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君子之道講座觀後感

于丹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 》、《文化視點 》等欄目,通過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的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廣泛影響。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于丹君子之道觀後感,僅供參考。

于丹君子之道講座觀後感

  于丹君子之道觀後感篇一

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全校教師觀看了《于丹<論語>心得》。這使我對這位三千年前的聖人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

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並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于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並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爲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就從其中的一個點“理想之道”來談談自己的感想。

論語中說道有多麼遠的這種理想,其實它一切都在一個樸素的起點上。我們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這個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說,孔子經常所說的那種士而懷居不足以爲士,一個人總在想着自己的衣食,這是不足以擔當一個君子一個士的資格。所以其實什麼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起點,給我們儲備一點心靈快樂的資源,其實當我們回到論語,真正解讀了侍坐篇,看到了吾與點也這句喟嘆,知道了這樣一位萬世師表的聖人心中對於那種沐乎沂水,風乎舞亐,在暮春時節詠而歸,快樂回來的生活方式心存嚮往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種闡述跟莊子所說的獨與天地共往來是如出一轍的,也就是說所有古聖先賢首先是站在個人的價值座標系上,瞭解了自己心靈的願望,然後纔會有宏圖大志,走到這個世界上有所建樹。我們都想要一生建立一個大的座標,對於前方的遠景讓我們找到一個起點,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讓我們從論語裏面,也做孔子席前一個安靜的學生,跨越這個千古的滄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種淡定的容顏,想一想他讓我們去到自然中的這種鼓勵,在我們每一天,真正忙碌的間隙裏面哪怕說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不至於讓自己象那樣一個人格分-裂的演員那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麼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如果能夠調整這樣一套座標系統,我想論語會從千古之前傳遞出來一種溫柔的思想的力量,它傳遞出來一種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每個人內心的關照,它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于丹教授一直崇尚的學習是把外界的知識內化爲自己的內涵,從而表現於行動中。所以我相信觀看《于丹<論語>心得》只是第一步,看完之後自己內涵行動的提升纔是學習的真正目的。

  于丹君子之道觀後感篇二

今天看了于丹老師的關於人格教育的講座,感慨頗多。

于丹老師首先講了一個故事,我雖然聽過,卻是溫故而知新。故事中的孩子很愛發脾氣,傷了很多人的心,於是他的爸爸讓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釘一個釘子,第一天他把籬笆上釘滿了釘子,密密麻麻,十分恐怖。到這兒,我就想起了我自己,我是不是也一樣?也許我比他好一點,但是我卻同樣是傷了很多人的心。爸爸叫我多穿點衣服,我會對他脾氣;媽媽問我作業有沒有做完,我會對她大喊大叫;外婆問我想吃什麼,我仍然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從來都是認爲,他們對我的關心是理所應當的,卻從來都不認爲,我偏激的言語一次次的傷了他們的心。他們是如此小心翼翼,在呵護我,在保護我,把我捧在手心,我卻像一個刺蝟,那樣棘手。後來那個孩子覺得很驚訝,覺得自己太不應該了,決心控制自己的情緒,少發脾氣。籬笆上的釘子一天天地在減少,直到有一天他對爸爸說,我今天一顆釘子也沒有釘。爸爸說,那你把籬笆上的釘子都拔掉吧。孩子將釘子一顆顆拔去,釘子沒了,可那一個個密密麻麻的釘孔卻遠的留在了籬笆上。是啊,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我們道歉,我們懺悔,我們深知我們的過錯,可是錯誤已成事實,無法修改,就像我們拿刀子在親人的心裏劃了一道口,可以縫合,但疤痕永遠都在。我的親人們是如此的愛我,他們用他們受傷的心,托起我稚嫩的靈魂,我也會盡我的努力,讓他們的老傷癒合,新傷不再。

後來,于丹老師又講了她和她女兒的故事,使我想起了我的外公。小時候,外公教我剪紙,剪刀在被折得很小的紙片上左轉一個彎,右轉一個彎,再將紙片展開,一幅紙花便完成了。有一次,我剪了一個蝴蝶紙花,便愛不釋手,欣賞了又欣賞,十分珍惜。後來我不小心滴了水在上面,紙花斷了,我很傷心,哭了很久,於是外公便幫我修紙花,他將斷了的地方接上,再在上面粘了一個小星星,做得比原來還漂亮。這告訴我,遇到困難,是沒有用的,眼淚不能幫助你幹任何事,用我的手,用我的心,去彌補缺憾纔是最重要的。我自認爲不是一個愛哭的人,因爲我知道眼淚只能證明你的懦弱,我也懂得面對困難,解決問題,可是每當遇到困難,眼淚總是止不住的往下掉,我不想哭,可總是忍不住,這是懦弱麼?我想,我不會被自己嚇倒,哭只是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我心中激起的熱浪纔是我的燃燒的鬥志!

最後,我覺得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對孩子的成長也有很大影響,上面說到的爸爸對我噓寒問暖,我對他發脾氣,其實也是有原因的,我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冷了還是熱了,我心裏也清楚,所以我纔對他們的關心覺得不屑。試着對漸漸長大的我們放手,不要管得那麼細,讓我們在生活中體驗生活,也許是一種更好的教育方式。

人格教育,聽上去是一個很大的帽子,可是它也就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次表揚,一次批評,一次安慰,一次開導,都是人格的教育。我想,讓我們這些被教育的人變被動爲主動,與我們的父母、老師一起,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

  于丹君子之道觀後感篇三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專家講座,十分有感觸。她教給我很多對我有幫助的人生道理。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爲幾個主題,分別是: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爲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2個主題。

在講這個主題的時候,于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的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十分愛發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院子裏的籬笆跟前,對他說:“孩子,以後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這個男孩便照着爸爸說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結束的時候,小男孩去籬笆跟前看,他這一天就釘了30多顆釘子,他十分驚訝,怎麼自己一天中就發這麼多次脾氣呢?他自己都沒感覺到。這時,爸爸走到他的旁邊說:“要想讓釘子更少就只能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小男孩就盡力控制自己的脾氣,於是每天釘的釘子越來越少:十幾顆、十顆、五顆、三顆,終於有一天,他高興地跑到爸爸跟前說:“爸爸,我今天一顆釘子也沒有釘!”爸爸說:“那就把釘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釘子全拔了後,爸爸又對他說:“今天一顆釘子都沒定這固然很好,但你有沒有想到這上面的釘子孔還是會留在別人的心上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亂髮脾氣,發脾氣就像在別人的心上釘釘子,釘子孔會永遠留在別人身上的。

轉過頭來看看我,整天對家人發脾氣,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媽媽囉嗦,爸爸讓我幹什麼我總是不耐煩,想到這裏,我不禁感到內疚:我在親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個難以磨滅的傷口啊。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改正亂髮脾氣這個壞習慣,聽爸爸媽媽的話,做一個好孩子。

  于丹君子之道觀後感篇四

今天,我觀看了于丹老師關於感恩教育的講座:勇敢承擔愛與責任。于丹老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都進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爲四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三是如何培養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四是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自信。其中第一個主題使我最有感觸。

在講第一個主題的時候于丹老師首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顆粗壯的大樹和一個調皮的小男孩,每天小男孩都來找大樹玩,摘幾個果子吃、摘幾片樹葉玩,大樹都不生氣,每天都盼着小男孩來和它玩,大樹一天一天的盼着,但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來找大樹了,又過了很久他已經是個國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惱的嘆着氣,大樹說:“孩子啊,你怎麼了?”小男孩說:“別人都有錢買新玩具我都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賣錢吧。”於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來收果子。後來,小男孩於是好久都不來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樹底下嘆氣,大樹問:“你又怎麼了?”“別人都有錢蓋新房子、娶新娘,我卻沒有。”“那你把我大的樹枝都看下來賣錢吧。”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來看大樹,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樹下嘆氣,“你學業也成了,房子也蓋了,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呀?”大樹問,“別人都去海外了,我卻在家裏待着。”大樹說:“你把我的樹幹砍了做船吧!它能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於是,小男孩就把樹幹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來了,他已經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大樹問:“我什麼也沒有了,只是一個大樹樁,你肯定不願理我了,哎。”“不,我回來,是因爲想和你一起曬太陽,這是我的心願,一生的心願。”

父母無私地給予我們這麼多,我們應該懂得珍惜和回報。目前我能回報父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學習,不讓父母操心。于丹老師還講了周總理每次回家都給老父親餵飯,然後才自己吃,父親去世後好長時間還偷偷流淚。臺灣一個大老闆都習慣跪着給父母餵飯。

名人尚且如此,作爲普通人我們更要孝敬父母,孝敬不是用金錢可以代替的,而是用自己一顆誠摯的心,多陪陪父母也是一種孝。作爲子女的'我們更應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報答父母,讓她們的晚年覺得幸福!

  于丹君子之道觀後感篇五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論語》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今天觀看了《百家講壇》推出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後,《論語》有了新鮮的別樣風味,于丹也漸漸靠近了我們的心岸。

《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箇中國人耳熟能詳。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于丹教授認爲,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爲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論語》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華,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論語》的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溶化於人的內心,天、地、人就會成爲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就變得無比強大。即使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不是《論語》的思想精華對我們現代人的啓發呢?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說更近了,也可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君子之道這一講對我也感觸頗深。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來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就是說君子胸懷平坦開闊,但是小人卻經常憂愁恐懼。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說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什麼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諒,友多聞。直是直率坦率,諒是寬容原諒,多聞是博學多才,這三種是好朋友。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的社會環境中朋友是相當重要的。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是我們最好的環境,你從他的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說交什麼樣的朋友,你也就會成爲什麼樣的人。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沉穀子爛芝麻的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人何必那麼驕傲呢?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爲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我們不僅要學習孔子的“傳道、授業、解惑”思想精髓,同時也要學習於教授的這種治學精神和高超的演講技能。她哲理詩般講演,深入淺出,如清泉般自然流淌!她展示了對社會的審美理想,界定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處事的一般分寸、尺度。她給全世界億萬人心靈送去陽光,使人

間溫暖,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同時讚揚了中國人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就已有了這樣高明的人倫智慧!也弘揚了民族傳統優秀文化!

通過於丹教授的精彩講解,自己感覺有很多收穫。但是真正對論語的瞭解以及它與現代人的聯繫,還得通過自己的不斷學習和不斷感受真正的化爲己有,尋找到生活的真諦與快樂!

  于丹君子之道觀後感篇六

孔子說:“有朋至遠方來,不亦說乎。”交友是一件幸福的事。時光荏苒,歲月如白駒過隙,在短暫的生命中綻放精彩就顯得倉促,無奈。彷徨在交友的十字路口,切莫因世俗的是非決斷,身份,地位,財富並不是阻礙因素。真正值得考慮的是以誠相待,兩人是否有共同的話題,道不同不相爲謀。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擁有一位可以談心的知己,夫復何求?

跋涉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有自己朋友的看法與一體會,我只是談談個人對交友的理解而已。縱觀歷史,俞伯牙是幸福的,他的《高山流水》收穫了一位知己,琴聲何其犀利暫且不說,能被廣大的同胞們認同的是,鍾子期讀懂了不僅是琴聲,更是俞伯牙的心裏的吶喊與對世道的控訴,這帶給俞伯牙的是一份深深地感動,一份欣慰。也就因此,鍾子期的逝去帶給他巨大的悲痛,令他毅然決然斷琴,爲兩人的真摯情感保留一份堅貞不渝的信念與祝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世事無常,作爲當今的世人,我們能做的是從中得到財富與經驗,昔人一去不復還,惜人才是上上之策。

我們很多的遺憾不是因爲我們不願意去珍惜幸福,而是幸福就擺在我們面前,我們還盲目的追尋虛無快感,導致的心力憔悴更是增添心中無限怨恨。恨自己愚蠢,恨自己固執,恨自己自私,恨自己沒能守住當下的最真實的幸福。人生憾事我們不可否認,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我們爲何就不能珍存那寶貴的一二呢?苦笑一番,能爲自己爭取幾何?

若說交友,我只願用心對待,而不是急功近利德追逐浮雲神馬。我們往往只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埋葬在可怕的悲哀中,忽略了自己最本真守望。友諒,友直,友多聞,是我們的憧憬與追求,但我們應該將重心置於自己,設想如果自己做到諒、直、多聞,又何患無友。堅決不當損友是一種高尚情懷。損人即是害己,何況是與自己心貼心交流的好友呢?

花開花落幾春風,我心待明月。我只是在追問自己,我的明月幾時有可以圓滿呢?人月兩團圓,我的渴望,我的夢迴牽引。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生一大憾事——與友相隔兩地,思君心切隨風漂流。心頭被想念一口一口的咬着,隱痛一陣一陣,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我心底的光明是你的一顰一笑。我一直在祝願着,於君共坐一席,暢談彼此的喜樂,偶爾調侃倍增雅緻。我希望自己,靜心養性,爲一個共同的誓言留下最美麗的傳說。

處變不驚,朋友之間懷揣一個赤子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