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人》教案設計及備課資料

我們只看到老師上課的45分鐘,卻看不到老師背後爲了這45分鐘所付出的努力,下面就一起來欣賞一下老師的成果——《穿井得人》教案設計及備課資料吧,更多信息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穿井得人》教案設計及備課資料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積累溉、汲、居、及、國、道、於等詞語。

2.理解審慎對待傳言的道理,並進行現代審視。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情景激趣

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中的一段。《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呂不韋組織門客所撰的一部雜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當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被稱爲“四公子”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名揚四海。呂不韋認爲秦國如此強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國丞相、秦王的仲父,不應該被他們比下去,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爲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字。自己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他還把書的內容寫在布匹上,並將之刊佈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着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但是最後也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理解文意。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註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註釋簡化後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用序號標出情節結構。

一、積累語言:

溉汲:澆灌。溉,洗滌。汲,從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國:國都。

道:議論

聞之於宋君:有人向宋君報告。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於:向、對。宋君:宋國國君。

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向、對。

於:在

穿井:打井。穿,有“鑿通”的意思。

二、探究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課文的一般結構方式爲提出對象,對對象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問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嘆:以訛傳訛不如無聞。

  第二步,精讀課文,翻譯理解。

一、翻譯課文。

抽同學翻譯,教師點評梳理:

譯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着,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裏。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二、理解課文

1.丁氏告人說“吾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

明確: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2.有聞而傳之者說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確: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了一個什麼道理?

明確: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4.作者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說明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於傳聞必須驗之以理。

5.這個故事對我們有怎樣的啓示?

明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採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僞存真的求實精神。

  第三步,熟讀課文,現代審視。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你贊成課文中的觀點嗎?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