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必背的知識點歸納

九年級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學好歷史有利於迎接後面的會考。但是想要全面掌握好歷史這門課程,並不容易,需要記憶的知識點有很多。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中歷史知識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九年級歷史必背的知識點歸納

  九年級歷史知識

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1.一世紀前後,出現奴隸制國家;5世紀大和統一了日本。

2.七世紀中期,日本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孝德天皇頒佈新詔書,參照中國的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重要人物:中臣廉足

3.大化改新的內容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

經濟上 收回貴族土地爲國有,部民轉爲國家公民;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定期收稅。

大化改新的作用: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誌。

4.伊斯蘭教的產生: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

622年在麥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622年是伊斯蘭教曆元年。

5.伊斯蘭教建立的作用:尊重一神“真主”安拉,反映了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政治、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

中古歐洲社會

1.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日爾曼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

2.8世紀,宮相查理·馬特進行改革,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規定得到土地的人必須爲封建主服兵役。

3.改革後果: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即:帝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農民。

4.公元1世紀,耶穌創立了基督教。西歐封建社會時期,基督教會成爲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領域,神權凌駕一切。

主要事件:751年宮相“丕平獻土”,使教權凌駕於皇權之上。13世紀,教會建起“宗教裁判所”。

5.10世紀,歐洲出現了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如:威尼斯、牛津、曼徹斯特。

6.由於西歐城市是在教會或封建主的領地上產生的,封建主對城市市民加強剝削,使階級衝突日益尖銳。12世紀,法國琅城的城市市民與封建主展開了10年的鬥爭——市民爭取城市自治權。

7.早期資產階級的產生:西歐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了,市民階級(手工業者、商人、銀行家)中的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爲早期的資產階級。爲資本主義的興起裝備了條件。

8.15世紀中期,定都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著名建築有聖索非亞大教堂。

  八年級歷史知識要點

鴉片戰爭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爲了打開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中國廉價的工業原料。

2.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爲了扭轉中英貿易逆差。

3.虎門銷煙:

時間: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菸。

經過: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二百多萬斤鴉片,在廣東虎門海灘當衆銷燬。

意義:這是中國人民禁菸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鬥爭的林則徐,成爲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爲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4.(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時間: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 2100萬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爲通商口岸;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6.鴉片戰爭影響:

①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7.啓示:落後就會捱打!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提高綜合國力。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1.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1856-1860年

2.第二次鴉片戰爭目的:爲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

3.主兇:英法聯軍,幫兇:美俄。

4.列強侵華罪行:

①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搶劫併火燒圓明園。

②俄國: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③美國:華爾的洋槍隊,鎮壓中國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5.太平天國運動:

①爆發時間、地點、領導人: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領導太平天國運動

②定都:1853年佔領南京改爲天京,定爲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③抗擊洋槍隊:A:1860年,李秀成指揮的青浦大捷,大敗洋槍隊。

B:1862年在慈溪戰鬥中,洋槍隊頭目華爾被擊斃。

收復新疆

1.阿古柏入侵新疆:

(1)時間:19世紀60年代

(2)支持者:英國、俄國

2.左宗棠收復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爲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左宗棠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除伊犁以外(1871年俄國直接派兵侵佔了伊犁地區)的新疆。19世紀80年代初,中俄簽約,中國從俄國手裏收回伊犁。爲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甲午中日戰爭

1.時間:1894年(舊曆甲午年)

2.重要戰役:①黃海大戰(鄧世昌壯烈殉國)

②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誌着洋務運動的破產)

3.《馬關條約》的簽訂

①時間:1895年

②地點:日本馬關

③簽訂者: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④主要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影響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增闢通商口岸等。

⑤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

  七年級歷史常考知識

江南地區的開發

1.西晉建立: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得皇位,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國。

2.“五胡”內遷:從東漢末年以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

3.西晉滅亡: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西晉。

4.東晉建立:西晉滅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都城在建康。

5.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用漢人王猛爲丞相,統一黃河流域。

6.南朝的更迭: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爲帝,國號“宋”,結束東晉。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樑、陳四個王朝,總稱爲“南朝”

7.江南地區的開發

(1)開發時間:從東漢末年開始

(2)開發原因:

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自然條件)

②江南地區戰亂較少,許多人爲了躲避北方的戰亂,逃往江南地區。(社會原因)

③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根本原因)

(3)表現:修建許多水利工程;大片荒田開墾爲良田;稻田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得到推廣;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

(4)意義:爲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爲趨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遷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氣候乾旱,糧食供應不足;位置偏北,不利於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也不利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爲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爲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