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事物本質高二政治教學設計

【重點】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

認識事物本質高二政治教學設計

【難點】第二個條件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裏

  【素質要求】

⑴知識方面:

理解:

①能夠結合事例表明,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爲什麼必須佔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而關鍵爲什麼是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

②能夠聯繫第一節的知識,說明要創造兩個條件實現認識的飛躍,必須自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⑵能力方面:

①通過對兩個條件的分析,比較它們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比較能力;

②通過對第二個條件中分層教學,着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③通過教學,使學生能體會到怎樣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⑶覺悟方面: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體會到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從而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複習提問:

1.舉例說明認識有什麼作用?是不是任何認識都能指導實踐,推動客觀事物的發展?

2.感性認識多了,就成爲理性認識。這個說法對嗎?

(設計這個問題,一是複習上節課的知識,進一步明確認識的目的在於指導實踐,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指導實踐,只有正確的理性認識,只有科學理論,才能指導實踐獲得成功;是引出怎樣才能獲得正確的理性認識,從而導人新課。)

  導入新課:

(教師在小結學生的回答後,提出問題)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獲得真理性的認識,是人類苦苦追求探索的問題,爲了少走彎路,人們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在研究探討人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人怎樣才能獲得正確的理性認識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

一、創造必要條件,認識事物的本質(板書)

先請看兩例:

兩小兒辯日之遠近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孟,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辯日》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哲學啓示呢?

(同學回答後,教師總結)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①兩小兒想要探索宇宙的奧祕,顯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現象問題;②兩小兒掌握的感性認識(現象)太少;③兩小兒沒有對材料進行加工,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孔子也是這樣。

再看關於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過程。

請閱讀教材14頁第2自然段至第15頁2自然段,並思考下列問題:

①在認識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中,第谷、開普勒和牛頓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哪些貢獻?

②第谷爲什麼沒能認識行星運動的規律?開普勒爲什麼能認識行星運動的規律?牛頓爲什麼能比別人看得更遠些?

③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④怎樣才能具備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所必需的條件?

(逐題討論,學生髮言,教師總結。)

第①題:第谷經過連續20年的觀測,獲得了大量的數據資料,爲發現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準備了十分豐富和準確的感性材料。開普勒發現了現象間的真實聯繫,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科學地回答了行星是怎樣運動的`問題,邁入了理性認識的大門。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爲什麼這樣運動的問題,完成了對這個問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第②題:第谷佔有了十分豐富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卻沒有得出正確的結論。它研究的結論是:行星運行的軌道是行星圍繞太陽轉,太陽又率領行星圍繞地球轉。這是因爲第谷長於觀測,而不善於思維,更確切地說,它對這些感性材料未能正確地進行加工。

開普勒則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以驚人的毅力和奮鬥不已的精神對第谷留下的感性材料進行了正確的加工製作,經過多年的刻苦研究、反覆計算,提出了太陽系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表明他長於理性思維。

牛頓在前人的基礎上,運用了自己的力學成就,在更廣闊的範圍裏,在更抽象的程度上,對感性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裏進行思考、計算,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表明牛頓具備了良好的主觀條件,充分利用了客觀條件,正確地發揮了主觀能動性。

通過對這三位科學家的比較,我們來討論第②題。

(在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

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具備的條件,一是必須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二是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

爲什麼必須具備這兩個條件?這兩個條件在實現認識的根本任務中各起什麼作用?下面

我們就來分析這個問題。

1.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兩個必備條件(板書)

(1)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必要的前提條件(板書)

第一,人們首先接觸的是事物的現象,沒有感性材料,就不可能有理性認識,感性材料是整個認識的起點;

第二,感性認識是對部分現象的認識,具有片面性。只有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才能減少片面性,纔有可能上升爲正確的理性認識。我們很多同學常常是在佔有材料不那麼豐富,甚至不太符合實際的情況下,就想得出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自然很難正確。但是,佔有大量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是否一定能上升爲正確的理性認識呢?不一定。第谷就是一個例子。所以,這只是一個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還要有第二個條件。

(2)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這是關鍵性條件(板書)

感性認識只是理性認識的基礎,需要加工。什麼叫加工?就是開動腦筋,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

首先,這些感性材料對於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來說,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有的是精華,有的是糟粕,需要分析、篩選,來個去粗取精。這是認識本質和規律中的重要的一步,不分主次,不捨棄次要的東西,就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

第二,在感性材料中,真象與假象並存(假象也是真實存在的現象,是合乎實際的),需要分析、鑑別,來個去僞存真。否則,把假象當真象,甚至把道聽途說的虛假材料和錯覺做依據,絕不能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

第三,感性材料是對個別事物的個別方面的認識,是彼此分離的,需要把他們綜合起來,進行比較,從整體上進行思考,來個由此及彼。

第四,感性材料是對事物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繫的反映,要通過感性材料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還需要來個由表及裏。

開普勒和牛頓就是很好的典範。他們對感性材料進行了很好地思考加工,認識了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思維過程,對於一個產品的優劣,原料固然重要,加工更是關鍵。所以,第二個條件是關鍵性條件。

下面我們討論第④題,從第谷、開普勒和牛頓的事例中來思考,怎樣才能創造這兩個條件?

(同學回答,教師總結)

2.創造兩個條件,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板書)

(1)要佔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權書)

第谷的大量數據的獲得就是證明。要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要克服重重困難,要持之以恆,這就需要有決心、意志和毅力,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2)要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的加工製作,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板書)

開普勒和牛頓的成就就是證明。因爲,第一,思考加工是非常艱辛的事情,沒有堅定的決心,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沒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韌勁,就會半途而廢,不能達到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第二,思考加工還需要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不但要勤于思考,還要善於思考,要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也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以上我們講了要正確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下面請同學閱讀教材16頁最後一段至18頁第一段,看一看馬克思是怎樣寫成《資本論》,認識資本主義的本質和規律的?達爾文是怎樣寫成《物種起源》,揭示了生物進化的規律的?

(教師小結)他們都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創造了兩個條件,從而通過現象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感性認識正確地上升到理性認識。(如時間允許,可結合教材內容,較詳細地說明馬克思和達爾文怎樣發揮主觀能動性,佔有十分豐富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和對感性材料進行思考加工的。)

學習了本框的哲學道理給我們什麼方法論的啓示呢?

3.學習知識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創造兩個條件(板書)

我們學習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佔有感性材料,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不妨把我們學習一些知識的過程,也當作一個發現過程,重複一下前人的思考加工過程。這樣,不僅能真正掌握科學知識,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而且還能學到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

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兩個條件,以及怎樣創造兩個條件的道理。

具體內容可圖示如下:

複習鞏固

教材34頁練習中的第三題第2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