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基地》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基地》讀後感

《基地》(Foundation)是近代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之一阿西莫夫早期科幻小說。它屬於《基地三部曲》曲的第一部。而《基地三部曲》後來又進一步擴充,增加了前傳和後傳。這些加起來構成七部宏偉的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作品。而基地系列又和相關聯的銀河帝國系列與機器人系列相融合,最後形成更加宏偉的15部《銀河帝國》系列。

《基地》一書出版於1951年,而其中大部分內容都創作於1942年-1944年之間。阿西莫夫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就寫出這樣一部氣勢磅礴的小說,的確令人欽佩。這部書成爲當之無愧的經典,並具有劃時代的影響力。雖然這種把整個故事背景從地球搬到銀河的手法現在已經不算新奇,但在那個時代還是令人耳目一新。爲了表達對阿西莫夫這部作品的敬意,20xx年民營航天空間運輸公司XSpace把一輛特斯拉賽車發射到太空中。這輛賽車上有一個假人,他會駕駛這輛賽車永遠在太空中翱翔,而這部車的副駕駛儲物盒裏,就放着一套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

01

故事概要

許多許多年以後,整個銀河系包括上千萬顆可以住人的行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銀河帝國的首府是位於銀河中心部位的行星川陀。銀河帝國已經繁榮了上萬年。這時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謝頓,他創立了一門獨一無二的學科心理史學。

心理史學是一門研究大衆心理的學科,建立在複雜嚴密的數學計算之上。心理史學雖然不能預測個體的行爲,但卻可以精確預測大衆的心理從而對未來的社會發展做出準確的預測。

根據他的心理史學,謝頓看到銀河帝國的衰落,並且預測再過三百年,帝國首都川陀將被徹底摧毀,銀河帝國將土崩瓦解,進而人類會進入黑暗混亂的無政府狀態三萬年。然後纔會重新建立新的第二銀河帝國。

雖然預測到帝國的衰敗,然而謝頓並沒有能力阻止這種進程。他唯一能做的是推出一個謝頓計劃,依據這個計劃,人類混亂無序的狀態可以由前面預測的三萬年縮短到一千年。

謝頓預測因爲帝國的瓦解,各處戰亂的連綿不絕,人類的科學將不斷退步,人類的知識將要被遺忘。而將來人類重新崛起時,不得不花費很長的時間來重新發明和發現那些被遺忘的知識和科學。

要想縮短人類重建文明的時間,人類需要一部記錄當前所有科學和知識的百科全書。

謝頓計劃包括把幾萬名科學家連同他們的家屬移民到銀河系邊緣的一個資源貧乏的行星端點星。在這顆行星上,這些科學家建立了基地,並且根據謝頓的指示開始編篡一部包括人類所有知識的百科全書—銀河百科全書。

然而謝頓並沒有把所有情況都告訴那些科學家,實際上,當基地建立起來的時候,謝頓已經死了。但謝頓依靠他的心理史學已經全面預測了未來一千年整個銀河人類發展的趨勢。預測到基地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將會面臨的一次又一次危機。而其中的任何一個危機都可能導致基地被毀,謝頓計劃徹底失敗。面對這些危機,謝頓雖然都有化解之法,但他不能把這些信息預先告訴基地的人。因爲心理史學奏效的前提之一就是被研究的對象預先不知道任何根據心理史學推斷的結果。

其實編篡百科全書只是計劃開始時的一個藉口。而計劃的最終目的`是在一千年後,形成由基地爲首都的第二銀河帝國。

當基地建成50年後,第一次危機降臨了。當時帝國勢力已經衰退,帝國和端點星之間的運輸通道已經被切斷,這時端點星旁邊的的一個地方勢力企圖吞併端點星。因爲基地只是由一羣科學家組成,沒有軍事力量,完全無力抵擋任何侵略。

就在危機時刻,謝頓的影像出現在謝頓事先安排好的蒼穹之中。謝頓計劃開始時建立了一個蒼穹,他告訴基地的人,50年慶祝時基地負責人可以進入蒼穹。

謝頓的影像告訴基地負責人他們的真實使命是在一千年後建造出第二個統治整個銀河系的銀河帝國。謝頓說他已經根據心理史學預知了這次危機並且告訴了他們化解之法。同時提醒他們以後還會出現一系列危機,屆時謝頓影像還會出現,但他現在不能告訴他們那些是什麼樣的危機,何時會出現,如何化解等等。因爲一但他們預先知道這些信息,心理史學的計算就不會準確了。

果不其然,基地在後面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又遭遇兩次謝頓危機。而每一個看似兇險的危機實際都有一個不需動用武力的化解之法......

《基地》這部書只介紹了基地發展前二百年的情況,後面和前面的故事要從這個系列的其他書中去搜尋。

02

小說評價

哪怕我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幸讀到這部書,我一定會被它完全傾倒。因爲它所描寫的世界太龐大,太壯觀,太有預見性了。

然而當這部書發行後七十年纔讀這部書時,我的感受就如同看一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經典黑白影片一樣。雖然經典依然是經典,但色彩,音效,特技,畫面都無法和現在的大片相比。

科幻小說更是有這樣的問題,雖然阿西莫夫是非常有科學遠見的作者,然而他對科學的預見性還是非常侷限。

人類所有現代科技成果中,阿西莫夫最沒能預見就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當然這無法怪罪作者,因爲香農那篇奠基信息論的劃時代論文《通信的數學原理》在1948年才發表。

小說中,人類傳承知識的方法還是用百科全書,信息存儲技術還限制在微縮膠片。這種信息技術的原始性與小說中描寫的那些可以利用超空間進行超光速星際旅行的大型星艦形成一種荒謬的對比。如同在現代戰場上,軍人掏出來的武器卻是一支打鳥的彈弓。

書中核能依然是最先進的技術,用來發電,當作武器和爲各種設備提供能源。作爲一部科幻小說,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心理史學。這種作者杜撰出來的學科可以用來預測人類發展的未來。雖然,這種幻想現實中無法實現,因爲人類雖然絕大部分都是平庸之輩,他們作爲羣體,其行爲和後果有可能被預測。但人類中總有一些天才,不僅天才無法根據歷史來預測,天才們的貢獻以及天才們對世界發展的影響更是難以預料。

其實書中的設定本身就有自相矛盾之處。謝頓自己的計劃可以把人類無政府的混亂期由三萬年降到一千年。那麼這種變化實際是由於謝頓一個人的額外影響造成的。如果他一個人的出現就可以造成歷史發展如此大的變化,那麼他有什麼理由認爲在歷史發展中不會出現更多對歷史發展有類似強度的影響者?特別是他的小說背景是整個銀河,其中包括幾千萬顆住人的行星,幾億億人口。這麼多的人口就會有更大的機率出現可以改變歷史進程的超級天才。

阿西莫夫對人類社會政治體系的描寫也沒有什麼創新。幾萬年過去了,銀河已經統一了,而銀河帝國還是延續傳統的君主制,其他那些小的國家和組織也脫離不了人類已經經歷過的貴族體制,政教統治和一些共和議會體制。總之在社會體制上該書沒有什麼新意。

對宗教的理解也比較侷限。阿西莫夫應該是個無神論者,所有他對宗教的理解就是一種傻子遇到騙子的結果。在他的這部作品中看不到超自然力,和任何靈性追求。當然《星球大戰》系列中關於“力”的描述多在超自然能力上,同樣沒有涉及宗教對生命意義的詮釋。不過阿西莫夫顯然對宗教內容和教會有一定了解,所以他對宗教的描寫比起劉慈欣在《三體》中的描寫要真實許多。

有些人把《基地》系列和《三體》進行比較。當然從科學性上,21世紀的《三體》比《基地》要超前太多,但關於人性解讀方面,《基地》要遠遠勝過《三體》。《三體》中強調叢林法則是文明的第一準則從而斷言先進文明一定會不顧及任何道德和利益關係就會將落後文明直接殺死的做法是對人性太過片面的理解。

雖然說了這麼多侷限性,《基地》還是非常吸引人,人物個性分明,情節緊張刺激,讓人愛不釋手。我剛剛讀完這本書,正在迫不及待地進入三部曲的第二部《基地與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