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使命同行》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命與使命同行》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命與使命同行》讀後感

人們都說:“教育事業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不僅可以影響一個學校的孩子,還可以影響整個社會。”這既是對教師職業的肯定,更是一種要求。在這個物慾橫流,利益至上的社會裏,更多人把這僅僅當成一種神話。看了《生命與使命同行》一書,才知道這並不是神話,至少有人在創造神話。書裏介紹了汪金權老師的事蹟,他被譽爲“大別山師魂”,他當年師範的好友同窗各奔前程,堅守在山區講臺的唯有他一人而已。40多歲的風華正茂之年,已是白髮蒼蒼。汪老師的事蹟帶來的不僅是感動更多的.一種心靈上的觸動。

汪老師對事業和理想的執着,那是一種不爲物質所動,甘願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有愛心纔有教育”,教師的力量首先源於他的愛心,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教育事業的崇高在於奉獻,博大的愛心是成爲一名好老師的動因與前提。

當今社會很多人是物質前途至上,爭相進入高薪的地方上班,而汪金權老師卻在大學畢業後甘願放棄優越的工作條件,主動要求到交通閉塞條件艱苦的大別山區蘄春四中任教,並且一教就是二十多年,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貧困山區的學生們。他的愛崗敬業精神,紮根山區、傾心教育、淡泊名利、堅守清貧的光輝形象,是教師隊伍的典範。但在汪老師自己看來,他的所作所爲只是在履行教師的職責——教書育人!僅憑這一點汪金權老師無愧“大別山師魂”的稱號!

其次是汪老師對學生的愛,那種無私不求回報的關愛,更是深深感動人們。爲了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改變命運,他慷慨解囊,20年如一日。爲了讓每個孩子都得到成長,他視學生如子,真正的做到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對待差生不放棄不拋棄,盡力激發每個學生的潛力。22年來,汪老師幾乎把所有工資都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多年來資助了200多個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而汪金權老師自己卻過着無比清苦的生活:沒有房子,多年來租住在學校宿舍;工資全部幫助學生,自己只能借錢吃飯;七旬老母妻兒至今還住在大山深處的老屋裏。許多老師都資助過學生,但像汪金權老師這樣的,我想一般人做不到。憑汪金權老師的資歷、能力和聲望,應該有很多改變命運的途徑與機會,但他沒有這樣做。他用22年來的堅守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平凡中的偉大”,什麼是“教書育人”,什麼是“大愛無疆”。

再次是汪金權老師的教學水平高超,勇於創新。據說汪老師的課令聽者忘記時間,學生不想下課。這是因爲汪老師不僅自身素質全,而且教育理念“新”,教學方法“活”。他的“四部曲”(課堂預設、誦讀理解、提問暗示、板書啓發)教學法引人入勝,他的“三個一”(每次課前組織一場即興演講,讓學生誦讀一段“三字經”或“弟子規”,每天讓學生練一頁字)教學方法新穎別緻,他的“三不一要”(不批評、不拖堂、不佈置作業、上課要始終握着筆)教學手段受到追捧。他堅持“六心教學法”,深受學生歡迎和社會敬重,即一顆真誠心,相信學生;一顆平等心,尊重學生;一顆責任心,嚴格要求學生;一顆愛心,放大學生優點引導健康發展;一顆細心,鼓勵學生與老師、家長多對話,少對抗;一顆堅持心,自己堅持讀書,站高看遠,引領學生不斷向前邁進,這些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基於汪老師的出色教學,他親手培養了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學。

或許太過現實的社會,已經逐漸消磨了部分教師原本該有的信念和堅持。但是,還是有像汪金權這樣平凡普通的老師,用愛和善良傳承着中華民族教師的崇高品德。瞭解了汪金權老師的事蹟,反觀自己真的汗顏。汪老師能用自己的青春堅持了22年,繼而堅持一輩子,用一生來教書育人,可我才工作了幾年就有了疲倦和悔意,真是愧對“教師”二字。仔細想想,任何事情只要自己認定了,就會有動力去執行。而我就是缺少了一份堅持,沒有用行動去實現自我的想法。

雖然我們不在大山深處,但同樣是教師,同樣可以“言教身教”,“甘於奉獻”,積小善爲大愛,用充滿愛心的教育鑄就高尚的師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