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的母親》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

今天第一節課學習了胡適的《我的母親》,雖然課前設計,自認爲已經很詳細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還是感覺到有不妥之處。

1、導入的重新設計

《我的母親》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述對母親或母愛的認識,並且帶領同學們一起誦讀一句關於母愛的名言。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因爲前一段時間的學習中,感覺到學生缺少責任感和對父母社會的感恩的心,上課學習積極性差,而且不少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所以,就佈置學生讓他們回家後好好的看看整日爲自己操勞的父母,想激發學生對父母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感恩的心,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意識到這樣的導入,遊離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所以就改成了引導學生一起讀單元提示,領悟到本單元第一課是《藤野先生》到這第二課的《我的母親》都是回憶性的文章,而回憶性的文章應該如何學習,回憶性文章中內容的如何計和安排,這樣的一個總結加上引導,帶學生開始學習第二課《我的母親》,明確回憶性的文章應該選擇以往的難以忘懷的事情,表現被回憶者的思想感情和品行,觀察角度多是當年的視角,不是單純的對被回憶者的評價,重點寫的是難以忘懷的典型事例,讓讀者自己體會感悟。本課《我的母親》語言平實,選取了作者童年少年的視角來寫,選取了母親的幾件令其難忘的事情,表現母親的品行。這個重新設計的導入,似乎長了些,但是與課文學習緊密相關。

2、課文學習要深入

《我的母親》的教學設計基本上是按照教參設計的,基本上解決了教參上出現的所有的難點重點,包括課後的`練習題。但是這樣一個泛泛的學習,缺少深入的研究,如何把課文的學習引向深入呢?有關母親的事情都找出,並且分析了母親的品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提示學生思考,作者爲什麼在寫與母親有關的事情時,要寫上一件表現母親有剛氣的事情呢?問題就在於這裏作者要表現的是,母親並不是一個性格懦弱的人,性子綿軟的人,而是因爲作爲一個後母希望家庭的和睦團結團圓,希望全家人都好好的,一切都如同她丈夫在世時一樣,其實母親所有的忍讓和忍耐包括對作者嚴格的教育都是源於對丈夫的深沉的愛,這種愛都發展到崇拜的程度,所以她希望,雖然丈夫不在了但是兒子在她的教育下成爲了像他老子一樣的人,希望丈夫的孩子們能如同以前的一樣的生活,她嚴格教子,她寬厚待她那些非親生的孩子。忍讓是因爲愛,嚴格也是因爲愛,胡適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一個充滿了愛的母親。這樣的一個深入研究,纔可以讓學生真正的明瞭母親那些做法的真正背景是什麼,纔可以真正的瞭解母親的品行,她的善良、寬厚,仁慈和崇高。

這一點在教學設計上沒有出現,就是因爲當時備課太草率,沒有真正的走進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習是需要耐心而細緻的,備課更是如此。

3、在教學設計上,學生活動還是太少

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效果纔會更好,這節課,如果加上更多的學生活動,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如學生在課上完成《能力訓練》,能把課文多讀幾遍,思考問題的時候,能真正的動腦動口……

學生自有學生本身的特點,有存在的問題,不能一味的埋怨學生,作爲教師要因勢利導,鑽研教材,研究教法,認真的全心全意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努力讓學生走上學習的正途上來。所謂的教無止境是也。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2

備課時,我深刻領會新課改精神,幾易其稿,力爭以最佳效果向大家彙報。從實施情況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首先,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改精神。課前預習,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生字詞、文學常識,並且讓每個學生提一個與課文相關的問題。這些小任務促使學生主動認真地自學課文。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時,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課過程中,我以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推動課堂進程,引導學生自己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我只作點撥和歸納。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相互講發生在自己與媽媽之間的生活細節。這既讓學生之間相互啓發,加深瞭解,又鍛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落實了“四基”。我沒有放棄字詞、文學常識這些基本知識,而是把它們放到了課前預習裏面。這樣做既促進了學生自學,又使課堂內容更集中緊湊。在上課過程中,我始終抓住“培養學生運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情感及形象”這一教學目標展開。不論是開始的導入,還是後面的母親性格分析,兒子對母親的愛,都讓學生找到相關的細節,並加以誦讀品味,進一步感受細節的表達效果。可以說基本技能的訓練,落到了實處。學生的能力,得到切實的培養和提高。

再次,實現了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知識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德育目標都得到較好的落實。學生通過這一堂課,切切實實懂得了運用細節描寫的重要性,並在課堂上得到鍛鍊。在情感方面,我通過讓學生聽歌曲《燭光裏的'媽媽》、尋找母親的感人細節、誦讀表現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賞感人圖片“非洲1962”、聽我講唐山大地震中的故事等手段,不斷調動、積累學生的情感。後來,在聽我講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時,十多個同學在下面抹眼淚,其他同學及老師也眼圈紅紅。學生講自己與媽媽之間的生活細節時,也聲音哽咽。我在點評時,也深受感動,幾乎說不出話。可以說,這一節課讓師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禮。經過這一次情感的洗禮,大家更加熱愛父母,熱愛生活。

最後,充分落實了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此篇課文是“體驗情感”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編者在課後的“思考探究”中強調了“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表現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文中細節。我在教學過程中,正是圍繞“情感與細節”做文章,層層推進課堂。以歸納母親性格品行爲綱,串起所有細節,做到了整體把握與局部分析的較好結合。

但是,由於經驗不足,能力有限,此次公開課仍然存在不足。比如開始時有些緊張,以致自己拋出的一個問題在後來的課堂推進過程中忘了順帶解決,實在遺憾——其實只是在講解母親對“我”的影響時提一句話就可解決。

範例二在這個世界上,母親是與我們的生命聯繫得最緊密的人,母親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母親的言行舉止,無不對我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們能在文中描述他們所感受到的母愛,但卻說不出母親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影響了自己。我百思不得其解。爲此,我找了學生談話,向他們瞭解家裏的情況,結果情況不容樂觀。

墾區地處偏遠,文化信息傳播渠道不夠通暢,數學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有些甚至連國小都沒畢業。他們整天忙於勞作,飽嘗生活的艱辛,因而越發不忍讓孩子受苦,極少讓孩子參加勞動。這不但沒有讓孩子們學到他們那種吃苦耐勞的好品格,也沒有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勤奮好學之人。而有的父母則熱衷於玩樂,整天無所事事,不是去喝酒,就是去賭博,根本無暇顧及孩子和家人,他們的這種行爲,能讓孩子們學到什麼呢?長此以往,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豈不喪盡?要想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必須創造一種文化的氛圍,人人都讀書,人人都知書達禮。惟有這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由此,我更加意識到自己肩上所肩負的重擔。我一定儘自己的能力,讓今天的孩子成爲有文化、有道德、有修養的人,造福下一代的子孫。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3

〖把課堂還給學生·注重學生拓展思維能力的提高〗

我在語文教學中,也注意打開學生的思維,不但但是停留在課文的學習,有些課文的拓展也是很有價值的。比如在教授新課《我的母親》一課時,學生被文中的母親深深感動着,這時,我不失時機的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母親,他們暢所欲言,發自內心的說着對母親的感激、愛與理解,一堂課的拓展,竟然增進了母子感情。確實,語文的學習不單單是知識的學習,更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各種能力提高的過程,這樣的語文學習怎能沒有好的學習效率呢?

〖開放式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

學了《我的母親》一課,安排學生從課外書、報、刊物上搜集母愛的事例,寫一則讀書筆記,組織一次“感受親情”的交流活動等。學了詩歌單元,要求學生嘗試寫詩,或爲相片配上一首小詩。

〖語文教學是構建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窗口·平等互動,和學生一同成長、放飛心靈〗

教學《我的母親》一課後,我領着學生走進“心靈劇場”,讓他們回憶、講述自己曾經歷的真情故事,再去描繪將來自己要向誰付出真情,以什麼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真情。學生說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說着說着,許多同學竟流下了真情的淚水。一位學生這樣說道:“我長大了,要研製一種新型的化妝品,送給我們的劉老師,這種化妝品不但能使老師的皮膚更加白嫩,還能祛除老師臉上的色斑,讓劉老師永遠年青美麗。”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學生紛紛發言,有的深情的回憶了自己最難忘的一位老師,有的說長大後要報答母校,讓母校變得更美更好,有一位同學還即興朗誦了飽含深情的小詩……此時的教師擺脫了“師道尊嚴”、“長幼有序”的傳統束縛,放下架子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此時的學生在綠色的課堂上暢所欲言、無拘無束。讓我們如父母珍視兒女一般珍愛學生,關注學生的心理,給學生一個輕鬆和諧、平等對話的語文課堂,讓他們在綠色的課堂上舒枝展葉,茁壯成長吧!

〖新課程下作文教學之我見·降低作文的難度,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

許多作文教學不必在指定的作文課上完成,可以在教學一篇課文之後,感覺學生被課文內容深深感染,學完後仍然對文章的內容回味無窮時,引導他們寫一篇作文,讓學生的激情與自己的實際生活適時結合在一起。例如我剛剛教學完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一文,同學們對文中所記敘的事件感觸相當豐富,各抒己見。於是我就順勢說:“同學們,你對哪一件事感受最深刻呢?你在母親的呵護下,是否也有過作者的某種經歷和感受呢?如果有你就寫一篇關於母親的文章,讓自己十幾年的感情一瀉千里吧!”在這樣的誘導之下,學生就會輕鬆地拿起筆,如輕雲流水一般完成一篇出色的作文了。這樣做比起劃定一個圈子後再強迫學生去感受生活來完成作文的教學方法就得心應手多了,學生也就不會有爲了作文而無病呻吟的沉重壓力了。

〖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說的生活化〗

譬如我在教學《我的母親》時,同學們在感悟了胡適的母愛後,我說:“同學們,你們能說出你們母親最讓你感動的事嗎?”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講出自己的'母愛,娓娓道來,頗爲感人。這不僅讓同學們體悟了親情,也訓練了口語表達。也正是因爲有這樣的個性,爲師與生、生與生的交互活動創造了條件,不但使語感互補後達到了最高程度的“真”的境界,更使教學活動變得充滿生氣和富有競爭力,讓學生樂此不疲。

〖探究性閱讀教學探微·充分利用閱讀反思和批判進行探究性閱讀〗

學完胡適《我的母親》後,可設問:試對胡適母親的教子方式作點評論。這些問題的探究,勢必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受到薰陶和教育,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十分有意義的。

〖跟着“感覺”走〗

《我的母親》一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因爲他是我們筆下最熟悉的人物,陌生的是因爲文章中的母親是胡適之母。於是我從熟悉入手發問:“同學們,如果讓你們寫《我的母親》且體現母親的教育之恩你會如何寫?”自然學生輕鬆應對,且如出一轍,“寫母親如何教育我的事情。”“那好我們就一起讀一讀課文,看看文中是否也寫了這些內容呢?試到文中找一找。”很快學生將文中母親教子的內容找到了,與此同時他們在其中又有了新的發現,文章寫這一內容的僅是5、6、7自然段,自然在他們的腦海中生髮出一些疑問,如何教子之例,還有其他內容可寫?這樣以來自然又促動了學生主動去探索文章餘下的內容,進而從中明確了教子方法除了有“言教”還有“身教”。由此,學生既認識到了文章的選材特點,又掌握了文章的寫法,更爲重要的是打破了那種“語文課就是一路走來循規蹈矩的從頭到尾的那種所謂分析課,概括段意, 歸納中心的一些說法。”

〖給語文課堂教學加點“作料”·注重教學氛圍的營造,激發學生的興趣〗

執教《我的母親》時,我讓學生吟誦孟郊的《遊子吟》、唱《燭光裏的媽媽》,使一種真摯的親情縈繞在課堂上,來調動他們的學習激情;執教《春》,我配上《春之聲》的樂曲來朗誦,從中體味散文的描寫美、意境美和哲理美……

〖結合教材內容,以模仿做訓練點〗

例如胡適的《我的母親》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具體事件表達母親對子女的愛,用質樸、生動的語言表達這種愛。這樣的訓練對加深作品的理解和提高口語水平會有很大幫助。

〖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

語文教師的語言應是精彩的、靈動的、語文教師應具有語言稟賦,在上《我的母親》一課時,一開場用準確、優美而精彩的語言介紹胡適成長經歷,又指出胡適成功原因並說清楚是件很困難的事,但他成功的一生,離不開母親早年的教育和對他一生的激勵。教師如沐春風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張弛有度的節奏給人極大的審美愉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說服力,抓住了學生,征服了聽衆,使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4

公開課上完了,終於鬆了一口氣。還沒有進行集體評課,不知道聽課的老師評價如何,不過聽了個別老師的評價,反應很好。回想整個課堂就像發了一場夢,但上課感覺還良好,讓我開心的是同學們都積極參與其中,而且他們對母親的真情流露讓我感動不已,母愛這種情感的感染力也就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但回想了整個課堂,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引導不到位。在第一個環節學生自由朗讀喜歡的句子時,學生讀的聲音太小,像是不敢讀出聲。這導致在這個環節裏有點尷尬,那時內心很焦急,卻無可奈何。回想起來問題在於我,我沒有正確地引導學生讀。畢竟一般一篇課文學生自己真正喜歡的欣賞的句子也就那麼一兩句,對於同一句話,讀了一兩遍就不再想讀了,而我當時沒有想到,也就沒有用正確的語言去引導。

第二,對學生的朗讀沒有做出必要的指導。在賞析這個環節的時候,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悟。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時,我沒有進行必要的指導。例如,一個學生賞析文中最後一句“哎,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他賞析得很到位,還用了一個貼切的詞語“撕心裂肺”來形容。但他讀的時候卻沒有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賞析完如果他再讀一次的話,那麼就真正的是有感情地朗讀了。

第三,時間把握不好。上公開課,最忌的就是拖堂,而我延遲了兩分鐘下課。在讀賞這個環節超過了預期的時間,時間控制不好,本來可以控制的,但是學生還想回答,不想扼殺這種積極性,更不想扼殺學生情感的真摯流露。所以後面就省了一個“讀背名言名句”的環節。但時間還是超了。

以上都是我應該要注意的問題,但因經驗不足沒法考慮周全。還有其他問題,由於當局者迷,還沒能總結出。

附:學生課後在QQ空間發表的感想。

今天,學了老舍的《我的母親》這課,文章通過回憶母親的身世以及母親撐持家境的堅強與辛酸,終生的剛強與貧苦等。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及對失去母親的痛心。

在公開課上,同學們對母親的愛散佈整個教室。同學們教通過這機會抒發出了對母親的愛。看到同學們的真情實感及聽到他們說出的`包含感情的語言時,我不禁熱淚盈眶。突然想起媽媽。她的額邊又多了些許銀絲,眼角旁布了幾裂皺紋。臉色也不再像從前那樣的紅潤。昔日那雙纖細的雙手也消逝了。想着想着,淚珠滾下。心中涌出一種痛,但兼併着一股巨大的暖流,多少個日日夜夜,媽媽爲我做的一切全從我的心門涌出,呈現在腦海。媽媽,我想對你說:您用您的生命哺育了我,您賦予了我生命,賦予了我一切。您勞動的身影讓我永遠無法忘記,您慈祥的笑容將永遠銘刻在我心靈的深處。是您,在我迷途是您,忘返的時候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是您,在我傷心落淚的時候給予我溫暖和快樂。您是我心中永遠不滅的太陽,您的光輝將陪伴我走向生命的盡頭。此時此刻,我只想對您說:媽媽,我愛你!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5

跟歷史上許許多多具有傳統美德的優秀母親一樣,母親具備了許多優秀品質:勤勞樸實、寬容忍讓、愛清潔、守秩序、熱情好客、堅韌剛強、感情細膩、深愛子女。一名優秀的母親造就了成功的孩子,母親雖然沒文化,物質上貧窮,母親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言傳身教教給我做人處世的道理。爲了孩子,母親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家庭的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可是現在的`家庭離婚率居高不下,給不了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加上教育的方法不當,孩子成了婚姻的犧牲品。對照我的班級,父母離婚的很多。其實,父母離婚也沒什麼,關鍵是看孩子有沒有得到關愛。一個在愛的灌溉下的孩子纔會健康茁長成長,一個很少得到關愛的孩子會孤獨無助,甚至走上歧途。作爲一名老師,去深層發掘學生犯錯的深層原因,及時給予幫助和關愛,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纔是明智之舉。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6

《我的母親》是蘇教版八年級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其單元的主題是至愛親情,因此,本課以學生的閱讀活動爲主,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感情活動中體會、理解、感悟母愛親情,本教案把“領悟至愛親情”確定爲第一教學要求,把“分析四件事例把握母親形象”和“截取法的應用”確定爲第二、第三點教學要求,基於新課改精神,我儘量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緊密結合,相互滲透,不放棄字詞,文學常識等基本知識,也兼顧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更要突出母愛與愛母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考慮到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①概括母親形象,學會截取法;

②體會母愛,培養學生對母親感悟的理解。教學難點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我抓住重點,按照導入母親——感知母親——研讀母親——探究母親——理解母親,順利地引導學生品析母親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語言中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整節課堂,學生能大膽說出自己的'問題體驗。

本節課的教學手段以多媒體爲主,多媒體制作講究實效,不擺花架子,不代替學生的閱讀,不限制學生的思維,不束縛學生的想象,在講授這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採用“先學後教”的方式,課上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展開思維,去體會、理解、感悟、反思,在閱讀方法上加以引導,設計了粗讀、細讀、精讀、聯讀的閱讀活動。旨在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不是由教師包辦。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需要我們爲師者切實思考,比如,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上課前能主動認真地閱讀課文,從而減少課堂上閱讀的時間,效果會更好,我想以後的工作中,真的應該在提高課堂效率上下功夫。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7

教讀散文時作爲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的眼睛盯着用得準確生動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可是,有時關注一個不起眼的甚至會讓人遺忘的詞語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

在教鄒韜奮先生的敘事散文《我的母親》一課時,我把課文反覆通讀了好幾遍,這次我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關注過的細節——“妹仔”一詞。課文是這樣寫她的:

“母親喜歡看小說,她常常把所看的內容講給妹仔聽。她講得娓娓動聽,妹仔聽着忽而笑容滿面,忽而愁眉雙鎖……”。這個“妹仔”究竟是誰?和鄒韜奮是什麼關係?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釋說“仔”(方言)小孩子,那當然應該是鄒韜奮的妹妹了。可是似乎又不對,因爲下文還有這樣的文字:“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悽慘的情形,她們兩人便都熱淚盈眶……那時的我立在旁邊瞧着,莫名其妙,心裏不明白她們爲什麼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 如果是鄒韜奮的妹妹,那麼他身爲哥哥怎麼會聽不懂母親講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卻聽得如此動情動容?顯然不能想當然地把“妹仔”猜測成是鄒韜奮的妹妹。

後來我查閱了資料,很快的我查到了,原來 “妹仔”不是鄒韜奮的'妹妹,而是母親由孃家帶來的一個青年女僕。

於是我決定把這個容易被大家遺忘的字眼——“妹仔”以及查閱的經過跟我的學生們說,結果課上學生們和我一樣有了不一般的收穫……

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有時候要善於去發現一些細節,並且不輕易將它放過,這樣對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將會更準確、到位、深刻。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8

我認爲本次課的成功之處:第一 利用視頻閻維文的《母親》這首歌渲染了課堂氣氛,爲學生回憶往事以及體會母愛奠定了感情基調。使得大部分學生都很動情,有的說出自己誤解父母的往事,有的說出自己埋藏心底最深處對母親的愛意。……

第二 通過讓同學們自己找出12段中的細節描寫的句子並感受其表現的母愛這一環節,可以訓練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及學會通過語言、行動、神態來表達愛,感受愛的`能力。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的表現自己。第三 分組學習有力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質量。每組同學學習成績不同。這樣,通過同組討論問題,優等生能帶動後進生,增強後進生的自信心,調動全體同學的積極性。

第四 課前3分鐘,能夠訓練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課堂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今後自己應該多努力,在教學上多鑽研,並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多請教,多學習,讓自己能夠更好更快地成長,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9

《我的母親》這篇散文以其平實、誠摯、質樸、自然又飽含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的語言,敘述了母親的一生。作者老舍稱母親給自己的是“生命的教育”,因此教學中我們須通過感受母親勤勞、奮鬥、奉獻的一生體味“我”對母親的敬仰、摯愛與懷念。同時品味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所達到的真切感人、感召心靈的藝術境界,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修養。課上我引導學生通過整體閱讀、重點體會、品味語言三個步驟進行文本學習。教學中我把研讀點放在了第三自然段、第六自然段、母親三次含淚以及“我”的怕、怕、怕,心痛、心痛。這樣的.安排主要先引導學生感受母親勤儉誠實、做事認真、對子女偉大無私的愛,繼而再感受“我”對母親的無限思念和深深愧疚之情。課堂上學生已經能夠發現語言運用的精彩之處,認真揣摩、品味。

這節課同時也暴露出老師說得多學生說得少的問題,當課堂上學生不知怎樣回答時,往往是我急着向下進行便說出了答案。這時教師明智的做法應是告訴學生怎樣回答,例如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提問:透過老舍的文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實則想引導學生對全文進行整體迴歸,回憶母親爲我做過的點點滴滴。可不曾想學生竟不知如何回答。可見問題不夠明確,如果把這一整段的內容分開指導回答,如可讓學生回顧前文,從“生命是母親給我的”這句話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目前:目前爲了生我暈過去半月……這樣的引導過後,再讓學生交流透過老舍其他的文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相信學生自會有話可說。

此外,對於高年級語文課,課尾也可爲學生呈現一些小訓練,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讓學生做些填空練習,有利於學生掌握本課內容。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0

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啓發和培養,讓學生接受情感的薰陶,感受感情世界的豐富多彩。在這種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粵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體驗情感”的教學重點就放在情感的薰陶和感受上。本單元所選三篇課文分別是從親情、友情和鄉情三種不同情感來體驗。《我的母親》是屬於親情體驗的,這篇課文通過對母親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母親的優秀品質和對兒女無聲的愛,也表達了自己“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和悔恨。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應該讓學生體驗母愛的偉大和作者的悔恨之情,在體驗之中促發感受,並把感受傾訴出來,在傾訴之中進一步帶動情感的發展。我把這個過程概括爲“以情促感,以感帶情”。接下來,我展開論述具體做法。

一、利用豐富生動的導入創設氛圍

因爲這是一篇表現母愛的文章,所以,在進入新課前,我先蒐集了很多能夠表現母愛的資料,比如,圖片、俗語、詩詞、名言、節日等等,其中有古代的也有現代的,有人類的也有動物的,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有形象的,也有抽象的,可謂豐富而生動。然後再從中挑選一些較有代表性和表現力的製成課件並按順序投放給學生看,以此來創設濃厚的情感氛圍。當然,在每一種類型投放之前或之後我都會插入一些與母愛有關的較有感染力的話來引入或過渡或總結。比如,在投完一組圖片之後,我如是說:“看完這組圖片後同學們應該可以感受到,母愛是相通的`,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蘊含着深深的母愛。母愛也是偉大的,所以自古以來,母愛就一直成爲人們傳頌的話題,無論是高雅的詩詞,還是通俗的諺語,都涌現了不少歌頌母愛的作品。”這段話既揭示了圖片的意義,也增添了情感氛圍,讓學生從中受到啓發、受到感染。還能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在放完所有的資料後,我作這樣的總結:從以上資料可以感受到,母愛是不受時空的限制的。母愛可以說是天底下最無私最偉大的愛,我們每個人都有母愛,但每個人對母愛的表達方式又有所不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老舍的文章《我的母親》,來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來表達母愛的偉大的。這段話既可以總結前面的內容,也可以開啓下面的內容,爲新課的學習奠定了情感氛圍。

實踐證明,這種豐富生動的導入一方面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一方面又能爲課堂創設濃厚的情感氛圍,爲新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真摯感人的內容體悟深情

《我的母親》是一篇洋溢着濃濃母愛的文章,作者老舍在文中通過幾個細節表現了母親的優秀品質和對兒女深深的愛,也通過樸實的文字表達了自己未能孝敬母親而帶來的深深的歉意和失去母親後內心的巨大悲痛。讀來令人心酸、令人感動。在教學中,我通過初讀、朗讀、品讀三個步驟逐步加深學生對於母親對兒女的愛和作者對母親的歉意這兩種情感的體悟,在體悟中促發內心的感受。具體做法如下:初讀:讓學生小聲初讀課文,然後概括出老舍母親的優秀品質,感受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我發現學生在概括時都很激動。我原以爲是受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了。後來有一位學生直接說出了他們的心聲,原來,他們除了被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外,更爲重要的是,他們從中看到了自己母親的影子,發現自己的母親和老舍的母親一樣,是如此之優秀,如此之偉大。這種發現深深地震撼了他們的內心,使他們第一次從心底裏爲有這樣的母親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因此顯得非常激動。

朗讀:讓學生深情朗讀課文,然後在文中找出表達母親對兒女們的感情的細節描寫,體悟母親對兒女內斂而又含蓄的愛,感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這些細節描寫讓學生們認識到,老舍的母親其實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也是一位疼愛子女、關心子女的母親,儘管她不常表達出來,更多的是默默忍受和以淚代言,但正是如此,更顯其無私和偉大,也更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

品讀:讓學生靜默品讀課文,然後在文中找出一兩句給你印象最深或者能讓你產生共鳴的句子來細細咀嚼品味,以此更加深入地理解母愛和作者內心感受。這個環節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的解讀文本,一方面還可以爲學生情感的表達醞釀情緒。

三、利用自由輕鬆的氛圍表達情感

學生心裏有了感受之後,就要創造機會讓他們能夠及時表達出來。因此,在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播放了閻維文的歌曲《母親》,讓學生邊聽歌曲邊想一想這個問題:你曾爲母親做了什麼,你打算以後怎麼做?由於這首歌感人至深,再加上前面對文本的感悟,不少學生眼睛裏都打溼了淚水,心中頓時也積滿了想法。在接下來的自由發言階段,不少學生都是噙着淚水錶達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他們之中有不少人的經歷跟老舍是相似的,都有一個時刻疼愛自己、關心自己的母親,但是自己卻沒有意識到甚至認爲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平時也就很少或者沒有想到如何去報答母親。而這篇課文無疑給他們敲了一個警鐘,讓他們意識到生前的孝順是多麼地重要,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局則是一種無法挽回的悲劇。所以,他們的發言大都表示會在以後的日子裏對母親多一點關心、多一點照顧。盡最大努力爲母親謀幸福。聽了學生的發言之後,我也頗受感動,學生的發言是肺腑之言,是真情告白。通過情感的表達,使他們的感情得到了遷移和昇華,進一步帶動了情感的發展,也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最後,在一曲動人的歌曲《母親我爲你驕傲》中結束本課。讓學生通過歌聲進一步表達對母親的感謝和祝福。

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還有人文性,而情感教育是人文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語文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貫穿這種教育,而情感教育的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本文所闡述的方法只是在教學《我的母親》這篇課文後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可能還略顯淺顯,希望廣大的語文教師能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繼續探討,總結出更多更實用的情感教育的方法,以供後人使用和借鑑。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1

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此文比較通俗易懂,文筆細膩。通過老舍和母親之間的故事,塑造了母親的人物形象以及這樣一位母親對老舍的影響,再有就是老舍對母親情感的抒發。全文以晴爲出發點,比較能落實好學生的.情感價值觀。

整節課我主要以學生的讀爲主,通過對文中細膩文字的品讀去理解課文,感受文中所蘊涵的情感,抒發自己的情感。尤其是一句“失了慈母便像花瓶插在瓶子裏,雖然還有香有色,卻失了跟。”不僅打動了我,也打動了孩子們。他們從文中相關語句的品讀中,不僅領會到了老舍母親的品行,也感受到了老舍對母親深深的懷念!這些情感也調動了孩子們對自己的母親深深的理解和感恩。

帶着這種情感,我留下了作業,請你觀察媽媽的一言一行,感受媽媽對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並把你自己的感受記錄到日記本中。學生們在觀察和書寫中,不僅體會到了母親的偉大,也提升了對濃濃親情地珍視。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2

20xx年3月19日,我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講了一節語文生本彙報課:《我的母親》(作者:胡適)。

我個人感覺《我的母親》還沒有完全放開,其實事實也是這樣。出於對課本重點的考慮,還是先讓學生分析課本一半時間,課外拓展一半時間。如果完全放開,課內知識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時間,課外知識可以用三分之二的時間,這樣學生的閱讀量就會很快上來。

課後領導說:“活而不亂,把傳統課堂與生本課堂的優點有機融合,打造了全新的高效生本課堂。”老師說:“有思想、有高度、有方法,確實讓我們學了不少知識。”學生說:“連校長都知道我寫的詩好,真高興!”附學生原創詩:

骨肉情

詩/劉信志 20xx級2班

骨肉親情千世緣,母愛如瀑剪不斷。

母親寬容皆爲我,我身爲子怎償還?

如果您認爲我只會吹牛,那就錯了。我是由這節課的比較理想想到了另一節課的不理想。兩節課的.相同之處是:同樣的內容;同樣的老師。不同的是: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教學方法。3月15日我在一班用師本法講《我的母親》,不成功;3月19日我在二班用生本法講《我的母親》,很成功,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原來因爲這之前我詳細備了課,特別是瞭解了許多關於胡適的材料,3月15日那天,我在一班按照正常進度講《我的母親》,拓展了知識,拔高了內容,因爲把課備細了就總想一吐爲快,講着講着就剎不住車了,都是詳細備課惹得禍。下課鈴響時,我和學生都長舒一口氣:終於講完了。我講得好累,學生聽得好疲憊。

我邊往二班走邊想:生本前我也是這樣講課,生本後學生怎麼就突然不適應了呢?啊,知道了。原來是生本七週學生已漸漸習慣了說自己想說的,聽自己想聽的教學模式,突然換成老師“一言堂”,他們就都蔫蔫的了。當學生習慣了生本,對老師的“一言堂”是多麼沒興趣。所以到3月19日講生本彙報課時,我毅然推翻了這之前的師本講法,堅定不移的用了生本法講《我的母親》,雖然課堂上會增加很多不可預知的情景,但我和我的學生們還是成功了。

同樣的老師,同樣的內容,就是因爲在不同的班級採用了不同教學方法,便產生了雲泥之別,這怎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學生好學的教育,纔是綠色無公害教育,這正好詮釋了生本教育的內涵。

當學生習慣生本之後,學習是那樣簡單。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3

靜心聽了其他幾位語文教師的課,我很受啓發。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學到了許多東西,也引發了我許多思考。“怎樣的課稱得上好課?”“我的這堂課與他們的距離在哪裏?”這些問題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

反思一:z老師的話好像是說給我聽的。從教有8個年頭了,“教師眼裏要有學生”這句話也聽了不知多少遍,但上完這堂不算成功的課之後,她的這一句“教師眼裏要有學生”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反覆地回顧這堂課的每一個細節,最大的遺憾是:蓋陽陽如此優秀的學生竟沒有在我的課堂上展現他們的才華。究其根源就是“我的眼裏沒有你(學生),只有它(教案)”。我想就兩個片斷談談這份遺憾:

片斷(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引導學生品讀“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麼?”這一環節時,第一位學生就一下子把母親的性格全說出來了,當時我的心裏就一驚,接下去怎麼辦?情急之中就隨便敷衍了一句讓他坐下了,爲了讓課堂能沿着自己的預設進行下去,便請了另一位學生談母親一方面的性格,並沒有讓第一位學生具體地談談自己的`感受。此時我發現他那失望的眼神,而且在之後的討論中他很少舉手。這應該是一位語文素養很高的學生,但是正是我的“無視”打擊了他的積極性,可能也打擊了許多學生的積極性。

片斷(二),在進行“用文中5—7段的相關內容仿照例句,說出胡適的心聲。”這一環節時,站起來兩個學生都用8—12段的內容來回答,很明顯學生對這一環節的要求沒有明確,然而課堂上因爲急於趕時間,並沒有引導學生回到前一部分進行重新的思考,而是寥寥帶過,沒有讓學生的思維在這一環節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施展。我也錯失了讓課堂呈現精彩的機會。

以上的兩個片斷留給我深深的遺憾,這不僅說明我教學機智的薄弱,更說明我在課堂上沒有真正地把學生裝在眼裏,放在心上,始終考慮和關注的僅僅是自己的教案。我想只要我們在課堂上能始終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發展的進程,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對語文課的興趣,也一定會呈現活躍而生動的課堂生命力。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4

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因時代背景的原因,造成學生閱讀困難,再加上作者是開國元勳,學生理解其情感有難度,想從文中獲得人生經驗與生活思考也不易。

基於這樣的考慮,我緊扣文本,理解內容爲教學重點:母親的品格,母親對“我”的教益,進而再理解字裏行間的.情感。

課上完後,有太多的遺憾。正如區教研員張秋豔老師所言,品析重點段落,可從多角度入手,不要僅僅侷限於“詞語含義或作用”;可以大膽設計,“母親的品格”完全可以放在第一課時學習;有經驗的教師一定要有“對比閱讀”設計,一定要進行拓展閱讀,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同時還要注意讀書方法的指導;依然要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一定要落實到具體學習活動中,教學設計處處要圍繞學情展開等。

其他同事的建議:三案撰寫要嚴謹;教學環節再調整,避免頭重腳輕;還是威嚴多於親切;嘗試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還需繼續探討。

最近這兩三年,總覺得自己的課堂教學到了瓶頸期,讀書、學習、集體備課等各種形式,也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爲此,苦惱了很長時間,而今,似乎找到了出口。對於教學,還是沒有真正打開自己,總是說擺脫過去的經驗,實際上還是沒有真正打開自己,沒有從零開始,還是被經驗慣性所控制,問題依然是問題,困惑依然是困惑,幾年來,停滯不前倒成了常態。

教學越久,越想回歸最初,做一名“語文人”。怎樣才能達到期望的課堂?既能“教文”,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又能“育人”,傳承民族文化,培育良好道德。怎樣才能把學習語言、發展思維、提升核心素養結合在一起,落實到每一節語文課上,落實到每一個語文學習活動中?夢寐以求的是自己的語文課堂能具有大氣、靈動、豐富性,帶給學生優質的語文教育,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對於閱讀教學,我認爲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一直追求課堂上教學生學會閱讀,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或集體的解讀代替學生活潑潑的感悟,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實踐下來,總是不盡人意。

還得繼續修煉,繼續前行。

  王志芳

  xx年10月31日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5

胡適對母親的愛、母親對他的愛滿溢於全文,這是學後的最大感受。雖然作者的筆調很平實,並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與歌功頌德,但是正是因爲它的平實,所以才令此篇散文的光彩持久、柔和。看到他的母親想到自己的母親,雖然我現在早已成家,但她對我的關心更甚從前,每個星期的吃、用都是她準備好給拿來。昨天是二月二,打電話說給送糖豆。我說太冷別送了,但她堅持。我知道拗不過她,下午頂着風和爸一起除送來糖豆還有調好的餃子餡。我無言,這就是一個母親對子女永遠的牽掛與愛吧。愛,這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是我們感情中最最寶貴的發自內心的.情感,是我們生命中完整的一部分。

我想如果一個人缺失了愛與被愛,那麼他的人生會有多麼的的遺憾與不堪啊!在胡適平實的筆調中見識了世間偉大母親的一種,這使我更加地珍惜、感恩現在的生活與所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