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面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精選10篇)

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接下來應屆畢業生考試網小編爲大家編輯整理教師資格面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資格面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精選10篇)

教師資格面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代析,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

3、深刻體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這一賞析詩詞的基本方法。

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

情感目標

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難點

1、引導在瞭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們來齊背一遍。

赤壁的驚濤駭浪引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他懷念古人,但是與雄姿英發、年輕有爲的周瑜相比,華髮早生、壯志難酬的東坡自然會生髮無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詞人,一生致力於抗金,收復中原,但不被統治者重用的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會借古人抒發何種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常言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誦讀”也是賞析詩詞常用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二、教學過程

(一)、誦讀感知,體味風格:

1、學生齊聲讀一遍。

2、根據學讀的情況發現問題當時進行糾正。可能存在的錯誤:

封/狼居胥,誤讀爲“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動詞,封山,是在山上築土爲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

3、教師範讀一遍。

(二)課文研讀

學生再讀一遍,體味豪放風格並思考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什麼。(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爲什麼要用這麼多的典故呢?

我們來看標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北固亭懷古”纔是題目,大家知道,詞往往用它開頭的第一句話作題目,單獨命題的很少,如這一課中的《聲聲慢》《揚州慢》《雨霖鈴》等,而只要單獨命題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確了。看題目《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在什麼地點做些什麼?京口北固亭,懷古

2、學生再默讀一遍。結合課後註釋,看作者都懷想了哪些古(典故)?

爲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尋找典故,我並沒有籠統地提問“詞中引用了哪幾個典故”,而是把它細化成以下幾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①有幾個典故?

②在文中分別是哪一句話?

③它們分別與誰有關?

④請分別用一句簡練而完整的話來概括這些典故!

3、老師再做總結。本詞中共用了五個典故,它們分別是:

明確:①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孫權擊敗曹操,建太平偉業)

②寄奴曾住(劉裕)(劉裕北伐收中原,氣勢如虎)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劉義隆北伐,因草率而敗北)

④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拓拔燾擊敗宋文帝)

⑤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廉頗雖老仍不忘國)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觀點立場及文章主旨。

在對辛棄疾這個人進行評價的時候,都說辛棄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響了我們的閱讀與理解,其實啊,他把歷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藉以表現自己的願望或感情的。在這首詞中他用了這麼多的典故,分別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與立場呢?

典故一:孫權。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此句是懷念孫權的。

1、孫權做了什麼事值得作者懷念他

2、“舞榭歌臺”指什麼?

3、“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何種句式?

4、表現什麼情感與立場?

生:因爲孫權以一個帝王的身份打敗了來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確保國土不受侵犯。“舞榭歌臺”體現的是東吳歌舞生平的氣象。又從“無覓英雄孫仲謀處”句可見作者認爲如今已沒有孫權這樣能保證讓國家太平的國君了。表達了對孫權的讚歎,表現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願望。隱含他對當時統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滿,(板書:讚歎惋惜。抗金,收復中原。)

典故二:劉裕。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句是懷念劉裕的,這個典故所表現的作者的感情與上一個是否一樣?

1、劉裕有何表現?

2、試比較劉裕與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現!

3、作者對劉裕的感情如何?

4、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作爲一個帝王,劉裕爲了恢復中原,率兵北伐,氣勢好像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同樣是一國之君,可我們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達了作者對劉裕的讚歎和對統治者的惋惜。體現了他主張北伐的觀點。

(讚歎與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劉義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1、劉義隆是個怎樣的人?

2、北伐結果如何?

3、作者對劉義隆北伐持何態度?

4、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劉義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贏得倉皇北顧。作者主張打有準備的仗,反對草率北伐。他借古諷今,其實在勸說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書:批草率出兵 批評)。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實際描寫了兩種場面,想一想這兩種場面一樣嗎?

1、“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描寫的是什麼時候的什麼場面?

2、“烽火揚州路”指什麼?

3、二者對比表現了作者什麼情感?

師:“烽火揚州路”寫四十三年前,揚州一帶抵抗金兵,戰火紛飛,肯定是慘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是寫現在淪陷區人民安於異族統治,忘了國恥,忘了收復中原。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體現了他對國運的擔憂之情。

(板書: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擔憂)

典故五: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廉頗的處境如何?

2、作者的`處境與廉頗完全一樣嗎?

3、 “憑誰問,---?”的“憑” 如何理解?這是一個什麼句式?

4、這表現了作者什麼心情?(悲憤)

師:“憑”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個反問句。意思是沒有人來問。

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爲國效力,可他忠不爲用,報國無門。當年廉頗雖終不被重用,但尚有趙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沒有起用的意思了。表達了作者的悲憤之情,用它來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三、總結:

分析到這裏,就已經知道了一生致力於抗金收復中原,但終不被重用理想無法實現的辛棄疾在詞作中用了這麼多的典故,是用來“傷今”的。同時,他也用古人形象聲明瞭自己的政治立場和觀點。

至此,分析完了這首詞,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即辛詞是如何運用典故來表達他的理想願望及主旨的。下面讓學生齊背一遍,來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邁,蒼涼與悲壯!

四、作業佈置

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

蘇軾和辛棄疾在詞史上並稱爲:“蘇辛豪放詞派”。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習,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

討論後明確:相同點:結構上均爲“地點+懷古”(赤壁+懷古;京口北固亭+懷古);意境上均爲雄渾壯闊;主旨均爲託古喻今,借古人酒懷澆心中塊壘,還自我之情愫。

不同點:蘇詞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風格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中抒情多與典故結合,風格顯得含蓄蘊藉,激憤沉鬱。

五、板書

教師資格面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辛棄疾的經歷。

2、能力目標:能夠分析懷古詩,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詞。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能夠分析懷古詩,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中國自古以來文武分途,上馬能領兵,下馬能賦詩的文武兼備之才並不多見。宋朝初期,宋太祖優容文人,立誓碑不殺文人,故有宋一代,文學大昌。然文盛武衰,故文武兼備者猶稀。稼軒以文爲詞,開創一代之風;上馬擒賊,勇居三軍之首。不僅爲有宋一代之麟鳳,在整個中國歷史中也光掩衆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範讀,感受作品風格

1、師範讀(配樂朗誦);

2、學生集體朗讀;

3、抽取一兩個學生代表來朗讀。

三、自讀,找出詞中所懷之人,所懷之事。

師:同學們,《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是一首什麼詩?

生:懷古詩

師:必修三我們在講《詠懷古蹟》時給大家歸納了懷古詩的三種類型,還記得嗎?

生:懷人傷己、懷古傷今、理性反思

師:不錯,請同學們看ppt,我們不難發現,不管屬於哪一種類型,都需要找出人物和事件。現在請同學們結合課下的註釋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找出來。

ppt展示:

1、懷人傷己(同病相憐型或對比失落型)

所懷之人的經歷(事蹟)和自己作對比

2、懷古傷今(古勝今衰或物是人非)

所懷之事和現在作對比

所懷之地和現在作對比

3、理性反思(歷史教訓啓迪後人)

所懷之事給自己和後人的啓發

師:首先老師給大家示範一下。比如第一句: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一句話寫了誰?

生:孫權。

師:寫了孫權的什麼事情?大家可以結合歷史和對孫權的瞭解來談。

生:孫權擊敗曹操。

師:舞榭歌臺,這個時候可以演出歌舞,說明當時是比較太平的,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風流指的是英雄業績,最終都敵不過時間,會被歷史沖淡。所以寫孫權主要是寫他擊敗曹操,建太平偉業。接下來請同學們分析後面的人物和事件,大家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5分鐘後)

生1: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幾句寫的人物是劉裕,根據課下注釋,劉裕雖然住在一般的巷陌和斜陽下的草樹裏,但是卻北伐成功,建立了劉宋政權,是個英雄。

師:分析得非常好,大家給他掌聲。還有沒有同學起來分析?

生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寫的是宋文帝,作戰不做充分的準備,因而戰敗了,倉皇而逃。

師:很好。請問草草和贏得是什麼意思?

生2、草率;落得。導學案上面有。

師:看來真的是有備無患啊,希望大家也能夠向他學習,做好預習工作。

生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說的是拓跋燾打敗宋文帝,建立了佛狸祠,人們在那裏迎神賽社。忘記了過去。

師:對,其實佛狸祠是戰敗的象徵,對於南宋百姓來說其實更是一種恥辱,可是人們都忘卻了歷史,辛棄疾對此表示擔憂。

生4: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說的是廉頗,廉頗一飯鬥米,肉十斤,還能夠上戰場殺敵,表示還可以被重用,表達了作者也希望自己能被重用。

師:是的,他依然老當益壯,不忘報國。

師:現在我們把人物和事件找出來了,請同學們把剛纔的信息和自己或者是現在的情況作對比。請問大家對辛棄疾和南宋王朝瞭解嗎?

生:不瞭解。

師:好,那就由老師給你們介紹一下。辛棄疾出生在金人統治下的濟南,宋高宗時期,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下侵宋,辛棄疾加入農名起義軍耿京的隊伍。後代表耿京與南宋王朝聯繫,在軍事上配合行動,共同抗金。後耿京被叛徒張國安殺害,辛棄疾直驅金人軍營,捉住張國安,後投奔南宋政權,南歸後一直主張抗戰,爲孝宗獻上《美芹十論》,闡明自己的抗戰主張和具體措施,但南宋政權一直被主和派把持,辛棄疾在二十年仕途中不斷受到打擊排擠,不委予重任,晚年被彈劾削職,退隱官場,含憤而逝。

生:信息太多了,記不住。

師:那就把信息概括一下:辛棄疾長於北方,少經戰亂,有燕趙之氣;曾單騎闖敵營,擒叛徒,有班超之風;曾獻《美芹十論》,有恢復之志;也曾求田問舍,有歸隱之心;綜其一生,詞壇飛將,四字足以。而南宋王朝力主求和,風雨飄搖中存在。

四、品讀,說出所懷之人,所懷之事的用意。

師:請同學們再次閱讀這首詞,想想作者爲什麼要寫這些人,這些事?和自己或者現在的南宋王朝對比一下。

生:作者渴望像孫權、劉裕那樣建功立業,也希望南宋皇帝能夠北伐,但是作戰不能草率,否則就會像劉義隆那樣倉皇而逃。寫佛狸祠希望百姓不要忘記恥辱,寫廉頗是希望自己也能夠得到一個上戰場的機會。

師:說得很全面,很準確。大家都懂了嗎?

生:明白。

師:那現在請同學們來說一下這首詞的主旨。

生:壯志難酬、渴望北伐

師:關鍵詞抓住了。登上北固亭,面對大好河山,想到祖國北方淪陷敵人之手,於是懷古傷今,懷人傷己,表達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願望,主張抗敵要準備周全,切勿草率,表現對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偏安一隅,不圖恢復,不善用人的憤懣之情。

五、賞讀,談談本首詞最大的特點

師:請同學們談談這首詞最大的特點

生:用典

師:對。用典就是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用典的'作用是什麼?我們在講李商隱詩兩首講過的。

生:1、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主張;

2、增加詩詞的可讀性,豐富詩詞內容

3、使其文辭典雅,增強文采

六、談談你對辛棄疾的認識

作品展示:稼軒是一個用血與淚在抒寫自己情感的英雄。“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永不屈服,力主抗金的形象被定格在我的腦海裏;耿京死後,渡江南來,可是南宋統治者力主求和,打擊排擠他,他於是自嘲道: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原來自己的姓氏和他的境遇是這般的契合。到了晚年,他寫下豪邁悲壯的《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聲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喊出了自己老而彌堅、報國無門的憤懣,喊出了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辛棄疾是孱弱的南宋王朝的一根脊樑!

七、拓展閱讀,作品推薦

1、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

2、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3、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4、南鄉子(何處望神州)

5、《美芹十論》

課後反思:

這堂課的課堂容量很大,由於辛棄疾的詞比較難,而又要在一節課內完成,所以我選擇的方式是以教師講解爲主。出現的問題是每個環節都比較趕時間,還有就是叫同學們寫一段關於辛棄疾的話,這個時間不夠用。應該給學生留幾分種去朗讀,去消化。

教師資格面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進一步瞭解豪放派詞的特點,體會辛棄疾與蘇軾豪放詞風的異同。

過程與方法:

注意誦讀,從自由讀到範讀,再齊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讀”課文,從讀中感受作者激憤沉鬱的豪放詞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願望及願望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的憤概。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學(複習《念奴嬌·赤壁懷古》)

1、檢查背誦

2、指名學生回答:作者在詞中描寫赤壁景象,有什麼特點?有什麼作用?

赤壁之景,顯得雄偉驚駭,既烘托了當年古戰場戰鬥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

3、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重點講析

1、學生自學課文,完成

(1)學生查找資料,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2)藉助註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3)學生自讀課文

(4)聽錄音,注意範讀的語氣和感情

(5)齊讀課文,感受文章

2、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上闋:歌頌迨慕英雄及其功勳業績,感嘆“時無英雄”。

下闋:借劉義隆,廉頗的故事,抒發對南宋王朝的憤懣,以及自己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願望和希望不能實現的苦悶。

三、設疑討論

1、要求學生找出詞中的典故,並分析其作用

(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懷念英雄,表現收復失地的決心

(2)人道寄奴曾住: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3)烽火揚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對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諷今,批評草率出兵

(5)憑誰問,廉頗老矣:自我感慨,不忘爲國效力

(這些典故的使用使詩文情思雋永,含蓄深刻)

2、引導學生找出詞中的對比,並體會其作用

(1)英雄業績與可悲現實對比:針對南宋的萎靡不振。

(2)劉裕“氣吞萬里如虎”與劉義隆“贏得倉皇北顧對比: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對比:抒發憂國傷時的感慨:

(這些對比使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強烈,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四、典題拓展(可作爲課下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

《念奴·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感情,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

(此題設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首詞內容的異同,還要領會蘇辛這兩位豪放派代表詞人風格上的異同)

1、相同點:結構上均爲“地點+懷古”

意境上均爲雄渾壯闊

主旨上均爲以古喻今

2、不同點:(1)《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傑”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爲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2)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深度不同。蘇軾詞作縱橫決蕩,議論能上以形而上的層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略見解,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

(3)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事多,層層轉折,顯得隱晦。

教師資格面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吟誦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體會辛詞用典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是否都看過《射鵰英雄傳》?其中有兩位男主人公——郭靖、楊康。他們的名字由何而來呢?是爲了牢記北宋的“靖康之變”,記住力抗金兵。而到了南宋呢,金的侵略更是肆無忌憚,而統治者卻採取了躲避苟安的態度,導致南宋偏安一隅的狀態,宋代林升的《題臨安邸》就這樣寫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我們今天所要學的就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懷古傷今詩《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羣衆2000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爲首的農民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裏,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幹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率50騎兵,直閉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好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義軍已經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後,他繼續堅持主戰,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爲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着遊宴玩樂歌舞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渡江之後,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後來才被派往江陰作籤判,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辛棄疾被迫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辛棄疾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喜泰三年(1203),辛棄疾64歲退居江西鄉!司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伉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並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爲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於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爲北伐作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一夥採納,並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後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爲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三、講讀課文。

(1)、閱讀上片。讓同學分出層次,教師講析。

分兩層。“千古江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是第一層,寫向四周遠眺大好河山,緬懷曾經在京口建都的孫權。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並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家園。辛棄疾以"英雄"一詞讚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嚮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舞謝歌臺”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業的流風餘韻,也已經沒有了。這兩句表達了對前人事業後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

“斜陽草樹……氣吞萬里如虎”是第二層,寫俯瞰京口街市,緬懷曾經在那裏居住的劉裕。劉裕出身貧寒,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想當年”三句頌揚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後燕,後滅陝西的後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辛棄疾遠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裏,明白指出出兵北伐,應取道山東——因爲山東之民勁勇,敵守備簡略。“不得山東,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在當時韓佳胄急於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嚮往他的英雄業績,還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採用的意思。

朗讀上片。總結:這一段借孫權和劉裕兩個歷史上英雄人物事蹟隱約諷刺南宋政權的無能,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熱情。

(2)、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第一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塗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前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漠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漠陳說,使人有封狼居前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麼?

明確:借鑑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第二層。“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瀰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後來渡淮南歸,原想憑藉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聯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狸洞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佛狸調”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擊王玄漠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詞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討論:作者寫佛狸祠一幕景象,表達什麼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於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寶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最後三句是第三層。抒發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頗是戰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後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能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趙玉以爲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討論:以廉頗事做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明確。以廉頗自比,表示雖老卻不忘爲國效力,收復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極好當道,多用少年輕進之士,又有誰會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憤溢於言表。

總結下片。用劉帝、佛狸祠、廉頗的典故,繼續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並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

3、這首詞的寫作特點是運用典故,有人說辛棄疾的詞有“掉書袋”的毛病。你認爲如何?這首詞用典多不能說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頗一事之外,都是有關鎮江的史實,眼前風光,是“京口懷古”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和一般辭章家用典故不同;況且他用這些典故,都和這詞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繫。就藝術手法論,環繞作品的思想內容而使用許多典故,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

4、總結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這首詞借“懷古”讚揚孫權、劉裕的抗敵業績,批評南宋當政者倉碎北伐的冒險行動,表達自己的積極抗金,恢復中原統一國家的熱切願望。運用典故,十分恰當,是它的一大藝術特色。

教師資格面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5

教學目標

1、通過文本研習,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和表達上的作用;

2、進行誦讀,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願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

重點難點

1、探討用典的意義;

2、在誦讀中體會詞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對聯導入,激發興趣

先請同學說說課題的意思:永遇樂:詞牌;京口北固亭:登臨地點;懷古:詞的內容。

同學們,如果我們有機會到濟南大明湖,別忘了參觀那裏的辛棄疾紀念祠,到江西上饒也記得到陽原山麓,拜謁一下那裏的辛棄疾墓。不論是紀念祠還是在墓前,都會看到一副有名的對聯,現在請大家看一看這副對聯,它是郭沫若題寫的,齊讀一下:

有沒有同學能夠說出這副對聯的大概意思?黍:shǔ

上聯說辛棄疾詞風豪放。“鐵板銅琶”一詞,本是前人評價蘇東坡詞風的話,而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爲一大宗派的是辛棄疾。下聯的內涵主要是說辛的悲黍離之悲、他的愛國情懷、愛國抱負。

板書:詞風豪放愛國情懷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辛棄疾的這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看看本文是如何體現對聯所呈現的這兩點的。

二、瞭解作者與背景。

爲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這首詞,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請同學讀一讀:

三、齊讀課文、正音正句。

注意:讀準確文中詞語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詞風及其愛國情懷。

教師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讀。

四、研習課文,品味用典。

(一)研習上片:

1.師讀上片,指名同學用自己的話說說上闋四句話的意思。然後提問:

2.說說這兩個人的共同點?

明確:孫權、劉裕。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吳國的首都,並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國家。辛棄疾懷古,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孫權。“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從孫權到辛棄疾已有千年,當年孫權的風流餘韻已蕩然無存。江山本應代有英雄出,但是現在卻沒有孫權這樣的英雄了。

“斜陽草樹……曾住”劉裕生於尋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並不妨礙他建功立業,一句“想當年”,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軍隊,馳騁中原,何等豪邁氣概。作者藉此隱約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心情。

共同點———他們都是能夠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業績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現作者對孫權和劉裕充滿情感的詞語、句子,並說說作者對他們充滿什麼感情?

———“覓”、“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詞語、句子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與嚮往。解釋:風流:才略建樹、英雄遺風。

4.兩位同樣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麼樣呢?請同學們想想用這二個人的典故,還蘊含了什麼意思?

———諷刺宋室昏聵。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萬中原百姓“遺民淚落胡塵裏,遙望南師又一年”的痛苦現實於不顧,依舊飲酒作樂,天天歌舞,夜夜笙歌:當時一個叫林升的詩人寫了一首《題臨安邸》諷刺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經國破家亡了,他們竟不思復國還鄉,仍沉迷於聲色犬馬,醉心於燈紅酒綠,早已忘記了國恨家仇,哪裏能與建功立業的孫權、劉裕相比!)

5.學生齊讀上片(指導背誦,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習下片:

1.分析研究用劉義隆典。

①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說說這個典故。解釋:北顧:回頭北望(追兵),敗北。

②爲什麼會想到劉義隆這個典故?(結合韓草率冒進的背景理解)

——借古諷今,告誡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體現自己正確的抗金作戰思想。

2.分析研討用佛狸祠典。

①寫的是什麼?解釋:可堪:那堪、怎堪。

追憶往事,回顧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當時是什麼心情?

大家都已經不記得當年的恥辱了,就連四十三年前的.悲慘景象也已經忘卻了。百姓們不知道當年的歷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於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國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老百姓就可能安於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憤懣。

3.分析研討用廉頗典。

朝廷無能,百姓鬆懈,自己一腔熱血卻又連遭貶謫,此時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誰?

有人說最後一段洋溢的是滿腔豪情,也有人說是悲情怨語,說說你的理解。

詞人以廉頗自比,既有渴求他人來問,洋溢着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沒人來問,空有滿腔愛國豪情,卻連遭貶斥,壯志難酬的悲憤。

他是一位愛國者,但是,報國無門;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卻無用武之地!同學們能夠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憤嗎?!他的悲憤其實是那個時代的悲憤,前有精忠報國之岳飛被以“莫須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恥,猶未雪”的千古遺恨,後有愛國詞人陸游臨終還留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遺言,可嘆我們這位愛國詞人辛棄疾在寫作本詞的兩年後,臨終前連呼兩聲“殺賊”才含憤死去,!

4.齊讀下片,嘗試背誦(抓住“元、四、可、憑”四字背誦。)

(三)指導誦讀。

要求讀出情、讀出韻:

①本詞上下闕各四韻,依次是處、去、住、虎、顧、路、鼓、否八字,朗讀時韻腳讀得響一點,停頓長一點。

②朗讀時要在豪壯的基調下,讀出“千古江山,英雄無覓”的悲涼;讀出“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壯;讀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憤!

(四)小結全詞:

這首詞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對孫權、劉裕的讚揚,就是對南宋統治者的指責,慨嘆英雄難覓;對劉義隆的諷刺,就是對韓佗胄草率冒進的警告;對佛狸祠下的感嘆,就是對統治者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最後以廉頗自比,則是一個報國無門者、一個大英雄泣血的內心獨白!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更是一首傷今之作!

板書:借古諷今、懷古傷今

(五)問題研討:

1.明確用典:

所謂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來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統稱“用典”。

2.這首詞用典多不能說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頗一事之外,都是有關鎮江的史實,是“京口懷古”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況且這些典故,都和這首詞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繫。加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諷今、抒發情懷、言簡意賅、以一當十,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

五、拓展閱讀:

看一首同時期的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課堂練習:

《南鄉子》與《永遇樂》一詞有何異同?

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嘆雄壯,意境高遠。它與本課《永遇樂》相比,一風格明快,一沉鬱頓挫,同是懷古傷今,都不失爲千古絕唱。

有沒有運用典故?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的《登高》

“生子當如孫仲謀”是《三國志》裏曹操的話。

詞意:

站在北固亭樓上,向北方金兵佔領區一望,一片風光依舊,可是河山已有異樣之感,究竟中原在哪裏呢?自古以來,不知道經歷過多少朝代興亡的事變,都像無窮無盡的長江一樣滾滾地流過去了。

孫權年輕時就統帥了萬人大軍,守住了東南地區,不斷地和敵人作戰。天下英雄能爲他敵手的,只有曹操和劉備。後代子孫就應該把孫仲謀作爲榜樣!

註釋:

①千古興亡:指漫長的歷史上歷代王朝的盛衰興亡。

②年少:指孫權,他繼承父兄遺業佔有東吳時才十九歲。兜鍪(mōu謀):頭盔。這裏指孫權統率下的強大軍隊。

③天下英雄:指三國時的劉備和曹操。《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劉備)與操耳。”

④生子句:《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注引《吳歷》:曹兵伐吳,孫權率軍抵抗。曹操見東吳舟船、器仗、軍伍整肅,乃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劉琮)若豚犬耳。”仲謀:孫權的字。

簡析:

這是一首懷古詩。作者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諷刺南宋統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無能。全詞飽含着愛國、衛國的強烈感情。

①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極目遠眺,我們的中原故土在哪裏呢?哪裏能夠看到,映入眼簾的只有北固樓周遭一片美好的風光了!

②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世人們可知道,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多少朝代的興亡更替?

③不盡長江滾滾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

④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三國時代的孫權年紀輕輕就統率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隅,奮發自強,戰鬥不息,何等英雄氣概!

⑤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若問天下英雄誰配稱他的敵手呢?答曰:“曹劉”,說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劉備才堪與孫權爭勝。

⑥生子當如孫仲謀:本是曹操的語言,現在由辛棄疾口中說出,卻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的呼聲。

六、總結、師生同背全文。

同學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辛棄疾藉助於這首《京口北固亭懷古》,一吐胸中塊壘,以其豪放的詞風,抒寫了他的愛國情懷,可謂“句句有金石之聲”,沉鬱頓挫,憂思悲壯!下面我提議:同學們全體起立,讓我們一起背誦全文,把我們的愛國熱情熔鑄到詞的背誦中,放開胸襟,讀出豪放之氣,讀出愛國激情!

(下課,再見!)

教師資格面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6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作品,瞭解時代背景;掌握豪放詞的特點;

2.掌握重點字詞句,翻譯全詞。

3.誦讀全詞並背誦

【學習重點】

1、通過反覆誦讀,理解作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2、掌握詠史懷古詞的特點

【學習難點】

1、理解詞中所用典故的含義

2、鑑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課文創作背景】

此詞是辛棄疾登臨鎮江北固亭所作,時爲南宋開禧元年秋,當時韓侂冑(tuō zhòu)把持朝政,企圖通過北伐中原來提高自己的聲譽,於嘉泰三年起用閒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棄疾,任命他爲紹興知府,浙東安任使,次年調任鎮江知府。韓侂冑的抗金主張符合辛棄疾復國的一貫志願。可是韓侂冑一夥政治腐敗奢靡淫樂,只不過是想借“伐金”來作爲政治賭博的籌碼。因此對獨攬朝政的韓侂冑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爲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辛棄疾對這種局面憂心忡忡,在登臨北固亭時,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篇千古傳誦的傑作。覽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來。

【預習案】

一、基礎知識梳理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孫仲謀( )舞榭( )巷陌( )金戈( )

元嘉( )狼居胥( )倉皇( )可堪( )

佛狸祠( )拓跋燾( )張浚( )王玄謨( )

2.解釋下列詞語,掌握其在詞中的意思

無覓:氣吞:

風流:尋常:

草草:贏得:

北顧:可堪:

憑誰問: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和譯文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②。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當年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⑥,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鴉社鼓⑧!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⑨

[註釋]

①、京口:江蘇鎮江市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

②、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

④、“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晉軍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於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南歸,到寫該詞時正好爲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狸。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裏,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並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

⑧、神鴉:指在廟裏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到了南宋時期,當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當作一位神祗來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過去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

⑨、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爲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通假字,假字爲:屎)矣”趙王以爲老,遂不用。

譯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如今)夕陽照着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當年)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象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於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佔區裏後魏皇帝佛狸的廟前,香菸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誰還來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課堂教學實錄

那天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讓研究辛棄疾詞與其他人的詞比最大特點是什麼,爲什麼有這個特點。不料半路斜伸一個意外的見解,像斜逸枝頭一朵未開的花。

生:特點是歷史人物多,歷史典故多。

師:各個典故用意是什麼?

生:上片。孫權當年建京口,並一度定都於此。南朝宋武帝劉裕則生在鎮江。孫權能稱雄一方,劉裕則曾經北伐收復洛陽、長安。這些都更激勵辛棄疾的北伐大志。

生:下片。1、宋文帝元嘉年間“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慘敗。承上片北伐雄圖,委婉勸阻當時執政的韓侂冑急於事功,主張立即出兵。2、淪陷區的人民安於異族統治,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長江邊的瓜步山上建的行宮祭祀。3、用廉頗思趙一事表達了作者的忠心但憂慮被小人排擠。

師:典故多這一特點有沒有影響詞的質量?能說點理由嗎?

生:有,費了我二十分鐘時間纔看懂——費時間。

生:沒有,我從中長了好幾個常識。文章要有內容,它有;要有距離感、吸引力,它也有;而且,覺得很恰當,很順。

師:好,果然有見地。送一句前人評點給你:“稼軒驅使《莊》《騷》、經、史,無一點斧鑿痕,筆力甚峭。”(《四庫全書提要·稼軒詞提要》)

師:從這個用典的特點看,有人說辛棄疾喜歡“掉書袋”,你怎麼看?

生:很有學問——用的很恰當,比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的老、忠、被人排擠,與辛棄疾多符合?

生:有才能——從典故中借鑑經驗,得出正確意見,比如“元嘉草草”。

生:是個苦悶的人。——我查過一個資料,從《宋史·辛棄疾傳》辛棄疾南來以後,任職的空間變化即可以看到他的命運:江陵、江西、湖南,奏請創建軍隊,“軍成,雄鎮一方,爲江上諸軍之冠”,則再調江西,又調福建,“又欲造萬鎧,招強壯,補軍額,嚴訓練。事未行,臺臣王藺劾其‘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閔王殿’,遂丐祠歸。”辛棄疾看出朝廷的形勢,乾脆隱居江西鉛山二十年。這次66歲又被韓侂冑任爲鎮江知府,準備北伐。這二十年,則是讀書種地寫詞的二十年,這些典故應當是在這個時段裏積累起來的。而這是被迫的無奈的。

(這一點出乎意料,本來要學生體會用典故這一特徵,然後再拓展一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來鞏固。當時有點慌亂,但感覺這個旁逸斜出的枝條是“溼漉漉的黑色枝條”帶了一朵將開未開、尚未十分燦爛的花朵。一語點燃了自己的閱讀積累,有點緊張,但感覺應該再多一縷陽光,讓花開足。)

師(拍桌子爲他叫好):好,讀書讀出新意,也讀出深意來了!能說說你的這些見地是不是也是“被迫的無奈的”讀書讀出來的?

生含羞微笑,不答。

師:這位同志果然高見,一句話讓我想到前幾天備課查辛棄疾作品時的一點感觸,聊作補充,看有沒有道理。先看一首同時期的詞: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看這首《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有什麼典故,典故有什麼特點?

生:“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的《登高》!

生:“生子當如孫仲謀”是《三國演義》裏曹操的話!

師:那時候有《三國演義》嗎?是《三國志》(裴松之的注)吧?好!再研究一下這兩句典故的位置、字數、韻腳,有什麼講究?

生(齊答):位置一樣,字數一樣,韻一致。

師:厲害,都用上排比啦!從這些典故當中,你讀出了什麼?

生:得意,巧妙用別人的話,很得意吧。

生(剛纔作長髮言的):應該也是無奈吧。還是剛纔的道理。

師:很欣賞這位同志的堅持主見。我再做點補充。首先,此處借用,嚴格遵從上闋寫景敘事、下闋抒情言志的習慣,以無休無止的滾滾長江眼前之景,象徵悠悠不絕的人世興亡。既寫眼前景暗示興亡之感。其次,又完整(前一句爲押韻而改動一個字)引用詩句,情景畢見而情趣盎然,真是妙絕。再次,都放到結尾處,我想這大概不是完全無意而爲。妙絕!字數一樣,韻又一致,位置又一樣,並排放置,一寫景一議論,像一把椅子有了對稱的雕刻精美的兩隻扶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用典到此境界,妙絕!

這讓人想到曹操的《短歌行》中引用詩經原文不着痕跡令人讚歎一樣,而此處更多巧妙與趣味。讀到此處,可以想見稼軒呷一口酒、望一眼窗外田園青山的得意神態。

這是無緣補天成頑石,愁到極處辭更工。更讓人體味到“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之後的“閒愁”,此時愈自得愈從容,便是愈苦悶愈無奈。

——唉,這樣得意的用典,原來卻是稼軒那一肚子的苦悶!

(學生鼓掌,自己也奇怪這樣處理。我看見剛纔那位同學眼中閃光,我得意地看見一朵花正豔!)

現在回憶記錄這個過程,有個感覺:課堂不該只是一場戲,而更應該是一棵樹,斜枝是它的一部分;順其自然,再添一縷陽光,讓斜逸枝頭着一朵花。

教師資格面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7

教學目的:

1、領略蘇軾豪放雄邁的詞風,初步瞭解豪放派詞的特點。

2、能夠感詞人所感,讓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鑑賞古典詩歌的方法,培養對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學方法:

1、通過誦讀法、品讀法、推敲法、比較法等方法,引導學生品味深厚獨特的藝術魅力。

2、預設情境法,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驗意境美的魅力。

教學時數:

1課時

課前準備:

一、查資料,瞭解作者及與作背景,並製成卡片

二、藉助註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三、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創設情境。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 /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 青山依舊在 / 幾度夕陽紅 / 白髮漁樵江楮上 / 慣看秋月春風 / 一壺濁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談中”

聽完歌曲,品讀蘇詞。

二、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完成:

(1)拿出預習卡片,熟悉作者及創作背景;

(2)自由朗讀,揣摩作者的`情感。

2、運用多媒體播放影片範讀

3、學生齊讀

4、小組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1)說說你對這首詞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詞句

5、教師小結

這首詞是蘇軾遊赤壁古戰場,因眼前之景,憶往昔之事,感自身處境,抒自己情懷。

三、賞析上闋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上闋,討論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字詞描寫了赤壁怎樣的景色?用了什麼修辭?從幾個角度?基調怎樣?營造了怎樣的詩歌意境?

2、請學生試着用盡可能優美的語句把寫景部分的語句再現出來,體會詩歌的意境

滾滾東流的長江洶涌奔騰,陡峭的山崖高插雲霄,洶涌的駭浪搏擊着江岸,滾滾的江流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

3、面對壯美的赤壁景觀,很自然地會想到曾經活動在這裏的英雄,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經在此的英雄。

過五關斬六將的關雲長,一聲斷喝長阪坡上的猛張飛,方天畫戟無人能敵的俊呂布,運籌帷幄,世所難當的諸葛亮。

(1)學生自由朗讀下闋,思考問題,完成下表,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周瑜的?基調怎樣?作者自身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基調怎樣?(2)學生思考:對周瑜的追述是表現的是一種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種現實,感情基調的矛盾實際反映的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

“人生如夢”,人生是短暫的,虛幻的,又何必執着?

灑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萬古愁懷隨江而去,感慨和動作中表現出一種超脫與曠達。

教師:

4、總結全文

內容:感懷、寫景、詠史、抒情

基調:昂揚、感奮、豪邁、蒼涼

全詞寫景、懷古、抒懷,三者完美結合,渾然一體。

四、拓展延伸,比較提高(可作爲課下作業)

1、閱讀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風格差異

(1)投影顯示《雨霖鈴》

(2)教師用俞文豹《吹劍錄》中的文字總結:

婉約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揚柳岸,曉風殘月”;

豪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2、有人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中含有消極成分,試結合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談談自己的看法。聯繫現實生活實際,說說當代青年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

(這是個拓展性話題,不在於形成統一的結論,而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教師資格面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8

教學目標:

1、抓住典故,感受詞人對率軍北伐建功立業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讚歎之情。

2、知人論世,走進辛棄疾的內心,體悟他英雄報國無門的悲壯之感。

教學方法:

知人論世,涵泳品味。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由題入課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現在的什麼地方?鎮江,沿長江。對面是揚州的瓜洲,有句詩是京口瓜洲一水間。一水,就是長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臨長江。2006年,我在鎮江參加教師培訓,在遠處看到了北固山與北固亭,輪廓一如教材插圖。

(生看插圖,描述插圖)山巔有亭翼然,草木鬱乎蒼蒼,半空沙鷗翔集,江中百舸爭流。有機會同學們可以去看一看。

懷古,對古人之事的追溯,發自己的情思。懷古詩詞一般什麼樣的模式?

寫景詠史抒懷(板書)

二、簡介作者

辛棄疾是什麼人?(南宋詞人)他還是位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受北方起義軍首領耿京的委派,從山東濟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見宋高宗,聯絡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途中,他聽說叛徒張安國殺害耿京,投降金朝,起義軍已潰散,便立即率領50名騎兵,深夜突入有五萬之衆的金兵軍營中,生擒張安國,策馬飛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將叛徒交南宋朝廷處置。

設疑:就是這樣一個能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後的人生是怎樣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發出的慨嘆就知道了。

三、探討登高

(插曲)我順便問一下,爲什麼詩人詞人登上高山,登上亭臺樓閣,也就是登高,就會吟詩作詞寫文章,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呢?

那麼我要問一句,古人爲什麼要登高?爲了望遠。這只是原因之一。

實際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義:在古人眼裏,高處與天比較近,如果需要與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禪,就是要與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禪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見,最初的登高有濃重的宗教意義。後來宗教意味漸漸淡去,成了文人們一種消遣。

登高的時候人往往是高興還是不高興?不高興!爲什麼不高興呢?古人講過一句話,登高者必自卑。爲什麼登高者會自卑呢?因爲當我們登上高處的時候,我們的眼界就會開闊,面對着廣闊的自然宇宙,人會很自然地生出一種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世說新語》裏有一個王海的'人,他登上高處以後感嘆我由來不悲,今日直欲悲,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感覺。如陳子昂登上幽州臺以後就很自然地感嘆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樓,也感嘆道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麼辛棄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與慨嘆嗎?

四、文本研析

1、請同學讀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情感,並分別找什麼地方是寫景、詠史及抒懷的內容。

2、檢查朗讀情況及對課文的大體把握。

3、以典故爲切入口,研析課文。

北固亭引發了辛棄疾的無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麼呢?(許多歷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藉助一些經典的歷史故事來表達自己的願望或情感,這種手法叫用典。這首詞最突出的特點是用典(板書)請同學找出詞中所用的典故。

板書:

典故一:孫權

典故二:劉裕

典故三:劉義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頗

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無覓英雄,孫仲謀處這句用了關於孫權的典故。這是一個倒裝句,正常順序應是什麼?(無處覓英雄孫仲謀),請問,作者爲什麼要倒裝?(一是音韻格律,二是強調孫權是個英雄)孫權確實是一個英雄,他的對手曹操有讚美他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我有下一個疑問,三國時的英雄很多,曹操,張飛,關羽,諸葛亮等都是英雄,爲什麼只提孫權呢?(京口是孫權的地盤,當年的東吳與南宋王朝很類似,同樣位於東南一隅,同樣面對強大的北方入侵之敵。孫權北拒曹操,趙宋王朝偏安臨安。對孫權的讚歎,也對統治的指責,表現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願望。)板書:渴望英雄

(2)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個典故給了你怎樣的感覺?表達了什麼感情?(氣壯山河,叱吒風雲,率軍北伐英姿颯爽)劉裕與前面寫到的孫權有什麼共同點?(一事業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對強敵,三是都建立了偉大的功業。)板書:展現英雄

(3)下片用劉義隆北伐的典故。劉義隆是個好個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戰爭的特點是什麼?(草草)其結果?(倉皇北顧)作者用劉義隆的典故想說明什麼?(反對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後果是什麼?(烽火揚州路金人就在對面的,當年的揚州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寧靜美好不在了,眼前是狼煙與鐵血!)板書:反對草率出兵

(4)再看下一個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給你什麼感覺?

(人們在祭祀,鼓響鴉鳴,場面熱鬧)那麼,當時佛狸祠在誰的統治之下?(金人統治之下)是誰在那裏熱鬧?是金人,還是漢人?(應是漢人,暗示漢人早已適應金人統治,安於現狀)作者這樣寫到底想表達什麼感情呢?(氣憤,對老百姓的氣憤,不對,應該憂慮,作者擔心,如果再不抓緊北伐,那麼北方人漢人的人心都會改變了。這個典故給人一種時不我待的急迫感)板書:主張抓緊出兵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最後一個典故,大家怎麼看這一典故?作者希望像廉頗一樣,重新被朝廷起用,爲國效力)但廉頗的結局如何?(沒有被起用)作者呢?(也沒被起用)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爲國效力,可報國無門,所以發出了憑誰問這一慨嘆!這個典故露出了作者的滿腔悲憤。板書:一腔悲憤

(6)每學一個典故,通過分析促讀,讓情感充分表達。

五、讀文總結

1、讀課文。我們面對辛棄疾能做些什麼呢?板書:爲君去英雄淚

2、800多年以後的今天,有無數人在懷念着這位曠世奇才辛棄疾!網上有一個專爲紀念他而設的網站,標題叫:醉裏挑燈看劍辛棄疾紀念館。這六個字足以體現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壯的愛國情懷。有一位在清明節在該網站留言如下:

懷稼軒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英雄千古,荒草無殘碑/

曾記否,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匹馬渡江/

嘆此生,千古忠肝義膽,報國欲死無戰場/

追往事,今不見/

我共君,醉明月/

說劍,論詩,醉舞,狂歌/

用我紅巾翠袖,爲君去英雄淚/

君醉裏重揩西望眼,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爲稼軒而作

一身膽氣劍如虹,

沙場點兵卻成空。

金戈鐵馬清風醉,

泣留詩行今人誦。

六、課後作業

背默全詞。

教師資格面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9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流利朗讀全詞

2、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整體感知,瞭解基本意思。

重點難點:

1、瞭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

2、作者的寫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學過程:

【導入】:我們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過程中,曾經提到,我國是一個資源豐富,幅員遼闊,風景秀麗的國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我國這樣種類齊全的壯麗江山,我國這樣豐富的自然資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東有平原。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不僅我們中華民族有無數英雄要爲它競折腰,而外國的強盜也對它既羨慕,又垂涎三尺。從奴隸社會時代起我國就面臨着外族的威脅,開始了保衛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的戰鬥。周朝,要抗擊西戎;戰國時直到東漢初年,中華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戰。爲了保衛我們的祖國,秦始皇徵發數十萬人民修築了長城,衛青霍去病帶領漢家虎狼男兒幾次擊退匈奴,將他們趕出了威脅範圍內。南宋時期,更是有岳飛抗金,幾乎就要直搗黃龍;後來的文天祥更是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說南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愛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中有這樣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國統治的北方,山東濟南人。幼年時期,和党懷英一起讀書,党懷英後來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歲的時候金國統治的北方全境漢族人民發起了反抗金國統治的起義,當時濟南有一個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萬人,給金國的殘暴統治造成了很大威脅。他也集合了兩千人響應,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經追殺過叛逃的和尚義端,耿京於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統治者宋高宗趙構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來的時候一個叛徒殺害了耿京,他聽說後率領着五十名騎兵衝入大營,在五萬人中抓住了叛徒,帶領着部隊投奔了南宋。

這個人,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作者辛棄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棄疾並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趙構最可惡的一件事就是殺害了精忠報國的岳飛,自然對於辛棄疾這樣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從敵佔區投奔過來的武將不會重視,此後辛棄疾就一直擔任一些無關輕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後辛棄疾的軍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轉戰於各地,戰功卓著。但是辛棄疾因爲爲人有些自負,又不會拍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在江西隱居。

這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作者66歲的時候做的。當時一個很有權勢的大臣韓侂冑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決定北伐金國。爲了籠絡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戰的老臣,當時辛棄疾也被韓侂冑任命爲安撫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後,辛棄疾卻已看出了韓侂冑並不是真的想收復失地,也並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對於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韓侂冑不懂軍事,會導致北伐失敗。這首詞就是作者對於此事情況的內心感受的表達。

【文章感知】

1、帶領同學朗讀全文,糾正讀音。

2、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

提問:辛棄疾開篇第一句,就寫的是千古江山,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曾寫到:千古風流人物這兩種寫法有什麼不同?體現了作者的'什麼思想?

明確:蘇軾的是千古風流人物側重人物,而辛棄疾則寫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於能夠掌握這片江山、保護這片江山的英雄。

那麼,究竟作者認爲誰是保衛祖國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們看下面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找不到孫權這英雄了。很顯然,作者將孫權孫仲謀當成了這樣的英雄。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並且能夠任用周瑜、黃蓋、魯肅等軍事家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家園。辛棄疾以英雄一詞讚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嚮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

提問:作者在此時提到孫仲謀,暗含了一種什麼思想感情?

明確:孫權善於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個浪費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如今)夕陽照着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當年)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象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虛景。

劉裕:宋的開國皇帝,原名劉道成,字德輿。他出身貧寒,父親早逝,幼年竟淪落到靠賣草鞋爲生,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過後來,劉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帶着如此雄心壯志,劉裕年輕時從軍,成爲東晉北府軍的下級軍官。不久,東晉將領桓玄起兵反晉,攻破晉都建康。於公元403年篡晉稱帝,改國號爲楚。公元404年二月七年級,劉裕在家鄉京口起兵討伐,第二年,打敗了桓玄,擁護晉安帝司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馬德爲了感謝他,把它的職位封爲了類似於今天的國家總理這樣的職務。劉裕從此控制了東晉朝政,成爲權頃天下的顯赫人物。此後,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後燕,後滅陝西的後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公元420年在掃除所有障礙之後,大權在握的劉裕終於代晉稱帝。

提問:作者在此處提到,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又說斜陽草樹。兩相對比,說明了什麼?

明確:說明了當初儘管劉裕那麼英武非凡,軍隊那麼威猛、武器那麼精良,掃平了北方,建立了劉宋。但是直到今天,他當年豐功偉績也都如當初的舞榭特臺都化作了破敗的荒園一樣隨着歷史的風雨飄搖而去。

提問:作者對劉裕的懷想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嚮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劉裕一樣建功立業,對統治者表達了一種自我推薦,要收復失地的願望。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盧成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那麼作者希望怎樣做呢?我們下節課再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悉通過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理解詩詞的方法

2、對蘇軾和辛棄疾這兩個豪放派的詞人進行橫向比較

教學難點:

1、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學生在課前作充分的預習,掌握一定的資料

2、通過對作者生平的比較來比較作者的創作風格。

3、對豪放派詞進行較深的分析。

教學過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於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看註解15:此時作者所含的意思不僅僅是對張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對韓侂冑北伐的一種勸誡。

提問:此時,作者提到如果倉促北伐,必將會導致失敗。其中隱含了作者的一個意思,是什麼?

明確:作者自我推薦,實際上是向建議:只有我這樣的老臣纔可以指揮作戰,獲取勝利

那麼,如果統治者不善用人,會怎樣呢?

當然,必將導致失敗了。但是作者此時並沒有直接說會失敗,而是回想當年,描繪了一幅失敗的時候的悽慘景象: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軍投靠南宋王朝的時候,也就是1163年,張浚北伐失敗,此時金國皇帝完顏亮趁機沉打過長江,在瓜補山的上修了一個行宮,供自己尋歡作樂,而且縱容金兵燒殺搶掠。

提問: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敗的典故影射張浚北伐的失敗,那麼用宋文帝北伐的失敗後果來影射誰呢?

明確:自然是張浚北伐失敗後造成的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佔區裏後魏皇帝佛狸的廟前,香菸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

看註解18

當初魏武帝拓跋濤對漢族人民實行殘暴統治尋歡作樂得行宮,如今卻已變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景象。

提問:作者有什麼感想?

明確:大家都已經不記得當年的恥辱了,就連四十三年前的慘象也已經忘卻了。百姓們不知道當年的歷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於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國恨

提問:此處作者回憶當初揚州遭到金兵劫掠的悽慘景象,本來是不堪回首的。此處爲什麼要寫作可堪回首呢?

明確:爲了讓統治者知道,用人不當導致戰略失誤,會造成多麼大的損失!因此,就更應該慎重,那麼朝廷應該用什麼樣的人才呢?

最後,作者引用廉頗尚能飯否這個典故,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自己雖然已經老去,但依然可以爲國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頗。而憑誰問則體現了一種無奈,無法被賞識的無奈。

學過兩首詞後,我們不妨利用我們學過的分析法,對蘇軾和辛棄疾進行一下比較。

【討論】:大家說說蘇軾和辛棄疾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

作者 出生地 所處時代 經歷 做官 寫作時的年齡

蘇軾 四川眉縣 北宋中期 冤獄、坎坷 文官,頗有政績 47歲

辛棄疾 山東濟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業,不得重用 武官,戰功卓著 66歲

然後再從作品來看:

念奴嬌赤壁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環境: 長江、赤壁、亂石、峭壁、驚濤、故壘

多實景描寫,誘發聯想,景在一起 長江、舞榭歌臺、尋常巷陌、佛狸祠下

聯想到的虛景,景是分散的

聯想到的虛景多於實景

人物 周瑜 孫權、劉裕、宋文帝劉義隆、佛狸、廉頗

情節 觀景感慨英雄超脫曠達 孫仲謀、劉裕、廉頗

劉義隆、佛狸、張浚

比較講解:比較講解:

首先蘇軾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氣風發,就算是建功立業爲國效力,也只是作爲文官的地位,所以蘇軾的詞中我們看不到像辛棄疾那樣的金戈鐵馬之聲,更多的是一種胸懷的曠達。

而辛棄疾則是北方民族,我們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較兇悍。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過一個南方能夠打敗北方而統一全國的朝代,就算是明朝從南方建立政權,但是政權最終的穩定卻還是在北方。出身于軍隊將領,他的詩詞中自然有一種軍人的堅毅、果斷,兵甲之聲充塞於耳。

其次,從寫作的年齡看:當時蘇東坡正處在壯年,卻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自然有一種失落和鬱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棄疾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則是想繼續效力,更多的詩感慨當初,不願老去的思想。生活經歷和背景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在寫作上的不同。

教師資格面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流利朗讀全詞。

2、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整體感知,瞭解基本意思。

能力目標:

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

情感目標:

體會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爲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

2、作者的寫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學方法:

賞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爲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於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於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和愛國者。 與蘇軾齊名,並號稱“蘇辛”,史上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讚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六十五歲了,辛棄疾從42歲到60歲一直過着“隱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這期間,1203年再次被當時執掌大權的韓侂冑起用,任浙江東路安撫史,翌年改任鎮江知府。1204年韓侂冑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鎮江瀕臨抗戰前線,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棄疾到任後,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是韓侂冑把持朝政,只想僥倖求逞,不願認真準備。韓侂冑聽不進辛棄疾的勸告,後來就把他調離了鎮江。這首詞是辛棄疾被起用又被降職時,登上北固亭,滿懷悲憤而寫下的。

三、串講詞的大意。

四、分析詞的上片:

思考: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麼?(都是能夠建立功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託了什麼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爲什麼?(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更表現了“事在人爲”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於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嚮往他的英雄業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採用”的意思。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塗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麼?(借鑑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瀰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後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4、作者寫佛狸祠一幕景象,表達什麼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於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後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麼?

(明確: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英雄業績的嚮往,有着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學生齊讀全詩。

八、佈置作業。

完成課下練習。

板書設計: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孫權:英雄難覓

上闋 建功立業、令人仰慕

詠史抒懷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劉義隆:草草出師,倉皇北顧 警告當朝

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 憤斥偏安 借古諷今

下闋

詩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壯志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