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彙總九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彙總九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正確進行計算。

2.初步培養學生連續看圖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正確計算加減混合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10以內的加減法單項口算

老師分別出示口算卡片,學生用手勢表示得數。

2.複習10以內連加、連減口算

老師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說出各題的計算過程)

我們學習了連加、連減、知道連加、連減表示的意義,那麼如果一個算式裏面內有加法,又有減法,它又表示什麼含義呢?該怎樣計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二、指導探索:

1.教學例1

魚缸裏有幾條黑金魚?有幾條紅金魚?求共有幾條金魚?應該怎麼算?(板書:)如果撈走2條,求還剩幾條?怎麼計算?(板書:)

如果我們把剛纔演示的'內容用圖來表示(貼例題圖)你能敘述一下這幅圖的意思嗎?

(引導學生敘述題意:魚缸裏有4條黑金魚,3條紅金魚,撈走2條,還剩幾條?)誰會列式?

板書:

觀察這個算式,和我們前面學習的連加,連減有什麼不同?

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減法的算式叫加減混合。

板書課題:加減混合

加減混全式題應該怎樣計算呢?結合這道例題,誰來說一說?(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先算4加3等於7,再算7減2等於5。)板書: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計算過程,然後指名說一說。

2.教學例2

出示鴿子圖

你能說出這幅圖表示的意思嗎?(學生分組說一說圖意,然後指名敘述:有4只鴿子在吃穀子,飛走了1只,又飛走了2只,現在有多少隻?)

誰會列式?你是怎麼想的?

板書:

這也是加減混合算式,你會計算嗎?(同桌互相說一說)

學生齊說計算過程,老師板書:

5

3.比較質疑:

兩道例題有什麼不同?(一道是加在前,減在後,另一道是減在前,加在後)

說明:無論是加在前,還是減在前,只要有加有減都叫加減混合,計算加減混合算式與前面學習的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是一樣的,都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三、鞏固練習

1.看算式擺學具:

出示:

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請你用學具擺一擺。

2.學生獨立完成第65頁的做一做。

訂正時說計算過程。

3.口算:(指名說答案,其他同學當裁判)

老師分別出示口算卡片:

4.競賽:爭做計算小能手

每人一張小卷子,學生獨立計算,比誰算得又對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學把卷子交到老師那裏,全對的爲“計算小能手”,其他同學訂正後全對的第人發一朵小紅花。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做加減混合式題要按什麼順序計算?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⑴使同學認識圓環,掌握圓環的特徵,掌握計算圓環的面積的方法。

⑵通過操作、探索、發現、交流等活動,初步培養同學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進一步發展同學的空間觀念和交流能力。

⑶通過學習,提高同學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學會從數學角度認識世界、解釋生活,感受數學的魅力。

教學流程:

一、說圓環。

⑴剪圓環活動。

出示一個同心圓環;

讓同學用一張白紙剪出同樣的一個圓環。

⑵說剪圓環的過程。

讓同學介紹剪出圓環的過程,體驗大圓中剪掉一個小圓的過程,感受圓環的`大小就是大圓面積減小圓面積。

二、算圓環。

1、教學例10

出示例10和圖。

師問:從題中你獲得哪些信息?要計算它的面積,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在小組中說說你的想法。

同學彙報和交流方法。

同學自主嘗試練習。

交流解答過程。

同學交流(同學作品放在視頻投影儀上向全班介紹):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大圓面積-小圓面積;圓環面積的計算步驟,可先算大圓面積,再算小圓面積,最後用減法算圓環面積;全班介紹,教師板書解答的全過程。

2、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和圖形,理解題意。

同學獨立計算。

交流解題方法,注意提醒同學半圓的面積必需把整圓的面積除以2。

3、教學“練一練”

考慮:

(1)求塗色局部的面積,需要計算哪些基本圖形的面積?

(2)計算這些基本圖形的面積分別需要哪些條件?

(3)第一個圖形,兩個基本圖形有什麼練習?第二個圖形呢?

(4)同學獨立完成,並全班交流。 反饋時,注意加法求組合圖形面積和減法求組合圖形的不同。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十九第6題。

先說說每個組合需要丈量途中哪些線段的長度?再讓同學獨立完成。

完成後展示同學作業 ,並交流方法。

2、完成練習十九第7題。

同學根據圖形作出直觀的判斷,並說說直觀判斷的方法。

師追問:你是怎樣想到的?

同學通過計算檢驗所作出的判讀。

3、完成練習十九第8題。

(1)觀察圖,理解題意。

(2)指導分析。

4、完成練習十九第9題。

師問:你能估計出每種花卉分別所佔圖形面積的幾分之幾嗎?指導用畫出輔導線的方法,來估計每種花卉所佔圓形面積的幾分之幾。

同學獨立計算每種花卉的種植面積。

完成後交方法。

四、閱讀“你知道嗎?,並算一算。

五、課堂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說說緩刑的面積可以怎樣求?在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時需要注意什麼?

六、作業

練習十九第6題、第8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能用9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

2、 培養學生運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重點:

1、 9的乘法口訣的推導。

2、 尋找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

難點:熟記9的乘法口訣。

學生學情:通過1~8的乘法口訣的學習,學生對於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1/3以上的學生也已能較熟練的背出9的乘法口訣。因此課的`教學重點不在放在對9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上,而重點放在對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的尋找上,以便解決教學難點,使學生進一步熟記9的乘法口訣,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感受,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

教學用具:卡片,作業紙,磁石

教學過程:

一、 對口令導入

1、 師生對口令 6~8的口訣

2、 今天我們一起用以前編口令的方法去創編9的乘法口訣,根據你的經驗,你認爲9的乘法口訣應該有幾句?(板:9的乘法口訣)

3、 拿出白紙,請你自己來編一編9的乘法口訣,看誰編得最快最好。

二、 自編口訣

1、 巡視學生編的過程,板書:

一九( )

二九( )

……

九九( )

2、 驗證口訣,明確口訣意義

這些口訣中,你最喜歡哪一句,用你喜歡的圖形(●▽☆□)畫出口訣的意義。

3、 自我介紹作品

一行行看錶示……

一列列看錶示…… 怎樣用乘法算式表示?

隨機板書:

1)、 一九得九 1個9 9個1 1×9=9 9×1=9

五九四十五 5個9 9個5 5×9=45 9×5=45

九九八十一 9個9 9×9=81

2)、 不全口訣所表示的乘法意義

1×9=9 9×1=9

9×2=18

9×3=27

9×4=36

9×5=45

9×6=54]

9×7=63

9×8=72

9×9=81

3)、齊讀口訣

我們用自己作圖證明了這些口訣都是正確的,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4)、試背口訣,你認爲哪一句最難背,對口令,抽背。誰能幫幫某人,熟記口訣。

三、 尋找規律,熟記口訣

1、 重要的規律有:積的十位數比其中一個不是9的因數少1。

再背5×9時,就可以確定積是四十多。

積的十位數字與個位數字和是9

9×1=9 比10少1

9×2=18 比20少()

9×3=27 比30少()

以下這些乘法口訣算式中的積又比幾十少幾呢?

2、 背誦9的乘法口訣

1) 背一揹你認爲難背的口訣——〉抽背,對口令

2)手指上的9的乘法口訣:師演示,彎曲手指的左邊,右邊又表示什麼?

四、練習提高

1、片口算

i.想口訣,說得數

ii. 直接說出得數(抽幾道所意義)

1. 出下面各數分別是9和幾相乘的積

45 72 36 54 81 18 63 27

3、 填( )

( )×9=72 9×( )=27

7×( )=63 5×( )=45

( )×( )=36 ( )×( )=18

4、 思考題 □裏最大能填幾

□×9〈74 □×9ㄑ37

9×□ㄑ65 9×□ㄑ46

小結:

今天,小朋用你的聰明自己編出了9的乘法口訣,發現了許多規律,你覺得9的乘法口訣好玩嗎?下課以後,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對口令,看誰的反應最快,下節課我們來比一比,怎麼樣?

五、作業

板書設計:

一九得九 1個9 9個1

二九十八 2個9 9個2

三九二十七3個9 9個3

四九三十二4個9 9個4

五九四十五5個9 9個5

六九五十四6個9 9個5

七九六十三7個9 9個79×6=54]

八九七十二8個9 9個8

九九八十一9個9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P7-8千米的認識。

二、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長,同桌準備一根米尺與課件。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1、目標確定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這一長度單位,並通過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動感知1千米有多長,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2、教學策略選擇

(1)讓學生成爲建構新知的主人

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對有關的數學學習內容進行探索、實踐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通過引導、組織及與學生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建構新知時,要以學生爲主,讓他們去親自體驗。本節課我主要通過以下環節突破重點:第一,回憶活動,建立表象。課前讓學生通過“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時間”、“數一數步數”等活動,建立學生對100米的表象,從而讓學生推出:10個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來回5次是1千米,大約走15分鐘是1千米......第二,學生描述1千米的長度。學生對千米的初步認識後,我放手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己學習。

(2)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新課標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課堂上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我就錄製一段錄像放給學生觀看,就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剛纔走了1千米。運用媒體教學一方面學生親身體會到1千米到底有多遠,把一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另一方面,學生觀看時,每看到一處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說:這就是“什麼”。學生情緒高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些信息的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產實際,拉近了學生與千米的距離,從而也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體會到原來千米就在我們身邊,原來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課件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

平陽瑞安

50千米38千米

樂清靈昆

45千米20千米

師:小朋友見過這些牌子嗎?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嗎?

師: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長度單位是很常見的,1千米有多長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千米。(板書課題)

二、建立模型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長度

師:昨天我們一起測量了從百里路國小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剛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學們分小組走了走這100米的路程

(課件出示圖片,引起回憶後交流)

彙報交流:

師:小朋友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時間?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

師:從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00米呢?(板書:10個100米)

師:根據這100米的路程,你還可以怎樣描述1000米的長度?(一般學生會從來回次數、所需的時間和總的步數來回答)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強了數學知識的現實感和親切感,課伊始就吸引學生的目光,爲學習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矗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繫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數學纔是有生命力的。教師找準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知識經驗的“切合點”,在學生建立

100米長度的表象基礎上感知1千米的長度,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引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備芽若學生提出同學間所需時間和總的步數相差較大,可以讓學生討論爲什麼會有相差,然後得出全班的大約值。

(二)介紹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單位,可以寫作1千米。

板書:1千米=1000米

(三)進一步感知1千米的長度

師:我們用10個100米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走1千米大約用15分鐘的時間,走1千米大約用了20xx步等分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1、觀察、測量後與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彙報

(四)強化感知1千米的長度

課件出示學校周邊的地圖:從學校向右走,從校門口-麻行僧街-大榕樹-百里東路-市二醫大約1千米。從學校向左走,從校門口-一百超市--江心碼頭-江濱西路-郭公山-勤奮

水閘-現代概念大約1千米

師:其中第2條路是老師每天回家的必經之路,老師騎摩托車以每小時40千米的速度從學校出發到現代概念大約用了1分30秒,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隨着鏡頭來感受一下(課件播放錄象)。

三、千米和米的換算

(一)教學換算

師:千米除了表示比較遠的路程以外,它還可以用來表示河的長度、橋的長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邊說課件邊出示圖片)

師:火箭的速度大約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板書:4千米=()米(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師:雅魯藏布大峽谷水深約達5000米、南京長江大橋的長約6000米,能把它們成用千米作單位的嗎?

板書:5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同桌互說想法,然後全班交流)

(二)練習:

1、9000米=()千米800米+200米=()千米

4千米=()米3千米-1000米=(米

2、把每小時行的路程與合適的交通工具連一連。(略)

(三)解釋與拓展

課件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標誌,限速標誌,汽車、摩托車上的速度表等讓學生能說說指路標誌、限速標誌的意思。

四、總結評價

師: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讓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五、家庭作業

與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學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體驗1千米有多遠。

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豐富表象,學生舉例身邊的事物並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給學生提供操作、交流與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在提供學習資料的基礎上現場生成學習材料,在交流中進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體長度,在頭腦中比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長度的“模型”,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在學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礎和豐富的.表象積累上,以直觀、動態的錄象播放讓學生感知摩托車行駛1千米路程,用另一種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強化了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受性。

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繫生活提供豐富學習材料作爲數學教學的活教材,使數學不顯得枯燥而是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的聯繫,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四、教學片段實錄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長度

師:昨天我們一起測量了從百里路國小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剛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學們分小組走了走這100米的路程

(課件出示圖片,引起回憶後交流)

彙報交流:

師:小朋友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時間?(大約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大約走了200步)

師:從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00米呢?(板書:10個100米)

師:根據這100米的路程,你還可以這樣描述1000米的長度?

生:從美容院回到校門口一個來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個來回.

生:走100米大約用了1分30秒,按這樣計算,走1000米大約需要15分鐘。

生:走100米大約用200步,走1000米大約需要走20xx步

......

片段二:進一步感知1千米的長度

師:我們用10個100米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走1千米大約用15分鐘的時間,走1千米大約用了600步等分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1)觀察、測量後與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彙報:

生1:教室的2塊地磚的長度大約是1米,20xx塊這樣地磚的長度約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長1米,1000根米尺連接起來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門高約2米,500個門疊起來的高度約是1千米,快沖天了!

生4:一張課桌的長約1米,1000張課桌連起來約1千米

生5:一個同學把兩臂張開伸直大約是1米,1000個同學手拉手大約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長約4米,250個黑板連起來大約是1千米。

生7:學校操場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體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長是50米,遊10個來回就是1千米。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活動中,體驗左、右的位置與順序,能確定物體的左右順序。

2.理解左與右的相對性,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3.讓同學們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並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能正確確定物體的左、右順序,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1.左右的認識與區分

2. 以自身爲中心區分左右

3. 分辨圖片中的左右

教學難點:

分辨圖片中的左右,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教學準備:

PPT課件,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左與右

a.師:小朋友們,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話: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 手在我們生活中作用可大了呢,大家想一想,我們經常用它們來做什麼事?(吃飯,刷牙,寫字)

b.師:那你們知道我們寫字是用哪隻手嗎?(右手)舉給老師看看,我們邊舉邊念:右手右手。(放)那另外隻手就是左手,那大家把左手舉起來,和老師一起念下:左手左手。

c.師:我們左右手真是一對好朋友,那小朋友再看下自己的身體,有沒有象左右手這樣的一對對的好朋友呢?(我左眼的好朋友是我的右眼)

d.師:小朋友的小眼睛可真厲害,發現了我們身上的左與右,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左與右(板書課題:左與右)左與右兩個漢字特別容易混淆,大家想一想,我們怎麼才能辨別這兩個漢字呢?(左“工”,右“口”)

e.師:小朋友們找到了好多對好朋友呢,那現在我們就用這些好朋友,來玩個遊戲,叫“聽口令,做動作”(之前先做一個示範如伸左手) 伸右手,伸左手。拍左肩,拍右肩。拍左腿,拍右腿。摸左耳,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伸右手。

師:老師舉的也是右手,爲什麼和小朋友的不一樣呢?(因爲我們面對面,站的方向不一樣)師:那老師要怎麼做,才能和小朋友一樣呢?(轉過來) (小朋友們可真厲害,大家都好棒!)

二、深化認識

1.看看講講 (出示書上圖片,全班一起做)

問:你是怎麼想的? 講一講

師:身上的左右我們已經知道了,那身邊的左與右你們知道嗎? 下面啊,小朋友就來介紹下你左右邊的'小朋友。

用:我的左邊是 ,我右邊是 ---

師:小朋友都掌握的非常好,現在就和你的同桌說說看!

三、練習

(一)判斷

1.我看到羽毛球的左邊是籃球 ---( )

2.教室的門在我們的左邊 -( )

3.我們敬禮用右手 --( )

(二)在街上(PPT)

先指導兩個向左向右分別看到什麼,再讓小朋友自己完成小丁丁左右看到什麼。

(三)擺一擺,誰最快

按題目要求擺放,看誰最快。

(四)畫一畫

A.在笑臉的左邊畫3個三角星,在笑臉的下面畫2個愛心; 在愛心的右邊畫1個長方形,在愛心的上面畫2個菱形; 在菱形的左邊畫4個五角星。

(五)找一找

1.從右起,第4個是香蕉。第2個是梨

2.從左起,第1個是草莓,第6個是菠蘿

3.香蕉的左邊蘋果。右邊是桃子

師:你能把這些水果都找出來嗎?

四、聯繫實際

A.上下樓梯

1.師:是上樓梯的小朋友走得對還是下樓梯的小朋友走的對?(學生自由發言,老師總結)

2.師: 如果上樓梯不靠右走,會怎麼樣呢?(會和對面的小朋友相撞,不僅是上下樓梯,平時走路,都要這樣靠右行。)

B.在街上

師:剛纔我們在街上看見小丁丁和小巧。那我們再來看下胖和小丁丁。

師:我們先看下四位小朋友站的位置有什麼不一樣嗎?

(小丁丁和我們同向,小胖和我們反向)

那你知道小汽車

五、總結評價

今天大家學習了什麼?(左與右)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初步形成關於幾分之幾的表象,會讀寫簡單分數。

2、能力目標:通過一系列的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互相合作的學習態度和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

教學難點:

對幾分之幾的理解。

活動準備:

長方形紙、圓形紙、正方形紙、毛線、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挖掘潛能。

師:孩子們,都說數學課是最有趣的一門學科!因爲在數學課堂上總能發生有趣的事!下面我們就來玩個小遊戲,不用說話,只要拍手就行,答案是幾,你就拍幾下?看誰反應的快又準!準備好!

師:老師這有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請你用手勢告訴我,每人分到幾個蘋果?(生迅速做出反應。)

師:真不錯!有2個蘋果,也平均分給2個同學,請你用掌聲告訴我們,每人分到幾個蘋果?(生拍一下手掌。)

師:還真不錯!相信接下來的問題你們也能回答得很出色。迅速搶答:現在只有一個蘋果了,還要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個同學分到多少個蘋果呢?

生:表現得很尷尬!沒法拍手!

二、觀察操作,探求新知

1.藉助形象,認識 ①多媒體演示平均分蘋果。

師:沒關係,我們可以動手試驗一下!現在就有1個蘋果,我要分啦!(故意將刀子向外偏一些。)

生:(激動)不對,沒有平均分。

師:爲什麼要平均分啊?

生:要不然就不公平了。

師:(重新分蘋果,展示)蘋果的一半,還有人說了什麼?

生:(齊答)1/2。

師:(板書1/2)這1/2以前學過的知識可沒有見過,1/2是怎麼回

事啊?

生:是兩份中的一份。

師:它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一位新朋友,誰啊?(板書課題。)

認識分數

二、探索新知

師:(故做神祕)這一半蘋果用1/2表示,那另一半呢?

生:(搶答)1/2。

師:(總結)這一半蘋果可以用1/2表示,另一半也可以用1/2表

示。其實啊,生活中還有很多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表示,

打開書到53頁,看書中的“塗一塗”中給了哪些圖?

【評析:在此處體會1/2不僅可以表示半個蘋果,還可以表示許多事物的“一半”。】

生彙報:花瓶、臉譜、六邊形、圓形和正方形。

師:淘氣請大家分別塗出它們的1/2,怎麼塗啊?

生:塗它的一半!

師:對,剛剛我們說過“一半”就是1/2,對呀,可這一半怎麼找啊?

生:找出它們的對稱軸!

師:(故做驚訝)你都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決這節課遇到的新問

題啦,真讓我佩服。那我們只要找到這個圖形的(生:對稱軸),

平均分成(生:兩份),再塗其中的(生:一份)就是這個圖形的1/2,是嗎?(生:對)溫馨提示:爲了更方便、更快捷,同學們可以像這樣用畫斜線的方法來表示。看懂了嗎孩子們?

那開始吧!

師:剛剛在大家塗的過程中,老師看到六邊形的塗法有些不同,我們一起來看看。(展示兩種不同的對稱軸。)(生說自己找對稱軸的方法和原因。)

師:老師班級的一名學生是這樣找二分之一的。老師想請大家幫忙判斷一下。

師:剛纔我們找到了一個物體的二分之一,那如果老師將物體的數量增加你還能試着找到他的二分之一了嗎?(出示課件)

師:能不能告訴齊老師,你怎麼分得這麼快?我是用除法算式算出來的。

師:孩子,你很會學習,懂得將知識活學學用!

師:我們只要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板書:平均分)成了2份,這兩份中的1份就是它的1/2。(邊說邊演示。)

師:下面我們來動手摺一折你桌角資料袋裏的正方形,先看清老師的要求:(多媒體出示)

1.請將你手中的'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

2.用你的彩筆想塗幾份就塗幾份;

3.再和你的同桌小夥伴說一說,你塗的這部分是這個正方形紙的幾分之幾?準備好了嗎?(學生操作,教師隨機觀察並評價。)

師:折完的同學,如果你塗的是1份就把它貼在左起第一塊紙板上,如果塗的是2份就貼在第二塊紙板上,以此類推。要求是貼得整齊一些。

師:睜大你明亮的眼睛,看一看這塊板上是不是都塗了4份中的1份啊?如果這4份中的1份用一個分數表示,該用哪個分數呢?

生:1/4。

師:(板書1/4)我發現點問題:怎麼幾個1/4不一樣呢!不對吧?

生:對!只不過折法不一樣。

師:(故做恍然大悟狀)原來它們都是表示這個正方形紙的1/4。你發現什麼了?

生:只要是把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塗了其中的1份,就都可以用1/4表示。

師:只要是把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塗了其中的1份,就表示這張正方形紙的1/4。

【評析:引導學生豐富對1/4的認識,同時也是培養他們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那現在如果塗的是2份,是這個圖形的?

生:(齊答)2/4。(師板書2/4。)

師:這個塗得真好玩。

師:那裏還有兩個孤苦伶仃的小朋友呢。(指着3/4)這個塗法該

用哪個分數表示呢?

生:(齊答)3/4。

師:那你能說說爲什麼用3/4表示呢?

生: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4份,塗了其中的3份,就可以用3/4

表示。

師:(糾正)應該是表示這個圖形的3/4。

師:(指着4/4)那這個呢?

生:4/4。

師:把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塗了其中的4份,就是這張正方形紙的4/4。

師:通過剛纔的折一折,我們真是收穫的不少啊!我們又認識了……(生答1/4、2/4、3/4、4/4。)

三、拓展延伸

師:你還知道哪些分數?

生:3/6、8/8、2/10。

師:能不能說完?

生:不能。

師:看來分數是無窮無盡的。現在我們以3/4爲例,你知道它各

部分的名稱嗎?

生:4叫分母,3叫分子,中間的橫線叫分數線。

師:那分母表示什麼呢?分子又表示什麼呢?

生: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幾份,分子表示其中的幾分。

師:說的不錯!很有概括性!

師:其實在遠古時代分數是這樣表示的“”,你來猜一猜,這個分數是多少?

生:3/4。

師:後來當阿拉伯數字產生以後,分數就演變成“3 4”。後來人們覺得這樣的表示用意和我們學過的整數弄混了,人們就想出了用一個表示分數最大特點的——平均分這種方式來區分它們。於是在它們中間加上了一條象徵平均分,也是分數的重要標誌的分數線,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的分數。那我們的祖先這麼有智慧,都發明瞭分數,你能驕傲地讀一讀它嗎?誰能來試一試?(2個學生分別讀四分之三,一個比一個驕傲。)

師:孩子們,知道嗎?歐洲使用這樣的表示方式,要比我們中國晚了1 400年呢!古代人的聰明才智真讓我佩服。那你們呢?

師:接下來,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更神祕的地方!數學發現王國那裏的國民都很聰明!看我們班的同學聰明嗎?

師:下面的分數誰能讀出來。(教材54頁,“說一說”練習。)

師:快速的看一下,想一想你爲什麼用這個分數表示啊?

生:這段線分成3份,其中的1份就用1/3表示。

師:隨便的3份都行嗎?怎麼分都行啊?

生:(急忙糾正)是把這段線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就用1/3表示。

師:(強調)就表示這段線的1/3。

師:那這樣的呢?(指剩下的2份。)

生:2/3。

五、總結

師:今天,祁老師特別高興,能在這裏和同學們一起認識了數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員——分數。它和整數、小數一樣充滿了無窮的樂趣。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分數,回家後可以找一找分數和爸爸媽媽說一說,展示一下你淵博的知識。我們以後還會繼續研究分數。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2、83頁。

教具、學具準備

進行每項活動的用具。

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導入實踐活動課

應用電腦課件,向學生展示一幅“數學樂園”的全景圖,然後和學生談話。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喜歡)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遊戲,你們想不想參加?(想)

(師板書課題:數學樂園)

師:在“數學樂園”裏還有很多“數字之星”,待會兒誰最愛動腦筋,發言最積極,老師就獎給他一顆“數字之星”。

[上課伊始,創設帶領學生去“數學樂園”遊玩的情境,一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同時以獎勵學生“數字之星”這種外顯的評價、激勵手段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動力。]

活動(一):走迷宮遊戲

1.複習0~10各數的認識。

師:數學數學,可離不開數字。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你們認識了哪些數字呢?

(生說出0~10,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師:瞧,咱們認識的“數字娃娃”都到齊了,誰能用上面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說一句話呢?楊老師先說一句,你們想不想聽?(想)“動物園裏有1只熊貓,3只小山羊,5只猴子,它們都可愛極了。”

生:動物園裏有5只老虎。

生:馬路上有7輛汽車。

生:我家有9個人,吃了5個蘋果。

……

師:你們說得真好,看來你們會用“數字娃娃”說話了,你們除了在課本上,還在哪兒看到過他們?

生:在電話上。

生:在日曆上。

生:汽車上也有“數字娃娃”。

生:我們的錢上也有……

師:看來我們生活中處處可以發現“數字娃娃”,今天我們邀請“數字娃娃”和我們一塊兒做遊戲,你們歡不歡迎?(歡迎)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用10以內各數說一句話,也就是用它們來表示一些物體的數量。這一方面複習了10以內各數的基數含義和序數含義,另一方面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師:剛纔,“數字娃娃”悄悄告訴我,說他們站的隊全亂了,誰能按一定的順序給他們排排隊?其他同學也可以拿出數字卡片排一排。

(一生上臺擺卡片,並說出是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其他同學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擺數字卡片。)

師:你們還有沒有不同的擺法?

(一生上臺擺卡片,說出是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的。)

[排隊是校園中常見的活動。利用它的直觀有序性引導學生對0~10各數進行排隊,使學生能用抽象的語言來描述這11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2.從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

師:(出示小黑板)老師這兒有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你們想不想聽?(想)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這可怎麼辦呀?於是,他給媽媽打電話:“媽媽,媽媽,我迷路了,這怎麼辦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說:“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自己做,只要你按1、2、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到家。”於是聰明的小白兔按媽媽的話去做,終於回到了家。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是怎樣走的嗎?(一生上臺演示)

[以幫助小動物找家的童話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助人爲樂的品格,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來,國小數學教案《1.6.17 數學樂園》。]

3.學生獨立“走迷宮”──幫助小兔找家。

(讓四生分別在四塊黑板上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畫出不同路線,其他同學在課本上畫出小兔回家的路線。)

比比誰想得多,進行評價獎勵。

師:同學們開動腦筋,找到了很多條不同的路線,但你們是想到哪兒,走到哪兒。能不能找到一定的規律呢?請你們觀察數字表,想一想從1走到2有幾種走法?(2種)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3種)從右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3種)……如果你們按一定的順序思考,一定能找到更多條路線。請你們在課後互相交流合作,一起完成,有信心嗎?(有)

[學生“走迷宮”開始的思路是無序的。怎樣培養學生有條理的進行思考的能力呢?這就應在教學中以活動內容爲載體,教給學生思考的一般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圖表,使學生看出“1”到“2”有2條路,“2”到“3”有6條路……孕伏排列的一些基本方法,使學生的認識水平經過“跳一跳”而躍上一個新臺階。]

活動(二):對口令遊戲

師:前段時間,我們一起學習了數的組成,下面我們來複習。(出示8)老師出一個數,你們出一個數,使這兩個數組成8。(放鼓點音樂)

師:我出3。 生:我出5。

師:我出4。 生:我出4。……

(同樣的`形式師生互對組成10,之後同學互對組成9。)

[對口令遊戲方便、快捷、效率高。用這種方式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同臺唱戲”,改變以往沉悶的課堂教學方式,使師生之間顯得更加和諧、融洽。]

活動(三):送信遊戲

師:複習了數的組成之後,我們要利用它們來做一些加減題了,你們有沒有信心完成?(有)下面請你們按四人小組的位置坐好,再從抽屜裏拿出一個信封,信封反面有一個數字,請你們把桌面上得數與你信封上數字相同的算術卡片放進信封。

(放輕音樂,其中一組學生上臺演示完成,之後評價,找對的同學表揚自己。)

[將枯燥的10以內加減計算變成有趣的送信活動,使學生在遊戲中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完成簡單的口算,同時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活動(四):起立遊戲

師: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數數排第幾”的遊戲。遊戲之前,老師想了解一下,你們會報數嗎?(會)請兩豎行同學從前往後,從後往前報數。

師:其他同學也數數自己從前數排第幾,從後數排第幾。

(師點到從前數第3位同學,從後數第4位同學,該豎行該生就起立拍下手。之後讓學生練習從左數,從右數,並注意讓其區分幾個和第幾個。)

[起立遊戲讓學生感到既緊張又輕鬆,通過數數和思考,每位同學對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從前(後)數,自己是第幾個;從左(右)數,自己是第幾個。通過這個遊戲,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了前、後、左、右等空間方向,又區分了幾個和第幾個這兩個易混的概念。]

活動(五):投擲遊戲

師:同學們表現得真棒。下面我們來做一個“看誰投得多”的遊戲。

(點學生按規則向籃裏投球,共10個球,看能投進幾個。同時請一位同學當評判員,用圖片表示投進球的數量並貼在黑板上,之後請其他同學當“小記者”,報導幾位同學的投球成績並進行比較。其間還讓同學們說說有幾個球沒投進,並說出自己的算法。)

[投擲遊戲在全體學生中進行,儘管投擲者寥寥無幾,但活動讓全體學生感到新鮮,每個人都是評判員。就在這看似純遊戲的活動中,學生通過數投進(或未投進)球的個數,並將這些數目用小圓片貼出來進行比較等活動,使學生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初步瞭解直觀比較兩個數多少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一起到“數學樂園”去逛了逛,你們開不開心?(開心)其實只要你們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很多的數學知識,你們想不想學習更多的數學本領呢?(想)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就一定能成爲“小小數學家”。

專家評析

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1.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各項實踐活動。

本節活動課涉及的內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內數的基數、序數含義,數的組成、比較大小;10以內數的加減法;簡單的統計思想等等。儘管教材中將上述內容安排在一個一個具體的遊戲中,但由於篇幅的限制,許多創意不可能都寫進教材。楊老師根據本節活動的內容和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徵,採用了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各項實踐活動,獲得了較大的成功。如做走迷宮遊戲時,教師創設了給“數字娃娃”排隊的遊戲,設計了幫小白兔找家的童話情境;又如,做“對口令”遊戲時,設計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不同活動層面,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充分體現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

一年級兒童剛步入校門不久,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學習的專注性、持久性也較差,怎樣使兒童在40分鐘內始終保持較旺盛的學習情感呢?這一直是低年級教師在認真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楊老師的這節活動課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教師始終以飽滿的激情投身於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讓學生感到愉悅、激奮的教學活動環境,教師不僅用理智上課,還極大地傾注了自己的喜歡和興趣。

(2)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教材安排的5個實踐活動在課堂上如何實施,這就看教師的教學智慧了。楊老師根據學校的教學條件合理地安排了5個活動,使學生不感到疲乏,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

(3)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整節活動課,教師注意公平地面向每個學生,提問、交流、獎“數字星”等活動教師都儘可能讓多一些學生有機會參與,使多數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第一學段裏初步教學了軸對稱圖形、平移和旋轉。本單元繼續教學軸對稱圖形,採用對摺等方法確定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繼續教學平移,要把簡單的圖形在方格紙上連續平移兩次;繼續教學旋轉,要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在內容的編排上先教學對稱,再教學平移,然後教學旋轉。單元結束時有一次操作型的實踐活動。

1、 以折和畫爲學習活動,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學生已經知道什麼是軸對稱圖形以及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還知道長方形、正方形都是軸對稱圖形。第62頁例題以這些作爲教學的起點,讓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折一折,畫出它的對稱軸。通過折和畫再次體會什麼是對稱軸以及它的位置。學生對摺長方形會出現兩種折法,理解長方形有兩條對稱軸不會有困難。例題兩次安排學生畫長方形的對稱軸。第一次沿着自己對摺的長方形紙的摺痕畫,只畫出1條對稱軸。第二次在長方形上畫,要畫出2條對稱軸。這樣循序漸進地安排,有利於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對稱軸。教學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引導學生體會對稱軸的含義,它是對摺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直線;二是對稱軸一般畫成點劃線,即一條短線、一個圓點,一條短線、一個圓點

試一試繼續用折、畫等方法認識正方形的對稱軸。由於對摺正方形的方法比對摺長方形的方法多,所以正方形對稱軸的條數比長方形多。如果長方形有兩條對稱軸是學生在交流中知道的,那麼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應在自己的活動中發現。

想想做做第1題仍然是折圖形、畫對稱軸。教材把6個圖形既畫在方格紙上,又畫在第119頁裏,要求這道題分兩步完成。先剪下第119頁裏的圖形,折一折並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這一步能加強對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的理解。然後認一認方格紙上的6個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並畫出它們的對稱軸,讓學生又一次辨認圖形和確認對稱軸的位置。在教學第4題時,可以告訴學生這4個圖形分別是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這些名稱有助於學生髮現如果一個圖形是正幾邊形,它就有幾條對稱軸。

2、讓學生運用已有的能力,把圖形在方格紙上連續平移兩次。

第64頁例題教學把簡單圖形連續平移兩次,教學過程設計成兩段: 第一段讓學生體會變換圖形的位置,有時需要把它平移兩次。方格紙上的亭子圖從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如果按斜向既看不清楚、更難以操作。如果沿方格紙的橫線和豎線把斜向平移分解成一次水平平移(即左右平移)和一次豎直平移(即上下平移),容易表達也容易操作。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怎樣把亭子圖從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這個問題思考和討論,引導他們經歷上述體驗過程。第二段讓學生在方格紙上把亭子圖連續平移兩次,使它從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至於先向右再向下平移還是先向下再向右平移都是可以的。

想想做做第3題的三幅圖是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曾經在四年級(上冊)裏教過,學生能夠看懂這些圖的意思。現在讓他們從平移的視角解釋現象: 三角尺沿直尺在平移,畫出的兩條直線平行。從而充實對平行線的體會,並增加了平移多少距離的知識。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平面圖形的旋轉,主動學會在方格紙上旋轉圖形。

在三年級(下冊)學生只是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見的旋轉現象,本單元教學把平面圖形旋轉90,這之間的跨度比較大。爲此,教材作了十分細緻的考慮和安排。

(1) 首先認識旋轉的方向。第66頁上面的一道例題以公路收費站轉杆的打開和關閉的照片展現了轉杆兩次旋轉的方向不同,讓學生首次感知旋轉是有方向的。聯繫鐘面上時針的旋轉方向,講解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

想想做做第1題繼續利用檯秤的指針、轉盤的指針、鐘面的時針等實例鞏固旋轉的方向和度數。教學時切不可草率對待這些例題和習題,它們都是旋轉平面圖形不可缺少的基礎知識。還可以增加一些練習,如下面的線段繞它的哪一個端點各向什麼方向旋轉了多少度?

又如把線段繞A點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線段到了什麼位置?繞B點旋轉呢?

(2) 在方格紙上旋轉三角尺,體會圖形的`旋轉。第66頁下面的一道例題有兩個特點: 一是把實物(三角尺)在方格紙上旋轉,不是畫出旋轉後的三角尺;二是三角尺旋轉方向是開放的,順時針旋轉與逆時針旋轉都可以。這樣設計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旋轉實物比畫圖形容易,在旋轉三角尺時能體會到實物的旋轉是整體進行的,它的兩條直角邊都繞直角頂點旋轉了90,整個三角尺就旋轉了90;其次是可以比較三角尺順時針旋轉90與逆時針旋轉90後的位置是不同的。教學這道例題要注意五點: 一是爲每一名學生都準備一張足夠大的方格紙,要求三角尺在旋轉前、後都能完全放在方格紙上;二是要幫助學生領會繞A點旋轉90這個要求的意思,並自己選擇旋轉的方向;三是在旋轉前把三角尺放在方格紙上,兩條直角邊分別對齊方格紙的橫線和豎線,直角頂點對齊方格紙的交點,還要在方格紙上沿三角尺的邊畫出它的圖形,便於和旋轉後的三角尺進行比較;四是旋轉以後要分別看一看兩條直角邊原來在哪裏,現在在哪裏,是不是都旋轉了90,整個三角尺是不是也旋轉了90;五是想一想,如果不是旋轉三角尺,而是在方格紙上旋轉三角形應該怎樣畫圖。

(3) 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想想做做第2題旋轉小旗圖和長方形,題目的要求是做一做,畫一畫,爲不同學生設置了不同要求的學習過程: 空間想像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紙上畫出旋轉90後的小旗圖和長方形;直接畫圖有困難的學生可以照樣子先做一面小旗和一個長方形,按旋轉要求在方格紙上轉一下,再離開實物畫出旋轉後的圖形。第3題有助於鞏固平面圖形的旋轉,發展空間觀念。每組都有兩個圖形,而且形狀、大小完全相同。完成這道題可以分兩步: 先看圖想一想、說一說,把哪一個圖形、繞哪個點、按什麼方向旋轉多少度就能使同組的兩個圖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每組各做一個同樣的圖形去轉一轉、拼一拼,驗證剛纔的想法是不是正確。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課本P35、36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複習,進一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促使學生加深對除法含義的認識。

3、鞏固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4、鞏固用乘、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讓學生對自己在本階段所學的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與反思。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準備:主題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出示口算題

2、請根據他們的特點分類。(學生彙報交流)

3、板書:整理和複習。

 二、探索體驗

1、複習除法的意義。出示第35頁第1題主題圖:

(1)看圖列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2)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

(3)通過列式你覺得乘法和除法有怎樣的關係?

2、出示第35頁第2題複習除法計算。

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說一說你是根據什麼進行口算的。

總結:我們可以用乘法口訣來求商,這樣可以算得又對又快。

3、出示第36頁第3題複習除法應用題。

(1)獨立思考並列出算式。

(2)彙報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4、小結:這幾種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計算。

三、拓展應用

1、引導學生完成P36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2)集體交流。

2、引導學生完成第2題。先獨立完成後彙報交流,訂正。

3、引導學生完成第35頁第3題、第36頁第4題。

(1)出示情境圖,學生看圖並在小組中提出問題進行解答。

(2)全班交流彙報,評價。

4、聯繫身邊的事,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

四、課堂總結: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