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錦集10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錦集10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發現的過程。

2、 使學生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運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 培養學生觀察、判斷、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學生滲透互相聯繫,互相對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

多媒體課件、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

一、複習準備

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麪積單位,什麼是面積?

計算和測量面積要用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同學們對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好,那麼請看大屏幕。

二、新課導引

1、下面圖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釐米。

師:你怎麼數得這樣快?你是怎麼數的?同學們已經會用數方格的方法求長方形的面積了。如果用這種方法去求一個較大圖形或物體的面積(如操場),你會感到怎樣?今天我們研究一種求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新方法。(板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三.教學新課

(一)實驗,猜想

請小朋友們拿出1號紙,量一量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再想一想你有什麼辦法知道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呢?

學生反饋:利用面積計、長乘寬……

猜想: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是長乘寬呢?

(一)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現在每個小組都有一些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

A、小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擺出你喜歡的長方形。

B、說出你所擺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C、組長把結果填在書上的表格中。

反饋拼圖情況。

探究提示:長方形的面積跟什麼有關係?有怎樣的關係?

根據你們小組擺的長方形,你有沒有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跟什麼有關係?有什麼關係?

我們發現了長方形的面積跟( )有關係,有( )關係。

(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反饋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師:哪組還有什麼新的發現?

指名學生說一說。

(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1、利用遷移,探究知識

把長方形的長縮短3釐米,求這個圖形的面積。

當長方形的長和寬相等的時候,這個圖形就是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那正方形的面積應該等於什麼呢?你可以藉助剛剛的小正形擺一擺。(板書: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師:由此我們發現,只要給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就能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同樣只要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能計算出正方形的面積。

試一試:

小明家的方桌寬9分米,小明爸爸想給方桌劃一塊玻璃,請問要劃多大的一塊玻璃呢?

四、鞏固練習

五、課堂

本節課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想一想,這部分知識能幫助你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師: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圖形面積的基礎。通過它我們可以推導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許多圖形的面積。

六、板書設計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進行簡單的數據整理,能把整理的數據填入統計表.

2.使學生能根據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整理數據的能力以及根據統計表、統計圖進行數據分析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表或統計圖回答簡單問題.

教學難點

能把不完整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你家有幾口人?

我們班有多少學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這些問題太簡單了,通過數數就可以實現.但全市有多少人?全國有多少人?是怎樣知道的呢?今天我們就共同瞭解一下簡單的數據整理(板書).

二、探究新知.

1.教學統計表.

出示例1.學生住家的分佈掛圖(例1圖).

教師指出:這張圖是調查了四年級某班學生居住情況後製成的,通過這張圖,一眼就可看出哪條街巷有這班學生.

2.老師進一步引導:每條街巷住了多少同學?哪條街巷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幾個?全班共多少同學?這時如果只看圖,要準確回答以上幾個問題,很不容易.

組織學生討論,怎樣做能使回答方便?(將各街人數分別記錄下來)

我們可以用畫表的方法進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稱

學生人數

教師指出:第一欄不填寫具體街巷名稱,一般留做合計(一共多少人).

3.老師先帶領學生填寫兩個街巷的數據,再讓學生在其他街巷對應地方填寫數據.然後將一共多少人.在合計欄中填寫,形成完整的統計表.指出這樣的表叫統計表.

4.組織學生根據表回答問題:

哪條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條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學條形統計圖.

爲更加形象直觀地表示數據的多少,常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出示畫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說明:每一格代表一個人,有幾個人,就用幾個小格表示,並把這幾個小格塗上色.

6.老師先在縱向上註明人數0,5,10(單位:人),再在橫向上標明街巷名稱,然後根據學生口述,老師在相應地方塗色,製成條形統計圖.

7.看條形統計圖,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勝利二巷的少幾個人.

8.反饋練習:

(1)左圖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圖表示每人的成績.

(3)誰投的最遠?

(4)誰投的最近?

帶領學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績的長方形條.其他人的成績,要求同學們在書中填空完成,並集體訂正.

三、鞏固發展.

1.四年級一班同學,每人從家裏帶來一本課外書,辦起小小圖書室.共有連環畫13本,故事書15本,科技書6本,其他書5本.把書的本數分別填在下面的統計表裏.

同學們一共拿來了多少本書?根據本數製成條形圖,畫在下面的方格圖上.

回答下面問題:

(1)一個格代表多少本?

(2)哪種書最多?哪種書最少?

(3)科技書比連環畫少多少本?

(4)故事書是其他書的幾倍?

教師引導學生分組完成.重點引導:合計欄應該怎樣填寫?學生分組完成時,可以互相討論研究.教師巡視時重點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2.馬拉松比賽的路程是42千米195米.一名運動員用2小時25分跑完全程.這名運動員平均每分鐘跑多少米?

提示:先統一單位,利用此題複習平均的含義,爲下節課學習求平均數做鋪墊.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怎樣整理數據,怎樣填寫統計表、統計圖.用統計表、統計圖進行數據整理有什麼好處?(可以用統計表和統計圖來整理數據.好處是清淅,直觀)

五、佈置作業.

活動性作業:調查一下四年級各班的人數,填入下面統計表.

(1)哪個班人數最多?

(2)二班和三班比,哪個班人數多?多多少?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進一步鞏固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通過具體練習,幫助學生區分各種情況,克服相近內容的互相干擾,能正確估算並計算、驗算。

教學重點:

一步鞏固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P13.3

出示第一組題,學生獨立進行口算。

指名口答。

討論:上下兩題之間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口算時有什麼區別?

出示第二組題,同桌互相交流進行口算。

討論:上下兩題之間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小結。

2、P13.1

出示題目,要求學生進行估算,說出商是幾位數。

再要求計算。

集體反饋。

小結。

3、計算並驗算

5364 3213 8723

學生分組完成,集體評講。

討論三題在計算時的不同。

小結。

4、P13.5

引導讀懂表格,理解題意。

明確要求誰拍的最快,誰拍得最慢必須要知道每人每分鐘拍球的個數。

學生獨立完成。

班級交流反饋。

二、課堂練習

1、口答

說出下面各題中商是兩位數的',商是三位數的,商中間有0的,商末尾有0的。

5634 3035 4266 9123

2596 8568 7005 2147

2、拓展題

3、填上合適的數

4、油廠把411千克的豆油分裝在最多隻能裝5千克的油壺裏,至少需要這樣的油壺多少隻?

5、在一道沒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數、除數、商的和是135,商是3,那麼被除數=(),除數=()。

三、全課總結

四、作業:P13.2、4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第1課時

一天的時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知道24時記時法

2、程與方法:藉助鐘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同一問題不同的解決方法。

3、感態度與價值觀:逐步養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某一時刻。

教學難點:

知道晚上12時既是24時又是0時。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自學法

教學準備:

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 導入新課

1、師:上個星期六,我有個外地來的朋友來咱們這兒旅遊,他提前一天已經買來了車票,第二天9點到西安我聽了很高興。第二天我一大早起來,9點以前趕到火車站,結果等到很久也沒等到這位朋友,這是怎麼回事?你們猜猜看。

2、正如同學們所猜,我這位朋友買的是晚上9時到西安,鬧了個小誤會,那麼,一天中究竟有幾個9時?你有辦法避免這種誤會嗎?

3、教師板書:晚上9時 上午9時

4、師:我知道了,大部分同學都是在時間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這些表示時間的方法來區分兩個不同的.

學生說說晚上9時是怎樣變成21時的?

時刻。這種方法教普通記時法,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記時法,他比普通記時法更簡單,它叫24時記時法。

二、 探究新知

1、關於24時記時法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2、看書。

3、自學反饋。

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麼?

一天有多少小時?

在一天裏時針要轉幾天?

新的一天是從什麼什麼時候開始的?

4、接下來我們看看一天時間是怎樣過去的?

三、課堂總結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怎樣計算經過時間?

在書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從書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認識重要的句子畫下來。

學生自由反饋。

四、作業設計

完成數學書71頁的2、3題。

板書設計:

一天的時間(24時記時法)

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的時間

開始時間+經過的時間=結束的時間

結束的時間-經過的時間=開始的時間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十幾減9的減法,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2、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十幾減9(主要方法:破十法和想加算減)

教學過程

情境圖:

一、談話引入

元日那天,一(2)班的小朋友去公園參加了一次有趣的遊園活動(屏幕顯示課本第10~11頁的遊園會全景圖)。請仔細觀察,在這個遊園場地上,左邊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右邊的小朋友在十什麼?”)

讓我們一塊兒去看看,小朋友買了幾個氣球?

二、教學氣球圖

1.顯示圖片:阿姨兩手一共15個氣球,賣了9個。

請問學們根據這個情節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1)還有幾個?(2)再賣幾個就全部賣完了?

2.組織學生獨立思考上述問題,然後在小組裏說一說怎麼解答。在學生說的基礎上,教師板書算式:15-9=?

3.引導學生看着氣球圖,說15-9的計算過程。

(看着氣球圖,數剩下的氣球個數/6+9=15,15-9=6

10-9=1,1+5=6/15-5=10,10-4=6/9-5=4,10-4=6)

4.評價學生以上算法,說明都正確,同時引導他們思考:你認爲哪種方法方便?

三、教學套圈圖

1.顯示圖片:看看這邊小朋友在幹什麼?(他們在玩套圈圈的遊戲。)這個遊戲的規則是一人只能投14個圈,正好輪到小明投了,我們來看看他套中了幾個圈?

2.組織學生根據以上情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是:還有幾個沒套中?

3.列式解答,並說一說你是怎麼算的。

剛纔小朋友從遊園活動中提出了一些數學問題,大家想出瞭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真了不起!現在觀察這兩個算式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都是十幾減9的減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十幾減9的減法,板書課題:十幾減9。

例1:

1.出示12-9=□,組織學生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計算結果。對略有困難的學生,允許他們用學具擺一擺,再計算。

2.組織學生交流12-9的不同算法。要求每個學生應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想一想自己的算法和別人相同嗎?如果不同,哪種方法更好些呢?

3.對比、討論不同的算法。

學生討論後,教師小結:這些算法都很好,計算十幾減9的減法時,你認爲哪種方便就用哪種方法計算

鞏固練習:

完成練一練1、2、3掌握基本方法:破十法和想加算減。

小結:

這節課學了十幾減幾的減法?你怎樣計算這樣的減法?

板書設計

第二單元《20以內退位減法》教案

課 題

十幾減9

第2課時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標本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33-3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手勢操作探索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法,學會解答這樣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

一、在手指遊戲中以舊引新

教師與一學生玩石頭、剪子、布的遊戲,讓其餘學生觀察兩人各出了幾個手指。(如5和2)

師:你能比較它們的大小,

並像這樣說一句話嗎?(指名說,齊說)

( )比( )多( ),

( )比( )少( ),

( )和( )相差( ),

算式是( )。

與學生再玩一次(如:2和0),師:你會比較這兩個數的大小嗎?同座互相說說看。

師小結:我們在一年級時就知道兩個數相比,如果不是同樣多,必然有大有小,我們通常把較大的叫做大數,較小的叫做小數,兩個數之間的差叫做相差數。那要求大數比小數多幾,或小數比大數少幾,也就是要求兩個數相差幾,用什麼方法?對,求相差數用減法。那求大數或小數該用什麼方法呢?今天我們就來繼續研究這類問題。(板書:大數 小數 相差數 5-2=3 2-0=2)

二、在手指遊戲中初建數學模型

1.求較大數。

師:老師伸出幾個手指?(5)請你們伸出跟老y幣同樣多的手指。比老師多伸出1手指,是幾個?可見:比5多1是幾?怎樣列式?(5+1=6)請小朋友邊比劃手指邊齊說:比5多1是6,5+1=6。

師:比5多2、3、4、5又各是多少呢?同座邊比劃邊齊說。後讓四大組依次邊比劃手指邊觀察邊口述:比5多( )是( ),( )+( )=( )。

師:大膽猜想一下:比5多的數肯定是大數,還是小數,用什麼方法?(求較大數用加法)我們不妨再用手指遊戲驗證一下!

師與男生合作,示範比劃:比10多1是 ,算式是 。師與女生合作比劃:比10多2是 ,算式是 。比10多3,4,5,等等呢?同座合作邊比劃邊說說看。(邊觀察手勢邊思考邊口述邊傾聽。)集體交流後,師小結:求較大數用加法就行了。

2.求較小數。

師:既然求較大數要用加法,那求較小數會用什麼方法呢?請小朋友再大膽猜想一下。(減法)讓我們同樣用手勢遊戲來驗證一下。師做手勢邊問:比10少1是( ),算式是 。(指名說,一、二大組齊說。)比10少2是( ),算式是 。(指名說,,三、四大組齊說。)比10少3、4、5呢?(請同座合作,一人做手勢,一人口述。)

猜一猜:師做比5少4的手勢,讓學生猜是什麼意思,口述:比5少4是( ),算式是: 。(同座互相玩我做手勢你來說的遊戲。指名兩位學生上臺展示比劃遊戲。)

師小結:求較小數用減法就行了。

三、實際運用

師:通過剛纔的大膽猜想和實際驗證,我們知道了: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掌握了求大數和小數的方法,就可以用來解決生活中許多有趣的問題。

1.教學例題。(出示幻燈片)

(1)師:圖中有哪幾個小朋友?他們正在幹什麼?老師扮演小英,男生扮演小華,女生扮演小平,將他們擺花片的情況讀出來。

師:如果要求小華要擺多少個,該抓住哪句話來分析?(板書比字句:我比小英多擺3個)在這個比字句中是誰跟誰比,誰多誰少?(我與小英比,我的多,小英的少)所以誰的是大數,誰的是小數?

學生說出(我擺的是大數,小英擺的是小數)後畫批:

我比小英多擺3個

大 小

師:誰能連起來說是誰跟誰比,誰的是大數,誰的是小數?(指名說,齊說:我與小英比,我擺的是大數,小英擺的是小數。)

師:既然小華擺的是大數,求小華的該用什麼方法求?怎樣列式?(11+3=14(個))

師:剛纔我們是通過哪幾步求得小華擺的?(先找與問題相關的比字句,然後畫批出誰和誰比,誰大誰小,最後根據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來正確列式。板書:找比字句,畫批大小,確定加減。)

(2)師:如果要求小平要擺多少個?,你會用以上3個步驟解題嗎?試試看!

指名板書:我比小英少擺3個

小 大 11-3=8(個)

師:這個比字句是指誰跟誰比,誰的是大數,誰的是小數,爲什麼用減法?學生交流。

小結:我們是通過怎樣的步驟來解決比多比少問題的?怎樣確定加減?(找比字句,畫批大小,確定加減;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

2.想想做做1。

要求學生讀題,找比字句,畫批,列式計算。後交流思路:我與你比,我的是大數,你的是小數,求我的就是求大數,用加法。

3.想想做做2、3。(步驟同上,指2入板書。)

四、全課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了比多比少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總結:在解題時,要抓住比字句認真畫批,準確判斷誰和誰比,誰大誰小,然後根據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來正確列式解答。

五、拓展創新

師:最後,老師想給小朋友看一道更有挑戰性的題目,你能提出怎樣的問題?

立定跳遠比賽中,洋洋眺了110釐米,週週跳了140釐米,濛濛比周周少跳20釐米,奇奇比洋洋多跳2釐米。 ?(屏幕顯示)

生提問題,屏幕同步顯示出來,指名口答列式。

[教後反思]

1.藉助手指遊戲巧妙建模。

我讓學生邊比劃手指邊看邊想邊說邊聽:比多(少)是,算式是+(),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手、眼、口、耳、腦等,並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在充分經歷、感受、體驗、感知的基礎上,大腦中生成了豐富的數形表象。藉助豐厚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以及老師及時的引導點撥,他們很容易就感悟到:比多的數是大數,用加法,比少的數是小數,用減法。此時的抽象概括是感性認識積累到一定量後必然的理性飛躍!數學模型的有效生成,使學生由動作思維過渡到表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從而更好地促進新知的內化建構,拓展了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了學生全面的思維能力。通過石頭、剪子、布的遊戲複習什麼是大數、小數和相差數,以及求相差數用減法,爲新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接着通過比劃比10多幾是幾和比5多幾是幾讓學生建構數學模型:比幾多幾的數是大數,用加法算;最後通過比劃比10少幾是幾和我做你猜的遊戲讓學生建構數學模型:比幾少幾的'數是小數,用減法算。整個建構過程流暢自然而富有變化,學生始終興致盎然、樂此不疲!

2.藉助畫批深悟數量結構。

其實,讓學生理解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求相差數用減法並不難,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認知直覺就能感悟到;但讓學生由比字句掌握其中的數量結構,準確地分清誰是大數、誰是小數誰是相差數,卻並不容易。因爲從來沒有誰帶領他們這樣理性地分析過,而且由於生活經驗的負面影響,他們常將牛比羊多3只機械錯誤地理解爲羊多(因爲生活中我們進行比較時常說省略的比字句,例:誰多?我多)。由於讀不懂比字句的含義,他們只能停留在生活經驗的感知層面,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覺走,以至於到了五、六年級,還有學生分不清誰是大數,誰是小數,見多就加,見少就減。這就是低年級教學時沒有將學生的認識及時提升到理性層面而造成的惡果。所以藉助畫批幫助學生準確而深刻地掌握比字句的數量結構和數量關係非常重要。北京特級教師馬芯蘭就一直主張藉助畫批來指導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係。當學生能借助畫批准確地分析比字句的數量關係後,比多比少應用題的解答就易如反掌。把這類問題作爲一個整體,讓學生在一年級下學期全部學完,不僅是輕而易舉的事,而且能發揮教材的整體結構功能,使學生站在更高的起點用全局眼光整體建構知識,提高所學知識的通識性,使學生在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時能融會貫通,併爲後繼學習注入無窮動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認識元、角、分之間的關係,能根據元、角、分之間的進率進行單位間的簡單換算,比較不同單位表示的錢數的大小。能進行一些簡單的應用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具體購物情境,體會購物的總錢數和購物的數量,積累購物的初步經驗;感受購物問題裏的數量關係,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

3、體會元、角、分在生活裏的廣泛應用,感受人民幣的實際價值;培養獨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元、角、分簡單換算和應用

教學難點:

理解購物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1、做練習十第3題

2、做練習十第4題

3、做練習十第5題

4、做練習十第6題

5、做練習十第7題

一、回顧引入

1、回顧舊知

提問:這單一已經認識了人民幣的那些知識?請吧你的認識和大家說說

學生自由說出自己的認識。

2、引入課題

小朋友真棒!爲了鞏固和應用小朋友已經掌握的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練習有關元、角、分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基本練習

1、再現就知

出示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讓學生說說各是多少錢。

2、口答

提問:1元人民幣可以換幾張1角的?可以換幾張5角的?爲什麼?

(板書:1元=10角)

如果用分幣來換,幾分可以換成1角?(板書:1角=10分)

1角2分=()分

1元2角=()角

1角2分和1元2角哪個錢多?

3、做練習十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在課本上。交流結果,集體訂正,指名說說各是怎樣想的。

指出:把1元幾角換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來是十幾角;把十幾角換算成幾元幾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幾角。

4、做練習十第2題

學生先獨立填寫在課本上,在集體交流。

讓學生說說怎樣比的。

提問:題裏告訴我們什麼條件,要回答什麼問題?

學生同桌討論夠不夠,說說自己想法。

指出:三樣商品各買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帶去的錢比28元多,就夠了;如果帶去的錢比28元少就不夠。

先讓學生了解價格和解決問題的要求。

提問:把10元錢用完是什麼意思?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學生觀察情境,說說知道了什麼,求什麼問題。

提問:這裏找回是什麼意思?

讓學生獨立列式解決,集體交流。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組織交流算式和得數,要求學生口答,並提問:計算牛奶的價錢你是怎樣想的?

提問:你還能提什麼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口頭列式,教室板書。

提問:小寧買了什麼?就要多少錢?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應該付多少張?

先同桌討論,再集體交流,要求說說自己的想法。

三、應用練習

1、交流小結。

提問:這節課練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2、介紹你知道嗎?

3、佈置課後實踐

四、練習小結

練習十第8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國小數學教案欣賞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38頁數學欣賞。

【教學目標】

1、通過選擇生活中有趣而美麗的圖案,供學生欣賞,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認識數學的美、體會圖形世界的神奇。

2、引導學生嘗試繪製美麗的圖案等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研究圖形的經驗。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圖案,培養審美意識;

2、繪製美麗圖案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1、三角尺、直尺、彩筆、圓規、硬紙板、剪刀、圖釘、膠帶。

2、課件1:生活中美麗圖案的視頻(課前拍攝我們身邊的美麗圖案)。

課件2:課本上美麗圖案製作的動畫演示。 【個性化修改】

【教學設計】

教 學 過 程 教 學 過 程 說 明

一、創設情境

1、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圖案:播放視頻或(圖案圖片)(包裝盒上的圖案、門上的圖案、建築物上的造型圖案、商標圖案、等)

2、你看到的這些生活中的美麗圖案,你想說什麼?

4、 在你的周圍你還見到了哪些有趣的圖案?

5、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欣賞和製作美麗的圖案。

二、 欣賞美麗的圖案:

1、課件展示教材中的圖案(也可以選擇一些其他的圖案)。讓學生觀察後說一說這些圖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個基本圖形通過怎樣的變換方式得到的?

7、 小組內進行交流。

8、 小組代表彙報研究結果。(彙報你發現的這些圖案分別是由哪個基本圖形變換過來的?通過怎樣的操作得來的?)

9、 多媒體動畫演示圖案形成的過程。

10、 教師小結。其實很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由基本的圖形通過變換而來的`,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找到其規律。

三、繪製美麗的圖案。

1、 小組內討論下面美麗圖案是由哪個基本的圖形通過怎樣的變換而來的?繪製的步驟應該是什麼?

要繪製的圖案:

2、組長彙報交流的結果。

3、多媒體再次演示繪製的步驟,並閱讀課本上繪製的方法;

繪製的步驟:

6、 討論繪製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7、 操作活動:開始繪製圖案活動,播放輕鬆音樂,教師巡迴參與指導。

四、作品展示和評價

1、 作品展示:把學生畫的圖案全部張貼在教室的四周,全體學生下座位參觀作品。

2、 學生評價:

①、選對你印象最深的作品進行評價(可以是畫得好的,也可以是畫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誰評價得好。

②、教師系統評價:

A、 學生表現

B、 作品優點、缺點

C、 需要改進的地方

D、 提出希望

五、課堂小結:

3、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互相學習、互相合作,又學到了不少的知識,給大家說一說這節課你又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麼感想?

4、 教師激勵學生,提出希望。

通過觀看影片中的美麗圖案,激起學生對美麗圖案的探究慾望,喚起學生審美意識。

通過再次欣賞課本上的美麗圖案,觀察圖案的構成,使學生認識數學的美、體會圖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自由討論,以及各種操作活動,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發學生智力。體驗合作、探究學習的樂趣,真實感受圖形特徵,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間圖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間觀念,體驗活動成功的喜悅。

通過每位學生的作品展示,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讓學生對別人作品多種形式的進行評價,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在交流和教師的總結性的評價中,提高了自己的審美的能力,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進步。

通過課堂小結,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愉悅,知道自己本節課學習了那些知識,還有什麼不足,今後應該注意的問題。

六、課外拓展:

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美麗的圖案?請從中選出一個你感興趣的畫下來。

讓學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教學過程:

一、複習有關倍數、分數和比的知識

教師出示小黑板,指名學生回答問題:

已知甲數是乙數的6倍,那麼

(1)乙數是甲數的 ;

(2)甲數與乙數的比是(6):(1):

(3)甲數與甲乙兩數和的比是(6):(7);

(4)乙數與甲乙兩數和的比是(1):(7)。

教師:通過以上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中數是乙數的幾倍。那麼乙數就是甲數的幾分之一。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也可以把乙數看作1份,那麼甲數就是6份,甲乙兩數的和就是7份。這樣,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甲數與乙數的比是6:1。甲數與甲乙兩數和的比是6:7等等。

弄清這些數量關係,我們就可以在解答應用題時靈活運用。有時用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係解答.有時用分數解答;有時用比的關係解答,有時用比例的關係解答。總之,怎樣方便就怎樣解答。

二、教學用不同的知識解答應用題

1.教學例6。

教師出示例6(如下),讓學生仔細審題,找出題中有哪些數量,它們之間存在着什麼樣的關係。

少先隊員在山坡上栽松樹和柏樹、一共栽了120棵。松樹的棵數是柏樹的1倍。松樹和柏樹各栽了多少棵?

指名學生說數量關係,教師幫助歸納整理:題目中說松樹的棵數就是柏樹的4倍,那麼我們可以把柏樹的棵數看作1份.松樹的棵數看作4份: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它們之間的分數或者比的關係。由此,我們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識來解答這道應用題。(板書如下)

共120棵

松樹 柏樹

4份 1份

第一種解法:

教師:我們先用它們之間的倍數關係列方程解答。設柏樹栽了X棵。請同學們根據松樹的棵數加上柏樹的棵數等於總棵數這個等量關係列方程解答。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方程爲:4X十X=120)

教師:如果我們設松樹栽了X棵:怎麼列方程?

學生:那樣柏樹的棵數就是 X.列出的方程就是

X一 X=120,

第二種解法:

教師:根據題裏的數量關係。我們還可以得出.松樹的棵數與柏樹的棵數的比是4:1。這樣.我們還可以用以前學過的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教師巡視.個別指導。集體訂正:由於松樹的棵數是4份,柏樹的棵數是1份,總的棵數就是5份。所以,松樹佔總棵數的 。柏樹佔總棵數的 :

120 =96(棵) 120 =24(棵)

第三種解法:

教師:根據松樹的棵數與柏樹的棵數的比是1:1,或者由松樹佔總棵數的 ,還可以進一步得出,松樹的棵數與總棵數的比是幾比幾?(答:是4:5。)

那麼,根據這個關係,已知總棵樹是120棵。能不能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這道題?(答:能。)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教師巡視、個別指導、集體訂正=

設松樹栽了x棵,按比例關係列出的方程如下;

2.小結。

教師:通過這道題以上幾種不同的解法,使我們進一步理解了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與分數、比和比例之間的關係。應用這些關係,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來解答應用題。今後我們在解答應用題時,要把思路放得活一些,通過認真分析,弄清數量關係.怎樣解答方便就怎樣解答。

三、課堂練習

1.做教科書第122頁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至少用兩種方法解答這道題。做完以後,指名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解答的。

教師可以把不同方法的算式或方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比較。

(這道題最方便的解法是用比例的知識解答。)

=

也可以用分數解答。由銅與錫的重量比是5:7,得知合金中銅的重量是錫的 。因此,錫的重量等於350,是490千克。)

2.做教科書第122頁做一做的第!題和第3題。

先讓學生自己選擇一種方法解答.在集體訂正時。看有沒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哪種方法比較方便。然後告訴學生:今後解答應用題時.只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一種自己認爲最方便的方法解答就可以了。

四、作業

練習二十七的第1一5題。(其中第1題和第2題只要求用兩種方法解答。)

國小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目的】

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合理支付郵資,培養學生歸納、推理能力。經歷探究確定郵資、合理支付郵資的過程,培養學生歸

納、推理能力。

【重點難點】

進一步理解運用綜合知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情境導入】

1.觀看課本第109頁的圖和郵政相關費用表。

問:從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給本埠的朋友只要貼0.80元的郵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給外埠的朋友要貼1.20元的郵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樣貼郵票?

(1)學生觀察表中數據,計算出所需郵資。

(2)說一說你是怎麼算的。

想:每重20g,郵資1.20元,40g的信函,郵資是2.40元。5g按20g計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郵資是3.60元。

3.如果郵寄不超過100g的信函,最多隻能貼3張郵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郵票能滿足需要嗎?如果不能,請你再設計一張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1)不超過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郵資?

學生說一說各種可能的資費。引導列表描述。(課本110頁)

(2)用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可支付的.資費是多少?

一張:80分1.2元

兩張: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張:0.8×3=2.4(元)

1.2×3=3.6(元)

1.2+0.8×2=2.8(元)

1.2×2+0.8=3.2(元)

(3)你認爲可以再設計一張多少面值的郵票?學生自行設計各種面值的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4.佈置作業:

如果想最多隻用4種面值的郵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過400g的信函的資費,除了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你認爲還需要增

加什麼面值的郵票?

觀察郵票

問:你寄過信嗎?見過這些郵票嗎?

5.觀看課本第109頁的圖,並說一說。

(1)上面這些都是普通郵票,你還見過哪些郵票?

(2)知道它們各有什麼作用嗎?交流後,使學生明白普通郵票面值種類齊全,可適用於各種郵政業務。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暢所欲言。

【課後作業】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