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巔》教案設計大綱

一、導入

《登上地球之巔》教案設計大綱

在《偉大的悲劇》中,我們曾爲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壯之舉感動不已。其實,在我們中國,也有這樣具有崇高獻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們就來接觸這樣一批《登上地球之巔》的勇士們。

讀題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文章先從題目讀起。

2、板書課題——釋“巔”。

3、怎麼讀——節奏、重音、語氣——生讀。

4、補題:登上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峯[8848.13米]

二、快速默讀,概述文章內容

1、不看材料在題目前加上一些信息來概括課文內容:

中國登山隊員王富洲、屈銀華、貢佈於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峯。

2、快速默讀課文,說說“登上”背後的故事,複述印象最爲深刻,最令你感動的細節?(五分鐘準備)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選代表複述(男女各一名,視情況)。

[可能的過渡]——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劉連滿,作者花了許多筆墨集中描寫他。請同學們找出相關的段落,有(6)(7)(11)(14)(15)(16)。

三、關於劉連滿的對話

1、男女生讀相關文字,作者的哪些語言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討論]A、對比式寫法;B、內心獨白;C、其他。

2、劉連滿最後並沒有登上珠峯,作者爲什麼花大筆墨寫他?(作者是不是有點不知輕重?)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1)他遇到的困難也就是其他隊員遇到的困難如——寒冷、黑夜、缺氧;

(2)他身上體現着登山英雄們的精神風貌——意志、毅力、團結、犧牲等;(教師小結:所以文章表現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勝利,或是他們四個人的勝利,也不只是這次登山活動214名隊員和工作人員的勝利,而是集體的勝利和祖國的勝利,探險需要有強烈的集體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

(3)使事件敘述有詳有略,用典型事件來表現人物。

(4)他在整個攀登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

3、劉連滿如何看待這次登山行動,他會不會後悔?作者是怎麼評價這次事件的?你覺得這樣的探險有沒有意義?

四、探討探險的意義

1、2002年北京大學山鷹社登山隊有五位大學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馬西峯時遭遇雪崩,兩人遇難,3人失蹤。山難發生之後就有很多人開始思考大學生登山的意義。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爲,大學生不具有登山運動員的專業素質,不應該參與這種專業性強的極限運動,他們這是拿生命開玩笑。持贊同意見的人則認爲登山運動體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學生作爲時代的先鋒應該用這種精神激勵自己,參加登山也是未嘗不可的。

2、你怎麼看?

3、我們聽一聽別人怎麼說:

別因爲山難而喪失山鷹的精神

我們不能因爲這次事故的發生,就把山鷹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殺,更不能把他們挑戰自然、挑戰自我的行動歸結爲無謂的青春衝動,如果我們因噎廢食,那麼,我們不但失去了幾個優秀的孩子,我們還會失去冒險的勇氣、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們不能失去這些精神財富,就像我們不能失去那些雛鷹一樣。

——蔡方華,《北京青年報》評論員

珍惜生命

現在在年輕人當中比較流行戶外運動、探險,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麼做,覺得是一種時尚,覺得很刺激,或者是對自己人生價值的一種承認。但我希望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更加重視生命,愛惜生命,能夠時時刻刻注意到這一點,否則會讓你的親人感到難過。

——王新宇,中央電視臺記者

要懂得知難而退

人們往往把登上某某峯頂之類的具體目標看得過分重要,當成了探險的目的本身,於是就和自己過不去了,在制定目標時但求危險最大化,在實現不了目標時也不肯知難而退。探險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對於可預測的危險理應防備,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犧牲。

——周國平,著名作家

登山要儘量避免危險

登山本來就是危險係數很大的一項活動,任何看似細小的疏忽或錯誤,都可能釀成悲劇。

熱愛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過危險甚至死亡的問題。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絕不是輕率對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們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危險發生的可能。

——次洛?國家登山隊教練

五、小結:如有時間請學生小結。

探險既是人類對求知世界的探尋,也是人類對自身的挑戰。其間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敗的悲壯。探險過程中的任何艱難險阻都遏制不住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擋不了人類邁向全新領域的腳步。我們應不斷武裝自己,去探尋無窮的未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