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讀後感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指南》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指南》讀後感15篇

《指南》讀後感1

作爲一名幼兒園教師,通過學習後,我更加感到肩負重任,正確貫徹落實《指南》的精神關係到幼兒的發展,關係到自身專業水平的提升,甚至是千萬家庭的幸福生活,如何正確學習理解《指南》的精神,轉化爲實際行動,讓《指南》真正成爲幼兒發展的福音,讓每個孩子都能自尊自信地成長,是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付諸努力的目標。

1、《指南》不是一把尺。

從講座的案例分析中,我們領會到教育教學實踐一定要遵循孩子學習與發展的規律,如果幼兒的行爲特點與《指南》不完全一致,不可以簡單地輕率地對幼兒發展的好壞下判斷,因爲《指南》的“目標”不是準則,而是指引的方向;因爲《指南》是整體,而孩子是個體,千萬不要當作“量表”,不要當作篩選幼兒的工具。在學習中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將各領域的學習目標融合在一日生活中,避免國小化傾向,保護與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對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

2、愛是教育的起點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我們要努力爲幼兒營造一個適宜發展的環境,——愛的環境,包括師生之間、親子之間、同伴之間等,以遊戲爲基本活動貫穿於幼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科學理與教育智慧,充滿信任、欣賞和接納的師幼關係,豐富的活動資源,支持幼兒自主性的活動形式,負責任的家園協作體系將對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愛是教育的起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然而,只有愛還不是教育,還要有愛的教育智慧。

“路漫漫其修遠兮”,本次的培訓,我們有聆聽,有思考,引領我們在反思的基礎上更新教育觀念,調整教育行爲,促使我們真正做到“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理期望,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指南》讀後感2

法國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提出了教學方法有:

1、不要死記硬背,學生不僅要記住老師的話,更要領會老師所講內容的精神實質,要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學生要把別人的知識通過理解和吸收轉變成自己的知識。

2、不要輕易服從權威,不要盲從,要學會獨立思考,因爲一個僅僅跟着別人走的人,不會去探索什麼東西,也找尋不到什麼東西。

學習要博採衆長,爲我所用,他希望做教師的教他的學生謹慎地吸收一切東西,決不要相信只憑權威或未經考察的東西,這讓我想起了蒙田其它的思想:一個人如果不知善良爲何物,那麼,任何知識對他來說都是有害的,雖然有人生來應該做比賺錢更崇高的事,但是很少有人投身文化事業,也有人做了一下就放棄了,通常只剩下一些地位卑微的人全心全意地進行研究,從中尋找謀生的手段。不論從本性上說,或從所受的教育上說,這些人的思想都是最差的,他們給我們一種如何利用知識的錯誤印象。他在書中告訴我們,波斯人有一種極好的教育方法,當別的民族還在教孩子讀書寫字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教孩子如何做人了。柏拉圖說,繼承王位的長子是這樣教育出來的:出生以後他們不是被交給女人,而是交給在國王周圍一批德高望衆的宦官。這些人的責任首先是給他一個健康強壯的身體,到他七歲的時候,就要教他騎馬和打獵。到了十四歲,他們又把王子交給四個人:最睿智,最正直,最溫和,最勇敢的人。第一個人教他教義;第二個教他永遠說真話;第三個教他剋制;第四個教他無所畏懼。

這是一件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事情,他們非常關心兒童的教育,認爲兒童教育是國家的首要工作,人們應該爲他們提供的不是教授知識的老師,而是教他們勇敢,明智和正義的老師。這是柏拉圖在《法律篇》所遵循的榜樣。他們的教學法,只是向孩子提出問題,問孩子們對大人及其行爲的看法。如果斥責或讚美某個人或某種行爲,孩子們必須說出斥責或讚美的理由,他們用這種方法鍛鍊孩子的智力,並灌輸了一些知識。

《指南》讀後感3

寒假期間我拜讀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案例式解讀》一書,書內每個案例都根據《指南》中的目標要求進行生動詳細、深入淺出的剖析發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每個案例後都會有“誤區點撥”和“教育名家鏈接”,有效的指引我們從案例中瞭解各種教育教學方式的優缺點,也讓我們從名家的話語中吸取正確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著名的意大利兒童文學家——亞米契斯說“要堅強,要勇敢,不要讓絕望和庸俗的憂愁壓倒你,要保持偉大的靈魂在經受苦難時的豁達和平靜。”這段話語是在書中第三章“人際交往”裏目標1願意與人交往的許華老師案例後的名家鏈接,該章節以小說《愛的教育》解析了許老師在案例中的教育建議,讓我深受啓發。許老師案例中的陳陳小朋友在我們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也曾出現過,平日裏我們會以教師輔助指導爲主幼兒自主發展爲輔,然而許老師在面對“特殊”的陳陳時,她能仔細觀察、詳細記錄、耐心引導、精心查閱相關資料,還及時與家長溝通,許老師將陳陳的各種言行舉止按時間的分類進行跟蹤記錄。

針對許老師的案例,在“誤區點撥”中提出了觀察記錄的方式和意義,這也讓我不禁回想起平日裏所撰寫的觀察記錄,純碎是以幼兒在情境中所發生的事件進行一一的記錄,或許正是所謂的“流水賬”,因我們過於注重記錄結果,而忽略了觀察的實質即觀察的作用及意義,我們在一定的範圍內,引導幼兒往我們所創設的環境中進行活動,在觀看幼兒的行爲、語言過程中進行“無彩”記錄,即便使用了華麗的詞藻,卻也體現不出觀察的實效,因爲沒有真正的察覺出幼兒行爲背後的各種能力和特點,導致我們不會客觀的評價出自己的觀察內容。

所以要想記錄真實的內容,我們應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關注幼兒自然狀態下所產生的自發行爲,從而再進行視頻或手寫記錄,切實的記錄下幼兒的真實能力和發展情況,這樣的觀察記錄纔是孩子們的真實事件,而不是我們所“導演”出的作品。

《指南》讀後感4

我看的這本書叫《植物觀察指南》,顧名思義,裏面寫的都是有關於植物的知識。但我對植物不感興趣,倒對動物挺感興趣的。看到《植物觀察指南》後面寫着:同款的書還有一叫做《野鳥觀察指南》的,應該很好看。於是心裏就在想:爲什麼老師不讓我們買《野鳥觀察指南》呢?起碼比《植物觀察指南》好看、有趣得多了。

這本《植物觀察指南》寫得還是很不錯的,從這裏可以看出它的作者一定是個細心的人,我在心中暗暗讚歎。這本書裏面寫了植物的分類知識、植物形態知識、植物識別方法……給我們介紹一些常見植物時,還會寫清楚那種植物叫什麼名字,什麼科,什麼屬,還具有什麼特徵,有什麼用途等把這個植物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寫出來,有時候還會寫這種植物的近似種是什麼。它是這樣寫的:宮粉羊蹄甲,蘇木科,羊蹄甲屬,小喬木……園景樹……羊蹄甲:花瓣……等等。這本書裏還夾着一張“常見植物簡明圖譜”呢!

後來我覺得這本書還蠻好看的,原因是有一些花的圖片很漂亮,把我給吸引住了。另外,這本書也會讓我懂得許多植物的知識,而且有一些植物的名字很奇怪,常常會使我笑趴……買這本書還真是“一舉三得”啊,何樂而不爲呢?但說實話,這本書的這些好的地方也不能讓我對這本書的熱情提高多少,沒辦法,誰讓我一直都對植物一點興趣都沒有啊。

在書中,有時候,我會看到一些我的“老朋友”,這裏的“老朋友”指的是一些我見到、認識的植物,我見到它們後,會像見到好朋友一樣兩眼放光。這些“老朋友”有一些是在東華國小裏認識的。比如說,澳洲鴨腳木呀,大王椰子呀,黃槐呀,桂樹呀,雞蛋花呀……還有一些是在玩的時候或是在家認識的。比如說,含羞草、變葉木、榕樹、向日葵、荔枝、龍眼……

讀完這本書後,我懂得了許多有關植物的知識,讓我終身受益。在此,我深深地感謝學校和班主任張老師推薦這本書給我看。

《指南》讀後感5

利用空餘時間細細地翻看、品讀了一番,在瀏覽進程中對《指南》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熟悉的同時,總結了以下的一些心得體會:

《指南》從五個領域描述幼兒學習與發展,分別是: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每個領域按照幼兒學習與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劃分爲若干方面。每個方面分爲兩個部分。一是學習與發展目標,分別對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個目標。二是教育建議,根據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目標,針對當前學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誤區,列舉了一些能夠有效幫助和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教育途徑與方法,同時也指出了錯誤做法對幼兒終身發展的危害,爲廣大家長和幼兒園教師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指導,共87條教育建議。

《指南》中對幼兒的能力發展水平的確定實在不是馬馬虎虎的,有些語句固然意義相近,但是在數字或言語上的界定卻更加具體規範了,如在動作發展中規定3~4歲的孩子能夠單腳連續向前跳2米左右;4~5歲的孩子能夠單腳連續向前跳5米左右;5~6歲的孩子能夠單腳連續向前跳8米左右,這些小小的數字固然不同,但是卻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層層遞進的,正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水平能力發展差異,而也正是這些小小數字上的差異,讓我們教師對如何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制定教學計劃,有了更好的參考數值,讓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成長。

在每個領域中的教育建議中,如“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論幼兒做得好壞都給與適當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他發展自理能力的機會”、“和幼兒一起發現美的事物的特點,感受和欣賞美”、“利用傳統節日和民間慶典的機會,帶幼兒觀看或共同參與傳統民間藝術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動,如皮影戲、剪紙和捏麪人等”、“留意語言文明,爲幼兒做出榜樣”等等,這些教育建議每個都很詳實有效,且關注到了各個方面的細節和留意點,但這些建議卻一點也不顯得過剩或雜亂,每條都是工作中着實切實可行的,可操縱性非常強,將爲我們如何更好地在工作中落實實踐行爲,做更具體的指引。

《指南》讀後感6

法國著名啓蒙思想家盧梭認爲教育要順應自然,教育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人所受的教育,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應該以自然的教育爲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從於自然的教育,“最偉大的教育並不是任何一種書籍,而是自然”。

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爲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因此,他要求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自然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他有句名言: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這讓我想到愛默生的話:大千世界蔚然可觀,撲朔迷離妙不可言。心臟的狂跳自有根由,茫然的看客無法參透,君心若與天心同跳,東西南北全部明瞭。每個形體內潛藏心靈,同氣相求,同聲相應,每一個原子閃光自燃,把它的未來暗暗指點。

大自然爲我們的精華所熱愛,風景裏出現了同它一樣優美的人的形象之前,自然之美準會顯得虛無縹緲。倘若有完美的人,就不會有這種對自然的入迷。我們仰慕自然,運動或者變化,同一或者靜止,是自然的第一和第二祕密。自然總是首尾一貫的,她遵循自己的法則。如果同一性表現了有組織的靜止,反作用也就變成了組織,天文學家說:“給我們物質和一點運動,我們就會建造宇宙。

我們僅有物質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有一種推動力,一種發動物質,導致離心力和向心力和諧的推力,一旦把球從手中舉起,我們就可以顯示這一切巨大的秩序是如何形成的。”大自然把生物和人送到世界上來,難免要使他的特性超過一點。有了行星,還必須加些推動力;所以自然給每一造物在它特有的軌道上都增加了一點強烈的傾向,那是使它運行的推動力。在每一件事例中,總有些微的慷慨,總有一點兒過量,每個人總是過分相信自己要做的事,要說的話的重要性,這種現象也同樣引人注目。

《指南》讀後感7

我是一名幼兒教師,也是一位幼兒家長,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時也承擔着教育別人孩子的責任,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和總結更多的經驗。通過閱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使我受益匪淺、獲益良多。

作爲一位幼兒家長,在剛開始閱讀《指南》的目錄時,會讓我聯想到當初寶寶出生前和出生後買的一大堆關於嬰幼兒方面的書籍,如什麼育兒經驗、嬰幼兒智力培養等等,但是認真閱讀之後發現,《指南》對於3-6歲各年齡段兒童學習與發展目標和相應的教育建議有着非常全面和詳細的闡述,使我瞭解到了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通過這五個方面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並且《指南》在個體差異方面的教育建議,使我對孩子的期望更合理,也更科學。通過《指南》的學習,我懂得了如何讓孩子全面協調的學習與發展,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理解孩子的特點,保育和教育一個相同共性和個體特性共存的孩子,讓孩子快樂的成長。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培養和教育好幼兒是我的職責。在未看《指南》之前,根據新《綱要》爲依據,進行教學課程的安排,讓幼兒在生活和遊戲中進行學習。在看了《指南》之後,發現《指南》和新《綱要》的目標一樣,都是讓幼兒快樂的成長,但是不同的地方是,《指南》比新《綱要》更細緻更詳細也更全面。相比較,新《綱要》更偏向於理論指導和課程指導方面,而《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每個領域按照幼兒學習與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劃分爲若干方面,每個方面由學習與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兩部分組成,更讓我在今後的教育幼兒方面有了更多目標和建議,也能更容易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以及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另外也是對我在教育方面的一次學習和自我提高。

通過對《指南》的閱讀和學習,未來的日子裏,無論我作爲一位幼兒家長,還是作爲一名幼兒教師,都將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指南》讀後感8

《指南》分別對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但《指南》中的各學習與發展目標又不能簡單、直接地用作幼兒園的具體教育活動目標和活動內容,應該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活動目標,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發展。本書精選典型活動案例並進行評析,有利於教師用好《指南》。

《指南》第二章解讀“語言”領域(一)傾聽與表達章節目標1認真聽並能聽懂常用語言。《指南》針對不同的年齡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從書中例舉的兩個案例中發現孩子們還是能做到安靜傾聽的,關鍵在於我們成人能否給孩子播種良好的行爲習慣。正如塞內加爾作家菩德吉說過:“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它有一個過程,需要老師經常提醒、督促和指導。

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⒈家園共育,創造良好的傾聽氛圍。

家長、老師要以身作則,在幼兒面前樹立耐心傾聽的榜樣。當孩子有表達的訴求時,家長和老師無論多忙,都應該注視幼兒的眼睛,耐心地傾聽,並給予積極回饋。幼兒期是一個好模仿的時期,創設良好的環境對其傾聽習慣的養成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⒉樹立典型,創設良好的榜樣形象。

在班級裏面尋找平時能夠耐心傾聽別人說話的孩子,並在集體面前加以表揚,可以拍攝圖片、錄像,讓孩子更直觀地感受認真傾聽是什麼樣的,耐心傾聽有什麼收穫。告訴幼兒耐心、認真傾聽,是成熟的一種表現。

⒊通過遊戲,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興趣,是幼兒行爲的內驅力,只有當幼兒對一件事真正感興趣時,他纔會主動地去做。遊戲是幼兒最愛的活動之一。通過遊戲,讓他們傾聽的快樂,幫助他們潛移默化地將傾聽的習慣轉移到實際生活中。

《指南》讀後感9

本週園裏進行了一次《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社會領域的一次學習,讓我對這個領域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

看了《指南》,我覺得好多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可以對照執行,並根據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其中的目標都能細化到我們可操作的程度,對於我們教師來說不是空口說大道理,比較實在,有可操作性,對我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有很強的指導性。

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教師更多的關注和引導。小班幼兒剛入園,面對幼兒園這個陌生的大環境,必然會感到害怕和恐懼。對於身邊一下子多了幾十個和自己一樣年紀的小朋友,必然會感到好奇。面對於從未見過的幼兒園老師和阿姨,必然會疏遠。面臨如此多的社會性問題,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呢?首先,教師可以以親切的態度讓幼兒感受到這個大環境其實並不可怕,幼兒園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在幼兒園裏能夠感受到快樂。其次,教師可以利用遊戲的形式,引導幼兒互相熟悉。因爲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直觀感受的,而遊戲又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因此他們很容易就能“打成一片”。漸漸地,他們就會彼此之間感受到熟悉,慢慢地就會發展成好朋友。再者,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幼兒關心和指導的老師和阿姨,會讓孩子們感受到關愛,就會逐漸卸下心防,不再害怕,愛上幼兒園。

我想,這僅僅是他們社會性學習的第一步。學校需要努力,家長更要配合。週末或者是空閒時間,不要總是把孩子留在家裏看電視,不僅對眼睛不好,而且長此以往接觸不到社會中的人,孩子往往會形成膽小、懦弱、內向等性格特質。不妨帶着孩子多去外面走走,玩玩,接觸大自然,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孩子們就會變得越來越開朗。

在這次的學習中,我懂得了許多,學習到了許多。我將把這次的學習,運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之中,給孩子們更多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讓他們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釋放!

《指南》讀後感10

這是一篇由福建省轉發的教育部關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指南》的文章,文章中有對於3-6歲兒童的發展觀進行很詳細的分析,包括很多的建議,我想對於幼兒教師生涯會有很大的幫助。

《指南》主要從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每個領域按照幼兒學習與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劃分爲若干方面。每個方面由學習與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兩部分組成。

一、健康

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

在這個健康裏面主要提到的是關於幼兒的身體、情緒、心理、自理以及安全知識。我想現在都是屬於獨生子女家庭,家長的重視應該都是很強的。但也由於是獨生子女,有的家庭會出現寵溺,部分幼兒都會出現挑食、厭食、自理能力弱、容易自我爲中心、以及性格不好等方面的負面情況,一般到了幼兒園老師在這幾個方面也都會進行引導、加強,也許幼兒在學校就表現的很獨立或者吃飯很快、很聽話等,但是到了家裏就不一樣了。有部分家長也會跟老師討論幼兒在校園跟在家裏是兩面性,在家都不聽話,家長想讓教師在園教育,但這些其實都是短暫性的,如果要幼兒在校園以及家裏都保持一致的話,其實是需要家長與老師的相互引導的。

在健康裏面提到的戶外活動,現在很多的獨生子女都是有着很多的理由不讓幼兒參加戶外活動,怕感冒、怕跑、怕咳嗽或者說怕摔倒,其實戶外活動不僅是讓幼兒增強免疫力還讓幼兒多一些交往方面的加強。

二、語言

語言裏面主要就分爲聽、說、寫、畫。幼兒在不同年齡段都有他不同的發展方像,就像我們一篇教案,在小班和中班,教案目標就要有差距,每個年齡段需要知道的、會做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這些都要看老師平時的引導,還有禮貌用語的養成,教師及時的引導對幼兒的語言發展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社會

幼兒的性格一般分爲兩種,內向和外向。他們的差別在與會交往跟不會交往,想交流跟不想交流,一般在這個年齡段,這兩種性格是很容易形成的,這需要教師的注意以及引導,發現並解決

《指南》讀後感11

這次觀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我覺得觀察孩子是瞭解孩子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在剛開始工作時就準備了一個教育觀察記錄本,還信誓旦旦地和家長承諾要記錄下每個孩子的成長。但是由於觀察的無目的和無計劃性,加之工作的繁忙,到現在爲止我只零零散散地記錄了部分行爲比較典型的孩子的成長變化,對於大部分孩子則停留在表面化、概括化的瞭解。

通過《指南》的學習,我意識到可以將《指南》作爲觀察、瞭解孩子的框架和指導方向。首先要完整地熟悉和掌握《指南》的各個領域和目標,這樣有利於我們在觀看孩子活動或自由遊戲時,能抓住他們比較典型的、重要的、具有意義的表現進行細緻的觀察,瞭解他們實際能夠做什麼與應該做什麼之間的距離,從而設計有效且適宜的環境及活動,支持和促進孩子的學習和發展。其次,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幼兒。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每天面對30多個孩子,不可能完全靠隨機觀察就能瞭解到每個孩子的學習與發展情況。因此,我們在對孩子有完整了解的基礎上,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比如針對班級上一位孩子總是喜歡一個人獨自遊戲,平時也不愛說話。針對這種情況,我就應觀察她在遊戲和一日生活中的表現,捕捉她的語言交流和社會交往情況,從而進行有效的引導。最後應注意對孩子做分析評價時,要全面整體地看待,從多方面的信息對其做出綜合判斷,並積極評價孩子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點滴進步。

在生活中學習和發展是幼兒的一個顯著特點,融教育於一日生活中也由此而成爲幼兒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如《指南》強調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以及兒童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重要性。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我們不能片面、刻板地“上課”、“說教”,而要重視幼兒生活的獨特價值,抓住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的契機孩子進行有意識地引導和教育。如每天的來園和離園環節,我們可以重點進行情緒安定愉快、體質鍛鍊等方面的健康領域教育、以及主動和老師同伴問好、禮貌用語等語言和社會領域的教育等。總之,各個領域的培養目標、途徑,都離不開幼兒的一日生活,我們應在一日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在具體情境中,讓孩子們多體驗、多操作、多感知。

《指南》讀後感12

終身學習是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一部分。做爲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才能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才能更科學地指導孩子去學習,讓孩子成爲學習的主動者。在園長的號召下,全園展開了讀書活動,爲了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我也細細品讀了《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通過學習,使我茅塞頓開,平時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變得清晰明朗。讓我更深刻了解自己工作中仍然有許多不足之處,還有許多需要我學習和改進的地方。

《指南》以爲幼兒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爲目標,以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爲核心,通過3—6歲各年齡段兒童學習與發展目標和相應的教育建議,幫助幼兒園老師和家長了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指南》從五大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通過學習讓我我深刻地體會到,一日生活皆課程的道理,讓我更加註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爲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教師要在生活中做好榜樣示範作用,不能忽視細節問題,所謂身教勝於言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指南》裏每個領域的教育建議讓我印象深刻,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師,告訴我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怎樣去做,方方面面都體現了幼兒爲本的教育理念,也讓我明白不管處理幼兒身上發生的什麼樣的瑣碎的在我們看來不值得一提的小事,都要從尊重幼兒人格的角度去處理,不能厲聲斥責,更不能打罵;幼兒發脾氣時,不能硬性壓制,等其平靜後告訴他,什麼行爲是可以接受的,再比如說要讓幼兒自己練習用筷子吃飯,扣扣子,幫助家人擇菜等,不能因爲他們做的慢,做的不好而包辦代替。還比如說學習文字,不能用強化訓練的方式,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等等,諸如此類,我們容易忽視不起眼的細節,《指南》裏面都一一列舉了出來。

通過學習《指南》,讓我體會到終身學習是老師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不斷地學習,我們才能不斷地提高。知識就是力量,讓我們用知識武裝頭腦,行動起來,堅持“好讀書,讀好書”,持之以恆,不斷進步。

《指南》讀後感13

《指南》從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分別是:語言、健康、社會、科學、藝術。每個領域按照幼兒學習與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劃分爲若干方面。每個方面由學習與發展目標、教育建議兩部分組成。閱讀《指南》藝術領域後,我有以下體會:

我發現《指南》藝術領域突出了兩方面教育理念,一是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對幼兒藝術教育的重要價值。《指南》指出:“每個幼兒心裏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於充分創造條件與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二是要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特點。《指南》指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理解不同於成人,他們表達自己人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於成人。幼兒獨特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着豐富的情感和想象,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孩子,更不能爲追求結果‘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遍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以上兩大理念,對我們幼兒園的教學特色有着很重要的價值導向。

藝術教育對開發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發孩子的自信、鍛鍊孩子的意志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對孩子的藝術啓蒙來教育孩子,發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諧、全面地成長。其中提到: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薰陶和培養。對有藝術天賦的幼兒要注意發展他們的藝術潛能,嚴格區分幼兒藝術教育和藝術專業教育的界限,藝術接納各種不同智力水平的兒童,給他們提供表現自我、發揮所有的機會。

通過學習,我也認識到了當前在藝術領域存在的誤區。藝術教育的價值與目標定位忽略藝術本體能力的培養、內容選擇中重技巧學習、教育方法上忽略孩子們的內在體驗等。在這裏我對藝術表現力有了較深的理解。表現力有表現技能的要素,但是不能劃等號。我們過分的強調技能,而忽視幼兒的親身感受是不可取的。沒有親身感受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不會感染到每一個人。

《指南》讀後感14

馬拉古齊說過:“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想法,一百種思考、遊戲、說話的方式。一百種世界,等着孩子們去發掘,一百種世界等着孩子們去創造,一百種世界,等着孩子們去夢想。”

在書本第五章節藝術的表現與創造的目標1喜歡進行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案例種詳盡的闡述了,書中的案例是針對美術活動種的畫、折來體現幼兒的表現和創造,在日常藝術活動中,教師有時會因爲材料的準備、經驗的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對孩子沒得藝術表現進行了“束縛”有時甚至對於幼兒的作品進行了“否認”這關係着對孩子們的傷害很大,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限的,以致他們能用簡單的話語說出自己作品的內容,因爲孩子們有着不同於成人的觀察方式、思維邏輯和表達方式,孩子們會用自己的語言訴說着他們對世界、事物的看法,作爲教師應爲幼兒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提供豐富的便於幼兒取放的材料,在注重外在環境的同時,也應該營造良好的、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於並樂於表達、表現,正如瑞吉歐的教育理念那樣:要走進兒童心理的兒童觀,看待和對待兒童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成敗的關鍵,作爲成人要正視孩子們的一切,要放眼於孩子,更要放手於孩子,孩子們在無包辦中才能真正體會到自己動手動腦的樂趣,同時孩子們的學習不是獨立建構,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構只是、情感和人格,在互動過程中,兒童即是收益者,又是貢獻者。

書中每一個案例都記錄的非常精彩,每一位名家的名言都闡述了先進的教育理念,細細讀來,回味無窮,該書讓我學到很多知識,也瞭解了最新的教育方法,書中直觀而又生動地刻畫了幼教工作中的多姿多彩事件,那種樸質清新的筆觸,現身說法的言行,以及鮮活生動的案例,讓我讀起來比較輕鬆,百讀不厭,也讓我們一線青年教師深受啓發,感觸頗多!

《指南》讀後感15

指南,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工具書。製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標誌。

而如何正確、高效、藝術地使用工具,人與人的差別,比人與動物的差別還要大。正因爲認識到這一點,我向來喜歡看指南,瞅瞅別人是如何運用工具,以及如何更好生活的。

在拿到《收納完全指南》之後,細細讀來有三個感受:實用、藝術、思維升級。

實用性,是工具書的第一生命。如果整本書空談理念,那麼就不是工具書,而是理論書,大概率會被放到學校圖書館的最高層,而實用性高的工具書則可以放在工作的房間裏、學習的桌上、睡覺的牀頭,時時翻閱,時時收穫新技能。如何拓展廚房的空間?如何收納廚房凌亂的檯面?如何進行浴室用品歸類?書中自有答案,但書中又不止一種答案。這就是工具書的特性,它不連貫,但是它立體,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任君各取所需。

藝術性,是工具書劍指蒼穹的底氣。生活需要藝術感,因爲生命時時需要滋養,一個人常住髒亂不堪的“狗”窩,大概率會變成真的“狗”。《收納指南》除了有對空間利用的實用小貼士,也有對空間規劃的藝術性心理建設。大到如何打造質與量兼具的衣櫃空間,小到如何摺疊一件夏天的短袖。把生活過得藝術,從收納開始,到心曠神怡結束。

思維升級,首先在於突破觀念。我一直以爲每個空間是有它的特定氣質的,比如浴球只能出現在浴室裏,書立只能出現在書架上,伸縮杆只能拿來掛門簾,藥盒只能用來裝藥品。但此書完全如獨孤九劍般,無招勝有招,把我的既有觀念刺得千瘡百孔,而我竟有些破殼而出的錯覺。用魔術貼來固定保鮮膜,用名片盒來裝調料包,用小文件箱裝內衣褲,用木頭碗架當作書架……可謂對我固有思維的有力升級。

但此書實用有餘,理論不足麼?我翻開本書的最後一章:北歐風特別企劃。作者用宜家的理念來闡述收納的理念,又在收納之上講述了空間的理念。如同從前看時間管理,其實哪裏是管理時間,而是管理自己的精力,只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才能確定一些事情,也只有在一些事情確定之後,我們纔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工作,去生活,去幸福。

所以,我們爲什麼需要指南,爲什麼要學會收納?只是爲了讓生命更美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