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500字

《萬曆十五年》通過對幾個人物的平淡的描寫,剖析了中國明朝在政治、軍事、文化方面的狀況和特點,暴露出明朝帝國內部的千瘡百孔,並且指出了明朝衰亡的基因。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萬曆十五年的1500字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500字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500字一

早就想拜讀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了,可就是一直沒付諸於實踐。 剛好借這次讀書觀影有獎徵文活動,好好品評一番。

總體來講,全書以人物爲主線,分爲7章,每個章節都有一個主角,並對這個人物的生平事蹟做了詳盡的描述:充滿期冀,希望幹出一番業績到近乎絕望,怠惰政事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世時專斷集權,死後被查辦的首輔張居正;調和中庸,希望改善政況卻未能如願,被迫下臺的首輔申時行;恪守儒道,雖與周圍官員格格不入卻仍堅持原則的古怪官員海瑞;在文官的排擠下,英雄無用武之地,壯志未酬卻身先死的將領戚繼光;自相沖突,言行膽大,最終一切只能成幻想的哲學家李贄。這些主角的選擇,涉及了社會的不同階層,構成了明代中晚期一個表面看似寧靜,而實際上卻波瀾起伏的萬曆十五年。

透過這本書,我們很容易發現,這些人物當中暗藏着各種矛盾:有萬曆皇帝同羣臣之間的矛盾,有各級官員之間的矛盾,有文官、武官之間的矛盾等等。而所有的矛盾都源於這一個矛盾:即人與體制之間的矛盾。正是這個特殊矛盾的存在導致所有這些人都具有一個共同點,最終的命運都具有悲劇色彩

如萬曆皇帝,雖然貴爲一國之君,但好多事都不能如願,尤其是在立儲問題上,在與羣臣鬥爭了數年之後最終屈服,開始沉淪,近乎絕望。他的這種屈服表面上是向羣臣屈服,實際是在向體制屈服。說到這裏,大家肯定會感到奇怪,皇帝不是封建社會最高權力的擁有者嗎?不是擁有生殺予奪大權嗎?既然如此,又怎麼會導致自己的悲劇呢?的確,在我們的印象中皇帝的權力是很大,他可以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但是熟悉歷史的人或愛看宮廷電視劇的人都應該知道,皇帝很多時候,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麼自由,如果他的政策危害到文官集團的利益,那麼文官集團內部就會拿出自己的倫理道德來教育皇帝或引出本朝成例壓制皇帝。這不禁使我想起《康熙王朝》裏的一個事,順治時期提出的"滿漢合同"即滿臣和漢臣融合,同爲一體,到康熙時都未能解決。原因很簡單,"滿漢合同"自然會削弱滿臣的主導地位,損害滿臣的利益,他們當然不能答應,以致這件事久久都不能和解。

又如戚繼光,爲建立新軍和保衛國家,不得不在理想與現實間遊離,這種遊離迫使他們投機取巧,巴結權貴,最終逃脫不了政治中的現實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在書中,所有的人物,無論地位,無論善惡,統統不能在自己的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他們或身敗或名裂,還有身敗兼名裂,沒有一個功德圓滿者。他們的個人理想、價值在這樣一個昏暗的時代裏,被社會現實擊得粉碎,而他們的人生也隨着湮滅了,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民族的悲劇。

首輔申時行對理想與事實的脫節,有一番深切的認識。他把人們口頭上公認的理想稱爲"陽",而把人們不能告人的私慾稱爲"陰"。

這樣說來,在他之前任的首輔張居正,他一面在皇帝和文武百官面前極力倡導節儉和所謂的正德,表明要如何輔佐皇帝處理政事,治理天下,而私底下卻私受賄賂,蓄養佳人,私生活極奢侈,這應該是陰陽兩面性的典型代表了吧。還有那些文官們,他們一面喊着要爲朝廷效力,爲皇帝效力,背地卻結黨營私,私受賄賂。 這不禁讓我想起當今社會的某種現狀,一些領導在各種場合不停地高喊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反腐倡廉......而平日裏不是被這個請,就是被那個宴,收禮收紅包就更不用說了。可見,陰陽兩重性,不光存在於萬曆年間,而且一直延續至今。

我想看這本書的目的應該是感知歷史,思索現實,啓迪未來。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500字二

1255年前,有一個王朝的叫做唐,有一個皇帝叫做唐玄宗李隆基,有一個矮胖子叫做安祿山。而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徹底的改變了唐朝的命運,曾經繁榮的唐朝從此陷入衰弱。這個年份成爲歷史的轉折點,被載入史冊。

424年前,有一個王朝叫做明,有一個皇帝叫做明神宗朱翊鈞,有一個神祕的年份叫做萬曆十五年(1587年),這個年份也是歷史的轉折點,被載入史冊。38、天已近黃昏,太陽慢慢地鑽進薄薄的雲層,變成了一個紅紅的圓球。西邊天際出現了比胖娃娃的.臉蛋還要紅還要嬌嫩的粉紅色。

這一年發生了三件大事兒。

第一件大事:戚繼光去世

戚繼光,在張居正死後的被調離薊州前線,前往廣州,職務未變。但是那曾經的舞臺,曾經的時代已經不再屬於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安度晚年。三十六年前,他從這裏出發,進京,趕考,征戰,練兵;三十六年後,戚繼光重返家鄉,妻子王氏棄他而去。曾經征戰三十餘載,曾經獲得無數榮譽的老將軍;曾經橫掃倭寇、蒙古的老將軍,在孤獨與淒涼中安然死去,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二月去世,年60,諡號“武毅”。

第二件大事:海瑞去世

海瑞,一代清官,死後僅留下紋銀十兩,生前倍受同僚攻擊、百姓崇拜,不貪污受賄、剛正不阿。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對海瑞的評價: “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樑”,在張居正死後,應詔前後擔任右僉都御史、南京吏部侍郎,與萬曆十五年(1587年)死在任上,年73。

第三件大事:萬曆皇帝徹底改變了

曾經一貫勤奮的萬曆皇帝突然變了,不上朝、不願意接見大臣,此時朝廷的內爭是十分嚴重。張居正死了,朝廷便像是無人看管的一盤散沙,彈劾奏章不斷,各黨相爭。

世間已無張居正,雖然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仍然在執行,但是已經無人能控制朝政了。所有的人都在爲了自己的官位、自己的利益不斷努力着。

在這樣一個時代,當首輔是困難的,必須面對衆官員的反對,必須贏得皇帝的贊同,必須付出時間與精力……這些限制着無數首輔們。張居正排除異己、爭奪權力、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他對明朝是有巨大貢獻的,他開創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時代,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作者黃仁宇也是在書中表達出了對張居正的推崇,作者在書中這樣說道:張居正的不在人間,使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它正在慢慢地陷於一個“憲法危機”之中。在開始的時候這種危機還令人難於理解,隨着歲月的流逝,政事的每下愈況,才真相大白,但是恢復正常步伐的機會卻已經一去而不復返了。

這本書中主要以人物爲主線,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戚繼光——孤獨的將領、李贄——自相沖突的哲學家,作者主要突出的介紹了當首輔的困難與當皇帝的煩惱,作者在書的末端這樣說道:“當一個人口衆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是的,大明王朝正在走向沒落,沒有張居正,或許大明會早多少年滅亡。一切都是未知數啊!

萬曆十五年,英文名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譯成漢語也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一年”,這是常常被史學家所忽略的一年,作者卻將這一被人早已忽略的一年寫出了萬曆十五年的風采!

這本書雖然不是名着,但是是一個美好的童話。但童話也不是完全美好的,因爲這裏面有一個惡毒的“老巫婆”——佟鐵蘭。她是絲絲的後媽。你們沒有猜錯,絲絲就是可愛的“小公主”。因爲絲絲的爸爸和媽媽因爲車禍而去世了,絲絲只好到了爸爸的前妻那去。那可惡的“老巫婆”就把絲絲當做他爸爸來折磨。事實上,只要是人,都不會想和佟鐵蘭在一起。她那暴躁的脾氣、諾大的嗓門、毫無教養的氣質,一看就讓人心生惡厭。佟鐵蘭還有一個兒子叫小白對母親,我萬分的內疚!可是作爲母親的我卻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在學習上女兒經常因爲我們回家晚了家庭作業沒有做(外婆不懂),在生活上基本上都是外婆照顧,我也很少陪她上公園,參加課外活動等,以至於女兒現在膽子很小,思維不活躍。每次元旦節、五一節、兒童節、國慶節,甚至春節,別的孩子可以在媽媽的帶領下去逛公園、外出旅遊,而我只能把我的女兒孤伶伶地關在家裏陪她外婆看一些無聊的電視,因爲這個時候我還在公司伏案工作,每當這時,我最怕面對的就是我的女兒,她會說:“媽媽,班上的同學都有爸爸媽媽帶他們去逛公園,你走入考場,我又看見了爸爸在門外爲我守候時他所擁有的那種柔和的目光。他看見了我在看他,立即像個小孩子似的對我擺了一個勝利的“V”手勢。我漸行漸遠,手中拿着那瓶水,像是沉甸甸的重物。我心中全然沒有剛纔那種困惑的自負心情,而是充滿着愛意與自信。2、慢慢地,琴聲漸漸變得激昂,彷彿月亮在慢慢升起,而海面上風也更大了,風讓海水跳躍起來,浪花捲着月光舞蹈,時不時還碰了碰沉睡中的礁石。“書籍是最好的老師。”在書中,我們能學到別人是怎樣寫好文章的,別人用了什麼表達方法,用了什麼描寫體現人物的某種品質、精神,別人是怎樣把外貌、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性格描寫出來的,讓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500字三

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爲“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譯爲“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先生並非如傳統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而是以1587年爲支點,將明後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於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我不是學歷史的,所謂“門內看行道,門外看熱鬧”,在熱鬧之餘,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涌過,一時感慨萬分,以求一吐爲快。

一歷史

歷史本無所謂錯與對,但人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總愛如此評論:“如果當年韓信在漢中自立爲王……”,“假如元朝大軍向日本進發不遇到海難……”,這些言論無法改變已過去的事實,有意義的在於總結經驗,以改造未來。昆德拉所言“永遠隆起的硬塊”意亦如此。

歷史是慾望推動的,衆多的慾望組成之合力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類開始住在樹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獵爲生,後覺得植物也不錯,於是開始了種植。當然,這其中固然有很多衝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從樹上跑下來的時候,其他的強烈反對,“野獸來了怎麼辦?”“在地上怎麼睡啊?……,這些反對和贊成衝突融合,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最初的人類公社,是人類最團結的時刻,因爲那時人常常捱餓,用馬斯洛的理論來說,就是人的需求還處於最低層——生理需求。要吃飽飯這統一的慾望就是團結的基石,同一團隊的人必須要相互配合才能獵取到食物。但通常這僅侷限於內部,在部落與部落之間,如何獲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協作解決的問題,資源爭鬥(搶地盤)則成了更能解決問題的手段,戰爭和掠奪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更高層次需求相應而生。得到尊重變成了理所當然的追求。由於得到尊重的主體必然是個人的,這種慾望徹底破壞了團結,成員之間相互衝突,出現了社會等級。

二道德

等級制度的確立並沒有徹底解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慾望的衝突,這種用暴力或者其他強制性力量對衝突進行緩衝,,這種衝突急迫地需要解決,同時勝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夠長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實際上就是對慾望的抑制,是對慾望衝突最有效的協調中和。

道德是神祕主義的法律,法律則意味着工具性,這種神祕主義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兩大特性同存。神祕主義是人類思維的黑洞,是超越人類理性思維之外的東西,中間蘊涵着最強大的能量,這就是道德這個工具難以控制的根源。希特勒從這個黑洞裏舀了一點能量出來便世界大亂,拉登沾了一點就能製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爲抑制人的慾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祕主義特點就意味着對道德的理解的多樣性。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如何吃麪包都做了嚴格的規定,這讓今天的我們感到好笑;伊斯蘭教的婦女們個個是蒙面大俠,讓漢人望而生畏;縱慾主義和禁慾主義的爭論今天依然激烈,這說明了道德由於其神祕主義特性,無力完成對慾望的徹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祕主義的法律,而不是單純的法律,有時相反成了慾望衝突中的武器工具。

事實上中華帝國從古到今,道德都成爲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漢王朝開始,就以道德爲根基建構社會制度,但德治始終是美麗的夢想,當管理體系中的大多數成員都把道德當成有效手段,整個社會呈兩幅畫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掛在口頭的目標,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對追求自己的私慾。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見,然後大家都懷着萬分景仰的心態仰望海瑞,心中卻想着自己的勾當,卻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就是中國政界的現狀。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絕大多數人都將仁義道德披上,穿上這件漂亮絢爛的衣服,以高尚的名義,行苟且之事。

中國古代的德治,畢竟是種境界,全民景仰,只因無法實現而不去要求自己的生活,然而現在的情況是,以國家的名義公然撒謊,在大家都知道是謊言的情況下,搞政治教育,三個代表,事實上連統治者自己也知道是個謊言,公然推行與所言不符之政策,此實爲世界奇觀之最。

總結:當道德變成謊言的時候,對慾望的抑制無能爲力的時候,何不撕掉這層厚厚的包袱,以獲新生?慾望是動力,過分地抑制慾望,也讓一切都變得死氣沉沉,自春秋戰國之後,中國從此敗落,蓋爲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