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精選41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活着》讀後感(精選41篇)

《活着》讀後感 篇1

史書翻過這一頁將記憶封存,太多小人物湮滅在了歷史的茫茫風煙中,無跡可尋。而他們的命運,本就在隨着時間大船沉浮,自己如何控制?因此,他們 只能堅強地承受命運的重擔。

年輕時遊手好閒又幾乎無惡不作的福貴,終於輸掉了自己所有的家產。在動盪的歷史背景下,生活的苦難,也接二連三地來到。親人們一個又一個地去世了,他的生活依舊貧窮,生命中最後的歲月只能和一頭老牛度過。在蒼茫的暮色中,“我”看着老人和他的牛慢慢遠去,只餘“我”一人……

《活着》讀後感 篇2

《活着》一文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此書以主人公"富貴"跌宕起伏的一生爲線索,命運看似不經意,卻又唸唸有詞:有因必有果。狠狠地將他由"福"與"貴"之中推倒在稀泥地裏,曾經風光得意的少爺,被別人捏中了軟辮,從賭場親手將自已推入坎坷的生活之中。全文以"活着"二字緊緊栓牢整篇,命運、人性、掙扎及在苦難之中建立的舍之不去的情,深扎人心。

他嗜賭如命,最終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身染重疾,富貴前去求藥,卻半途被國民的黨派人員抓去當壯丁。經幾番波折後回到家,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然而,歷經種種磨難的富貴,卻從這塊稀泥地中,一次又一次爬起,一次又一次地走近更完整的自已。他以他的人生經歷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

《活着》讀後感 篇3

每個人都有一點悲觀色彩,當我們發現有人比我們還慘還痛苦的時候,便會產生一種欣慰,甚至是慶幸的心理。

這就是悲劇存在的意義,讓人們沒有後顧之憂的挖掘心中的痛苦,然後釋然,以一種淡然的心態“活着”。對於美好與邪惡,善良與陰險,餘華曾經這樣寫道:“蜂擁而至的真實幾乎都在訴說着醜惡和陰險,怪就怪在這裏,爲什麼醜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我覺得就是一種出發點和參照物的問題。如果我們開始就覺得一件事情是“壞”的,或許有一點點的“好”出現,我們就會格外珍惜,覺得格外幸運。

相反,如果我們開始就覺得一件事情是“好”的,可能出現一點瑕疵,就會讓人大跌眼境。另外,就是如何比較。如果我們把生活想的過於美好,可能一點點的磨難就可以戰勝我們脆弱的內心。但如果我們理智客觀的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我想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們的內心出現無法控制的觸動,也就不存在失去理智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及時的權衡好與壞,做出一個相對正確的選擇,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怎樣“活着”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把握。

《活着》讀後感 篇4

薄薄的一本書,從地主到貧民,從抗戰到大鍊鋼鐵,從一家四口到孤寡一人。寫的是一個人的故事,卻寫出了一個時代的滄桑。

福貴從一個富家公子,吃喝嫖賭,破敗了家,氣死了父親,過起了貧苦生活。自己也終於從要靠賭博“光宗耀祖”的富家公子哥,在敗了家業以後品嚐的勞苦、委屈、欺凌。他被抓去當過兵,經歷過生死,回來以後和妻兒相聚,開始踏實生活。然而世事難料,兒女都因孩子年輕就喪命,妻子身染重病最終也離開了自己,就連自己的外孫,也在吃東西被噎死,最後剩下這孤苦一人。

他活着,感受這生命,從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成長,與歲月爲伴,與故事爲伍,與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爲命。

人要吃的苦也許真的是有數的,年輕的時候你耗費了時光,年老的時候依舊忙碌奔波。人的一生有太多的可能性,有太多的故事。活着是根本,活着纔有未來,活着也必會經歷風雨。

比起那個時候人們,我們也許是幸福的,吃喝不愁,沒有戰爭。比起那個時候,我們也許是不幸的,競爭激烈,隱性殘暴。這也許就是活着的意義,要經歷風雨,要感知冷熱,有感觸的生活,一路向前。

《活着》讀後感 篇5

看到有一本《活着》,就囫圇吞棗的讀了一遍,剛看完,很壓抑,然後,很久,才釋然。

主人公福貴,從一個有錢的愛賭愛嫖的二流子,到孤苦伶仃的一個人,經歷了破落、貧窮、戰爭,一步一步,失去了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只有一頭很老的牛陪伴餘生。

在悲劇的人生中,他學會了珍惜,珍惜自己的妻子,妻子做的一雙鞋,最餓時老丈人省下的一小袋米,學會了寬恕,寬恕間接害死了自己兒子的戰友。獨自一人活着。

這本書不同於張愛玲的《小艾》,小艾經歷了一系列悲慘的遭遇,最後的結局還是給人一些希望的,看完以後,積聚的壓抑在結尾處有一些釋放,而《活着》看完很沉重,感覺呼吸困難,看着生命之手一次又一次給予希望,又一次一次的剝奪一個人身上的珍寶,卻無力反抗。

也許只有懂得了愛,懂得了你所擁有的珍寶,在失去時,你纔有勇氣去面對一個人的寂寥。

畢竟,回憶是一個人的歷史縮影。

《活着》讀後感 篇6

在自己的放蕩不羈之下,闊家少爺一夜之間變成了一貧如洗的農民,他的命運又是如此坎坷,接連而至的災難帶走了身邊的一位又一位親人,但他並沒有埋怨命運的不濟,而是仍然追尋活着的意義,清晰地記得自己一生中的每一個故事,而不是選擇去銷燬、去逃避,他是一位真正有故事的老人家;

同時,上天也是眷顧他的,雖然一生過得很勞苦,但他卻收穫了世間上幾乎所有情誼,在他心中,他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陪伴他晚年的老牛,曾經一起的戰友?他苦難的經歷裏充滿着幸福與歡樂,這不正是活着的意義嗎?

《活着》讀後感 篇7

意義的本身就是活着。

前段時間讀了餘華的活着。我感到一種荒涼的壓力。正像小說中餘華用一種蒼涼的筆調,用全知者的心態,默默還原悲劇。我面對這個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老人,用着看似平淡的樂觀回顧自己的一生。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說裏福貴的所有親人,母親,兒子,女兒一個個離他去,最終只剩福貴一人以及一頭老牛。在空曠的世間相依爲命,一人一牛,同樣的年老,同樣孤獨,同樣活着。

這部小說帶給人們的不應該是生活的態度,更應該意識到文中的他不過是千萬勞苦大衆的一個縮影,從古至今遭受任何磨難人堅持不懈的所有人民。

好好活着,是中國人最樸實的願望,只有好好活着,纔有實現其他願望的一切根源。

希望我在重新讀這本書的時候,能夠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不僅僅侷限於人們所認識到的事物。希望大家都能去讀讀這本書。

《活着》讀後感 篇8

我欣賞活着,活着如此美好,活着如此快樂。我看過餘華作家寫的《活着》,講了主人公徐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的變遷、社會的動盪、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等等。以及福貴晚年對生命平靜和自然的態度。告訴我們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當你走出困難時,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那時你就會感到挫折並不可怕。

當你幫助他人時,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那時你就會感到幫助他人是多麼快樂。

當你功成名就時,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那時你就會感到成功是多麼驕傲。

霍金是一位不幸而又幸運的人,他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使本來年輕時就患了絕症的他,衝破了一切困難,成爲了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受到世人的讚美。是什麼使他成功的呢?是樂觀地看待生活,體驗生活。

當小小的嫩牙抽出枝幹;當新生兒發出響亮的哭喊。當魚兒在水中快樂地嬉戲,當鳥兒在枝頭髮出婉轉動聽的歌聲,就會感到,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這一切都預於着生活的美好,美好的生活永遠伴隨着我們。

郭沫若曾說過:“ 生死本是一條線上的東西。生是奮鬥,死是休息。生是活躍,死是睡眠。”就讓我們過得快樂,活的美好吧。

《活着》讀後感 篇9

看完了《活着》。作爲一個旁觀者,覺得福貴的一生是滿滿的悲哀與傷感。但是如果真的把自己代入或者只是傾聽,就會覺得,福貴的敘述裏多是對生活的接受與滿足。無論是好是壞都接受,甚至認爲所有的都是上蒼賦予的報應和福祉。

這本書和《四世同堂》有相似之處,但是這本以第一人稱敘述之後,所有的遭遇都像在身邊真切地發生,有真切的欣喜、悲哀、可惜,是凡人的情感。親切真實。而四世同堂就好像有一種尤其的悲壯,家國的豪情裹挾着我,令我感覺自己要變得偉大以相襯。

最後福貴和他的牛福貴說話,說有慶、二喜、鳳霞、苦根耕了多少分田地。看到這些名字,這些生命的血液在沸騰後平息,鼻子有些酸。

本來想評論福貴,他大概過了酸楚的一生。但是,誰知道呢,除非在一個人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後,誰也沒有辦法評價他有沒有幸福的一生。又,一個人是否幸福,並不在於他人的評價裏。

《活着》讀後感 篇10

本來在這學期的書單入面,沒有《活着》,它是一個意外,一個美麗的意外。

我利用去辦公室值班的三小時看完《活着》,很久沒有那麼專注地看書了!感覺很好。

看《活着》的時候,有好幾個時候都想哭,有慶很天真的搶着去獻血,結果荒謬地死去;富貴埋葬有慶的時候;

我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想哭,我現在想,哭是不需要的理由的,爲什麼非要給自己一個藉口。

我心痛有慶的死,鳳霞的死,家珍的死,甚至是春生的死,但書讀到最後,我才頓然發現,其實最值得可憐的是富貴

他自己做錯事,受罪的是身邊最愛自己的人和自己最愛的人。看着身邊的人一個個地離開自己,只有自己一人留在世上。最苦的不是挨窮,而是失去了要珍惜的一切。比起報應在自己身上更加殘忍,這就是上帝的高明!

我想,這就是害怕犯錯的原因吧!

如果錯了可以不連累別人,活着可以輕鬆點。

然而,我們都有牽掛着的和要守護的人

但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是一路犯錯,如餘華所說:像富貴那樣的老人,比比皆是。

《活着》讀後感 篇11

翻開書之後,才知道電視劇《福貴》是根據這本書來的,才恍然大悟。本來想着,看了電視劇,就不用再來了,可是當讀了一會兒,我便放不下了,用一天的時間連着讀完了。

首先,確實有很多和電視劇不一樣的地方,電視劇多了一些情節和改動,不過大致還是一致的。然後,讀書和看電視劇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看電視劇就讓自己定格在人物當中,電視劇怎麼演就怎麼看,而看書的過程,讓自己多了想象,多了理解。最後,通過整體的故事,不緊了解了福貴的個人生活,而且瞭解了中國當時的情況,受益匪淺。

從福貴這一生的經歷中,有喜有悲,到最後,看到了他對人生的太多,經歷之後有傷心,最後卻坦然放下了一切。在如此大悲大喜面前都能如此,對於我們來說,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有什麼可以接受,就有什麼可以放下。喜怒哀樂在事情出現之後表現出來很正常,但事後不放下,就是對自己的欺騙。

最後,想感嘆一聲,活着就好。勇敢的面對自己,不要欺騙自己。

《活着》讀後感 篇12

古時有蘇東坡,今有“福貴”。他倆同樣有悲慘的人生,只是方式不同罷了!作者餘華在鄉下偶然見到了福貴,得知了他的悲慘:本爲地主家的兒子,但因驕傲,把自己的地位揮霍成農民。又經歷了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這一大家子人的一一逝去,與任何人相比,他真的都特別悲慘。

北大的女學生劉媛媛曾說過“我們必須要承認,這個世界上是有一些不平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有很多的優越條件,我們都沒有,他們有很多的捷徑,我們也沒有。”對呀,世界的確很不公平,但我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逆流而上,逆襲,從醜小鴨變爲白天鵝。

雖然命運不在我們手裏,但我們有毅力,有雙手,從平凡變爲不平凡是個過程,雖然過程艱辛,但只要努力重點縣你會超越的。要藉助身邊的“梯子”,一步一步登天,登上人生之巔峯。梯子,就是你現在作爲學生擁有的知識,才能及多元素的結合。

看,福貴即使經歷再多,他依舊活着,依舊走在人生的路上,而你又有什麼資格放棄呢?像《蝸牛》裏唱的:“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點乘着葉片往前飛。小小的天流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相信自己,所有的挫折,也都只能是墊腳石。

《活着》讀後感 篇13

活着這本書,餘華先生寫成可能有些年了,以前一直聽說,卻到今天才讀到它,沒有別的原因,實在只是由於這書的名字。最近最鬱悶的心情就是在心裏嘀咕,自己到底爲了什麼而活着,人又爲什麼而活着。

懷着一種探索人生意義的心情,囫圇吞棗的一口氣把它讀完,我沒有像以前讀其他作品一樣,懷着一種挑剔的眼光往找作者的毛病,而是帶着一種對生命敬畏的情緒,從開始讀到最後。

整本書裏的人物都是悲劇,而最悲的是福貴一家子的命運,而這一家子中更爲悲的則是福貴,一大家子人一個個的離開了他,到老了,但連個給他送終的人都沒有,可是他卻沒有放棄生命,他堅韌的活着。

“死了都要活着”,這是老全的一句話,道出了人生的真正意義,不是一有苦難就想着往死,也不是一有悲傷就想着往逃避。人活着,就要活着,好好的活着,爲活着而活着。

無論碰到什麼樣的事,我們都應該勇敢的往面對,只要活着,總有希看,死了,不即是一了百了。

以後,假如心裏有什麼不好的動機,我會告訴自己,連富貴都好好的活着,你還有什麼不能承受的?

《活着》讀後感 篇14

《活着》給人的感受是,哇,這個人好幸福,誰知下一頁劇情陡然轉變。讀這本書是一種把喜劇讀成悲劇,把悲劇讀成喜劇的感受,它不遺餘力的展示命運如何摧毀生活,到最後好像活着是一件無比心酸的事情卻又顯珍貴。

富貴這樣一個小人物,實際上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的底層人物,他的悲劇實際上也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劇。他們被時代的洪流激地無法喘息,那個時代有很多像他們那樣的悲劇人物,他們雖愚昧無知,但卻勇敢勤勞。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難。”

雖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卻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有時作出選擇就意味着勝利。縱然要擔當衆多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就像是福貴,儘管風雨飄搖,但他從未倒下,帶着已被時間沖刷成黑白色的回憶,牽着那條新買的老黃牛,仍能從容的漫步與夕陽下,淡然地講述過往。我想,這應當便是堅持的結局,生命的力量吧。

《活着》讀後感 篇15

第一次認真的想着:活着的意義。

認真的看着餘華的小說:《活着》。想不到人世間還有活着這麼辛苦的人們。引發了我思考我活着的意義。

因爲身體的原因,一直被病痛折磨着,在經濟上也給父母增添了過重的負擔。一次次的住院複查,都是不小數目的醫藥費。沒聽過父母的抱怨,換來的是父母對我格外的疼愛。

因爲有了經歷,所以我思考我活着的意義:如果可以痊癒的話,可以給父母養老送終,可以在他們養我小,我來養他們老。如果,不幸的話,在醫院經歷的很多的生死離別,對能活着生活質量太失望。

一天,看着畢淑敏老師的文章:活着。她這樣講,人活着,真的說有意義,其實和植物一樣,沒有實際的意義,一定說有意義,就是自己找的,找個活着的意義:小的說爲了自己,爲了父母,大的方面說,爲了我們這個祖國。能做一番事業。

我活着:力爭每天發現大自然美好的東西,呼吸新鮮的空氣,欣賞可愛的小動物,這何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呢!

生而爲人,一定是與父母有緣,才藉着父母的身體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我一定要在短暫的人世間,學着享受美好,學着忘記痛苦,寫着修行心靈。

活着,不僅僅爲自己,也是一份社會責任,活着,學着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吧。

《活着》讀後感 篇16

我們爲了什麼活着?爲父母,爲學習,爲了感受世間百態……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不論爲了什麼,我們都應該好好的,堅強的活着。

福貴原來是那麼富裕,享盡多少榮華富貴,可是命運不會讓人一帆風順,他揮霍無度,最終將家產敗光,父親的離世使福貴漸漸收斂了脾氣,開始對家人好。小時候曾被他當馬騎的長工告訴他“要飯的皇帝也是皇帝,你沒了錢也是少爺”。從戰場上逃回來的福貴深知活着不容易,他不再頹廢下去,接受現實,脫掉綢緞換上了粗布衣,從磚瓦房搬到了茅草屋,開始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然而,命運仍覺未盡興,兒子,女兒,妻子相繼離世,只留福貴一人在着世上,與一頭老牛那頭他用最後的家當在菜場救下的待宰的牛相伴,孤苦伶仃,一貧如洗,渡此餘生。雖然晚年落寞,可他並沒有放棄,爲了自己和家人堅強的活着。一生一世一人一牛。

福貴的人生大起大落,老天與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這個玩笑使他遍體鱗傷。可他還是頑強的活下去。

也許,命運會捉弄你,請不要放棄,請你一定堅強的活下去,即使這一生到頭只有你一人。因爲我們活着就是爲了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17

作爲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年少闊綽、家道敗落、戰爭離亂、賢妻早逝、兒女雙亡,最後只和一頭老牛相伴…這些苦難疊加於一個人的身上,的確顯得有一點戲劇化,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或許不必執着於苦難本身的形式,於人而言,活着的痛苦經常是一樣的,或殘陽如血,或黯然如塵,儘管苦難的形式會不同。

因爲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爲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讀起來平淡中有些窒息,卻也不乏溫情和感動。

當我們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不離不棄時,也便沒有必要自怨自艾。正如我們終會明白,無論現時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亦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而對那個結果,我們終將毫髮無傷。

《活着》讀後感 篇18

本來想先看影版,看到書架裏的書就點開一口氣讀完了。高一時的語文卷有一個老福貴牽牛福貴的片段,才知道這是選自《活着》第一次聽說這本書。其實,我很早就接觸餘華的這部作品了,小時候看過電視劇《福貴》,開頭以爲是喜劇,沒想到越看越悲,每一次甜美的劇情只是爲了下一個更悲的劇情做鋪墊。我爸有個習慣,總是愛把喜歡的電視劇再看一遍,福貴就是在我爸多次追劇的影響下,我已經明絡了大部分情節。我感覺福貴這部劇拍的很好,很多片段都把小說裏的情結演活了。尤其是有慶死的時候,福貴埋有慶看的我心都要碎了,電視劇裏還原度還是很高的,我也一定要去看看影版。

印象中,電視劇裏的結局苦根沒死,騎在黃牛身上,福貴牽着牛走在路上…書裏,真的很現實,很讓人難過。福貴爹孃、有慶、鳳霞、家珍、二喜最後連苦根也離福貴而去,只剩下福貴一個人了,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最後孤獨老去。福貴只是那個年代的一個人物縮影,我想,晚年福貴其實並不可憐,他經歷了那麼多事情,慢慢找回了真正的自己,不去賭,努力生活,疼惜家珍和子女,一直努力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19

一本從頭到尾都在死人的書,居然取名叫活着。這跟青春疼痛系列——郭敬明小說中翻到最後一章突然全軍覆沒的死亡不同。餘華寫的死亡,是耗。耗盡最後一滴血,還有一絲微妙的希望。福貴和一支老牛,在田埂上唱着歌,繼續熬着。

苦的連嘆息都沒有,卻還有寬慰的理由。

不知道一夜暴富是什麼感覺,當然也不知道一夜落魄是什麼滋味。2011年長沙的街頭有個拉小提琴的賣藝者,只會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他看起來最多40歲,中等身材,頭髮已經全白。總是站在步行街的哈根達斯門口,拉着他的小提琴。不知爲何,每次路過都會傷神。

過了不久見報,他曾富商。08年股市大跌,財產散盡,妻離子散。在富時唯獨學了小提琴,練了一段時間,只會這一首。如今住在下河街那片破舊的房子裏,和其他同樣落魄的人一起。

他的琴,拉的很動人。後來被哈根達斯趕走,又挪到悅方門口。總是一件乾淨的白襯衣,球鞋。站在他旁邊幾米,會感覺整個坡子街安靜了下來。心中想起許久不見的那個人,想起自己曾經美好過又失去的東西,在眼眶溼潤之前,畢恭畢敬的在琴盒裏放上五塊錢,然後離開。

他的自稱陳伯,許久沒回長沙了,不知還在不在。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

《活着》讀後感 篇20

一口氣讀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淚水多次掉落。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此時此刻我想說的是,命運怎會如此殘酷?有種向蒼天怒吼不甘的衝動,太多的不甘……

死亡不可怕,也並不以你的可怕而不來找你。真正可怕的是有些時候你只能眼睜睜的看着他們都一一離你而去,而你卻一點辦法也沒有,獨留自己一個人,就像本文主人公。

活着,短短一篇。樸實無華的第一人稱平淡的道盡了他們的一生。故事從解放前一直到19世紀末。這不正是我們祖輩,父輩,都親身經歷過的那段歲月嗎?也包括我們80後的那點有限的童年記憶。那樣的年代,字裏行間已經令人十分動容,而實際更是不敢想象……小時候常聽起祖輩,父輩提起過他們的歲月……而我也彷彿跟隨故事跟隨兒時的記憶碎片在裏面找尋他們的影子。如今,讓人不經感嘆,我已長大,你也白髮,時間都去哪了?讓人不勝唏噓……

活着,活在當下社會是我們莫大的福氣。和祖輩父輩以及書中的各種動亂,戰亂,饑荒,疾病等等來比現今的我們可算得上是天上神仙的日子。這讓我們怎能不好好珍惜呢?沒有比活在當下更幸福的事了。好好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把美好的生活一直傳承下去!!!

《活着》讀後感 篇21

有幸讀了一本餘華先生的活着,正如評論所說,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他帶我走進了那個無奈的年代裏苦悶的生活,讓我猶如身處其境,真真切切。

福貴身經曲折,從一個不羈放縱的闊少爺到落魄成爲貧農階級,從家庭美滿到家破人亡,送走一個又一個的至親,最後只留下自己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孤獨的消失在轉瞬即逝的黃昏夜幕中,我能想象得出那是一幅怎樣淒涼的畫面,人啊,因爲活着而活着!

春生身經百場戰役都活了下來卻受不了因爲“走資派”被紅衛兵的恥辱而自我了結。只要自己還熱愛生命無論遇着怎樣不堪的命運都昂揚的活着,而當你對這世界再無期待時便是輕輕的`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生活沒有讓我們大多數的平凡人遇見大風大浪,已該感恩戴德,而我們卻因爲不甘平凡而常常抱怨,忽視人生中很多細節上的美好。

相比福貴所經歷的一切,我們生活中那點兒苦悶又算的了什麼?那不過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點浮塵罷了。而我卻因爲這點苦悶常常迷失了方向。

《活着》讀後感 篇22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雖然是薄薄的一本書,可讀完後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復。

文章運用了樸素的手法記敘了福貴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既經歷了戰爭的腥風血雨,那不堪入目的混亂。不僅如此,他還體驗了家族由盛至衰的過程以及家破人亡的悲慘經歷。

每當看家珍死亡的部分時,總感到鼻子一酸,一股熱淚總涌上眼眶。那是一段最寧靜的死亡過程,看着福貴抱着家珍的屍體,一步步艱難地走向西村口,那個埋着兒子有慶的地方,他默默地將家珍也埋了進去。此時此刻,看似平靜的福貴,那撕心裂肺的痛感應該早涌上心頭了吧!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家族的悲劇並沒有到此結束。女兒鳳霞生孩子時因大出血而死;女婿二喜在工作時被水泥板夾死;就連他那唯一的孫子也難逃厄運,在吃飯時被噎死了。

但他並沒有對命運屈服,獨自一人頑強地活着,我想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人活着時被命運製造的坎坷絆倒是必然的,但唯有你不屈服,才能戰勝命運。

面對生與死,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生存。要戰勝命運,活得漂亮。

《活着》讀後感 篇23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着。”這句經典我相信很多人都應該聽過,《活着》這本書就完美的詮釋了這句名言。“福貴”作爲主人公,他的人生經歷就是這本書所圍繞的事件。半生福貴半生貧,最終明得終身理。文中有一段是寫福貴沉浸在賭博的漩渦中無法自拔,不知不覺的陷入了龍二的陰謀當中最後輸光了家中所有財產,讓一家人淪落爲階下囚,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人心險惡,但就是這樣慘痛的教訓才讓福貴從黑暗當中一點一點的給拉了出來,一次一次的慘痛經歷讓福貴越發的感覺到了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最讓人感動的是家珍和他的孩子們,即使自己丈夫嗜賭如命也依然對他不離不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所學習的,他的孩子們即使是在年幼也懂得關心父母不讓父母爲自己擔心。這不由得讓我們所反思,我們身處於富康的社會難道不應該懂得回報父母一點一滴的汗水嗎?哪怕是不讓父母爲自己所煩惱也是值得我們去多做的。

最後我想《活着》這篇文章是值得我們去閱讀的,它讓我們懂得感恩以及對人生的感悟,富貴不求,只甘於做個平凡人,平平安安快快樂樂過完一生不也是自古以來的人們所向往的嗎?

《活着》讀後感 篇24

是啊,人只要活着,比什麼都重要!無論你有多少千山萬水,多少金銀財寶,人死了又有什麼用呢?

在《活着》中最讓我心疼不已的就屬鳳霞了!打小就又聾又啞,家裏又窮,就算是給她找了一個好人家,她的命最後還是在死神的手裏徘徊。鳳霞是生孩子難產而被死神給看中的,生小孩原本就是女人的鬼門關,再加上她又瘦又小,肯定逃不過這一劫了!而且是一個惡魔般的天氣——那是一個風雪交加的傍晚,狂燥的雪風嗚嗚亂叫,讓地面上的雪花翩翩起舞,周圍白茫茫的什麼也看不見。二喜揹着鳳霞去往醫院,接着鳳霞被推進了產房,二喜與福貴(她爸)焦急而興奮地在外面等待。可是10分鐘、30分鐘、120分鐘,鳳霞還遲遲沒出來,就連比鳳霞晚進去的都出來了,他們這才發現事情大了。這時醫生突然出來問:“保大還是保小?”他們一愣後傷心地說:“大的!我要大的!”接着幾分鐘後,醫生又出來說:“是兒子,大的也沒事!”他們鬆了口氣。可令人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鳳霞就沒氣了。

故事到這兒,我輕輕嘆了口氣:唉!活着最重要啊!

《活着》讀後感 篇25

正因爲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含義。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

活着是最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主人翁富貴,他是幸運的,並樂觀堅強的活着的;他也是不幸的,可悲的,可憐的活着的。在他有限的生命裏,親手葬送了自己所以的親人,晚年只剩老牛陪伴。

我自認爲這是一本不容置疑的消極小說,可它的消極中又極具諷刺的樂觀與積極。在這本小說中,富貴輸光自家產業後,他開始醒悟,不得不說此時他的形象是樂觀、積極的。沒有沉迷於賭博,明白了家人的重要,對家人更加關心與愛護。但我覺得這也是整本書中最可悲開始的地方,好比一個人犯錯後再也不能回到原來,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失去的只會更多。

富貴窮盡一生,讓“雞變鵝,鵝變羊,羊變牛”,兩鬢斑白時終於實現夢想,有了一頭老牛,然而也只剩這一頭老牛。或許這就是活着最大的魅力吧,失去一切最終還是能得到,最重要的肯能是心境的得到吧?無論生活多麼困難,自己認爲幸福的活着纔是最重要。

《活着》讀後感 篇26

《活着》主要講了“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女校長血型相同,爲救女校長,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裏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生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文中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我認爲我們就應該學習老人堅韌的品質,不要被困難所壓倒。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27

餘華用平淡的語氣講述着一個故事,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一個人與命運的故事。讀完《活着》我淚流滿面,當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時,我溼了眼眶。當福貴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我以爲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結果,真正的悲劇正在等候着他,正如魯迅所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捧着《活着》,總是沉重、難受,冰冷的文字躍然紙上,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活着,我們爲什麼活着?有些人爲了人生追求,有些人爲了家庭,有些人甚至不知道爲什麼活着,抱着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過活每一天。是呀,我們爲什麼而活着?

以前,我以爲爲了大學聯考而活着,家人所有的期望都押注在自己身上,只有不顧一切去追逐那個目標。大學聯考後呢?陷入迷茫期,活着,又因爲什麼活着呢?人呀,總是爲自己尋找各種目標,固定各種目標,爲了給自己一個活着的理由。

但《活着》中福貴的命運卻昭示着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是虛妄而已,或許,人的存在真的只是一種存在,與萬物一樣並沒有任何意義。活着僅僅是因爲活着,生命或許就只是爲了活着,而那些理由與目標全是我們自己給自己上的枷鎖,生命其實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這或許就是餘華想要告訴我們的。

《活着》讀後感 篇28

《活着》在“我”與福貴的交談中展開。福貴——一個看似普通的老人耐心地向“我”講述了他的一生。在他平緩的語調下他坎坷的一生卻如娟娟細流平緩得流入讀者的心坎。

作爲地主的兒子,年輕的福貴沒有爭氣敗了家,從此,他拖妻帶女開始了他曲折的一生。他曾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差點死於槍炮下;之後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歷史大事件,歷經千辛萬苦卻不得不目送自我的親人一個個先於自我死去。經歷了無數的生離死別,福貴依舊樂觀的活着,甚至平淡無奇地向“我”述說他的一生。

“人們將生命中的錯誤聚集到一齊,創造出一個惡魔,叫命運。”《活着》讓我思考命運爲何能夠這樣百般折磨一個人,讓他一下子從富貴的殿堂跌到一貧如洗的潦倒境地;讓他一下子從幸福美滿的天堂墜入孤獨一人的地獄。可是,更多的是讓我思考在絕境中人對生的渴望有多麼強烈;更多的是讓我領悟到歷經萬難後看淡一切的從容。

沒有人明白明天是什麼樣貌,究竟是陰霾密佈還是陽光燦爛但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之後還有明天,只要生命沒有結束,永遠有下一個明天,永遠能夠期望着下一刻就是我們想要的幸福。

真正點亮生命的不是明天的景色,而是完美的期望。

我們懷着完美的期望,勇敢地走着,跌倒了再爬起,失敗了就再努力,永遠相信明天會更好,永遠相信不管自我再平凡,都會擁有屬於自我的幸福,這纔是平凡人生中最燦爛的風景。

《活着》讀後感 篇29

《活着》是一部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餘華通過一位中國農民福貴悲慘的一生,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福貴是地主家兒子,年少就不學好,吃喝嫖賭樣樣俱全。賭光了家產,氣死了老爸;戰亂又被拉去當兵,急死了老媽;戰爭結束後回到家,看到女兒因病發燒變成了啞巴;兒子更慘了,國小沒畢業,就給縣長那生孩子的老婆獻血,被抽血抽死了;好不容易把女兒嫁了個好人家,結果女兒生孩子大出血也死了;女婿沾上這個家也難逃厄運,被機器碾死了;福貴的媳婦本是有錢人家的小姐,娶過來沒過過一天好日子,接連不幸,終於油幹燈滅,熬死了。總算是有個外孫接個香火吧,結果三年自然災害,孩子餓得慌,吃多了豆子噎死了。一大家子人都死光光,按理說孤獨的老福貴受不了這麼大的打擊,也該隨至親駕鶴西去了吧,可他偏偏還“活着”。他親手埋葬了身邊所有的親人,買了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着。

故事的結局:老人牽着老牛,用粗啞的嗓音唱起了老歌,“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此時,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

我早已淚眼婆娑,細細回味作者的那話:“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就夠了。

《活着》讀後感 篇30

看書看到痛哭流涕,內心絞疼,因爲一個書中的人物二反覆私綽,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活着》曾幾何時,自己也想着寫一本書,書名就是《活着》想寫寫自己經歷的生活,在社會底層感受着無奈和挫折,想通過寫作,讓自己出名,換一種人人敬仰,燈光無限的生活,爲自己,也爲生養我的父母,因爲我在重複他們的生活,他們期待我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光耀門楣!思來想去,能寫的就是自傳體式的自己,再加上一些虛無縹緲的想象,添點水分,加點顏料,就構成了一部所謂的作品!我的活着,跟餘華的《活着》天壤之別:富貴,這個一生悲情的人物,活着送走了他所有至親的人,依舊勇敢的孤獨的活着,最終與牛爲伴,最爲觸動心絃的是,沒有親人爲自己送終時,他吧十元錢,餓死都不能花的十元錢當做對埋葬自己的那個人的工錢!勇敢的活着!曾經的那個時代,人們踏實,暢亮,現在的我好像活在幻境中,此刻的人們也善良,也淳樸,但是好像缺少了一份憨厚,就是這份憨厚,加重了做人的分量,而當今的現實讓我們像無根都浮萍,始終找不到根的感覺!活着,僅僅是爲了活着而活着!人生的厚重變得失去了底色!

躺在牀上,像起書中的有慶會流淚,想起家珍會流淚,想起鳳霞會流淚,想起二喜會流淚,甚至想起那頭年邁的被富貴買回來,避免了被殺的老牛也會流淚,唯獨想到富貴,覺得他讓人欽佩,敬仰,跌跌撞撞的一生值得讓人回味無限…

《活着》讀後感 篇31

生活有如立體幾何圖形,它是多面的,而我們卻長了一雙平視的眼睛。而優秀的文學作品會用語言和文字將你的思維帶進它的多維世界,猶如編筐編簍。所以說閱讀一本書就是對另一個自己的認知。“餘華”的《活着》,似乎是在講述一個“富二代”的敗家史。主人公“福貴”不削眼裏只有土地的父親,那是他的生活。

母親的溺愛也不過是父親責罰的擋箭牌,那個活着的“福貴”不過是個肉體,又或者說他從來沒活過。時間就是這麼奇妙,歷史的變革讓“福貴”一無所有,然而悲慘卻將他揉碎後埋在現實的土壤裏生了根,發了芽,這纔是一個有枝有葉的“福貴”,真正的“活着”。這也許就是“餘華”創作的初心。

面對“活着”這個看似簡單而又沉重深刻的話題,這是一個讓我們學會思考的作品。我們是要活在別人眼裏還是要活在自己的心裏?“活着”可以解釋爲“生存”和“生命”,當然“福貴”也許沒有想這麼多,他只是覺得“活的像個自個兒”。然而即使是現在,又有多少人能“活的像個自個兒”?又或是說有多少人想過要“活的像個自個兒”!

面對富貴,面對貧窮,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如何“活着”!!也許只有經歷過才能領悟。寫作,不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對世界認知提高的整理。不用活在別人的觀點裏,學會深度思考。

《活着》讀後感 篇32

看了葛優的電影才跑來看這本書的。

不得不說,《活着》是我看過哭的最慘的電影。每一處伏筆鋪墊的恰到好處,每一個對比轉折讓人來不及喘息。時代背景,人性善惡,人情冷暖,人生動盪。裏面走過的那些人,遠的近的,善的惡的,來的去的,都去了。也無非是留下一張嘴,一個飯桌,吃着一頓飯,忙着下一頓飯。在最艱難的時候,維持活着最基礎的需求的時候,才知道什麼是最珍貴的,當最珍貴的一點點被剝離的時候,才發現總能活下去,還能活下去。而希望總是會有的,妻子兒女,外孫,還有那些嘰嘰喳喳的小雞。慢慢長大吧,變成鵝,變成羊,變成牛。帶着一個越來越好的希冀,活下去。

這本書跟電影還是有相當大的出入,可以說,電影中雖然將有些因果變得分明瞭些,譬如春生和福貴家的恩怨,但是電影還是沒有捨得把書中的所有苦難都包裹進去,沒有把最冷酷的人心包含進去,也還留了個溫暖的結尾。

在這本書裏,我真的覺得孩子的本真和純潔是多麼多麼的讓人心疼。這裏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有血有肉,單純的那麼傻,相比於很多書本里古靈精怪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好像很早就沒有供她們任性的土壤了,他們只能以一顆不諳世事的純良的心,承擔着被催熟的懂事,肩負着疼愛家人,照顧家人的累但卻幸福的事。

人不該貪念太多,可以披被溫暖,飽含善念,就很幸福啊!

《活着》讀後感 篇33

“活着”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主人公“福貴”怎樣“活着”?前半生仗着老子一百多畝田地爲所欲爲,老丈人見着了都要躲得遠遠兒的,倫理綱常壓根兒沒放在眼裏,跟老子對罵也是常事,在村裏人眼中丟淨了臉面,儘管從小過慣了村裏人眼中“奢侈糜爛”的生活,好歹只作賤了自己,沒有傷到別人,居然乖乖的還了賭債。

他不是好兒子、好丈夫,甚至好鄰居都算不上,而一切在他輸光了自家所有田地的那一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開始在意爹、孃的感受,在意家珍、鳳霞喜怒。以前是別人對他的忍受,趾高氣揚,從不低頭;現在是他忍受着別人,唯唯諾諾,陪着笑臉。只爲“活着”。他黑髮時,送走了白髮人;他白髮時,送走了黑髮人;他和他的那頭老牛在田埂上依然頑強的“活着”。

誰能想到當年不可一世的“公子哥”在田埂上居然講出做人的道理來,也算一件奇事。《活着》講述了部分中國人在那物質貧乏、精神困頓的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我不能把主語更換爲中國人或人,這是不準確的,有人肯定不是這樣“活着”的,隨着經濟發展、物質豐富,以後的人很大程度上也不會這樣“活着”,但人性總會在這樣的小人物身上影射出來,我們應該致力於思考“我們怎樣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34

週日晚上,我花了3個多小時,一口氣讀了一本爸爸的小說——《活着》。

合上書以後,我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想哭卻哭不出,說他們可憐但好像又不可憐。

餘華是在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稱敘述其看似悲慘的一生。地主家兒子福貴好嫖、賭,花光了家裏所有的錢,在還債路上又被抓去當兵,誤當成了國民黨。幾年戰爭後,死裏逃生,逃出來回到家,發現父親已經死了。接下來女兒因發燒耽誤醫治也變成啞巴了,原本好好的一個家變得支離破碎。隨着時間的推移,女兒風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還有外孫苦根也相繼遭遇不幸,這一大家子最後就剩福貴一個人了,最終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數人的想法看來,他最後的命運一定不是瘋就是自殺。可福貴依然樂觀地活着,因爲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也是全書的亮點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這本書的作者是餘華,本應是餘華在講述福貴的故事,應該使用第三人稱,可作者採用第一人稱,讓人覺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書中的我,在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之後的坦然。

家人一個接一個相繼去世,富貴被一次次的打擊,這裏面,不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還有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他沒有抱怨、仇恨,而是認認真真地過好每一天。抱着樂觀的態度活着,這纔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艱難,延讀生命就得艱難地活着,正因爲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了。

活着,就夠了。

《活着》讀後感 篇35

《活着》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歲月;經歷了人一生中的大喜與大悲。他死了爹孃,也喪了兒女。說他可憐,也是,也不是。至少,他,還活着。

他曾經年少輕狂,賭博輸光了家產,從遠近聞名的徐大地主變成了貧農。而取代他的龍二,在解放初期時就被槍斃了。他這算是撿了一條命嗎?

又曾經,他被抓去當兵,在軍營中度過了好幾度春秋。多少人的生命在可怕的戰爭中失去,而福貴還是倖免於難,挺到了戰爭結束。這又算是撿了一條命嗎?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是爲了什麼?爲了金錢?爲了名利?不!只是爲了活着!如果人死了,那還講什麼金錢,什麼名利啊!你來了,並沒有帶來什麼,那你走了,也不能帶去什麼。你是清清白白來的,就得清清白白地走。任何人都是一樣。所以,活着只是爲了活着。

雖福貴失去了一雙兒女,還沒有了溫柔賢惠的妻子家珍,但他還是得活着。從人性的角度上看,他確實很可憐。但是生活總是這麼艱辛、殘酷和神祕莫測。活着的確很難,他飽受着歲月的風吹雨打,但,他還活着!

在生活中,福貴他幾乎一無所有。在別人眼中看來,他也只是一個瘋瘋癲癲的糟老頭子。可是他至少還有一樣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了的無價之寶,那就是——生命!

《活着》讀後感 篇36

“活着”這兩個字眼對常人來說平凡得很,但是對於《活着》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富貴”而言,卻意義深刻。

富貴原本是個富家子弟,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憂生活。他不把父母當回事,對妻子的辛苦勞累不屑一顧。最可惡的是他那吃、喝、嫖、賭的陋習,揮霍光了老一輩留下的所有家產。他的父親也被他氣死了。可是這時懺悔已經來不及了。從此,他只能過着一貧如洗的生活,飽受着爲生計而奔波的勞累、苦楚。他怎麼也沒想到命運會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讓他的心靈遭受一次次與親人離別的痛苦,最後只剩下了他一個孤家寡人苟活於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貴努力地重新生活,這位歷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將苦難消解於自己的忍耐和平靜之中,堅強地挺了過來。

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師。是生活漸漸讓遊手好閒、薄情寡義的富貴變成了一個任勞任怨、百折不撓的家裏的頂樑柱。如果沒有經歷後面的變故,他可能一輩子也無法體會到活着是多麼美好和幸運。

在每個人生活的道路上,每一段都是那麼刻骨銘心,每一次都讓人大汗淋漓,生容易,活不易。人生的道路,就像波浪形曲線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雖然走起來非常辛苦,但是它卻通向我們人生幸福的道路。只有攀過那危峯兀立的高峯,越過那一條條一望無際的山谷,才能真正體會到活着的意義。

讓我們以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態度面對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

《活着》讀後感 篇37

《活着》這本小說曾令我幾度落淚。它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親眼看着他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陸續死去。在他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爲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樂觀地面對世界,部部悲劇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我很奇怪:既然福貴的親人都離他而去,那爲何他還要苟活於世上?當我將這本書來回翻看了好幾遍後,我才知:

人的一生總是會幾經挫折,飽受災難,痛苦,生老病死。坦然的面對一切纔是最好的選擇!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福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灑完熱汗過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還不如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

以前想到死,我都會感到恐懼。現在看來,也不過如此。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發現活着的價值。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到了告別世界時,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離開,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活着》讀後感 篇38

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閱讀體驗,相信所有讀完《活着》的讀者還都能記得這本書帶來的心理恐懼經歷。

餘華冷靜地敘述着生活的殘酷,他就像一個理智的外科醫生用手術刀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溫情脈脈的仁義假象中解構出來。每一次看到富貴可能會往美好方向發展的時候,作者緊接着都會無情地把這些幻想一一擊破,甚至可以說是用更加殘忍的方式將富貴推到了更加悲慘的境地。

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被強烈的情感衝擊着,迫不及待地將整本書讀完,闔上書本,胸口似乎被幾大團棉花堵着,悲慟到了極致,只能無言。很難想象在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那些事情的情況下,我這個八零後竟然會被感染到了如此境地。看完了這本書,難以名狀的複雜情緒揮之不去,是悲哀,是壓抑,是無奈,又或者是其他,無話可說,言語在此蒼白無力。

人是會思考的蘆葦,生命如此脆弱,可是又如此頑強,就像富貴在經歷了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亡後還能和老牛在陽光下回憶。或許這樣的苟延殘喘已經不是悲劇所能形容,可是痛苦到了極致就帶來了麻木,之後人反而得到超脫。

對於富貴而言,他不會考慮“人活着爲了什麼,人爲什麼活着”這樣追問生命終極意義的大問題,活着就是他與生俱來的本能,活着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餘華似乎要告訴我們: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讀後感 篇39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題記

活着?活着爲了什麼?爲了榮華富貴,還是爲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可活着就只能如此嗎?當我看完《活着》這本書後,人爲什麼而活就會浮現在我的面前!

故事的主人公福貴是個典型,舊社會敗家子。用福貴父親的話來說,我是他的孽子。當福貴嗜賭成性後,慢慢的他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賭博上。到後來,本來錦衣玉食的福貴少爺一夜之間傾家蕩產。一家老小從寬大的房子裏住進了簡陋的茅屋裏,也因此,父親去世了。母親生命倒下,家珍拿出僅有的兩塊銀元,讓福貴去城裏找郎中治病。可是事實並不如此,福貴被拉去當壯丁每天餓着肚子過日子。

到後來全國解放福貴可以回家時,母親已經去世了,女兒鳳霞因大病變聾啞。但他沒有在幻想榮華富貴,反而只想平凡的過日子。

可是上天似乎總與福貴開玩笑,家人朋友相繼離她而去,難道這就是報應嗎?

到了最後只剩下福貴一個人了,但他卻堅持活着。餘華說過,活着是一個充滿力量的詞語,他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責任,忍受現實幸福或苦難!

在生活中總會聽到有人唉聲嘆氣,但是也有人努力前行,雖然那些努力前行的人話不多,但是他們確實一直都在努力着。所以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猜我更加真切意識到應該珍惜當下,活在當下,享受美好每一天!

《活着》讀後感 篇40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終於敗壞家業,淪落到爲餬口而下地,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終於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悲劇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賴,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地活着——已成爲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

《活着》讀後感 篇41

我花了三個小時的時間讀完了作家餘華的代表作《活着》。讀完後就讓我聯想到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所講的苦難。

其實沒有比活着更簡單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然而只有活着,一切纔有希望。

餘華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生動地刻畫出了生活的真實,我始終難以忘懷,那個小村莊,那家人,那頭牛。

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地主家的少爺,他叫福貴。福貴嗜賭成性,最後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妻子因患上軟骨病失去了生命。福貴沒有退縮,他試着學做農活,承擔起養家的責任,而每次生活剛剛有了起色時,親人卻一一故去,兒子、女兒、女婿、甚至是外孫。最後只剩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可悲,但又無奈。

在我們的身邊也有很多的“福貴”,他們在經歷磨難後依舊心存希望。但也不乏有很多年輕人,一點小挫折就尋死覓活。高三學生不堪壓力跳樓自殺、花季女孩燒炭自殺等事件層出不窮……他們輕生時的決絕完全超出了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