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讓國小語文作業設計“活”起來

國小語文教學中,作業的設計是一個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樣重要,它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但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國小語文的作業設計,仍存在一些問題:數量過大,質量偏低,思維訓練少,應試教育色彩仍存比較濃厚。這樣的作業練習,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遏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產生,也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此本人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與大家共勉。

淺談如何讓國小語文作業設計“活”起來

一、設計多元化作業,讓學生多感官得到體驗。

課堂教學中,教師已經注意到多方面地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但是,同樣作爲學習的重要環節的作業練習,教師卻往往忽視了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也很少想起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學習思考的結果,最終導致作業只是師生之間淺薄的文本符號的往來。學生不僅個性沒有得到發揮,而且思維潛力也得不到挖掘,難以由此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這樣既符合兒童愛動、好奇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有利於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

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羣島》這一篇課文後,我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有關西沙羣島的知識,並用各種形式展示在同學們面前。第二天,有的同學做好了知識卡片,有的畫出了美麗的圖畫,有的還剪出了西沙羣島美麗的剪紙……做這樣的作業,同學興奮,老師高興,有時連家長也會參與,一舉多得呀!作業就不僅僅是一個載體,而是一個極好的憑藉,它給學生一個起點、一個支點,由此激發學生調動多方面的感官體驗,調動學生的情緒活動,讓學生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學習中熟悉的材料來挖掘和展示他們的潛能,與這些材料或環境不斷產生互動,自然地顯現出各自不同的智力類型和能力傾向,不僅獲得了許多的知識信息,鍛鍊了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還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難忘的體驗。

二、設計多層次作業,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

在教育教學中,教育的對象都存在差異性。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發展也各有不同,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基礎、不同的起點,設計和佈置多層次的作業。我對某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適當的降低作業的難度,讓他們做一些抄寫、簡單動手、有趣味的作業,一方面使這些“學困生”易學、樂學,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他們“吃不了”的問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適當拔高要求,設計一些積累語言文字、擴展課外閱讀、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業。這樣,學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鍛鍊,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理,而且也解決了“吃不飽”的問題。有時還把作業設計成“自助餐”的形式,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習題,這種作業設計給了學生一個較爲寬鬆的作業氛圍,使不同發展水平、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作業,培養語文能力。

三、設計個性化作業,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放手讓學生參與設計作業是一項大膽的嘗試,教師不作任何規定,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展示學生的才華。我上完一篇課文,除規定的作業之外,留給學生一道創意題,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由設計作業,形式不限,自由發揮。如教學《趙州橋》後,我讓學生自行設計作業,結果作業形式多樣:有收集各種橋的資料、圖片並整理成小報的;有爲趙州橋這一名勝古蹟寫廣告語的;有做拱橋原理的小實驗並寫實驗體會的;有自已做橋樑工程師,設計更爲新穎的橋樑並寫成小論文等等。爲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我每週進行一次創意作業獎評比,對學生進行肯定和激勵。實踐證明,這種自主性的個性化作業充分地激發了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展示了孩子的潛能和水平,鍛鍊了他們的能力。

學生還可以自己設定作業完成的數量、完成的時間、完成的進度,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這時,他不會把作業看成是負擔,而會把他們自己的作業完成得與衆不同,獨具匠心。

四、設計趣味性作業,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徵。

學生不願做作業、怕做作業,主要原因是因爲不喜歡單一練習形式。而作爲教學對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接受教育影響並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教育心理學表明,單調乏味的學習活動容易產生疲勞,並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因此,作業的設計也應講究趣味性,以生動、形象的形式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寓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於趣味性的練習之中。如教學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後,我佈置學生到田間去觀察小蝌蚪,並寫出觀察日記。這一作業的設計不但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讓學生在作業中學會了許多自然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寫作能力以及愛護小動物的愛心。

總之,作業設計應力求形式多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爲教師,要努力用新理念去改變傳統教學作業觀,讓我們的作業改革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爲學生學習的動力,做到真正“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