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鶯原文、翻譯及賞析

流鶯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流鶯原文、翻譯及賞析

流鶯漂盪復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

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風朝露夜陰晴裏,萬戶千門開閉時。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翻譯:

流鶯兒啊,到處飄蕩,上下翻飛;越過小路,臨近河邊,無法自持。

美妙地鳴囀,怎麼能沒有本意?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鳴囀在風朝霞夜陰晴之日,鳴囀在千門萬戶開閉之時。

我曾經苦於傷春而不忍再聽,京城哪裏有可以棲息的花枝?

賞析:

張《會箋》系此詩爲大中三年(849)春長安之作。此詩乃苦悶之詞,寫自己仕途窮困,漂泊無定所,懷才不遇知音,心意無人理解。全詩詠物抒情,借流鶯自喻,寄託身世之感。清陸昆曾《李義山詩解》雲:"此作者自傷漂盪,無所歸依,特託流鶯以發嘆耳。渡陌臨流,喻己之東川、嶺表,身不由己也。"此詩風格輕倩流美,情思深婉。張《會箋》曰:"含思宛轉,獨絕今古。"

這是李商隱託物寓懷、抒寫身世之感的詩篇。寫作年份不易確定。從詩中寫到“漂盪”、“巧囀”和“鳳城”來看,可能是“遠從桂海,來返玉京”以後所作。宣宗大中三年(849)春,作者在長安暫充京兆府掾屬,“天官補吏府中趨,玉骨瘦來無一把”(《偶成轉韻》),應是他當時生活和心情的寫照。

流鶯,指漂盪流轉、無所棲居的黃鶯。詩的開頭兩句,正面重筆寫“流”字。參差,本是形容鳥兒飛翔時翅膀張斂振落的樣子,這裏用如動詞,猶張翅飛翔。漂盪復參差,是說漂盪流轉之後又緊接着再飛翔漂泊。“度陌”、“臨流”,則是在不停地漂盪流轉中所經所憩,應上句“復”字。流鶯這樣不停地漂泊、飛翔,究竟是爲什麼呢?又究竟要漂盪到何時何地呢?詩人對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這是全聯點眼,暗示出流鶯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彷彿是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控制着。用流鶯的漂盪比喻詩人自己的輾轉幕府的生活,是比較平常的比興寓託,獨有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詩人的獨特感受。詩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發出過悵然的嘆息:

“昔去真無奈,今還豈自知”(《陸發荊南始至商洛》)。“去真無奈”、“還豈自知”,正象是“不自持”的註腳。它把讀者的思緒引向“漂盪復參差”的悲劇身世後面的社會原因,從而深化了詩的意境。

漂盪流轉,畢竟是流鶯的外在行動特點,接下來三、四兩句,便進一步通過對流鶯另一特點—— 巧囀的描寫,來展示它的內心苦悶。“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鶯那圓轉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隱藏着一種殷切的願望—— 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會。然而,它那“巧囀”中所含的“本意”卻根本不被理解,因而雖然適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來“佳期”,實現自己的願望。如果說,流鶯的漂泊是詩人飄零身世的象徵,那麼流鶯的巧囀便是詩人美妙歌吟的生動比喻。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強調巧囀中寓有不爲人所理解的“本意”,這“本意”可以是詩人的理想抱負,也可以是詩人所抱的某種政治遇合的期望。這一聯和《蟬》的頷聯頗相似。但“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所強調的是雖悽楚欲絕而不被同情,是所處環境的冷酷;而“巧囀”一聯所強調的卻是巧囀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無知音的感嘆。“豈能”、“未必”,一縱一收,一張一弛,將詩人不爲人所理解的滿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傷感曲曲傳出,在流美圓轉中有迴腸蕩氣之致。可以說這兩句詩本身就是深與婉的統一。

頸聯承上“巧囀”,仍寫鶯啼。“風朝露夜陰晴裏,萬戶千門開閉時。”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鶯永無休無止的啼鳴:無論是颳風的早晨還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氣還是陰霾的日子,無論是京城中萬戶千門開啓或關閉的時分,流鶯總是時時處處在啼囀歌吟。它彷彿執着地要將“本意”告訴人們,而且在等待着渺茫無盡的佳期。這一聯是兩個略去主、謂語的狀語對句構成的,每句中“風朝”與“露夜”、“陰”與“晴”、“萬戶”與“千門”、“開”與“閉”又各自成對,讀來別有一種既整飭又優美,既明暢又含蓄的風調。

尾聯聯繫到詩人自身,點明“傷春”正意。“鳳城”借指長安,“花枝”指流鶯棲息之所。兩句是說,自己曾爲傷春之情所苦,實在不忍再聽流鶯永無休止的傷春的哀鳴,然而在這廣大的長安城內,又哪裏能找到可以棲居的花枝呢?初唐詩人李義府《詠烏》雲:

“上林多少樹,不借一枝棲。”末句從此化出。傷春,就是傷佳期之不遇;佳期越渺茫,傷春的情緒就越濃重。三春芳辰就要在傷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鶯不但無計留春,而且連暫時棲息的一枝也無從尋找。這已經是杜鵑啼血般的悽怨欲絕的情境了。詩人借“不忍聽”流鶯的哀啼強烈地抒發了自己的“傷春”之情—— 抱負成空、年華虛度的精神苦悶。末句明寫流鶯,實寓自身,讀來既像是詩人對無枝可棲的流鶯處境的關心,又像是詩人從流鶯哀啼聲中聽出的寓意,更像是詩人自己的.心聲,語意措辭之精妙,可謂臻於化境。

流鶯原文、翻譯及賞析2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

作者:葉夢得

睡起流鶯語。掩青苔、房櫳向晚,亂紅無數。吹盡殘花無人見,惟有垂楊自舞。漸暖靄、初回輕暑。寶扇重尋明月影,暗塵侵、尚有乘鸞女。驚舊恨,遽如許。

江南夢斷橫江渚。浪黏天、葡萄漲綠,半空煙雨。無限樓前滄波意,誰採萍花寄取。但悵望、蘭舟容與。萬里雲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誰爲我,唱金縷。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譯文及註釋

譯文

睡醒起來聽到黃鶯婉轉鳴叫。落花掩蓋了青苔,窗櫺昏暗已是傍晚,地上鋪滿一層落花。風兒吹盡了枝梢的殘花,不見那賞花人回返,惟有垂楊孤自仍飄舞翩然。霧靄漸漸轉暖,原來是初夏的輕暑迴歸天地間。我重尋明月般的團扇,扇影兒圓圓,覆蓋了暗淡的塵埃,那乘着鸞風的秦宮弄玉還依稀可見。它驚醒我往日的恨怨,竟如此急切、突然。 夢到江南卻隔斷在橫江的沙洲。只見長江大浪粘連着天宇,漲涌的江濤像葡萄般碧綠,從半空灑下煙霧般的細雨。在樓前倚望煙波浩渺引起無限相思意,採一朵白蒴花有誰能託他寄去?兩地相思呵只能悵然空望,那木蘭舟徘徊遷徙。飄泊萬里的雲帆何時歸來?目送離羣的歸雁飛人羣山裏,視線被羣山遮蔽。此刻誰能爲我歌唱一曲《金縷衣》。

註釋

①房櫳:窗戶。向晚:晚。亂紅:零落的花朵。

②垂楊:一作“垂陽”。

③暖靄:天氣日暖。

④乘鸞女:指扇上所繪的仕女圖畫。據《龍城錄》載:唐明皇遊月宮,“見素娥千餘人,皆皓衣乘白鸞”。

⑤遽(jù)如許:如此強烈。遽,急迫。

⑥渚:水中小洲。

⑦葡萄漲綠:綠水新漲,如葡萄初釀之色。用李白《襄陽歌》:“遙看江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句意。

⑧採蒴花寄取:古詩文中常用採顏花寄贈故人表示相思。

⑨容與:徘徊。

⑩金縷:指《金縷衣》曲。其辭目:“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賞析

“起流鶯語,掩蒼苔房櫳向晚,亂紅無數”,作者午睡剛醒,恍惚中聽聞外面鶯聲婉轉,如聞悄聲細語。這一句體現出環境的幽靜。“掩蒼苔、房櫳向晚,亂紅無數”,“向晚”二字,說明天色將暮。青苔、落花籠罩在暮色之中,景緻顯得有些淒涼。

“吹盡殘花無人見,惟有垂楊自舞”,“殘花”與前句“亂紅”相對,進一步展開景物描寫。長調寫景不似小令,並非勾勒點染,抓取景物特點即可,而是需要細緻地鋪展開來,工筆描繪。此句將“殘花”與“垂楊”並提,表現春末特有的景色,“無人見”、“自舞”,言落紅凋落無聲,楊柳獨自起舞,寂寞寥落之情傾斜而出。

“漸暖靄,初回輕暑,寶扇重尋明月影,暗塵侵,上有乘鸞女。”“漸暖靄”點明初夏的暑氣已經悄然而至,於是尋出塵封已久的圓如明月的寶扇,上面乘鸞的素女隱約可見。引起了作者對昔日生活的懷念。

“驚舊恨,遽如許。”睹畫驚情,昔日的恨怨,猛然襲上心頭,令我悵恨不已。末了這二句緊承上句“上有乘鸞女",寫詞人觸畫生情,引出了對昔日情景的聯想。這裏極其隱晦地表現出作者對宋朝衰落的遺恨。

“江南夢斷橫江渚,浪粘天、葡萄漲綠,半空煙雨”是說昔年樂事已成而今“舊恨”,伊人遠去,猶如乘鸞仙女,無由再見,只有在夢中來到她所在的江南:江上碧浪連天,遠望如同正在酸醅上漲的葡萄綠酒。李白就曾有詩讚道: “遙看江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這連天江浪,再加上瀰漫空中的煙雨,真好似一幅水墨畫呢。這裏先寫景,然後引出下面景中之人。

“無限樓前滄波意”,“滄波”照應前句江景,描繪出一幅想象中的畫面:情人在江邊高樓倚欄悵望,卻只見細浪粘天,煙波浩渺。作者想象情人遙對滄波的情懷,不禁道出“誰採蒴花寄與?”。採蒴花有寄託相思的用意,二人相隔萬里,雖想採蒴花寄給對方以託相思,但作者卻言“誰採”,透露出“夢斷”之恨。

“但悵望、蘭舟容與,萬里雲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最終,只能隔着遙遠的距離相互“悵望”,但無論如何相望,視線也會被“千山”所阻。問“萬里雲帆何時到?”,即含有“不能到”的意思,因此只能與“孤鴻”相伴,在這種悽清的景況中獨自品嚐離愁別恨。

“誰爲我,唱金縷”,又着一“誰”字,進一步表現作者失去情人之後的孤苦。“金縷”指唐代《金縷衣》曲,曲詞中有勸人珍惜年華的句子。作者藉此嘆息往日美好不再,而自己如今無人相伴,年華也只是虛度,將思念蘊藏於短短六字中,顯得曲致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