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如何提高語文閱讀水平

一、古典文學的背誦問題。

國中生如何提高語文閱讀水平

此處所說的僅限於文言文及古典詩詞的背誦問題。筆者認爲在中學階段多花些功夫,多背熟一些文言文及古典詩詞很有好處。因爲年歲小的時候記憶力很好,比較容易過目成誦,而理解力則相對較差,倘若讓他們深刻地去理解掌握文言文及古典詩詞的豐富內涵,是很費氣力的事情。

在中學階段讓他們適當多背一些內容較爲淺近的文言文及古典詩詞,則會終身不忘,長大了也會多能脫口而出,那時再去加深理解,則會遊刃有餘。若到大學階段再去背誦,則往往十分吃力,筆者在授課時讓學生背誦,對此深有感觸。

更何況小時候背得多,則會具有十分豐富的古典文學的感性認識,對提高文言文和古典詩詞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大有裨益。新入學的大學生對文言文和古典詩詞缺少功底,興趣不大,老師教起來分外吃力,這與中學時期背誦得少有極大的關係,使得中學教學與大學教學嚴重脫節。即使有一些詩詞名句學生背得很熟,但一問整首詩詞,學生便茫茫然,看來純粹是爲了應付大學聯考而背的名句吧,這樣恐怕益處不大。

二、關於閱讀外國翻譯作品的問題。

有些大學生寫起文章來,從漢語的角度來看,語言顯得羅羅嗦嗦,修飾語一大長串,而且有些還不符合國人的思維習慣,更不符合漢語模式的問題,這方面尤以一些女生爲甚。

其原因與他們曾較大量地閱讀由外文翻譯成中文的小說有關,在潛移默化中有意無意將翻譯語言當成漢語的書面語使用了,而且還感覺良好,認爲這纔是時髦、前衛。其實,目前有些翻譯小說的漢語表達能力實在讓人不敢恭維,更何況有些譯者爲了趕進度,不肯認真推敲,只管直譯過來就是,根本不管是否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即使有的譯作達到了信、達、雅的程度,畢竟也難以遮掩外文的語言模式對譯文的深刻影響。筆者認爲,在中學階段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尤其是對書面語尚掌握得不十分好的情況之下,若僅僅從漢語的角度着眼的話,還是少看點兒翻譯小說爲妙

因爲翻譯語言的模式爲死的漢語,只應用在翻譯外文時,也是無可奈何之舉。相對於外文原版書來講,不啻於天壤之別。學生一旦形成了動筆就是羅羅嗦嗦的翻譯語言模式的習慣,再想改弦易轍,其困難之大,往往是難以想象的。

三、關於閱讀古典小說的問題。

對於我國古典小說,我從新入學的大學生中瞭解到他們看得極少,甚至於少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不用說《聊齋》、《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之類的小說了(筆者在上中學時曾閱讀了幾十部中國古典小說),就是赫赫有名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也讀得少。筆者在不同的班當堂統計過,結果大同而小異,這四部名著全部讀過的學生只有大約百分之八左右。

在授課時,筆者言及其中的一些人物、情節時,絕大多數莘莘學子往往目瞠口呆,不知所云,讓人啼笑皆非。害得筆者還要詳加介紹,真是苦不堪言。當然,這其中惟有《紅樓夢》一書例外,讀過該書的學生比例不低。

大學生偏嗜這部小說當然與其中的寶黛愛情故事和年輕人的心理狀態有關,豈有它哉!弄得筆者不得不建議學生將這四大名著全讀一遍,以提高其文化素養,但有些學生居然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缺乏興趣,讀不下去!古典小說讀得太少,不但影響了漢語書面語程度的提高,而且很不利於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利於優秀人格的形成。

四、關於漢語與外語的問題。

本文說的是中學生的語文水平問題,本來與外語風馬牛不相及,但其中確實有着某種微妙的關係。

受大環境的影響,受一些硬性規定的嚴格考試製度的影響,學生對外語肯於下死功夫,耗費了大量時間,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有些人主觀地認爲,中國人的漢語水平還會有問題嗎?於是乎問題隨之而來,造成學生對漢語不重視,不肯下死功夫。

有一件媒體報道的真事很能說明問題,有家外企招聘中國員工,有位外語極佳的應聘者卻落選了,是因爲他的外語水平不夠好嗎?當然不是,而是因爲漢語水平太差,不過關。外企僱員的工作目標就是爲了與中國有關部門、人員的溝通,你的漢語水平太差,人家要你幹什麼用!這一傾向很值得注意,有必要扭轉學生中存在的我是中國人,漢語還差得了,還用學習嗎?的錯誤認識。

五、關於形象文化的問題。

筆者這兒所謂的形象文化,包括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之類文化產品。

這些文化形式十分形象、生動,富於感染力,看起來有趣、省力(實際上是不用太動腦筋的)。中學生們對這些時髦的玩意兒趨之若鶩,在上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樂此不疲。日劇流行後又是韓流(指韓國電視連續劇熱),不一而足。有的學生一放假就大量看這類電視連續劇的影碟。

應當承認,這些形象文化對開拓學生視野、認識人生還是有些作用的,但缺少互動,只是被動地接受,缺少看文字作品時所要發揮的想象力,缺少對人的第二信號系統的訓練,久而久之,形成了對文學作品興趣闕如的問題,而且行文缺少想象力,缺乏創新精神,當然就影響了漢語水平,尤其是書面語水平不夠高,寫作能力差,也就毫不奇怪了。

六、關於閱讀流行小說的問題。

此處所說的流行小說是指一些商業化的大量被創作出來的小說,包括一些武俠小說、言情小說之類,不少爲港、臺所流行的。

筆者無意貶低這類小說,其情節曲折生動,符合當代人的一些心態,再加上一些媒體的炒作,使得不少中學生對其十分青睞。但是這些流行小說的文化底蘊未必深厚,篇章結構未必嚴謹,遣詞造句未必恰當,並有千篇一律、矯揉造作之嫌。然而,這都是相對於名著而言的。

中學生有限的課外時間大量地耗費在閱讀這些流行的商業化小說上面,實在有些不值得,對他們的語文水平的提高幫助不是那麼大。筆者認爲,有些時間,還不如讀一些一流的大家傳世名著,對他們的幫助會更大些。

筆者曾在課堂上言及對一些流行小說的看法,不想大學生們頗不以爲然,足見受影響之深。附帶說一句,現在有中學生寫小說的情況出現,而且篇幅較長,其中還有正式出版的。筆者認爲,就一般而論,其作品尚欠成熟,不宜提倡,有的媒體對此大加炒作,似無必要。中學生此舉反映了一種浮躁的心態。

七、關於詞彙貧乏和流行語的問題。

這二者是互相關聯的,前者的問題導致後者的流行。

如上文所述,由於中學生對於形象文化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之類有所偏嗜,對文字作品看得較少,即便看,也多爲流行小說、翻譯小說之類,對書面語、古典文學的修養相對欠缺,於是乎其筆下缺少作文所需最基本的大量的詞彙,成語掌握得較少,造成了詞彙貧乏的問題。

詞彙貧乏再加上趕時髦的心態,就形成流行語的泛濫,而且這些流行語被處處套用,令人生厭。諸如:時尚、酷、畫上完美的句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你沒商量,不一而足,尤其是時尚一詞,凡是被認爲新的、時髦的必冠之以時尚一詞,其實該詞所指必爲廣爲流傳的才行,個別人或一小部分人所追逐的、所欣賞的遠遠稱不上時尚。

又如酷,本爲外語之音譯,具體當什麼講?無人說得清楚,倘若今後辭書將其收入,是夠編纂者傷腦筋的。但在學生筆下,其適用範圍之廣,令人驚訝,凡被認成好的表現,必稱之爲酷。這濫用包羅萬象的流行語現象,反映了中學生的詞彙貧乏問題之嚴重。

八、關於網絡文學流行的'問題。

不少中學生對於上網十分迷戀,有的甚至於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網上聊天、發電子郵件、下載圖片、發文學作品等。筆者無意對網絡文學進行評價。

不過學生在網絡上發的東西多爲急就章,有快餐文化的意味;多爲率意而爲,缺乏深思熟慮。

這種輕率、不嚴謹的寫作習慣一旦形成,就難改變,不利於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即便某些正式出版的網絡文學作品,也是達不到出版的水準,只不過在賣網絡文學的牌子而已。

九、關於對古代漢語不感興趣的問題。

不少中學生對古代漢語興趣闕如,更談不上喜歡了。其實這不過是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不感興趣的一個側面而已。

這給筆者的教學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如果讓學生硬着頭皮學,而不培養他們對於古代漢語的興趣的話,會使得教學工作十分被動,很難取得教學成效。

爲了增強對古漢語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好從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對今天的重要意義入手,舉出大量實例,使他們感到確實有必要掌握這一工具。該工作並非一蹴而就,而且生動活潑的方式必不可少。

學生對古漢語缺乏學習興趣的問題,是與社會氛圍有關的。人們往往由於不瞭解古代文化,而且從一種過於實用主義的觀點出發,認爲它是古董,沒什麼用。因此,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對於古代漢語、古代文化的興趣很有必要。

十、關於漢字的書寫問題。

大家一般認爲語文不外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可是卻往往忽略了學生書寫漢字的問題。

且不說書法藝術(其實讓學生練練毛筆字實屬必要,對提高文化素養幫助極大,然而學生中真正有毛筆字功底的卻很少),只要求字寫得端正,讓別人能看得清楚就行,但有的學生卻連這一點都沒有達到,寫出來的字歪七扭八、龍飛鳳舞,讓人難以卒讀。其不良書寫習慣已形成,到了大學階段糾正起來很困難。

以上所談僅是個人粗淺感受,作拋磚引玉之用,還望廣大中學語文教師和海內外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