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十五年讀後感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歷代十五年讀後感

之前對於明朝的皇帝,我比較熟知的是開國皇帝朱元璋,通過起義的方式奪取長兄皇位的明成祖朱棣,還有就是歷史上比較幸運的被請出來做皇帝的嘉靖。但是當我讀完萬曆十五年這部書的時候,我覺得萬曆帶給整個大明王朝的影響要遠遠超過之前。下面是我對這部書的一部分內容寫的讀後感。

這部書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講述了萬曆即位後頭十年的事情,應該說在皇帝“有難”的時候,通常會禮賢下士,這個士就是“首輔”張居正。說實話,我從內心是很崇拜張居正的,他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也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改革家,也是一個富有愛心、忠臣之心的教育家。從文章中可以看出萬曆從小受到很嚴格、比較全面的學習,知識面很寬泛,儘管文章中暗喻他的童年是孤獨的,他的童年充滿了壓力和枯燥,但是我想說的是他是一個皇帝,如果一個從小就貪玩,無所事事的人怎能擔當的起一國之君?其實現代生活中的孩子們又何嘗不是呢?從小就要學習英語、漢語,學習鋼琴、舞蹈,報各種補習班來發展所謂的“特長”!

所以在我看來沒有最累,只有更累。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有意義的,那就足夠了。因爲但皇帝擁有莫大的權力時,他一定也必須要有所付出的。

文章前半段還是很具體的描寫了張居正在那段期間的“發跡史”,那樣的輝煌,位居權重的程度不是現在的我們能夠想象到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張居正那種那種雷厲風行、鐵面無私的性格在當時的辦事過程中還是卓有成效的。我想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去看待這一個人物。首先我要說的是他是偉大的,不僅僅是因爲他是改革的先驅者,除惡霸,體恤百姓,絕對是一代名臣的典範。在皇宮中禁止鋪張浪費,打擊鬼神迷信,以天下蒼生爲己任,處處以古人爲鑑,以江山社稷爲重。在社會上提倡節儉,文章提到的那段時期官員們的俸祿都是微薄的,僅能勉強維持家用,更別提那些宮女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他的這種鐵面無私的態度,得罪了很多朝廷的高級文武官員,也損害了宦官的利益,所以可想而知他“呼風喚雨”的日子很快就要到頭了!當然我們也可以猜到張居正最後的下場會很慘!!!

除了破除習俗,改善風氣以外,張居正在早年間還掌握着人事罷免的大權,甚至包括萬曆的老師也都是由他親自任命的。所以說這時的張居正“專權”也是不爲過的。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的就是所謂的專權與否判斷的根據在於皇帝本身,同樣的管轄範圍廣,有些人就被描寫成“鞠躬盡瘁”,而有些人就是“跋扈專斷”。在萬曆即位的前十年裏,由於兩位皇太后無條件信任以及皇帝的年幼而盲目崇拜,他們對張居正採取的是“完全信任”或者說是“姑息容忍”的態度。正所謂任你百官羣臣怎麼彈-劾,我就是相信張首輔。這就爲張居正進行改革,施展自己的才華奠定了政治基礎,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可靠的“大舞臺”。文章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頗深。萬曆皇帝從即位以來就不斷受到這樣的教育:他之所以能貴爲天子乃是天意,天意能否長久保持不變則在於人和。要使百姓安居樂業,他應當審慎地選擇稱職的官吏;而要選擇稱職的官吏,他又必須信任張先生。從這些文字中中我們真的能夠感受到這種君主對臣子無條件的信任。但是張居正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恰恰就敗在自己對“伴君如伴虎”這句話的.理解上了。歷代王朝皇權和相權永遠都是矛盾的,彼此對立的存在於中國的 歷史中。試想想,一旦皇帝羽翼豐滿,他怎麼會容忍自己的臣下勝過自己,怎麼能容忍自己的臣子擁有更多的權力,更不會容忍自己的權力將要受到制約。所以張居正即使是沒有那些小人的誣陷,也遲早會走上這一步的。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就是張居正這個人比較愛“面子”,喜歡別人能夠肯定他,誇讚他,所以這種“高調”就會受到別人的嫉妒甚至視爲“眼中釘”,當然之後的排擠就會變得理所當然。這也就不難理解明明是一代忠臣,到最後卻落的個如此可悲的下常可悲呀!所以說低調很重要,以低姿態的姿勢進行自己的生活以及事業,會使你碰到較少的坎坷和挫折,少一些是非!謙卑之心時刻要有!

顯然,表演總有結束的時候,舞臺總有坍塌的時候,張居正在經歷了自己人生短暫的輝煌之後各種報復開始接踵而至。應當說他的下場是很慘的。造成他這種下場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我認爲最重要的人物還是皇帝本身。我說多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允許自己臣子的影響力、號召力在自己之上,皇權豈能容忍旁落?萬曆意識到要想成爲一個獨攬大權的名副其實的君主,第一件事情是使他的朝廷擺脫張居正的影響。那張居正的軀體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的影子仍然籠罩着這個朝廷。朝中的文武百官根據對張居正的態度而分爲兩派,要就是擁護張居正,要就是反對張居正。顯然皇帝是想要扳倒張居正的,這時的朝勢顯然也是有助於他的,於是他就利用這個“引子”,大幹一場,把張居正的黨羽全部清除,因爲他天真的以爲這樣做就能使他的朝廷擺脫張居正的影響肅清其黨羽,這樣自己就能將大權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上。

但是事實卻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元輔張居正死後被清算,大伴馮保被驅逐出京,皇帝至此已經實際掌握了政府的大權。但是不久以後,他就會發覺他擺脫了張、馮之後所得到的自主之權仍然受到種種約束,即使貴爲天子,也不過是一種制度所需要產物。他逐漸明白,倒掉張居正,真正的受益者並不是他自己。在倒張的人物中可以分爲兩類。一類人物強硬而堅決,同時又頑固而拘泥。張居正的案件一經結束,他們立即把攻擊的目標轉向皇帝。在勸諫的名義下,他們批評皇帝奢侈懶惰,個人享樂至上,寵愛德妃鄭氏而冷落恭妃王氏,如此等等。總而言之,他們要把他強迫納入他們所設置的規範,而不讓他的個性自由發展。另一類人物則乾脆是爲了爭權奪利。他們利用道德上的辭藻作爲裝飾,聲稱只有他們才能具有如此的眼光及力量來暴露張馮集團的本質。而張馮被劾之後在朝廷上空出來的大批職務,他們就當仁不讓,安排親友。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此時皇帝的權限和職責已經和他的前代大不相同了。他的祖先,一言一行都被臣下恭維爲絕對的道德標準,而他卻是在他的臣僚教育之下長大的。他的責任範圍乃是這羣文臣們所安排的。他的感情更需作絕對的抑制。

用文章的話來說就是“這樣的一個皇帝,實際上已經不是國事的處置者,而是處置國事的一個權威性的象徵。他應該做到寓至善於無形。如果他能夠保持感情與個性的真空,經常演習各種禮儀,以增強抽象的倫理觀念,他就和上述要求恰相符合。”

由上我們不僅僅能夠感受到一代帝王面對自己的權力受限的那種無能爲力,那種頹敗、蕭條的政治和經濟局面便由此形成。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明朝很難出現一段國家繁榮、昌盛時期。究其原因,我總結了以下幾點:1.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農民起義出身,本身他的見識就很淺,氣量和胸襟就不足,(由其開國後大殺功臣便是一個很好的佐證),所以在權力方面,他爲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廢除了宰相,改變了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的皇權和相權之爭。但是設立的首輔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宰相的作用,只要是皇帝沒有足夠的能力制衡羣臣,廢除宰相又有何用?這樣只是增加了皇上的負擔,讓羣臣無實權在手。第二,朱元璋是農民起義出身,所以他深諳軍事武裝的厲害,所以在用人方面一大批文官佔據了主題,不幸的是,在那個年代程朱理學已經相當的成熟,人們只要按照這些法則去做就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權,撼動其統治地位。三是由於農民出身,所以朱元璋對於農業和農民採取了很多修養生息的措施,衆所周知明朝的賦稅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幾個最低的年代之一。但是我認爲他沒有找到百姓生活困頓,飢寒交迫的根源在哪裏,上有皇上的政策,下有地方官吏的對策,正所謂“天高皇帝遠”,事實上明朝的百姓生活並沒有明顯的改善,因爲許多地方官吏都是藉着朝廷的名義徵收許多沒由來的稅,百姓苦不堪言,而明朝的國庫也不是那麼富有,所以大把的財富到了哪裏,我們不得而知。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出明朝的貪污現象會有多麼嚴重,明朝的政治體制會有多“清明”!

話又說回來了,在現代社會我們國家和政府多年來始終把“三農”問題當成國家發展的首要問題,沒錯,農業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基,這個方向是沒錯的。而且我們的政府也做了很多措施來保障農民利益,例如完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以解決百姓看病難,看不起病的難題;國家鼓勵種植小麥,每年按照種植面積享有補貼。。。。。。

應當說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鄉矛盾,但是從長遠利益來說這些都還是杯水車薪。我認爲現在的耽誤之際是要從農民的利益出發,解決矛盾。一是要完善農村的產品市場,爲什麼就算有了補貼許多農民還是不願種植小麥,因爲市場不好,收益不高,有些年份根本還賣不出去。所以規範市場讓小麥成爲一個高效益的經濟作物,我相信:那時候就算沒有補貼,我們的農業也一定會更加繁榮,我們的官民關係才能更和諧。二是整治官府體系,地方官府是代表國家直接和農民打交道的,所以在這個環節如果存在一些腐-敗問題,使得農民的利益受到侵害,那不僅僅使政府的威信受到損失,而且國家的權益也會進一步的削弱。所以這些“民官”很重要,政治清明的社會需要大家共同來創建,來維護。

我們再回到萬曆時代,龐大的國家政治萎靡不振,官僚腐-敗,區區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就像改變這一切,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說萬曆是可悲的,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後來的他像當年的嘉靖一樣怠慢朝政,將治理國家視爲兒戲,無情的糟蹋着祖宗留下來的家業。

所以名義上萬歷皇帝是天子,是一國之君,但他實際上是受制於朝廷的。萬曆皇帝在經歷了這次失敗之後,心灰意冷,於是就故意怠慢朝政,打着老子“無爲而治”的旗號,任由朝廷的墮落。於是大明王朝便在這種“孩子氣”的報復中愈來愈沉淪、直至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