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柳》教學設計及反思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詠柳》教學設計及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詠柳》教學設計及反思

一、導課

1、孩子們,你們眼中的柳樹是什麼樣的?請展示出來吧。

2、孩子向老師展示自己的作品。師:哇!真漂亮,老師像是來到了柳樹林。

3、指名展示,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讚美自己作品中的柳樹。

4、老師眼中的柳樹是這樣的(師出示畫的柳樹)。師:柳樹是春的信使,每當春回大地,萬物還在沉睡之中,柳樹就最先感知春的訊息。你仔細看,那暗綠色的柳條從僵直的簡短開始慢慢地變成青綠,慢慢地向上伸延,慢慢地可以搖擺出各種嫵媚的姿態。這時候,河水明顯變暖,迎面的.風中都有了潮溼的氣息。再看那柳枝,不知什麼時候,已不再是嚴冬時的枯竭,微微泛出點青色的枝幹上孕育了一個個的小苞。兩三天的功夫,枝上就滿是嫩綠的新葉,再過幾天,那新長出的柳葉就能搖晃出春風的形狀了。

師:看來,我們都喜歡柳樹,古代有一位詩人也非常喜愛柳樹,還專門爲柳樹賦了一首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詠柳》。

二、講授新課

1、齊讀課題。

2、釋題:“詠”是歌頌、讚美的意思。“詠柳”就是讚美柳樹。

師:我們以前學過一首詩“鵝、鵝、鵝……”(生齊背),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呢?(生:詠鵝)師:對,是《詠鵝》,題目的意思是讚美鵝。如果你想讚美雪,可以說成?(生:詠雪)師:那讚美春呢?(生:詠春)師:真聰明,是誰要讚美柳樹呢?他就是賀知章。(簡介作者)

3、他是怎樣讚美柳樹的?首先,我們要戰勝生字寶寶。出示生字卡片,生認讀。

4、同學們預習的真好,下面,我們就跟隨賀知章老先生的腳步一起來認識一下他眼中的柳樹吧。

5、師範讀,指導讀。

6、生讀。

三、知詩意

1、師:在一千多年前的某一天,賀知章老先生在回鄉途中,遠遠看到一棵大柳樹,是什麼樣子的呢?指圖引出第一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 “碧玉”——青綠色的玉石,“妝”——裝飾、打扮。“一樹”在這裏表示一棵樹嗎?“一”在這裏不表示數量,表示“滿”“全”“整”的意思,“一樹”就是指整棵樹、滿樹。比如:我們這裏坐了一屋子人,爸爸出了一身汗。說說詩句意思(鼓勵學生展開想象,有不同的說法)。

2、學習第二句詩。“萬條”是多少條?指柳樹枝條很多。“百”“千”“萬”在古詩中經常泛指“多”的意思。千萬條柳枝,在春風中飄蕩,詩人又想到了什麼?“絲絛”什麼意思?“絲絛”——用綠色絲線編成的帶子或繩子。用“綠絲絛”來比喻柳枝寫出了柳枝的什麼特點?說詩意。

3、齊讀1、2句,這兩句寫的是詩人觀察到的。(板書:觀察)問:第1句着重寫(板書:柳樹),第2句呢(板書:柳枝),詩人通過形象的比喻,把新葉滿樹的翠綠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綠絲絛),突出了垂柳的什麼特點?(翠柳、柔美、充滿生機)從而展現了“垂柳”的“美”。你們看詩人比喻得多好哇!如果你是詩人,你會怎樣來讀這兩句以表達對柳樹的讚美?

4、指名讀,師指導。

5、賀知章老先生慢慢地靠近柳樹,不禁發問:不知細葉誰裁出。“細葉”是什麼意思?“細葉”——指柳樹新萌發出來的又細又嫩的葉子。“裁”是什麼意思?“裁”——裁剪。“似”呢?“似”——如同、好像。

6、這麼精緻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你們知道嗎?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剪出來的呀!

7、第一句寫“柳樹”……第三句寫什麼?(板書:柳葉),第四句呢?(板書:春風)詩的前兩行是是詩人觀察到的,這兩行是作者動腦筋想象出來的。(板書:想象)

四、悟詩情

春風是春天力量的象徵,它既能裁出柳葉,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滿園春色,裁出繁花似錦的整個春天。作者不僅通過眼睛觀察到的讚美了柳樹(板書:讚美柳樹),也通過想象讚美了春的創造力,體現了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板書:熱愛春天)。

五、誦詩

六、拓展

想一想,二月的春風還像什麼?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在回鄉途中,看到柳樹後突發感想所創作的一首詩。當時正是初春時節,柳樹吐出的嫩芽,呈現出了春的勃勃生機。

授課前,我先讓學生畫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樹,並寫上一兩句讚美柳樹的話,好讓學生提前從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妝成般的柳樹,也從形態方面感知何爲萬條綠絲絛。這樣一來,學生對古詩內容較容易理解一些。

導課時,學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當他們雙手舉起自己的作品時,站在講臺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來:“哇!太美了,我彷彿置身於柳樹林。”然後,依次點了三個孩子單獨展示自己的作品,他們的描述令我驚歎,也令在場的老師們驚歎。看來,準備工作做得很好。授課時,我採用敘事的方式來貫穿整首詩,從一千年前的某一天開始,引出地點、人物,緣何出現了《詠柳》這首詩。

整節課來看,流程進行得很好,從對“詠”的理解,到對柳樹從遠到近的認識,以及作者從觀察到想象體現出的對春的無限熱愛之情,課堂中呈現得都很好。不足之處是,老師表現得多,學生髮揮得少,沒有做到以學生爲主,老師爲輔。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一次經歷,一次收穫,磨礪中總結經驗,在教育這條大道上,和學生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