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英語口語教學初探教育論文

摘要: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爲口語教學創設人際氛圍;指導學生加大課內外語言的輸入量,增加課內外教學活動,爲學生的口語交流創造條件和機會;培養學生口語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同時提高其運用語言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可持續性發展。

國中英語口語教學初探教育論文

關鍵詞:口語教學;素質;觀念

一、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口語教學的師資基礎

素質教育理論的探討和實踐要求廣大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語言教學的目的不是傳授語言知識,而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英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首先,英語教師是語言的使用者,既應熟知語言知識,又要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流暢自如地使用所教語言。在課堂上用英語講英語,創設英語環境

其次,英語教師是語言材料的呈現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指揮者,甚至表演者。

第三,英語教師是語言材料的講解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解答學生問題的引導者。

教師角色的變化,要求教師既掌握英語語言的結構系統,更要有較強的運用英語的能力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及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教育藝術。教師自身的語言能力和素質是實施新的教學觀點的橋樑,直接與教學中交際性活動的質量有關,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融洽的師生關係——口語教學的人際氛圍

口語教學是訓練面對面的口頭交際能力,需要有一種融洽的人際氛圍,而且應該是互求瞭解、傾訴、傳遞信息、互相合作的氛圍。培養和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的人際氛圍,就需要創造師生之間的和諧氣氛,氣氛越和諧,交際就成功,而且更容易汲取交際慾望。教師應把自己置身學生之中,以平等的身份,和藹的態度,積極樂觀組織、指導教學,並與學生一起參加到聽、說活動之中,從而使學生在這種平等的口頭交流中,消除對語言、對老師的畏懼感,有話想說,有話敢說,有話樂說,積極主動的地提高口語能力。

三、課內外語言的輸入量——口語教學的材料基礎

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Noam Chomsky最近提出,知識是一種能力,就是K-ability(知識能力),語言知識是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語言習得理論啓示我們應該爲學習者提供足夠的接觸語言的機會,以增加其輸入量。Fillmore認爲,語言輸入的質和量對第二語言的`習得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並影響習得的速度。目前,對於我國中學生來說,課本是語言材料輸入的重要信息源,課堂教學是主要的輸入活動中心。這畢竟有限,還必須輔以課外的真實的、知識性、信息性、更全面、綜合性的聽力和閱讀材料,以增加學生的信息儲存,有利於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增強其自信心,併產生聽、說慾望,從而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

四、英語課堂內外活動——口語教學的實踐園地

英語學者Steve Walsh認爲,課堂是一個話語羣體,羣體的活動必須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必須精心構思、設計課堂的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話語羣體水平。

1.堅持課堂值日報告,爲學生開闢“說”的園地。從七年級開始,學生學會了一定的單詞、詞組,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之後,我就在課堂上開闢了“說”的園地。每天安排兩個學生做日常的值日生報告,並讓他們結合所學內容,依據現實生活,自編自演一段對話、戲劇故事等。課餘學生自己備課,用心讀書,閱讀材料,認證推敲,互相切磋如何把語言組織更得體、恰當、正確。實踐證明,值日生報告活動既給報告者提供了“說”的園地,也給其他學生創造了聽的機會,是培養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

2.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創造語言場景。國中英語教材內容豐富,形式靈活多樣。依據新教材交際性、實用性與趣味性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安排、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如:雙人組、三人組、四人組、橫排、縱行等多種組織形式,運用對話、表演、猜謎、遊戲、採訪、調查等多種組織形式進行教學,以英語功能和話題爲主線,訓練學生在課堂操練活動中學習語言知識,在實踐中度鍛鍊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口語能力是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的。從長遠意義上講,培養學生口語能力必將會提高全民族的國際交往水平,爲保證中華民族在地球村的應占地位和長足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必須進行有效的口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