表達的逐步昇華的感情:第一次是從景色美麗的角度出發產生了親切舒服之感,喜愛讚美之情。第二次是從國家建設的高度出發產生了親切舒服之感,喜愛讚美之情。第三次是從興國安邦的意義出發產生了親切舒服之感,喜愛讚美之情。“作者的感情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學生很快地舉手了:因爲作者無比熱愛祖國,無比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這樣就進一步總結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緊扣第2題第三問,總結情感表達。

  “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的?”

由於學生已經理解了課文,體會了文中表達的真情實感,又有了從第一個課例《一夜的工作》中學到的表達情感的基礎,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讀全文之後,學生很快總結出了:作者表達的方法與第一個課例相同,也是帶着感情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並在自己的所思所想中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感情。個過,表達的方式不是通過敘事抒情而是通過寫景抒情,聯想抒情。

 (三)迴歸整體,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

  在學習情感表達之後,我讓學生寫寫熟悉的一處景物,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達到進一步落實讀寫訓練重點的目的,並佈置學生完成“思考練習”第4題和第5題,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3和4。爲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1,我又放了一段《大興安嶺》的錄像,並用這樣的提問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同學們,剛剛大家欣賞的‘大興安嶺’,是老師從今年10月1日的《新聞聯播》中錄下來的,不知大家聽到國家禁止砍伐森林”的報道有何感想?許多學生在感想中談到大興安嶺的景色那麼迷人,我們應該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響應國家號召,保護綠色資源。最後,我用一句話總結全文:“是呀,只要人人都這樣。將來的林海一定會比現在更美!”

附:板書設計:

  這種設計,抓住了“親切舒服個字三次出現,在書寫安”四排上略有斜度,並用三個箭頭把它們相互聯繫起來,不僅強調了課文的中心,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三次出現“親切舒服”,是作者感情一次比一次昇華的結果,有助於學生理解嶺與人的關係:嶺養人,人育林,是人使大興安嶺萬古長青,大興安嶺永遠爲人類造福,使國家興旺發達,人民安居樂業,也就起到了興國安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