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兒童詩爲議題的閱讀教學設計論文

【教前思考】

聚焦兒童詩爲議題的閱讀教學設計論文

初識“羣文閱讀”,心是忐忑的,似曾相識又幾近陌生,內心滿是困惑、猶豫和彷徨。

面對一個概念,我習慣於問自己三個問題:是什麼?怎麼樣?爲什麼?所以,面對這樣一個新生事物,我問了自己:“羣文閱讀”是什麼?“羣文閱讀教學”要怎樣教?爲什麼要進行“羣文閱讀教學”?

查了“羣文閱讀”的資料,我首先明確了概念。“羣文閱讀”是“羣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最近兩年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它是通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一組文章,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力和思考力。那麼,我的疑惑來了,這個閱讀力是抽象的,應該如何界定?“羣文閱讀”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麼呢?恰逢工作室的老師上了一節六年級的“羣文閱讀”課,其議題是“故事中的衝突”.該老師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這些文章中有什麼衝突,屬於什麼衝突?文學作品中的矛盾衝突本是孩子們到中學以後纔會接觸的,那麼我們上這節課的目的是什麼?爲什麼要講故事中的衝突呢?是不是就是想讓孩子們明白,故事中只有設置了衝突才更有意思和可讀性,那麼孩子們以後自己寫故事就會有意識地去設置一些衝突。我覺得這個好像應該是這節“羣文閱讀”課的重點。我的教學思路開始清晰起來。

後來我拿“羣文閱讀”和“閱讀教學”“羣文閱讀教學”這兩個概念對比,“閱讀教學”不管是培養學生理解力還是思考力,它的終極目的,就是要通過學習文本來學習寫作。那“羣文閱讀教學”,所讀的.文章多了,終極目標是不是也應該如此呢?基於這樣的思考,我覺得“羣文閱讀”的目的可以有兩個指向,一個是閱讀策略,另一個則是寫作。

於是,我設計了這個以“聚焦兒童詩”爲議題的教學設計。這個議題不是按照題材組織的,而是按照體裁選文的,旨在讓孩子們通過兒童詩這種文學表現形式,瞭解兒童詩,感受兒童詩的特點,從而自己嘗試創作兒童詩。現將具體內容呈現如下。

【教學內容】

《捉迷藏》《慢一點》《夏日的風》《不睡覺的小雨點》

【學生情況】

中年級的孩子對詩並不陌生,無論是在課本中還是生活中都接觸過各種類型的詩。雖然兒童詩也讀過不少,在以前的學習中也有過練習仿寫小詩的經歷,但是並沒有系統而集中地去感受過兒童詩的樂趣,瞭解兒童詩的主要特點。所以,這課的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感受兒童詩的語言優美、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豐富其想象力,學習語言和發展語言。

【教學目標】

1.感受兒童詩之美。

2.領悟兒童詩之妙。

3.創寫兒童詩之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感悟兒童詩的特點。教學難點:創寫兒童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明確兒童詩概念

1.(板書:兒童詩)你們讀過兒童詩嗎?那麼,什麼是兒童詩,是不是隻有兒童寫的纔是兒童詩?談談你的理解。

2.小結:兒童詩是指專門給兒童看、適合兒童聽、適合兒童欣賞、適合兒童誦讀、適合兒童閱讀的詩歌。它既包括成人爲兒童寫的詩,也包括兒童自己創作的詩。今天,就讓我們放飛想象的翅膀,一起走進兒童詩的世界。(板書:聚焦)

二、初讀,感受兒童詩之美

1.自由閱讀四首兒童詩。

2.以小組爲單位選擇最感興趣的一首詩展示讀。

3.指名談對兒童詩的整體感受。

4.小結:真有意思,把小動物、花兒、草兒當成人,讓它們有人的想法,和人一樣會喊痛,和人一樣會說話。如果咱們能像愛人一樣去愛它們,相信它們會告訴我們更多童詩的樂趣。那麼,兒童詩究竟有什麼特點呢?

三、解讀,把握兒童詩特徵

1.各組以選擇的那首兒童詩爲例討論,並完成工作紙。

2.全班交流討論,明確兒童詩的特點,完成板書。

四、賞析,領悟兒童詩精妙構思

1.小組討論,完成工作紙。

2.交流分享,領略兒童詩精妙構思。

第二課時

一、學寫兒童詩要求:

1.分小節。

2.想象要豐富、大膽、合理。

3.有節奏感。

4.押韻(根據個人情況)。

二、小組交流,互相提意見,自行修改

三、集體交流、評議

附:閱讀材料

捉迷藏

丁雲

冬娃娃最愛捉迷藏,

只要他一露面,

西北風就到處宣告:

快藏好,快藏好,

千萬別被他找到。

青蛙、螞蟻藏好了,

小草、樹葉藏好了。

只有臘梅忍不住,

一下子從枝頭冒了出來,

對着冬娃娃哈哈大笑。

慢一點

丁雲

小弟弟,

慢一點跑。

小妹妹,

輕一點跳。

你看,你看,

草地上的小草小花都在揉着腰。

夏日的風

雪野

風兒

打小草身邊走過

摸摸小草的頭

你,熱嗎

小草搖搖頭

小草搖搖腰

風兒

便把手

插進褲兜兜

悄悄地走遠了。

不睡覺的小雨點

(中國臺灣)林煥彰

小雨點,滴哩哩,

滴哩哩,滴……

下來就下來嘛,

怎會有那麼多話?

整夜都在屋頂上,

滴哩哩,滴哩哩,

不停地說話,不停地

彈上又跳下。

滴哩哩,滴哩哩,

好討厭的

不睡覺的小雨點呀!

【教後反思】

教學設計寫完後,我又有了新的疑惑:關於羣文閱讀的選材,網上有很多案例。有按照作品風格組材的,有按照寫作對象組材的,有按照寫作技巧組材的,也有按照突出特點組材的,等等。羣文閱讀的選材和組材,現在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好像完全是按照教師個人的喜好來確定的。如此分類選擇,究竟是否科學?是不是隨意性太強了?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發靈光。商榷求得真知,切磋方成良玉。期待着和各位同行繼續不斷地交流、研習、協作,在“羣文閱讀”的路上繼續前行。

任何一種改革都是在實踐中慢慢完善的。我們應該做到不人云亦云,不重複別人,不重複自己。不管什麼名家,不管何種先進的教學方式,我們要學的不是形式,而是要思考這種形式背後的理念是什麼,是什麼理念在支持他們這樣做。那麼,把這種理念借鑑過來,結合我們自身的經驗、結合我們的學生、結合我們的教材和教學實際進行嫁接,就是一種新的理念,就是我們自己的教學思想。用我們自己的教學思想指導我們的教學方式,繼而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的“教與學”的方式應該纔是最適合我們一線教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