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讀後感(精選7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君子之道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君子之道讀後感(精選7篇)

  君子之道讀後感 篇1

我想自己太狹隘了,可能古人也有教我們怎麼對付小人,怎麼跟小人相處,只是我還沒有讀到他們的著作罷了。誰不想當個君子,誰又願意當什麼小人,但是一旦涉及到工作,利益,什麼君子小人,贏纔是王道。

所以勝者爲王,敗者爲寇。即使古人之道,儒家之道,君子之道再怎麼經典,如今也不過是束之高閣,誰會將君子作爲生活的目標,除非你甘心當個loser。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彈冠相親纔是真正的熱鬧。如果你體會過了官官相護,汲汲營營,那樣的團結和向上,難道還會想要做一個獨善其身的君子?

在工作中,我也想要做到獨善其身,本本分分的做着自己的工作。奈何老闆的猜忌和同事的處處設套,當面背地地捅刀,明明不想惹事,都是非纏身。可笑自己還要爭取維護什麼自己的利益,真真是可笑。

作爲一個員工,一個合格的員工,完成自己的工作是不夠的,還要會猜測老闆的心思,明裏背裏的向老闆靠攏。順便打探同事的各種消息和想法,彙報老闆以表自己的忠心,這樣的人,纔是好員工。

所以,不會忍氣吞聲,兩面三刀的我,就是職場的失敗者。

自大學畢業後,甚至是在大學在讀期間,我都只看過西方哲學,因爲我覺得西方的哲學思想和法律更加契合。因爲西方的哲學思想是有邏輯的,他們將世界,情感,國家等等分解開來,讓我可以清晰的,理性的看待身邊的事,人,總總紛爭。因爲這樣我便不會困擾了,爲利益所驅使的老闆和同事,都是可以理解了。只是自己不想委屈自己罷了。

我看到了既得利益的損失,便聯想到未來利益的沒有保障,於是想着損失的最小化,寧願在還沒有獲利之前就壯士斷腕般的辭去工作。事實證明我的卻是止住了可能造成的損失,免受了更大的氣。不過,我也沒有得到好處啊。自斷長城的結局是我損失了自己已經有的客戶,新的工作也面臨着各種問題。

我學了很多西方的哲學,讓我免受他人的煩惱。我理性了,所以變得麻木了。可是我沒有止損啊!時間的流逝,一分錢都沒有賺到,這難道不是我一筆更大的損失嗎?

那麼君子的中庸之道是不是可以解決我的問題呢?西方的解決不了,可能是因爲國情不對。那麼中國的呢?

  君子之道讀後感 篇2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勾踐深明這個道理。用獎賞分明的方法激勵每個老百姓,自己也同時下田耕地,“栽稻與脂於舟以行”更爲親近老百姓。使君贏得了民心,老百姓們願全心全意爲越王孝力。

“大丈夫能屈能伸”,勾踐“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爲夫差前馬”這正體現出勾踐“不俱小節,以大局爲重”的難得精神。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勾踐若不是對吳國的國情瞭如直掌,又如何能如此順利地打勝那一戰呢?

在《勾踐滅吳》這篇文章中我學到了許多我應該學習的道理和精神。知道我們應該學習勾踐的恆心和毅力。在他的身上我明白了,做人“只怕心不恆,不怕事不成”,“小不忍則亂大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勾踐滅吳》給我上了深刻的一堂思想品德課,勾踐的精神也在我的心裏烙下一個深深烙印。

勾踐精神不僅僅是作爲一個君王應該具備的素質,更應該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是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讀後感 篇3

《君子之道》是餘秋雨先生的一本書,書中提到了君子懷德是君子之道的起點,作爲君子,放在人生最前面的必須是道德。

有了道德,纔會是真正的人。也就是道德爲本。

通過這句話我聯想到了曾經寫過的一篇作文,通過陶行知說的一句話“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到底是學高爲師重要,還是身正爲範更重要。沒有成爲一名教師前我會覺得學高爲師更重要,因爲當時我認爲一個老師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如何來教學生。但現在成爲一名教師後,如果讓我再選我會認爲身正爲範更重要。因爲學高爲師是基礎,身正爲範纔是根本的。因爲很多時候身教勝於言傳,一個老師要博學但更要正直,給學生做一個好榜樣,就像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爲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合法的社會公民。另外書中還提到了厚德載物,不能是厚物載德,更不能完全沒有德,也是說明了德有多麼重要。

《君子之道》這本書值得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除了德還有很多,像怎樣才能算的上是一位君子,這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認爲只要爲人處事上謙恭有禮,大方得體,個人修養上不斷進取,終生學習,能夠獨善其身之後,有兼濟天下的'胸懷即可。 君子非一日而成,今天要比昨天更好。

  君子之道讀後感 篇4

餘秋雨先生《君子之道》一書向國人訴說讀書的終極目的是爲了塑造良好的集體人格,這一點實屬可貴,因爲他強調出中國文化的重要;這一點又實屬可悲,因爲國人謀利而不謀義。此書中餘先生認爲的中國人應該有的人格九要素:君子懷德,君子之得風,君子坦蕩蕩,君子有禮,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不器,君子知恥。

餘先生認爲這種理性化的君子人格設計應該成爲每個國人追求的標準,唯此纔可佑保我中華文化不絕,既壽永昌。

讀完後有兩個問題閃爍在我的腦海中?

其一,中國文化有無淪喪的和“君子未死,人格未潰”是否有必然關係呢?

其二,非君子人格就排斥嗎?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吧。

中國的文化果真沒有淪喪嗎?其實我們看看自己及周圍人所用,所吃,所穿,所學……就知道了。所以自上個世紀以來,國人一直吶喊“民族復興”。國人因文化淪喪就完全喪失了餘先生所說的君子人格了嗎?顯然不是,在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裏,仍有一批懷德之士步履維艱地前行。

第二個問題:非君子人格就要排斥嗎?我們可以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誰是歷史進步的第一個推手呢?

中國有句俗話: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那些野蠻人,非君子往往承擔歷史推手的第一重擔。縱覽中國歷史的沿革,每一次王朝更迭的首發者(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朱元璋等)是非君子,因爲他們懷土不必懷德,因爲他們敢於走極端不必謀劃中庸……這往往能迸發出新的創造活力。我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曾下達兩次無限制的移民令,結果大量在國內混不下去的人蜂擁涌向了美國邁阿密,正是這批移民造就了今天邁阿密在美國的重要地位。(邁阿密是僅次於紐約、華盛頓的國際性大都市,是許多公司、銀行和電視臺的總部所在,是文化的大熔爐,被稱爲“美洲的首都”)

所以非君子這種第一推手的作用不可否認,絕對不能忽視。

總之,餘先生的君子人格標準固然很重要,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國人人格的正向發展,但我更希望我們也要爲非君子的生活開闢一定的空間,他們的生活同樣精彩。

  君子之道讀後感 篇5

《君子之道》全書,旨在追蹤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人格世界。因爲君子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有君子之道長存,中國文化就會生生不息,代代相承。全書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從童年的小人書談到李清照,從文革僞君子到造謠者,從“詐捐門”到與輿論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辨析真僞,讓“君子”清晰的輪廓躍然紙上。

君子,是中國最獨特的文化標識。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體人格作爲文化標識。比如“聖徒人格”和“紳士人格”,以及“騎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這些標識性的集體人格,互相之間有着巨大的區別,很難通過學習和模仿全然融合。對中國文化而言,《君子之道》明確揭示,就是要尋找和優化中國人的集體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國人的靈魂便找到了故鄉,也是建立現代社會和諧的文明秩序、重塑國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條件。

君子和小人的劃分,使君子這一人格理想更堅硬了。餘秋雨說,孔子沒有對君子下定義,卻劃出了一道道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讓我們知道君子是什麼,以及作爲對立面的小人是什麼。例如我們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劃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線,具有極高的實踐意義。這裏的“人”,並不僅僅是指家人、友人、認識的人,而是範圍極大,廣闊無邊。例如救窮、賑災、治病、搶險,只能說是“與人爲善”,而不便說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緣、介紹益友、消解誤會、幫助合作等等。總之,“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錦上添花的正面建設,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這樣的判別標準,也可謂“君子之道”。

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的延續,是君子人格的延續;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健;中國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說,文化的最初蹤影,是人的痕跡,那麼,文化的最後結晶,是人的歸屬。而這本《君子之道》,就是餘秋雨十幾年探索,閱遍文化,行盡千里的成果。這些研究,都是爲了研究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做準備,因爲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對自己的集體人格極爲敏感。

中國人自古崇拜君子,嚮往君子。故此,孔子也多有論述,比如,“士而懷居,不足以爲士矣”(《論語·憲問》)。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麼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爲一個真正的君子。

在物慾橫流而重塑道德的今天,做一個君子,與社會、與企業、與個人何嘗不是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必然能促進社會文明、家庭幸福、個人發展,必然能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必然能獨善其身、遵章守紀、自重自省,做好本職工作,磨礪人格魅力,關愛每個個體,營造和諧氛圍,贏得彼此敬重,如此,我們何樂而不爲?但願,每個人都能以君子標準對照自己,做一個合格的、純粹的、高尚的、有夢想的人。

  君子之道讀後感 篇6

所謂的君子就是一個善良的人:君子的內心是完滿富足的,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的力量。君子的心中沒有擔憂,沒有恐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一個人內心常常反省自己的行爲,沒有愧疚,就可以做到沒有擔憂沒有恐懼。

真君子是由內而外洋溢出來的人格魅力。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心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所以,君子不苛刻外界,而對自己的內心苛刻。

“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學習上的君子做學問是爲了充實自己,修煉自己,完善自己。而如今的人已把學習當作一種爲自己謀福利的工具。學習不應想着實用,而要想着自我的修煉。

希望社會上到是一些君子,一個真正的君子。

  君子之道讀後感 篇7

本期先來聊“君子之道”九項裏的第一項。老餘這人,除了姿態上有些矯情,學問做的還是蠻紮實的,而且文采飛揚,他的《文化苦旅》,俺通讀過至少兩遍,大學時期在圖書館草讀過一次,後來工作了就娶了正本回家,夜夜淫樂,受益匪淺。

閒言少敘,老餘說第一道,就是“君子懷德”。德是君子的品行,是“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會責任感。然後請出說這句話的原創天尊孔子,“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德”和“土”爲什麼成了一個並列的概念?老餘考究《禮記大學》說,君子心中的輕重關係分五個等級:第一是德,第二是人,第三是土,第四是財,第五是用。

然後老餘生怕古文淺薄的平某看不懂,直接翻譯說:“作爲君子,放在最前面的必須是道德。有了道德,纔會有真正的人呢;有了人,纔會有腳下的土地;有了土地,纔會產生財物;有了財物,纔能有所享用。因此,道德是本,財物是末。”他這麼一通解釋,平某才若有所悟,原來孔子還是注重遞進的倫理關係的,原來,“土”是作爲“物”的滋生者而出現的。現在流行的把我們周邊那些只重物,不重德的有錢人稱之爲“土豪”,原來最早的出處也是這麼來的。

又談常見的,老子也說過的“厚德載物”一詞,有了老餘的白話,突然間也就更加明朗起來:培植德性,才能承載萬物;只有以厚重穩固的道德爲基座,才能承載萬物。可見人的“德性”是起點,原點,出發點。我也經常聽到一句話,說是在單位上班做事,忠誠要比能力重要,那忠誠的背後呢?其實就是“德”,當然這裏的忠不是愚忠,不是忠誠於個人,成爲誰誰誰的人,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而是忠誠於集體,忠誠於價值,忠誠於道義。德性,就是自己的靠山和後臺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