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賞析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

無名氏《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賞析

無名氏①

年年社日停針線②,怎忍見,雙飛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

春衫着破誰針線③?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註釋】

①無名氏:原作“黃公紹”,唐圭璋《箋註·自序》:“無名氏《青玉案》一首誤作黃公紹。詞後注云黃公紹《在軒詞》不載此首,秦刻本《陽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編》等書引此首均不注撰人。唯《詞林萬選》《歷代詩餘》作黃詞。”

②社日停針線:唐宋時婦女在社日不動針線。張籍《吳楚歌詞》:“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

③誰針線:誰來縫補或縫製。

  【譯文】

每年到了春社那一天,婦女們都停了針線活,外出遊樂;遇到這種日子,我怎忍見雙雙對對的燕子飛來?今天江城正好已是春天的一半,可我依然隻身在亂山的深處和寂寞的溪橋邊。

春衫都已穿破了,又有誰來替我縫補?衣襟上都沾滿了我點點行行的淚痕。夕陽西下時,我解下馬鞍在長滿芳草的岸邊休息,這兒的鮮花沒有人採來戴,我消愁自飲,沒有人來爲我勸酒,喝醉了也沒有人來理會我。

  【賞析】

詞寫遊子的`春愁。

“簫鼓追隨春社近”(陸游《遊西山村》),當時江南農村的春社是很熱鬧的,祭社(祭土地神)祈豐、迎神賽會,男男女女都結伴出門觀看盛況;因此,按風俗那一天婦女們也都放下手中的針線活計不做了,稱之爲“忌作”。“每逢佳節倍思親”,碰到這樣的日子,對於長年羈旅在外的作者來說,自然會更苦苦地思念家中的妻室了。

詞起頭用張籍詩而改“今朝”爲“年年”,正爲表明自己漂泊在外歲月已久,家中妻子社日獨處也不止一次了。本來是夫妻可攜手同遊的日子,如今且不說見到人家夫妻團聚會引起感觸,即使是春社前後剛飛來的燕子,因爲成雙成對,所以也不忍見。“今口”句以下,點明遊子的處境,也是交待不忍見雙燕的原因。春社正是春分前後,所以說“春已半”。“江城”,是遊子客居之地;“亂山”、“溪橋”,爲其行路所經,突出環境的荒僻、冷落。“一身”與“寂寞”關合,“已”與“猶”相應,藉此強調羈旅之辛苦與孤單。

換頭“春衫着破誰針線”句,句意承上片末尾,字面上“針線”二字卻有意與上片起頭重複,使前後的聯繫更其緊密;只是“針線”在這裏作動詞用。“着破”二字,見在外爲時之久和旅途奔波之勞。衣上沾滿淚痕,是辛酸淚,也是相思淚。最後“落日”點明時間,此正增愁之際。“解鞍”,補明人在旅途。“芳草岸”與前“溪橋畔”相呼應,而古詩“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之意象暗含其中。結尾三句,說有好景而無人同賞,欲消愁而無人勸酒,醉倒時也無人扶持,連用“無人”排比,跌宕多姿,充分發揮了詞體裁形式的特長。故先着評此詞以爲末三句“與晁補之《憶少年》起句:‘無窮官柳,無情畫舸,無根行客’,同一警絕。唐以後特地有詞,正以有如許妙語,詩家收拾不盡耳。”(《詞潔》)也正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