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通用26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通用26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1

最近讀完了一篇九百多頁的作品,《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韋斯特弗,雖然是小說,但是也是作者的自傳。

從沒有接觸教育,到成爲劍橋和牛津大學的博士,這家庭的七個孩子,有三個博士,有四個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作者緩緩道敘自己的成長經歷與自己家人的情感糾葛。擁有着極端信仰的父母,暴躁的哥哥,在巴克峯的頂端上,飄渺着塔拉的自由的靈魂,從在封閉的家庭裏,她在哥哥泰勒的鼓勵下開始憧憬大學生活,開始想要接受教育。

從一開始的完全手足無措到後面寫出教授驚歎的論文“我從未見到如此精彩絕倫的論文”,作者的天賦異稟與埋頭苦學,零基礎的小白到獲得博士學位,每個日日夜夜的熬出來的是作者。當作者意識到了自己在從原生家庭剝離出來,她開始認識到自己的最初信仰的崩塌,“願上帝來拯救她”這是常常父母對她的禱告,她認識到自己要剝離,認識到自己接受的教育才是拯救自己的正道,她開始掙扎,她在每個深夜裏嘶吼狂奔,似乎沒有人理解她的怒吼,我很驚訝的是,在這階段,她身邊也有朋友陪着她,從一開始哥哥泰勒的支持,她開始了這孤獨的旅程,不得不說,她是幸運的,一路上,都有人在她成長的路上支持她,爲她提供援助,無論是哥哥的排憂解難,還是教授幫她申請的獎學金,當然,無法忽視的是,她對文學的驚人的敏感與天賦,誰又能無視金子的發光呢?是啊,我們在接受別人的援助的時候,不得不問一句:自己是否配得上別人的援助呢?自己值得嗎?我總是覺得在接受別人援助的時候,自己也該反省自己,如何做,才能對得起這一份善意呢,或許真的該像哥哥說的一樣,“永懷一顆感恩之心”。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想別人對自己好,但是又不能心安理得的接受,我總覺得自己應該有所迴應,就像哥哥對我的好,大家都讓我心安理得的受着,可是我覺得我做不到,當然,這個前提是,因爲我對哥哥有好感,但是我也在想,我是因爲哥哥對我好,還是因爲他這個人優秀,有吸引我的品質,纔對他有的好感呢?

我在思考,我到底需要怎樣的一個人,我覺得他是滿足我的要求的,他既能對我好。又能滿足我對男朋友的要求,身高、性格、品質。一身正氣,有時候他身上的正氣,真讓我怕我的世俗會玷污到他的正氣,我覺得他值得保護,他也給我說過,他希望他的伴侶能保護好的一些美好的品質,我當時,竟然真的希望自己是那種能保護他內心的一方淨土的人,他渾身的正氣,是的確是我讓我欣賞的點。我知道他的性格,並不是那麼柔軟,是我喜歡的有剛強的男子氣概,我覺得身爲男生,就該有這樣的氣魄,他也告訴我,他是一個感性的人,我明白的,太理性的人讓我害怕,可是這個感性的人,又讓我擔心是否我的一些不堪與醜陋會傷害到他,我希望我和他都真實一點。如果在一起,我希望自己真實的在他面前,不想裝。我就是貪戀他的好,我就是喜歡他偶爾的小寵溺,是的,他值得我貪戀,但是我也知道,我現在就像舒文亮,我現在想的更多的是自己,沒辦法像他一樣,時刻惦記着我,我覺得他太單純了,這樣單純一個的男孩子,我的確不該失去,我願意抓住他。

就像他說的一樣。現在還是先順氣自然吧,現在的時間太短,不夠了解彼此,我也希望他能來更多的認識我,認識全面的我,認識我的不堪,認識我的自私與小氣,我的確應該在他面前多展示真實的自己,卸下更多,如果他害怕或者覺得我不行,那就放下我吧。我總是害怕失去,那麼,這一次,做更真實的自己,讓他來認識真實的我,看看,掀開廬山真面目的我,是否能讓他遲疑,能讓他是否還能堅定的選擇我。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2

教育不再像過往一樣,需要承擔起人們想擺脫貧困,走向富貴的強烈慾望。作爲一名教育的工作者我試圖追問過教育的意義是什麼?當閱讀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我的內心則多了一種充滿力量的聲音。

作者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教育就是一個自我重塑的過程,如果你選擇主動學習,那麼你將重塑一個全新的自己,但如果你選擇被動接受知識,那麼你將被別人塑造,塑造成一個別人想要的你!

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育永遠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受原生家庭挫磨的不止塔拉一個,但選擇反抗的卻只有塔拉那個性格古怪的哥哥泰勒。

泰勒是個與衆不同的孩子,他違抗父親的命令,獨自一人離開巴克峯上大學,去追尋他想要的生活。他還鼓勵塔拉:“是時候離開了,塔拉。對你來說,這兒是最糟糕的地方,去我去的地方吧,去上大學。”泰勒的話在塔拉的心中播下一粒好奇的種子:沉悶的廢料場外是否真的有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爲了逃離,塔拉在替父親幹活的間歇偷偷自學,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她終於收穫了一個奇蹟——楊百翰大學入學通知書。

新的考驗隨之而來,大學是個全然陌生的地方,當塔拉第一次走進真正的課堂,才發現自己和同學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但她並沒有沮喪,憑藉毅力和信念,塔拉不僅從不及格生成爲全優生,還獲得了去劍橋大學交換的機會。

繼而在那裏攻讀碩士,又成爲哈佛大學訪學者,最後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就這樣,塔拉通過讀書,一步一步悄然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瞥見了她渴望的新世界。

正如塔拉所說:“教育給我新世界,給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讀書,永遠普通人逆襲最容易的一條路。當你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見識也就越來越廣,你就會擁有全新的視角和自信心,獲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將來跌落繁瑣,經常讀書的人,面對同樣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樣的心境,更有不一樣的將來!

書讀完了,塔拉的故事還在繼續,我們的故事也是……反思與行走如影隨形,太多的困惑,值得我們用餘生來思考。

放下該放下的,原諒該原諒的,成全該成全的,這或許,就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教給我們最好的道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3

人們只看到我的與衆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裏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

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裏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僞,背叛。而我稱之爲:教育。

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裏。無論我看上去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我的教育如何輝煌,我的外表如何改變——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過是內心分裂的兩個人。她在裏面,每當我跨進父親家的門檻,她就出現。

那天晚上我召喚她,她沒有迴應。她離我而去,封存在了鏡子裏。在那一刻之後,我做出的決定都不再是她會做的決定。它們是由一個改頭換面的人,一個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選擇。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僞,背叛。而我稱之爲:教育。

教育意味着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家庭終究是我們心中一塊難以釐清是非對錯的所在,有時它給你溫暖,有時它令你刺痛。儘管觀念不同,立場相左,愛卻始終存在,無法割捨。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但當我們試圖以愛的名義控制和改變他人,這種愛就變味了。這並非愛的真諦,你愛別人,就無條件地愛,交還給你所愛的人自我選擇的權利。如果你說,我一定要改變我愛的人,這樣我就能永遠佔有他們了,那這根本就不是愛,也不是愛的價值和力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4

在我讀這本書之前,我看到它的英文名字叫做Educated。在網上看到簡介後,並沒有覺得內容很切題。大致翻了一遍後,還感覺暈暈的,不知道作者想要說些什麼。但是,自己一個人想一想書中的情節,卻感覺翻譯得很恰當--“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句話概括了這本書的中心思想。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在17歲之前從來沒有上過學的小女孩在收到其中一個哥哥的啓發後離開家去上學,最終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奇蹟。她出生在一個美國摩爾教家庭,家庭成員偏執、暴力,甚至將苦難當成一種幸福和享受。最令我難忘的是小女孩的哥哥將她的頭按進馬桶,掐着她的脖子,侮辱她,但母親卻選擇視而不見,隱忍沉默。她出身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這樣的一個環境。

當她的其中一個哥哥通過自學考上了大學,她找到了屬於她自己的聲音:離開家,去上學。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她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封大學錄取通知書。她選擇和原生家庭決裂去完成學業,追逐自己的夢,像一隻鳥,飛往自己的山。但是當她進入大學才發現,周圍的所有環境都是陌生的,所有人都把她當做怪胎。她受盡了冷臉和白眼。

擺脫無知是一條艱辛的路。一步一步的路都要自己通過汗水和血淚重塑,而代價是被原生家庭當做可憎的背叛者。最後,她憑藉着自己超強的毅力和堅定的意志獲得了極高的成就。

我發現,這本書取名爲“教育”是有原因的。一邊是小女孩原生家庭的教育,另一邊是小女孩夢寐以求的學校教育,而小女孩要在二者之間擇一。終於,她在原生家庭之間劃了一道界限,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夢想。

“The past was a ghost, insubstantial,unaffecting. Only the future had weight。”(我買錯了,買成英文版的了)決定一個人的是誰的強大因素來源於那個人自己。作者寫道,“爲了贏得父母的愛,我願意放棄自己對是非、現實和理智的看法。爲了他們,我相信即使我看到的只是風車,也願意披上鎧甲,像巨人衝鋒。”作者從自己偏執的原生家庭勇敢走出,像一隻鳥,飛往自己的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5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反觀自己,和作者同一年出生,雖不在富裕家庭長大,卻也不愁吃穿,按部就班的接受常規教育,不禁反思自己,是否好好珍惜過如此良好的環境。"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衆,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和作者悲慘的童年及青年時期比起來,自己是否對得起這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否有像作者一樣努力,盡力在擺脫社會家庭強加的在外身份?越是有這些疑問,越是覺得羞愧萬分。中國有句俗話,未吃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想想自己也會輕易地對別人的生活給出意見,也會指責他人的不幸都是自己活該等等,才越發覺得慚愧,原來自己的幸福生活並不是如此理所當然。

塔拉在面對家人的否認和質疑以及決裂的威脅時,也曾經疑惑過懷疑過自己是否正在做出正確的選擇,如果自由的代價是遠離家庭和親人,是否是值得的?就像作者在接受採訪時所言,“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自明誠,謂之教”,由明曉道理達到內心真誠就是教化。

實際上,我理解的內心的真誠,是對自己的真誠,對自己真誠後,才能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明白應當如何做出選擇。德爾菲神廟上的神諭“認識自己”,指明瞭清除這些疑惑的方式,認識自己是如何被塑造的,而教化,讀後感m就是使自己認識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所以英文的書名就是大大的Educated。教化,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提供不斷懷疑自身的要素,自身通過懷疑——消除懷疑的過程而使主體顯現出來。教化,是消除偏見,減少我執的修身方式。主體不再是被他人,社會,權力構成的,而是可以通過實踐來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的。

本書的中文翻譯者任愛紅老師引用《聖經·詩篇》中的一句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作爲本書的中文書名,而教育,就是那雙翅膀,讓你可以擺脫禁錮,振翅高飛,通向自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6

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真是震驚。從頭到尾,我一直在關注塔拉的成長經歷。大學前這本書的一半似乎在看一部黑白電影。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下雪的冬天,傾盆大雨,沒有膝上的雪,油膩的垃圾場,陰暗狹窄的房子,狂躁抑鬱的父親,母親總是有精油的味道

一開始,這本書可能受到了網站推薦、比爾蓋茨和這本書最初的書名“教育”的影響。可能和我最近寫的課件有關。我想知道這件事。

讀完後,我覺得沒有錯的選擇。首先,我想讓我女兒看看。今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會和她討論這本書的內容。青少年兒童和成人世界本身,看到了什麼是不同的世界。

什麼真正吸引我一口氣讀完?

在一個由雙相情感障礙父親統治的家庭裏,無論這個職位對孩子是否公平,無論是否有足夠的母愛,母親都會永遠和父親在一起。七個孩子,三個逃走了,然後都獲得了博士學位。剩下的四個人沒有受過高中教育,在父母的職業生涯中工作。

不可思議的是,這7個孩子都在家,由母親教育,從來沒有上過公立學校。有區別的是教育。

正如作者在接受《福布斯》雜誌採訪時所說,教育給了她不同的視角,瞭解不同的人和歷史。因爲16歲前在家的經歷,她會沉浸在大學哲學家的知識世界中,試圖找出自己困惑的原因,走出自己的迷宮。從大學到博士,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

上半輩子,飽受那些不幸經歷的折磨,從內心到外在,下半輩子,又感受到哥哥帶來的溫暖,讓她在絕望的處境中一次次奮力反擊。

興奮,不願意睡覺,寫下零散的文字。回顧中文版標題的來歷,塔拉也非常喜歡。是的,她並沒有把這本書定義爲一個生活邊緣的可憐女孩的奮鬥史,而是一個普通女孩勇敢地在心裏尋找答案的平凡故事。沒有容易的妥協,只有不斷前進。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一個聰明的母親可以給一個家庭帶來足夠的能量。只是不斷地反省他們以前做過什麼。正如比爾蓋茨本人在博文中所說。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你可以選擇說再見。你可以每天想念一個人,但你仍然可以慶幸他不在你的生活中。”-塔拉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7

過去的永遠不會消逝,它甚至從未過去!總有些東西會在生命最深處,留下深深淺淺的痕跡。震驚、恐懼,震撼心靈,看完《當你像鳥飛向你的山》這本書真的需要深呼吸去平復。沒去過美國,對美國不瞭解。真的很難想象在80年代的美國會有這樣一羣人。幾次翻看作者介紹,確認作者是1986年生。一本自傳體小說,好像一部兇險環生的恐怖片。閱讀過程中,心裏跟着一陣陣悸動。時而全身顫抖,時而傷心哭泣。隨時斷腿,隨時被焚,隨時車禍,隨時喪命,作者的經歷簡直可以用觸目驚心,聞所未聞來形容。

這本自傳小說講述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實經歷。她與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愛達荷州的山區,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每天與哥哥父親一起拆解廢料,幫母親調製精油,每天囤積食品生活資料以防末日來臨,並且按照父母所灌輸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生活下去。這本書中描述的原生家庭極度扭曲,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但是作者卻一步步通過學校教育重拾自我,打破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束縛,最終找到心中的那座山。

這本書超載了勵志,閱讀的過程中有時彷彿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當然作者的經歷遠非我能想象。就像她寫到“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爲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別。不同的是頭腦中怎麼想的。

她的導師克里博士對她說,“你是一塊純金,不論你成爲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你自己。”“——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讀到這裏,不禁淚下。

喜歡書中提到的教育觀點“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

最喜歡的篇尾,心理重建,心靈成長。“當我徹底接受了自己的決定,不再爲舊冤耿耿於懷,不再將他的罪過與我的罪過權衡比較時,我終於擺脫了負罪感。我完全不再爲父親考慮。我學會爲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決定,爲了自己,而不是爲了他。國爲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罪有應得。這是我愛他的唯一方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8

和想象中還挺不一樣的一本書。整本讀下來有點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味,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將其看作是“關於女性的史詩”。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震驚於父親的頑固和偏執的次數倒是寥寥無幾,在太多文學作品裏見過太多隱祕而又頑固的執拗和不通情理後,我對於很外顯的強迫傾向和控制慾的感覺反而會比較輕鬆。

這本書攫住我心臟的點在於女主從中逃離的過程。在看這本書之前,我設想中的逃離自己原生家庭最困難的地方應該在於認知的轉變:不知逃之必要,不明離之方法,所以逃無可逃,避無可避。本書作者的“逃離”之路推翻了我“察覺即自由”的設想。雖然察覺就是通往自由的開始,但開始之後路會如何發展卻像無理數一樣,充滿了太多的變數。

作者接受到的教育和她的思考是她想要掙脫父親的權威的開始。誠如作者所說她所有的奮鬥,她多年來的學習,一直是爲了讓她得到這樣一種特權:見證和體驗超越父親所給予她的更多的真理,並用這些真理構建她自己的思想。一旦讓步,丟失的便是自我。所以她必須得和這個家庭割裂。

這是教育賦予人的意義。

而割裂又何其難也?縱使那個充斥着暴力、無知、血腥的世界再怎麼不堪,那也是她成長之地,是和她同呼吸共命運的家人生活之處,是她鍾愛的公主,是她精神上的棲息之所。而一旦逃離,就是無可挽回的割裂和“背叛”。沒有人能在沒有任何社會支持的情況下完成和一個具有着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存慣性的家庭割裂。即使是接受了最高等教育的作者也不能。所以作者一度崩潰,一度想要屈服。最後拯救了她的還是來自同樣修讀至博士的三哥的支持與信任,是同樣被自己家人驅逐了的家人的接納。能戰勝愛的,也只有愛。

這本書裏值得探討的還有很多,比如愛的複雜性。我從沒懷疑過的一點是,文中的一家人都彼此相愛。只是當對愛的感悟和表現形式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時,所有的以愛之名都變成了傷害。姐姐的求助和背叛、母親的承諾與畏縮、哥哥的暴力與愧疚,這些交織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在畸形偏執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家人。世上傷人最深的事往往是你都能理解的事,因爲理解,所以無法責怪,卻也無法共存。“你知道我是愛你的”“我知道,那從來不是個問題”。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9

教育、蛻變、對原生家庭的逃離,這是本書最鮮明的主題,但這本書不只是這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塔拉父母去機場送她的一段:

就在這時,我回頭一瞥,看見爸爸還站在安檢口目送我離開。他的雙手插在口袋裏,肩膀耷拉着,嘴巴鬆弛。我揮揮手,他向前走了幾步,好像要跟上來。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一刻:當高壓電線將旅行車蓋住,母親被困在車內時,爸爸站在旁邊,一副無助的樣子。我拐過彎,他仍然保持着那個姿勢。父親的那個形象我將永遠銘記:他臉上的表情充滿愛意、恐懼和失落。我知道他爲什麼害怕。我在巴克峯的最後一夜,就是他說不會來參加我畢業典禮的那一夜,他無意中吐露過。“如果你在美國,”他低聲說,“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此時的父親像一個若有所失的小孩,他滿是擔心與無奈,但是他又做不了什麼,平日裏看似強大有着無限威嚴的父親在此時在“另一個世界”又是無比脆弱。他想象着女兒去了一個充滿惡魔的世界,一個危險的地方,他還在想着世界末日和汽油的事,讓人啼笑皆非。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父親愚昧又倔強,偏執而荒誕,他剝奪子女的教育,不讓他們去醫院,把他們置於危險中,做着一些看起來很愚蠢的事情。但是如果站在父親自身的角度來想想呢,也許受到躁鬱症的影響、也許是因爲信仰,他做着在他的世界裏對孩子們最好的事情,不停的工作、囤積食物和武器,他很累吧,也受着傷害吧。這樣一位父親,他有足夠的理由飽受詬病,但我還是對他恨不起來。我想在他內心深處,還是愛他的孩子們的,即便是很久不聯繫的塔拉,他對她難道沒有一絲掛念嗎。我對他還是有着抹不去的同情。精神與信仰的差異在他與子女之間劃出一道巨大的鴻溝,心靈的距離讓他們分離。

人與原生家庭的問題可能就是如此複雜吧,不是簡單的愛恨與對錯,子女與父母像纏繞在一起的藤蔓,彼此交織、攀援,相互影響,他們的.關係啊,從來捋不清也道不盡。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10

本書作者塔拉·韋斯特弗是一位年輕的歷史學家,十七歲之前從未上過學,靠着自學先是考上了楊百翰大學,隨後又哈佛訪學、劍橋讀博,她的人生勵志且精彩。

作爲一本自傳體小說,它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塔拉極端的童年生活:塔拉的父親是一個固執的異類,他不相信政府、質疑教育,從不贊成孩子們進入學校,拒絕醫院……幾個孩子在與父親獨斷專制的抗爭中,各有勝負。反抗成功的,就如同塔拉一樣,遠遠地離開了這個地方;反抗失敗的,加入了父親的隊伍,成爲了像父親那樣的人。

這本書的封面最顯眼的便是和鉛筆一樣尖尖的山峯,象徵着作者的家,同時那尖尖的頂彷彿一把利劍直戳人心。起初想讀這本書的原因不過是因爲比爾蓋茨的推薦以及它長居暢享榜首,直覺告訴我,這可能又是一位“哈佛女孩”的勵志故事。

然而,翻開書卻給了我一個不同的世界。寧靜的山谷、粗壯的針樹葉、低矮的房子、山腳的馬鳴、廢棄的垃圾場、轟鳴的切割機,沒有勵志故事中應有的挑燈夜讀,也沒有一次次失敗後的不拋棄不放棄。我有些不甘心,翻遍全書想要找到一絲勵志書該有的所謂“奮鬥史”的蛛絲馬跡,然而,我能找到的卻只有一位患有躁鬱症、偏執固執的“控制狂”父親和一位習慣性軟弱服從的母親。

這個家庭中唯一的異類是哥哥泰勒,他也是給塔拉指明方向的人。面對其他哥哥肆意的嘲笑,泰勒絲毫不爲所動,依然靜靜的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在塔拉遭遇欺負甚至侮辱時,泰勒以已之力挺身而出,堅持主持正義。所以塔拉最喜歡的也是與靜靜看書的泰勒待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通過泰勒,塔拉知道了一個全新的活法:不用整天蓬頭垢面圍着竈臺轉,可以自由的表達自我,穿着露肌膚的裙子,大聲唱歌,不用忍受父親的控制。那是一個規矩而又理性的世界。

那個世界對於塔拉來說,有着無限的吸引力,雖然入學考試上的那些符號她一個也不認識,對於物理的認知只是來自廢料廠,但是擺脫原生家庭、走到新的世界中去,這股強大的精神動力最後還是讓她克服重重障障,最後考上了大學,獲得了蓋茨劍橋獎學金,還一步一步拿到了劍橋的碩士博士學位。

鯤鵬飛向了藍天,作者的故事就講到了這裏。

生活中的我們,都比故事中分配給我們的角色更復雜,願每一隻努力的鳥兒,都能衝破命運的桎梏,終能會飛往屬於自己的那一座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11

作爲旁觀者,觀看他人的經歷,能感受更多。

16歲之前爲人生的分水嶺,之前在家裏幫忙給家裏人幹活,之後進入學校學習。有着哥哥的機緣和“攛掇”,自學考上了大學,之後也是相應的適應,在大學中有了去劍橋大學交流的契機,成功憑藉一篇論文獲得老師的青睞,順利進入“劍橋大學”學習。

機緣/周圍人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作用,若沒有哥哥的攛掇,作爲家裏這樣強大的阻力,怎麼能逃離這樣的生活呢;若沒有神教教父的幫助,怎麼能申請到政府補助金,在家裏人不支持上學的情況下,繼續學習呢;最大的幫助還是他的室友,一切暖心的舉動,讓她迴歸正常;還有她的姨媽,後來成爲真正的親人。在與家庭對立的時候,她的哥哥再一次站在了自己這一邊,給她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一個個體生是要保持獨立的人格,但是周圍的關係,是你向前的動力,是你得以在世界上一直向前的安慰。(自己現在也深有體會,只有周圍人的支撐,你才能度過一些自認爲艱難的時刻)

對於我來說,那句“對我來說只要有機會,我就一定會抓住(作者雖然是爲了展示自己的強大)”,不管是學習成績上還是其他。這個也是最近有人這樣講過,人生總是有一些關鍵的節點,關鍵節點就是需要全力以赴的。要不然呢,渾渾噩噩的吧。有機會就全力把握,沒有就靜待花開,要不然呢?

作爲農村人,我們何嘗不是,女孩子不應該上學的論調遍佈飛,趁早出來打工幫襯家裏。唉,一個人如何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一個人如何能放棄這種深深的聯結呢,同時又在自己沒有一些天賦的情況下(作者有着深度的看問題和寫作的天賦),只能說好難。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內心深處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意像,那就是山的這一邊是家人的圈子,山的這一邊是我的圈子,家人與自己隔了一座無法跨越的山巒,這就是觀念的不同,山裏面的人認爲自己是正確的,山外面的人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但是當觀念衝突時,兩個世界的人無法共存,這種家人之間的聯結也就沒有了。各自在自己的圈子世界中生活,互不打擾纔是每個人最好的歸宿。但是與家人的聯結怎能說斷就斷,就像風箏斷了線,就像飛鳥沒有了家,只能獨立遊蕩,自己的根在哪裏呢?幸虧有周圍的人接納了她,給了她溫暖,否則世界之大,如何自處。(時間長了也會消磨掉這種情緒吧,但是那又得需要多久呢)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遭遇,觀看別人能更清楚的看到一些東西,但是這些東西還是懵懵懂懂,不知道會對自己的人生會產生怎樣的作用。也許都是潛意識中的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12

看完這本書應該有一個月了,如果不是打卡作業,可能我也不會回過頭捋捋思緒。可能是心智發育並不成熟,每次讀完一本書,並不能真正解讀出什麼好的見地,或者上升到什麼高的層次,就僅僅是一些莫名的感觸。這次打卡作業問到了,塔拉是如何改變原生家庭的影響的?你認爲她的成功逆襲原因是教育賦予可她何種能量?還有其他原因嗎?

先來談談原生家庭。所謂的原生家庭,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無從選擇。塔拉的家庭,讓她從小就異於常人,遠離教育。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不上學的孩子的生活每天應該是怎樣的,但這確實真實存在並且在世界的某一角發生着。家庭帶給我們的,是影響,而非決定。這是塔拉用自己的個人經歷告訴大家的。塔拉的家庭既給她帶來了黑暗,也帶來了曙光,正是在這樣的陰影裏,你纔會去試着找尋光亮。原生家庭是內因,更是成就。

自我覺醒。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靈魂和信仰。塔拉的力量來自於自我的“離經叛道”,也就是自我認知的覺醒,經驗的積累,量變到質變,讓她的思維,思想發生了轉變,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塔拉的意識是清楚的,她能判斷是非對錯,她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她認可她所接觸到的,未知的,新的觀念,她在慢慢接受和內化。自我內驅力讓她慢慢接受教育帶給她的美好體驗,完成自我實現,每一步都是對教育的肯定和自我的認可。人類精神求知的渴望,往往是成長的力量源泉。

貴人相助。人一生的轉折往往和遇到的人事有關。泰勒的影響,楊百翰大學教授的指引,朋友的幫助,都是促成塔拉改變的外因,也是自我覺醒的催化劑。重要他人,讓塔拉的命運改寫,一個一個關鍵轉折,既是考驗亦是契機。人也好,事也罷,從你的生命里路過,即使擦肩而過,也會帶來一陣風,一陣吹醒你的風,一陣讓你改寫命運的如沐之風。

歷史進程,社會發展。從宏觀來說,隨着歷史浪潮的推進,社會日新月異,發展必將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更新迭代。塔拉的改變也是順應時代之勢,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才能奏出最美合音。所以我覺得社會對人類的影響不可小覷,如何與之同步,並肩前行,纔是成長的不二法門,求生之道。這讓我不得不警覺,閉門造車,不明方向,容易迷失和沉溺。揚帆遠航時,多關注實時方向,才能找準向陽那方。人的社會性,社會的個人性,都在影響每個人的一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13

在看書的過程中,翻譯的書名一直困擾着我,我意識到山應該是象徵着原生家庭,我一直覺得應是“逃離”那座山,而書名卻寫着“飛往你的山”,我感覺很矛盾,後來看了書評才瞭解到“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出自《聖經·詩篇》,這句話本身有雙重解釋,一種是“逃離”,一種是“找到新的信仰”。這本書就是講的“逃離”與“找到新的信仰”的故事。

塔拉小的時候父親是她唯一的信息來源,巴克峯也成爲父親的幫兇,阻礙着她去認識外面世界,讓她從小活在父親構建的世界裏。與家裏人格格不入的泰勒成爲了塔拉的啓蒙,讓她認識的書籍音樂的美好,也是在泰勒的幫助下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從而通過教育改變自己。文中多次出現塔拉父母、哥哥們以及自己受傷,父親每次爲了自己極端的信仰而拒絕去醫院,塔拉多次面對受傷乃至死亡,終於意識到與父親及家庭的漸行漸遠,也最終促使她離開家庭。

塔拉一直想要忽略掉原生家庭對她帶來的影響,塔拉企圖用迴避的態度去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即使內心深深厭惡這一切,這些傷害在她的人生軌跡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依然想要告訴她自己就是我,這一切傷害不到她,不會影響以後的她,這何嘗不是一種她的自我麻痹,她也意識到這一點,“它沒有影響我,這本身就是它對我的影響”。最終她也學會妥協,讓成爲博士的她與在巴克峯長大的她和平相處。

泰勒是讓我很欽佩的人,在糟糕的家庭環境下,依然尋找自我,堅持自己的內心,並引導幫助自己的弟弟妹妹,最終改變了兄妹三人的命運。原生家庭的影響固然深刻,自我拯救纔是王道,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在原生家庭的泥潭中沉淪。

“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文中大多數的篇幅描寫父親思想的荒誕、行爲的怪異以及他極端的宗教信仰,但是在塔拉將要去英國讀書時,父親的這一段話使我淚目,曾經父親也說過世界末日的時候去接泰勒,父親終究是父親,不會因爲他極端的信仰所改變。

教育意味着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教育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塔拉?韋斯特弗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14

最近的日子真的忙到飛起,因此在新一期讀書會報名的時候,我猶豫了,感覺自己抽不出更多的時間來完成閱讀以及讀後感。但是當看到羣裏發的一張截圖,一個從是從垃圾堆裏面爬出來的無知女孩,卻與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這樣的頭銜掛起了鉤,不由得讓我心生好奇,想要了解背後的故事。時間不夠,碎片來湊吧,多讀書總是沒錯的,於是果斷報名。

讀完第一部分之後,我基本上已經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我心裏冒出的一句話是巴爾扎克的名言: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

這個女孩出的生活環境,按常理推斷,也正如她在書中所說,應該在十九歲就結婚,生孩子,過着並不富裕的普通日子。她的人生之所以能夠逆襲,是偶然,也是必然。

1、她的母親家庭條件不錯,教育層次高,雖然嫁給了門不當戶不對的父親,但這並不妨礙她優秀才華的施展,從她做助產士這一行當的前後經歷就可以判斷一二。由於她的教育背景,家裏的孩子,包括女主,雖然沒有上學,卻在家接受了“家庭教育”。

2、父親雖然文化不高,但是智商並不低。在女主心中,對父親還是有一定的崇拜成分的。比如有一次她題目解不出來,但直覺告訴她父親應該會解。果然,父親雖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和公式,但是通過自己的方法也解答出了正確答案。父親雖然有狂躁症,但內心深處還是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當女主跳舞表演的時候,他都會買票坐在第一排觀看。

3、女主的哥哥泰勒也給她很多的幫助。如果沒有泰勒去讀大學在先,以及勸說女主逃離家庭去改寫人生,女主可能也沒有這個勇氣,也沒有這個足跡可以追尋。

4、女主自己也非等閒之輩。一個成天混跡於垃圾堆的姑娘,小小年紀就會自己去找工作,自己賺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特別是自學參加入學考試那一段,讓我特別欽佩,又讓我想到那句話:當你想要做成某件事情的時候,全世界都會幫助你來實現的。最後她做到了,以28分的好成績拿到了錄取通知書。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她都有過正向的影響。所有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才形成了那樣的一個她。其實,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是化了妝的福氣。我們不歡迎苦難,但遇到苦難,也不要氣餒,要用成長性的思維去看待它,它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以某種形式滋養到你。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15

整本書讀來很震撼,也有些揪心。讀一本書如照一面鏡子,照出些許自己的影子。如何讓這本書指導我的人生,這也帶給我深深的思考。

塔拉成長的環境、經歷,在我們看來是非常惡劣的,簡直有些不可想象。七個孩子在同樣的家庭里長大,三個選擇了自己的路,四個選擇依附父母。同樣的家庭環境,七個孩子的結果卻不同。那我們是否該思考一下,造就我們不同人生的是外在的人,事、物、環境,還是我們自己的認知、選擇呢?

苦難帶給我們的只有傷害嗎?難道它不也是我們的資源嗎?塔拉和大多數孩子不一樣的成長經歷就成爲了她獨特的資源。對曾經經歷的苦難和傷痛不是抱怨、憤恨而是懷有一份感恩,這是一種智慧。感恩它們造就了今天如此美好的自己,這樣帶給我們的內心是否更多一份快樂和豁達。任何事物都有正面意圖,都有它的價值,就看我們是否能洞悉危中之機,有智慧將它們轉化爲我們的資源,用對地方,實現它們的價值。

原生家庭很重要。從相對於我們父母的角度,我們是原生家庭受的一方,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着原生家庭的烙印。生命是一個複雜體,充滿着無限的可能性,我們完全可以掙脫原生家庭的枷鎖,去創造一個自己想要的人生。塔拉的母親就是活成了無限可能性的樣本。這取決於我們是否相信自己並願意去選擇創造。相對於我們孩子的角度,我們又是原生家庭的施予方。那我們要給我們的孩子一個什麼樣原生家庭,給孩子一份什麼樣的教育呢?我想首先要學習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做合格的父母,去療愈我們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和我們自己和解。唯有和自己和解了,我們的世界才能和諧,我們的孩子纔可能不再經歷我們原生家庭的輪迴。

“教育意味着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塔拉對教育的詮釋讓我深受觸動。一如我們讀書學習,是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無知,更加的敞開、也更加謙卑,而不是更加固執的認爲“我是對的”。學習是讓我們帶着好奇心,去觸摸我們認知的邊界,檢視我們的底層邏輯、三觀,看見我們認知的侷限,不斷修正自己,打開心量,提升心性和生命品質,活出更加喜悅自在的狀態。

看見即療愈,看見即創造。塔拉寫書的過程就是勇敢面對自己內心陰暗的,腐敗的,散發着惡臭的那些過往的記憶傷痛,看見和接納自己的不夠好,從而療愈自己的創傷,完成自我救贖的過程。

這本書讓我收穫了接納、感恩、和解、相信和創造。願我們大家都可以像塔拉一樣“飛往自己的山”,去創造我們想要的美麗人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16

這本書應該稱之爲原生家庭之痛。

人之爲人,父母給了你生命,然後,家庭開始了對你的第一輪塑造,你的價值觀、你看待世界的角度、你接人待物的態度無不留下家庭的烙印、父母的影響。然後,你步入學校,學校開始了第二輪塑造,老師和同學們的思想行爲會影響到你,課本知識會重塑你,宗教、哲學、政治信念、意識形態教條都會深刻改變你,這些被稱爲知識、智慧或信念的東西超越了家族傳承,是千百年來積累起來的集體智慧,它們隱居於字裏行間,尋找一切可能的空白大腦,不由分說地進行灌輸。再後來,你步入社會,你把家庭傳承和學校教育應用於社會實踐,你發現這是一個更大的課堂,必須調適自我才能適應社會,社會成了那個終極塑造者。

在這幾輪塑造中,你也並非完全被動,你有有限的選擇權利,有汰舊布新、揚棄舊習甚至反叛舊識的機會。家庭、學校、社會對你的塑造和你自己的選擇最終決定你成爲什麼樣的人。而你的投胎和你的選擇多多少少有些宿命的因素。當你回想自己的生活和成長經歷,不管它們包含了多少主觀因素,你都可以找到一個替罪羊,把你某一方面的痛苦或不滿歸咎於它,痛詆之、聲討之、活埋之。

這書的作者似乎就幹了這樣一件事,她解開了她生長於斯的家庭的疤痕給所有人看,她有一個偏執的精神不太健全的父親,有一個隱忍、順從、不作爲的母親,有熒光指路的兄長,也有神思錯亂、虐待狂似的哥哥。他的父親對政府和公立機構不信任,他們兄妹沒接受學校教育,生病也不去醫院,他父親每時每刻都在做着對抗政府和應對世界末日的準備工作。他的執念給家庭帶來痛苦和危險,每個家人都傷痕累累,而這些災難被那個充滿宗教狂熱的父親視爲上帝的眷顧。這樣的成長環境是那些來自正常家庭的孩子們無法想象的,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成爲學術精英,其生活軌跡、心路歷程和奮鬥的艱辛一定充滿故事性。

一個沒有經歷過貧苦生活的人,不可能明白貧苦生活意味着什麼;一個沒有經歷過精神和肉體虐待的人,不可能體會遭受虐待的感受;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不可能感受疾病或殘疾的痛苦;一個被理解被尊重且沐浴愛中的人,不可能體會被親人孤立的痛楚;一個習慣於一種理念、一種是非、一種價值的心靈,不可能懂得多元價值世界的廣大和自由;一個被教條捆綁的族羣,不可能創造生活的奇蹟也難以和其他族羣和平共處。這部書提供了許多可以共情的生活體驗。比《悲慘世界》悲慘,比《呼嘯山莊》真實,不及《罪與罰》壓抑,不似《復活》可得救贖,因此,它適合互聯網時代的人們拓展心靈體驗。

太過正常的生活限制了我們對非正常生活的想象力,因此,你需要體悟作者的生活現實和心理世界。對於我們不瞭解的世界,可共情可寬容,不可隨意評判。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17

讀這本書算是意外中的意外。

之前只是看到說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的書,真正讀完才瞭解其實是作者的自傳,也瞭解爲什麼是關於教育。除開教育的作用外,也寫明瞭作者和她的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改變。

作者在前17年前接受的是父親違背世界主流想法的教育,甚至是扭曲的事實,直到她去上學後才重新認識這個世界,這逐漸形成作者自我意識的覺醒,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抽離。

其實書讀到一半的時候,也是作者開始發現父親口中的世界是扭曲的,開始有一些意識上的對抗的時候,我一度很想放棄,我覺得作者過的太苦了,這種苦難超出我本身所能承受的。但也許正是這種苦難,所以作者才更想要不斷的探究,以此達成對自我的和解。這種和解更像是一種對自我的肯定,這種和解,更像是我理解但是我無法肯定,我要有我自己的聲音。

作者的童年只生活在家庭裏,沒有其他過多信息的干擾,這種狀態其實也是快樂的;作者在故事的終章寫到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我覺得她也是快樂的。也因此,教育的意義更爲凸顯。

這本書最開始給我的感受並不太好,我心裏想:我又沒有這麼殘忍的原生家庭,但隨着作者心境的逐漸改變,我才真正認識到這本書的強大之處。每個人的生長都脫離不開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我們怎麼帶着這種正向或負向的影響向前走,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作者也不會要教會我們怎麼處理這些問題,更多的帶給我怎麼去思考這些問題,更多的是一種思考性。

關係的共性表明,你思考的結果會豐富你自己,她也可以幫助你處理其他關係的問題。

讓我想起來,我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標題是"內心敏感的人···",我一看這不是在說我嗎,但是那個視頻我沒看完。但我想了一下我把微信簽名改成了"重構自我精神世界"。

現在看來,頗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我還還感覺到有一個很有問題的點,就是她的母親。這一點我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也有看到,蛤蟆先生的母親也很愛,蛤蟆也能感受的到,但是當和他的父親同在一個空間時,她就要繃起臉,假裝對蛤蟆很兇。當然,作者的母親的行爲更爲嚴重。屬實時令人費解。

希望我將來存在於婚姻關係中,不做這樣的母親,也不逼迫我的丈夫成爲一個這樣的父親。在其他的關係中,我能勇敢的做我自己,也能勇敢的發聲,儘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希望能永遠的堅定這個信念。

讀完之後才能感受到這本書真正的魅力,但是她更適合你深陷苦難,迷茫,無法思考的時候,狀態好的情況下可能會無端帶給你一些痛苦的感受。

希望我會有認真讀第二遍的時候,並永葆正向的狀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18

看完這本厚厚的書,我聽到內心傳來的聲音,我也想像鳥飛往我的山。我想,如果我是一隻鳥,那麼愛與自由就是鳥兒的兩隻翅膀。

塔拉從一個17歲前未上過學的大山女孩到自學考上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劍橋碩士、哈佛博士的學位。父母從來沒有管過,也沒有提供幫助。相反她的父親還特別反對,甚至以學費威脅她。但她毅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學校和師友的幫助,最終在學海里越走越遼闊。這真是一個天才!可他們家卻出現了三個這樣的天才,哥哥泰勒和理查德同樣獲得了博士學位。那麼,他們的成才能夠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和值得學習的經驗呢?

首先是愛。“你是我的孩子,我本該好好保護你。”“當母親這樣告訴我,她才第一次成爲了我的母親。”“看到它們,我才意識到我畢生都在尋找它們。”塔拉說,她的羞恥感不是來源於她不曾在音樂學院學習,不是因爲沒有一個當大官的父親,不是因爲母親跟他亦步亦趨。她的羞恥感來源於他有一個把她推向危險的父親,來源於一個眼睜睜地看着她被哥哥欺負卻視而不見的母親。來源於一個不愛她的雙親啊。當她感受到愛時,她在學校表現得分外好,她可以坦然地告訴同學她以前從來沒有上過學;可當她感受不到愛時,她就自暴自棄,學不進去,成績下滑,險些拿不到博士學位。好在後來,她內心那個小小的自我變得強大起來,她終於和過去的自己和解,她接納了自己。就算全世界都不愛自己,可她愛自己啊,她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飛往那座嚮往的山。

這個世界唯有愛,可以治癒一切傷痛;唯有愛,可以生髮勇氣和力量。好好去愛吧。

其次是自由。書中談到兩種自由。一種是消極自由,指一個人的身體不受他人限制或阻礙的自由。一種是積極自由,指控制自己的思想,從恐懼、信仰和自我強迫中解脫出來。簡單地說就是身體自由和思想自由。塔拉17歲之前是沒有自由的,要幫助父母做事,身體上沒有自由。同樣思想上也要聽父親的話,以父親的話爲真理。但在泰勒的影響下,她走上了教育的路。慢慢地,離開了那座山,那座家園。很長時間,她的思想一直被父親所影響,她困惑,迷茫。父親甚至以斷絕家人關係來威脅她。最終塔拉勇敢地從父親錯誤的思想裏掙脫出來,她實現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真正掌控了自己的人生。她已經像一隻鳥兒,張開愛與自由的翅膀,飛向她想去的山。

我們呢,是否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身體自由了嗎?思想自由了嗎?我們對於孩子,是否夠尊重了?有給她自由做主的權利了嗎?在她還沒有形成良好的世界觀時,是否用心引導了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19

“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的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當象鳥飛向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薦書原因

我向大家推薦的理由有兩點,一是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要保持獨立的思考和學習,只有學習能改變自己,甚至改變一生的軌跡!二是要學會慢慢的與自己和解,與周邊的人周邊的環境和解,這種和解來之於成長和教育,教育打開你的視角,讓你更好的觀察世界,融入世界。

傳奇女孩的一生

《你當象鳥飛向你的山》這本書講的是一個美國愛達荷州大山裏的女孩,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從垃圾堆裏爬出來的無知少女,最終一步步傳奇的脫變,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

整個文章的敘述,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慢慢訴說自己的人生歷程。女孩的父親是一個充滿被害妄想症的人,他認爲政府是罪惡的,除了固定的教會他們不參加任何社交,不上學,不去醫院,不吃藥。他們一直在建造一個避難王國,挖各種地窖和避難所,儲備幾十加侖的汽油,用來供他們逃離世界末日,這就是他們家的日常。小女孩對現實世界的一無所知,父親給她描述出來一個可怕的外界,所以她跟這個世界劃清界限,和真實的世界分割。因爲哥哥的不斷虐待,父親母親的助紂爲虐和無視,讓她產生了逃離的勇氣。

後來因爲教育,她真正從那個大山裏邊的世界抽離出來,從她父親的思想裏抽離出來。她投入到現實世界,追逐社交,打疫苗,吃抗生素,喝咖啡......現實新世界和過往父親虛構出的世界不停的衝擊,最終在愛和教育中成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沙漠之花

電影《沙漠之花》的主人翁華莉絲和塔拉的經歷有相似之處,華莉絲出生在索馬里的沙漠和母親過着遊牧民族的生活。在三歲時,華莉絲按照索馬里習俗就被施以女性割禮。十二歲時父親爲了得到五頭駱駝,要將華莉絲嫁給六十歲的老頭兒。就在出嫁前夜,華莉絲逃跑了,在沙漠中徒步很久投奔外祖母,也在外祖母那裏獲得了作女傭的機會。到英國後不久,索馬里爆發戰爭,舊政府被推翻,華莉絲趁亂再次出逃大使館而流浪英國街頭。華莉絲在街頭邂逅了收留自己的瑪麗蓮,跟着又在打工的餐廳裏遇到伯樂,最終被髮掘成爲世界名模,並投身於婦女解放事業。她們都是從內心想改變自己,也最終實現了自我改變。

認識、接納、提升自己

每個人和環境都是歷史的製造者,無論我們身在何處,要有衝破桎梏,打破束縛的勇氣,新的世界的大門向每個人都敞開着。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20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僞,背叛。而我稱之爲:教育。

——塔拉·韋斯特弗

她,是一個平凡無奇的大山女孩;她,曾站在山腳下,眼前是一座看似無法翻越的大山;山的那邊,是教育,是希望,是新世界;她,曾不斷徘徊;但是她,跨越了。

她就是塔拉·韋斯特弗。她在17歲前未曾踏入教室,卻成功地進入了哈佛、劍橋,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

許多人只看到她光鮮亮麗的一面,卻從未知道,她逃離的是怎樣一座大山?她付出的、放棄的,究竟有多少?

塔拉原是被她生活的這座大山所塑造的,她曾經十分相信父親。但是,在父親所認爲的世界末日到來時,世界沒起任何變化。在她經歷了二哥肖恩的無數次暴打後,父親依然包庇肖恩。城裏外婆的禮儀、三哥泰勒的離開、其他人幸福的生活都讓塔拉意識到——父親也許是錯的。她開始要求上學,真正地接受了教育。而越是瞭解大山之外的一切,塔拉越是意識到大山之內的愚昧。她曾試圖改變家人的觀念,但是他們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她曾無數次想過要不要放棄新生活,換取家人的親情。但是她逐漸地明白,父親想驅逐的,是她自己。在三哥泰勒和五哥理查德以及其他人的支持下,她選擇了離開了大山走向新世界。塔拉和兩個哥哥飛往了自己的山,獲得了博士學位。她另外的三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則留在了大山,爲觀念腐朽的父母打工。

塔拉的全家人過着兩種不同的生活,是因爲教育。教育讓塔拉客觀地瞭解了山外的世界;讓她看清了不同人的善惡好壞;讓她接觸到了思想先進的老師和同學;更讓她挑戰到了那些所謂的“真理”。以至於塔拉後來說:“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我想那些對教育不以爲然的人應該看看塔拉的經歷,看看教育的力量有多麼強大!

這本書講述的不只是教育的力量,更是追夢的勇氣。我們每個人都像一隻鳥,有一座山是我們渴望去的,但在我們周圍,總有一座阻困住我們的大山。有些鳥待在貧窮之山,想去富裕之山;有些鳥待在孤獨之山,想去熱鬧之山;有些鳥待在罪惡之山,想去正義之山;有些鳥待在疾病之山,想去健康之山……塔拉就曾待在愚昧之山,想去教育之山。如果你問塔拉是什麼時候走出大山的?我會說:在她開始想要走出大山的那一刻,她的心就已經邁出第一步了,之後和家人的決裂,也只是她循着自己的心的方向走罷了。當一座大山限制我們的時候,就是該離去的時候了。我們要下定決心,讓心先去探索自由的世界。不要讓阻撓我們的大山像包袱一樣牽制住我們。因爲它們太重了,難以拖走,它們難以被改變成我們喜愛的樣子。

然後,我們當像鳥,飛往自己的山,勇敢地做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21

“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有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纔有分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這是我去年很早的時候買的書,沒有看過任何讀者的書評,當時是爲了滿減而多加的書籍,買了以後,一直沒看,今年年初才翻看,但是一直看不下去,看了3遍,每次只看到助產士那章節就看不下,都要從頭看,上週才真正看入迷了,一週時間把這書閱讀完了,沒想到這麼好看,去網上查看了讀者們的書評,才知道原來它那麼多的讀者…

這是一個讓人敬佩的故事,閱讀它時,像是自己也正在經歷作者的故事,卻又沒有作者那般毅力,在閱讀的時候,也有反思自己的生活。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後再決定你是誰;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決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只有依靠自己勝算才更大;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爲我不只是嘗試站在風中,是我堅信,我必可以站穩!

如果沒有好的出生,聰敏的大腦,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要通過什麼路徑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作者給出的答案是——教育。

作者是一個17歲之前沒有在學校裏讀書上學的大山裏的女孩,她卻一步步成爲了劍橋大學的博士,用教育完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自我救贖,字字句句,鼓舞人心!

作者出生在一個噩夢般的原生家庭,從小她就與垃圾堆裏的廢銅爛鐵爲伴,偏執狂的父親禁止她上學,施虐狂哥哥經常羞辱她,爲了抓住改變的可能,她拼命的自學,閱讀,直到成功擺脫過去。原生家庭真實的影響人的成長,但重塑自我的權利,永遠在你我手中。

作者在書中說“小時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抉擇堅定,等待成爲一個成年人的樣子。那個人,或者那個化身,曾經有所歸屬。我屬於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思考,我的起點是否就是我的終點,一個人初具的雛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實的樣貌?”

作者一個人在外求學多年,很少很少回家裏,她與父親和家人之間的隔閡不僅來自時間和距離,它源自於自我的改變。哥哥從小經常在家裏的衛生間暴打作者。每次回家,她無法再穿過鏡子,害怕將16歲以前的自己釋放出來代替現在的自己。“無論我看上去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我的教育如何輝煌,我的外表如何改變,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過是內心分裂的兩個人。她在裏面,每當我跨進父親家的門檻,她就出現了。”

“那天晚上我召喚她,她沒有迴應。她離我而去,封存在了鏡子裏。在那一刻之後,我做出的決定都不再是她會做出的決定,它們是由一個改頭換面的人,一個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選擇。”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裏。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纔有分量,因此,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秋秋你也要加油,不懷念過去,不畏懼將來,做好你現在該做的事情,活在當下,時間會證明一切,好好生活,好好過有意義的人生,共勉!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22

塔拉終於在最後掙脫了來自原生家庭的桎梏,想要真正擺脫長達將近二十年的影響,不僅難在在孤獨和無助中去接觸和接納新的思想,更難在承認過去生活的錯誤與荒誕,捨得站在曾經深愛的家人的對立面,其實我們每個人成長的軌跡都有相似之處,隨着年齡的增長,經歷的豐厚,思想的變遷,我們一步步摒棄過去的某些觀念,一點點成長爲全新的自己,塔拉把成爲新的自己的過程稱爲教育。

其實每個階段的教育帶給我們的意義都是不同的,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真正感知其中的意義,總有人在模糊教育真正的意義,教育並不能直接帶給我們財富和名利,它真正帶給我們知識之外的收穫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質疑的能力,共情的能力,使我們得以運用我們所積攢的能力去發揮我們所學到的知識,然後我們能夠去創造,進而發揮了價值,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教育的意義得以顯現和立體化。正如塔拉在最開始對歷史的探索充滿怯弱和敬畏,在寫完博士論文時她明白了,歷史的創造者,就是我。

塔拉的父親看似是矛盾的,他既深愛自己的家人又一次次將他們推向深淵,但其實在我看來,我們眼裏的深淵在他看來未必是深淵,他將苦難視爲上帝的旨意,可能他自己都沒有發覺,他所信仰的教條已經被他扭曲爲說服自己和他人的藉口,成爲了束縛身邊所有人得工具,將身邊所有人都桎梏再自己的思想之下,一旦有人常識擺脫他的控制就成爲了他口中的魔鬼,就該被所有人唾棄和譴責,他最終控制了塔拉的母親、肖恩等等留在家裏留在他身邊的人,可他們永遠都不知道也不會承認和接受一旦跳脫屬於他們的那個空間他們的思想和行爲是多麼荒誕可笑,正如塔拉在書中兩次提到的一句話:“如果一次跌倒是上帝的意志,那麼第二次又是誰的呢?”

其實他的子女也都嘗試過擺脫他的束縛,最終的結果讓這個家成爲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塔拉最後還剩下的一半家庭,他們終於願意接受過去一切的錯誤,找到自己,獲得新生,實現了擺脫自我內部約束的積極自由。另一半是留下的那一半家庭,無法改變,他們依賴仍存的家庭,他們無法改變和失去,你依賴什麼,什麼就對你有權利,自然就不得不臣服於父親自己的一套教條之中,在糟糕的環境中腐爛和不斷惡化。

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觀念,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道德準則,沒有人可以更沒有人有資格把自己的一套準則強行嵌套在他人之上,人和人之間相處靠的不是彼此完全吻合的觀念,而且兩套觀念即使都有棱角,但是棱角更多是可以相容的部分,不至於刺傷彼此,所以我們選擇留下,而如果真的有人帶着他的一套想法刺傷了你並且試圖同化、束縛和限制你,那也只能遺憾的道聲再見。

最後引用塔拉的一句話:

“我所有的奮鬥,我多年來的學習,一直爲了讓自己得到這樣一種特權:見證和體驗超越父親所給予我的更多的真理,並用這些真理構建我自己的思想。”

我們每個人都比別人講述的故事中賦予我們的角色更復雜。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23

看這本書是因爲有主內姐妹推薦,也因爲它的書名是《聖經》裏的一句經文,以爲是一本基督屬靈書籍,看了以後發現不是,裏面所寫到的信仰不是基督。

作者的家庭給我的印象是一片混亂,作者就像在一堆廢墟里不斷跌跌撞撞奮力奔跑的女孩子。在這個過程裏她不斷地被拉扯,她一邊回頭眷戀家人,一邊脫離她的家庭環境的層層桎梏。當這樣的鴻溝越來越大,她與父母的矛盾不可調和,父母與她的關係決裂,她一度崩潰,因爲她深愛家人,而被愛的渴望被斷絕了歸處。她所受的教育,不僅僅是學位的證明,而是在她層層的人生迷霧裏那一道光亮,是教育讓她找到了自己,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教育對於她而言意義遠比獲得學位深遠。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與家人之間不僅只是矛盾,還是有愛的。即使是作者的父母,他們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盡力地愛孩子,只是當他們的愛被扭曲的病態的信念擠壓變形,他們帶給了孩子巨大的創傷,他們卻不自知。誰能知道作者的心有多痛苦呢。最不喜歡的人是肖恩,作爲一個哥哥,對妹妹施暴匪夷所思。可作爲一個讀者,沒有經歷他的人生,又有什麼立場去論斷他的不是呢。如果沒有泰勒這個哥哥在作者被家人棄絕的時候抓住了她,她可能就撐不住了,就不會從那迷霧裏走出來,成爲現在的她。作者一路走來,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他們就像是暗夜裏的路燈,照亮了她腳下的路。是愛的牽絆,讓作者深深受傷,也同樣是愛的陪伴,讓她慢慢治癒。

現在的我會思索什麼是教育,我覺得教育不應該只是考高分數,而是應該讓一個人更加完整。我發現在學校裏的教育是成績,分數,名次,這些決定了你整個人在別人眼裏的樣子,好生或差生可以成爲你的標籤,學校教給你的知識是爲了將來的工作,也就是生存的技能。在社會裏的教育是名聲,地位,金錢,這些可以把你捧得很高,以致你看不清自己的本相,它們也可以把你踩在腳下,覺得自己被低看也是應該的。即使在家庭裏的教育,縱使我與父母彼此相愛,可當我發現我不再是個孩子,不再以父母爲對錯標準,當我看見他們的軟弱,有些時候我也不再認同。父母,也不再是真正的老師了。一年年的長大,我確實不再是懵懂的我,而我又遠遠地沒有成熟。

那麼在我整個的人生,誰纔是真正的教育者?

誰能夠告訴我我是誰,誰能夠告訴我我的價值,誰能夠告訴我真相,讓我清楚認識自己的樣子以致自己不能自誇也不會自卑,誰能夠讓我慢慢看清楚這個世界,不再隨波逐流,不再被標籤定義,誰能夠讓我認識愛的真諦,教導我把愛活出來,併成爲我愛之泉源的源頭。這樣的教育,對我而言是我在基督裏才建立的。我整個的人生,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天父在保守。直到我認識了他,才意識到他是真正的老師,他使用每一件事情陶造我,讓我成爲現在的樣子。我不知我的未來,我只知道他的管教會一直到底。而現在的我,對他一切的管教深深感恩。他讓我一路的破碎,在慢慢地恢復完整。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24

一開始被書名和封面所吸引來閱讀,一支鉛筆的輪廓勾勒出大山的樣子。女孩站在一座山頭,眺望遠方的崇山峻嶺,一羣飛鳥向着遠方的山頂飛去。像書名說的那樣,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是一種逃離,同時也是在尋找屬於自己的信仰。

這本自傳小說講述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實經歷。她與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愛達荷州的山區,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每天與哥哥父親一起拆解廢料,幫母親調製精油,每天囤積食品生活資料以防末日來臨,並且按照父母所灌輸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生活下去。這本書中描述的原生家庭極度扭曲,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但是作者卻一步步通過學校教育重拾自我,打破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束縛,最終找到心中的那座山。

塔拉的家庭中一共七個孩子,三個離開大山,四個留在那裏,離開的都獲得了博士學位,而留下的連高中文憑都沒有,這是涇渭分明的家庭,人們的選擇與自己的家庭、生活環境息息相關,但是選擇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現在社會,很多人都企圖抱怨原生家庭,總覺得自己沒得到更好的成長條件。但如果和塔拉比較,我們難道不是幸運的人嗎?其實真正能阻礙你前進的,難道不就是你自己嗎?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從上市第一週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仍高居TOP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作者塔拉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爲年度影響力人物,完成了她自我的救贖。看完這本書,我們回頭再看看從塔拉?韋斯特弗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教育帶給一個人的改變,教育使人眼界開闊,思維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內心堅執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謙遜;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諒了自我。教育就像帶領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達山頂,才能看清這個世界。在書的後記中,塔拉也說:“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僞,背叛。而我稱之爲:教育”

教育與學習確實塑造了塔拉,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對於自身的體察,她內心深處的自省與堅毅。受教育正成爲越來越多人的權利,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中學會獨立思考。而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難的事情,而這些作者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做到了。她甚至還改變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事情。這是要比獲取再多世俗的榮譽更加榮耀的事情。

隨波逐流是舒適的,認識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缺陷並努力克服纔是勇敢的。每一步都需要背離人類所固有的思維如爬山一般艱難,塔拉的故事給我們每個人以勇氣,打破命運的枷鎖,認識你自己,這雖然困難,卻並非不可戰勝。就如同作者所說的那句話“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爲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受得了地面上的狂風,也能站得住高空的風,不同的是自己怎麼想。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我們每個人生命中都會有屬於我們的獨一無二的山,希望我們最終都能像鳥一樣飛往我們自己的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25

利用一週多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了。初讀了幾個章節,覺得很不可思議。在一個十分發達的國家,卻出現了一個原生的山村家庭。家庭暴力、女性偏見、大男子主義、宗教色彩充斥着整個家庭。整個家庭似乎有愛,又似乎沒有。由於父親的雙相心境障礙,導致了一個家庭處於“非常態”的情境中日復一日。

全書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講述的是筆者自述的童年回憶。因爲種種原因,塔拉(筆者)的家庭經歷過幾次重大事故:車禍、父親的燒傷、爆炸,以及數不清的小事件。同時,塔拉的童年還充斥着來自父親和哥哥的言語羞辱,肢體暴力和思想控制。

塔拉無疑也是家庭中幾個孩子中比較幸運的那一個,因爲她其中一個哥哥泰勒對她產生了很多積極的影響,並且在這種影響下,塔拉試圖走入課堂。泰勒的黑白CD,似乎成爲了塔拉昏暗童年的一顆糖果。

但走入課堂這一行爲,無疑會被父親視爲對家庭的背叛、對上帝的藐視,是政府的走狗,因此塔拉走過了很長一段自我譴責的路。

就是這樣一個在極端原生、無教育背景、甚至可以說社會化不完善的家庭中成長的塔拉,卻走入了世界級學府。這讓我想到了在心理學史上爭論了幾百年的問題:遺傳和後天到底誰決定了個體?

似乎心理學發展至今,原生家庭和教育(後天)的重要意義已經成爲了約定俗成。而塔拉是如何從那個廢舊回收廠走出來的?本書的第二部分的主題即爲“教育”。

教育給予塔拉的不僅僅是現代社會的常識、歷史、人文知識。同時還給了她看待世界的視角和感知力。書中有的一段讓我影響深刻的描述是,當作者剛剛踏入大學的時候,學習藝術繪畫鑑賞課的過程中,她並不能理解這堆東西,因爲在她看來,無論是“集中營”還是那些難懂的畫,都是沒有內涵的,她通過考試的方法是,也僅僅是去記住它們。但後來的塔拉,在讀到馬丁路德金時,會產生憤怒(因爲她明白了哥哥的辱罵)、在讀到歷史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在和偉人對話。慢慢的,塔拉也逐漸“醒悟”過來。

但這種“清醒”,帶個塔拉的並不像想象中美好。在我以爲塔拉終於可以擺脫原生家庭的痛苦、過上幸福的生活時,事實卻是,作者陷入了無限的糾結中,她甚至無法區分愛和達州家裏的她和劍橋的她哪一個是真實的存在。書中也出現了兩個塔拉。

然而到了書的最後,這種重影消失了。讀完這本書,其實我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所以也去看了別人的書評。最多的一種解釋是,在寫作的過程中,作爲經歷者的塔拉和作爲敘述者的塔拉重合了,而作者也正是通過這種重合,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在現實中,塔拉沒有和家人達成和解,但是她已經走出了過去,達成了和自己的和解。

在知乎上熱評第一的答案裏有這樣一句話:這本書其實是塔拉在精神崩潰之後的自我治療過程。讓她痊癒的,正是教育賦予她的一種能力,一個全新的看待自我的視角、一個敘事自我。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00字 篇26

是它的名字吸引了我,這是一本讓人陷入沉思同時又鼓舞人心的小說,一個17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最終卻戴上了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可是,有誰知道她經歷過怎麼樣的童年,她生活在怎樣的原生家庭裏。我們都設想改變,但是所要經歷的怯懦,崩潰,自我懷疑,不被接納,太多太多的掙扎與痛苦,可想而知了!

真是一口氣讀下來這本書。很震撼,從頭到尾,跟隨着塔拉的成長經歷走下來。十分暴力的父親,一身精油味的母親,患有暴力傾向的大哥哥肖恩……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這本書的中文名十分拗口,它還有個英文名《EDUCATED》,目光移到這本書的封面:是一支鉛筆化成的山峯,封面的一半部分寫滿了它的成就:比爾·蓋茨年度薦書《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讀者票超載米歇爾《成爲》。

讀完這本書後,我心中有許多感慨:一個從大山裏走出來的女孩,從楊百翰到劍橋,她到底是怎麼做到的!而且是在這麼艱苦的環境,惡劣的條件下。

1986年在美國大山裏出生的塔拉,竟然在二十歲前沒有接受過任何系統的學校教育,一直接受的都是父母覺得極爲正確的“科學教育”突然,又傳來以哥哥考入大學的消息。塔拉和其它哥哥都以爲是“背叛”。最後,在她哥哥的幫助下,塔拉終於磕磕絆絆進入了美國楊百翰大學。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年幼的她面對外婆上完衛生間不洗手的頑固堅持。當第一次被哥哥欺負時內心的不甘。當第一次女性意識的覺醒被無情打壓時的迷茫。

當我看到作者第一次真實記錄自己掛科的種種,我異常震驚——中國人總是希望有着圓滿的大結局。

書中的塔拉,知道自己的不足,努力背書、背題,每天都睡的很晚,可是依然掛科,面對着失去全額獎學金,塔拉沒有屈服,開始彌補自己欠缺的歷史,還會向教授請教問題。最後,塔拉的努力也沒有白費,她依舊拿到了全額獎學金。教授也推薦她去劍橋。

愛達荷州到楊百翰,楊百翰到劍橋,愛達荷州到劍橋,塔拉與愛達荷州的距離就是塔拉與父親及家人的距離。

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塔拉知道,像她這樣從垃圾堆裏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纔對。但塔拉卻絲毫提不起熱情。

塔拉曽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

直到她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

那是教育給她的新世界,那是塔拉生命的無限可能。

我們要學習塔拉。學習她的堅強,學習她的質樸,把我們的生活環境去和塔拉作比較,我們已經是十分幸福的了,所以,請不要再抱怨。僅此而已。現在實行雙減政策,培訓補習以離我們遠去,考驗我們的更是自己的意志力,想要得到怎樣的成績完全靠自己,希望我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像塔拉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