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講座觀後感(通用15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于丹講座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于丹講座觀後感(通用15篇)

于丹講座觀後感1

這次學校組織小朋友和家人一起觀看于丹老師的孝心、人格等道德教育講座,我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愛心樹的故事

關於孝道,《愛心樹》這個故事是一部很貼切、很感人的教育教材。這棵愛心樹可以爲了那個小男孩奉獻出自己的枝、葉、果實和樹幹等來幫助孩子,我想在中國社會現有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爸爸媽媽都是以這種“愛心樹”的形式在無私地爲孩子們付出。一方面讓我很感動,感動於爸爸媽媽對子女無私的愛、無私的奉獻;另一方面也凸顯出中國式教育的弱點,於是就產生了“啃老族”這一新詞彙。

二、贈人金子,不如贈人點石成金的金手指

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與“贈人金子”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在說你送人物質,不如教人學會創造物質的方法。爸爸媽媽亦是如此,在你給子女創造足夠多的物質財富時,他們總有花光花完的一天,而教會他們創造物質財富的方法,那他們也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靠自己後天創造的物質財富,我認爲這個纔是重點。

三、如何在繁雜的現代社會環境中自立自強

其主要的問題就是要讓孩子自我去發現,多與社會、自然接觸,靠他們自悟而自己發現問題,才能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自強不息,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這樣纔會讓他們立於社會的不敗之地。孩子有自信,孩子也會散發出他個人的“人格芬芳”。于丹老師說:“一鍋同樣溫度的水,卻煮出不同的東西。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處於相同的社會環境下,只要有自信,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會自主地散發出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這樣纔會讓他們離成功的距離越來越近。

孩子的教育方式多種多樣,爸爸媽媽自身就是老師,以身作則爲自己的孩子慢慢地講述着許多的人生哲理。

于丹講座觀後感2

昨天早上7點05分,我準時看了少兒頻道播出的于丹老師專題講座《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演講,感觸很深。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國小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箇中國小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爲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爲,一般表現爲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

然後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裏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

通過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只是學習,首先要學會“做人”,在學習,做事。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從小養成樹立正確的觀念,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要有愛心,學會交往分享。有恆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于丹講座觀後感3

細細品味,在家中,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在學校,能感受到師友的愛;生活中,陌生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社會上處處都是愛,生活中處處都有感恩。愛是親情,愛是友情,愛是真情,感恩是人類永恆的美。

迎着清晨的微風,我們一家人收看了威海電視臺公共頻道播出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主講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看完這場振奮人心的感恩講座,令我受益匪淺,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質,規範了自己的行爲,提升了自己的修養! 當你飢餓難耐,放學回家,一進門,發現媽媽已經爲你準備好一桌可口的飯菜;當你爲一個學習問題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師精妙的啓發點播,讓你豁然開朗;當你跑得氣喘吁吁追上一輛公交車,司機把已經關上的車門重新爲你打開……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小事,但,你在意嗎?你動心過嗎? 事雖小,但體現了人心的美,人與人之間的愛,我們被感動,我們陷入沉思,但僅僅是這樣就足夠了嗎?我們被感動,就應該懷着一顆感恩的心,關愛他人,孝順父母,而這,通過行動展現。要時刻把他人當成天使,盡己所能,幫助他人,在學習的同時,也應顧慮生活,多學、多做些家務,多爲父母、老師、長輩着想。 自立、自信、自強、挫而不折,勇往直前。這些優秀品質是我們不可沒有的,他們在很多時候都決定着我們的成敗,我們只有使自己成爲一個具有這些品質的人,自己才能更優秀,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鑄就一生的輝煌。 腳踏實地,把握機遇,這是勇者的選擇。

常懷感恩之心,這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一種境界........

于丹講座觀後感4

“儒家”思想,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爲準則,不管各種思潮的涌入和融合,都改變不了它在每個中華兒女思想深處的基礎地位,它將世世代代伴隨着和指導着我們生活、成長、奮鬥。

于丹老師深入、細緻、認真的闡述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小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並對家長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小生德育教育、中國小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講解,本人感受如下:第一,每位家長和老師都應把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想把孩子培養成對社會有益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首先,要教育孩子該怎樣做人,培養孩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和正確的做人意識,加之努力的文化學習,孩子才能成爲品學兼優,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第二,正如於丹老師所說:孩子的德育教育要從每位家長和老師自身做起,家長和老師是孩子生活和學習的榜樣,是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的導師,我們必須以身作則、身體勵行、言傳身教,爲孩子做一個好榜樣;第三,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政府一直提倡素質教育。

但學生以後踏入社會將面臨各方面對高學歷的要求,要面對各類競爭激烈的應試,這又迫使學生不得不以應試的方式完成學業,這是我國無法從現在的應試教育體制改革爲素質教育體制的關鍵所在。只有政府、社會、學校和家長達成共識,從根本上改變教育體制和用人體制,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才能取得真正進步。

總之,教育立國、教育樹人,這是中華民族歷來的根本,我們應努力教育好每個孩子,做一個對社會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于丹講座觀後感5

星期六早上,作爲一個國小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們懷着一顆虔誠的心收看了于丹導師關於中國小生人格教育的專題講座。通過諦聽大師的足音,讓我們感受到了智者的心靈,也讓爲人父母的我們更加明白:學習成績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講座中,于丹導師首先講了如何培養孝心,並舉了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這個事例,讓我們明白盡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種責任;緊接着,于丹導師又用一個“仁”字詮釋瞭如何爲人處世,讓我們懂得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業,更需要閱歷和人格;最後,她寄語孩子們要象幹茶葉一樣,尋找自己的方式昇華自己,成全社會,創造未來。

觀看完講座,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如何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師以她獨特的思維,在不到一個小時的講課裏,爲我們娓娓道來,並一語中的想到我們的孩子龔蔣昊,我們覺得很慚愧。孩子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用一種傳統的方式教育他。在我們的思維裏,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就行了,別的事情我們可以代勞。於是,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一頭紮在書本里,由於我們的忽視,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麼是孝道,他也不明白爲人處世的道理,更缺乏與小朋友們充分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這種過於簡單的培養方式只會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來越偏離軌道,不能達到于丹老師所要求的學業與人格共成長。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人格教育從孩子開始,是父母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有所學,有所思,有所行,在於丹導師的箴箴良言下,以創新的行動來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體來說,我們第一要做榜樣給孩子看,以對父母長輩孝敬尊重來讓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爲先”是一種責任。第二要在輔導孩子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孩子自立、自信、自強的能力和感恩的意識,讓孩子在知識不斷增長的同時,抵抗挫折的能力得到加強。第三要讓孩子走進社會、學會溝通、善於協調、融入羣體,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于丹講座觀後感6

看完了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之後。連動物都懂感恩的含義,感恩大自然。

海倫·凱勒的經典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觀念!在你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感恩父母,就沒有新鮮的氧氣成分,就好比人類要是失去了那參天的大樹,知道他人給你的愛是無限的,珍惜大自然零與造物主賜予的一切,給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作文金谷園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告訴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愛護花草樹木,感恩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鴉有反哺之義,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因爲正是他們輔育了你,後果不堪設想,感恩全界……無時無刻我們不在感恩,人類只能用氧氣罩生活,給你說一兩句鼓勵的話。

在我們無助的時候,有人伸出了一隻援助之手,你第一時間想到的事情就是感恩,羊有跪乳之恩,國小生們只要學習好,這就是對大自然最好的回報,原來感恩並不是一件那麼困難的事情,所以感恩是沒有境界,在你爲目標奮鬥的時候,還在哇哇啼哭的時候,是它讓我們存活,晚上在家時。

讓我們展開翅膀在感恩中成長吧,到時候天空變得灰濛濛的,才使你堅持到今天取得這樣的成就。

感恩。由此可見。對於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護環境,其實並不是那麼難以做到,我才發現,感恩是多麼偉啊。,感恩是多麼神聖啊。感恩大自然,要學會感恩去報答。

這是感恩的力量,白色垃圾漫天飛舞,就已經在感恩。

當我們剛剛出生。感恩父母,植樹節那天抽點時間和家人一起去植樹

感恩醫生,沒有隔閡的,原來感恩是無時無刻都存在!

于丹講座觀後感7

今天我和兒子一大早就起牀了,一起觀看于丹講的教育節目——《中國小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並且從中學到了許多,解決了我們困惑已久的難題。

每個家庭都是圍繞着孩子轉,現在不比以前了,只要學到書本上的知識就夠了。現在的孩子,除了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外,還要學習各種技能,怎麼優秀怎麼來。現在小孩壓力大,大人壓力大,感覺都是在比較中生活着,真的是印證着于丹老師說的這句話:生與死是確定性的,其餘的都是不確定性,興趣班是爲了提供不確定性,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作爲。

大人的行爲也影響着孩子,所以以後我會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孩子帶來好的榜樣!

孩子之所以優秀,肯定是培養出來的,離不開老師的培養,離不開家人的培養,做人到做事,以後會給予孩子更多的愛,更多的鼓勵,充滿着正能量!孩子是樂觀的,以後對待任何事情都會以樂觀態度去處理。

關於分數方面的問題,做家長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個好的分數出來,沒有考個好的分數出來時,就對孩子說:“怎麼考個這個分數回來了,你看看別人,都比你高”。雖然心裏想不應該這樣說孩子,但這話還是藏不住,脫口而出。看了于丹的節目後,知道自己這樣不好,要正確引導孩子慢慢進步,切不可一步登天。

關於孩子自身安全的問題,在學校,老師教了一部分,其餘的作爲家長也應該盡到責任,讓孩子知道遇到困難怎麼辦?怎麼去處理?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危險的。

作爲家長,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希望能和孩子一起成長!人只要活着,就得學習,學無止境!

今年的雙十二,讓我們的心靈收穫滿滿!

于丹講座觀後感8

感激在我們大家中間,是陽光,是雨露,是頭頂永遠晶瑩閃爍的星辰,也是我們首先要教會自己孩子的一種生活習慣。應當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質的回報的。一旦孩子懂得回報了,父母的愛才有積極的意義。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呢?首先,將感恩習慣的養成教育滲透於日常生活之中。讓孩子從小就浸潤在感恩的環境裏,真心感受,再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使之耳濡目染,並內化於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告訴他這件衣服是爸爸給你的,你要感謝爸爸;這本書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謝謝哥哥姐姐。時時言感謝,事事存感恩。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種節日作爲教育的載體。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並表示感謝,不管價錢多少,回到家裏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教師節,讓孩子親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願;父親節和母親節,給爸爸媽媽說幾句感謝的話語,不一定感謝爸爸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達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

再次,組織相關活動,讓孩子在對比中感知幸福,學會感恩。可以帶小孩到孤兒院或傷殘醫院參觀,可以鼓勵、組織孩子與貧困地區的孩子結對交友等,讓孩子在對比中體會過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會珍惜的東西,改變孩子的冷漠,從而引發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最後,作爲“爲人師表”的教師,要做好表率。在學校中、在學生日常交往中,得到學生的幫助,老師始終要對學生的付出表示感謝,讓孩子在洋溢着濃濃的感激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于丹講座觀後感9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專題講座,感觸很深。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國小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箇中國小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爲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爲,一般表現爲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

然後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裏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時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囉嗦,有時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總不情願,想到這裏,我不禁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爲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還不知道感恩,總惹他們生氣,傷心,太不應該了。在這裏,我想對爸媽說:“我錯了,我以後要聽你們的話,好好孝敬你們,好好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爲中心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起快樂的學習,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做一個優秀的合格人才。

于丹講座觀後感10

“儒家”思想,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爲準則,不管各種思潮的涌入和融合,都改變不了它在每個中華兒女思想深處的基礎地位,它將世世代代伴隨着和指導着我們生活、成長、奮鬥。

于丹老師深入、細緻、認真的闡述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小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並對家長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小生德育教育、中國小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講解,本人感受如下:第一,每位家長和老師都應把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想把孩子培養成對社會有益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首先,要教育孩子該怎樣做人,培養孩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和正確的做人意識,加之努力的文化學習,孩子才能成爲品學兼優,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第二,正如於丹老師所說:孩子的德育教育要從每位家長和老師自身做起,家長和老師是孩子生活和學習的榜樣,是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的導師,我們必須以身作則、身體勵行、言傳身教,爲孩子做一個好榜樣;第三,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政府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但,學生以後踏入社會將面臨各方面對高學歷的要求,要面對各類競爭激烈的應試,這又迫使學生不得不以應試的方式完成學業,這是我國無法從現在的應試教育體制改革爲素質教育體制的關鍵所在。只有政府、社會、學校和家長達成共識,從根本上改變教育體制和用人體制,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才能取得真正進步。

總之,教育立國、教育樹人,這是中華民族歷來的根本,我們應努力教育好每個孩子,做一個對社會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于丹講座觀後感11

很早就聽說過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也一直想買來看看,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想法一直沒有付之行動。這次公司組織大家一起觀看《論語心得》的錄像,我感到非常高興,很感謝公司實現了我這個沒有付之行動的想法。通過觀看錄像,我感覺論語中的很多觀點,不僅適用於孔子生活的年代,也適用於幾千年後的現代。

得失觀。

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有些缺憾,這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對待他們的心態。糾纏於缺憾中的人將失去更多的東西。只有正確的對待這些缺憾纔能有所得。

一個人總是後悔昨天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後悔今天的事。

交友觀。

親情、友情、愛情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親情帶給我們溫暖,友情帶給我們快樂,愛情帶給我們幸福。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滿快樂,所以每一個人也希望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朋友。但是有的人卻總是抱怨這個朋友欺騙了自己,那個朋友傷害了自己,豈不知你是否也傷害了他們。

一個人總是想交一些出色的朋友,卻不知自己是否出色。

唯物觀。

社會存在着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他們就如同硬件和軟件一樣有形和無形。現今每一個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提高,卻不靜下心來想一想爲什麼追求這些物質上的東西。我想每一個人追求物質上的提高,都是爲了心靈上的那種優越感。反過來說難道優越感一定要建立在物質上嗎?

每個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提高,卻忘了追求物質的最終目的是爲了什麼。

也許不是生活出了問題,而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

于丹講座觀後感12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着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繪畫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爲感恩纔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爲感恩纔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爲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題記

今天早晨,伴着溫暖的陽光和清脆的鳥鳴聲,我們一家四口收看了威海電視臺公共頻道,播出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主講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淺,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質,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節目中主要講了四個方面:一、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二、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三、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和自信?四、如何培養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于丹教授的講話極富感染力,所說的話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她精練的語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歎爲觀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無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溫馨的話語,揉搓父母疲憊的心;是一把親切的嘮叨,分擔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釋父母的情懷。讓我們做一個會孝的人吧!愛心,是患難中的傾囊相助,是錯誤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時抹去淚水的一縷春風。讓我們做一個會愛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強、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備,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荊棘時,揚起自尊、自立、自強、抗挫的風帆,更加從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裏!

感恩,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總能引起人們的遐想,今天我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讓我們做一個感恩的人吧!

于丹講座觀後感13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專家講座,十分有感觸。她教給我很多對我有幫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爲幾個主題,分別是:

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

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爲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2個主題。

在講這個主題的時候,于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的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十分愛發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院子裏的籬笆跟前,對他說:"孩子,以後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這個男孩便照着爸爸說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結束的時候,小男孩去籬笆跟前看,他這一天就釘了30多顆釘子,他十分驚訝,怎麼自己一天中就發這麼多次脾氣呢?他自己都沒感覺到。這時,爸爸走到他的旁邊說:"要想讓釘子更少就只能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小男孩就盡力控制自己的脾氣,於是每天釘的釘子越來越少:十幾顆、十顆、五顆、三顆,終於有一天,他高興地跑到爸爸跟前說:"爸爸,我今天一顆釘子也沒有釘!"爸爸說:"那就把釘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釘子全拔了後,爸爸又對他說:"今天一顆釘子都沒定這固然很好,但你有沒有想到這上面的釘子孔還是會留在別人的心上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亂髮脾氣,發脾氣就像在別人的心上釘釘子,釘子孔會永遠留在別人身上的。

轉過頭來看看我,整天對家人發脾氣,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媽媽囉嗦,爸爸讓我幹什麼我總是不耐煩,想到這裏,我不禁感到內疚:我在親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個難以磨滅的傷口啊。我要改正亂髮脾氣這個壞習慣,聽爸爸媽媽的話,做一個好孩子。

于丹講座觀後感14

看完了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之後。連動物都懂感恩的含義,感恩大自然。

海倫·凱勒的經典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觀念!在你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感恩父母,就沒有新鮮的氧氣成分,就好比人類要是失去了那參天的大樹,明白他人給你的愛是無限的,珍惜大自然零與造物主賜予的一切,給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作文金谷園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告訴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愛護花草樹木,感恩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鴉有反哺之義,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因爲正是他們輔育了你,後果不堪設想,感恩全界……無時無刻我們不在感恩,人類只能用氧氣罩生活,給你說一兩句鼓勵的話。

在我們無助的時候,有人伸出了一隻援助之手,你第一時間想到的事情就是感恩,羊有跪乳之恩,國小生們只要學習好,這就是對大自然最好的回報,原先感恩並不是一件那麼困難的事情,所以感恩是沒有境界,在你爲目標奮鬥的時候,還在哇哇啼哭的時候,是它讓我們存活,晚上在家時。

讓我們展開翅膀在感恩中成長吧,到時候天空變得灰濛濛的,才使你堅持到這天取得這樣的成就。

感恩。由此可見。對於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護環境,其實並不是那麼難以做到,我才發現,感恩是多麼偉啊。,感恩是多麼神聖啊。感恩大自然,要學會感恩去報答。

這是感恩的力量,白色垃圾漫天飛舞,就已經在感恩。

當我們剛剛出生。感恩父母,植樹節那天抽點時間和家人一齊去植樹。

感恩醫生,沒有隔閡的,原先感恩是無時無刻都存在!

于丹講座觀後感15

今天早上,我匆匆忙忙的打開電視機,收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的于丹教授的講座.看了她的講座之後,我感受頗深.

今天早上7:40,于丹教授開始了她的講座.這次講座的三個主題是:第一講: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第二講: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第三講: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自信.一開始,于丹教授講了一個寓言:很久以前,有一個小男孩,天天跑到一棵樹下去玩,樹非常喜歡這個孩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男孩長大了,他跑到樹底下,說他想要錢,樹把他的果子奉獻給了他,樹好快樂……一天,男孩又回來了,他想要一間屋子保暖,樹讓他把他把他的樹枝砍下來,樹好快樂……過了很久,男孩又回來了,他想要一艘船,環遊世界.樹讓他把他的樹幹砍掉,樹好快樂……最後,他們快快樂樂的在一起.這件故事也許是虛構的吧,但是他給我們帶來的道理是十分的深刻:樹就是我們父母,我們就是那個男孩,小時候,我們離不開爸爸媽媽;長大後離開了父母,經常不回家看望他們,難得回去一次,卻是索取父母之時!難道我們就是應該向父母索取的嗎?所以我們應該記住:愛是不能無限索取的,我們應該懂得孝敬父母.

過了一會,于丹教授又講到:“她上大學的時候,曾和他的同學一起爬泰山,從凌晨開始爬起,就是爲了看日出.她不像其他同學呆在那裏看日出,而是獨自一人走後山的小路去看日出.雖然上山的時候被密密麻麻的荊棘割出了許多道血口子.但終究還是看到了日出.于丹老師是想通過這個故事給我們闡述一個道理:首先,得學會讓孩子去融入社會;之後,的學會讓孩子自立、自強.這樣才能給孩子們帶來一個美好的人生,成爲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