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範文

我們仨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苦難,最終卻沒換來諸多幸福。天人永隔,陰陽擋不住綿長的思念,更擋不住結髮之情,血脈之親。我們仨,錢鍾書,楊絳,錢瑗。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到的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範文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一)

相親相愛的我們仨,血脈相連的我們仨,無法分割的我們仨。

我們仨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苦難,最終卻沒換來諸多幸福。天人永隔,陰陽擋不住綿長的思念,更擋不住結髮之情,血脈之親。我們仨,錢鍾書,楊絳,錢瑗。

這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論其平凡,是因爲他們像千萬家庭一樣,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論其不平凡,是因爲他們都在自己的事業方面都有所貢獻。其實世間哪有不凡,萬物皆有靈,有靈則有情,親情可謂佔據大半。在親人面前,我們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人,他們永遠會牽掛我們,而我們也會依賴他們。

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畫。從懵懂少女,到爲人妻,再到爲人母,這就是一個女人的一生。當然,這中間還有許多故事。文章開頭,描繪了一個夢境,一個至親生命將盡的夢境。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夢。生,爲夢的開始,殤,爲夢的泯滅。人生不應該因爲恐懼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許,將人生當成一場夢,不失爲一種豁達。

作者全文行筆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只是將故事平靜地敘述出來,儼然像一個旁觀者。我不知楊絳先生寫此書時是何等心境,但我認爲,其實不然。看似波瀾不驚,但卻波濤暗涌,字裏行間卻飄散着淡淡的思念。也許經歷過生離死別,年華蒼蒼,看淡了所謂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紅塵,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兩個至親,普通人應該承受不了。沒有先生強大的心境,也理應學會豁達,而不是爲生死之事沉淪,要爲他們好好活着。

記住一切你曾經擁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擁有的,寄希望於你即將擁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我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這本書中充滿的不過是生活的片斷,對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聽到過一滴懷念的淚水?堅強,在堅強中得到了磨練;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賦予以色彩。“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一切終究會改變;改變的代價是高昂的,然而我們必須付出以執著。前人植樹後人乘涼,當我們將真心付出,我們的後代必會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麼?在愛因斯坦眼中,不過是不能聽莫扎特罷了。成敗何足道,看破煙雲,就讓那一份溫情伴隨我們走向路途的終點。

書中最後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願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着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二)

“世界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玻璃脆”書中如是說,那麼他們仨從女兒錢瑗出生到死去這六十年,一直飽有的這份親情還算堅牢吧,按一輩子的長度來計算的話。錢鍾書和楊絳堪稱夫妻模範,錢對楊的那番“遇見她之前沒想過結婚,娶了她不後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 mate啊。

以上爲昨日晚上所寫,寫不下去,今天中午繼續。

其實我最佩服最喜歡的是他們那種對名利淡然的心態,在他們心裏只有自己鍾愛的文學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錢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這是多麼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又豈能達到這境界呢,別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聞達可已聞達,我們呢,庸碌小輩,拼命掙扎。換句話說,他已經獲得了就不在乎,(當然也有可能在他沒獲得之前也不在乎),我們連獲得這份殊榮的門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誇的歌詞,想起裏面那個小人物的用大動作來博人們關注,怕被遺忘就用浮誇的表演來放大自己,未嘗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個。特別是在北京這個地方,特別是在20歲這個年紀,腦袋裏的幻想,心胸的壯志,被現實中的默默無聞強烈的壓抑着。這種感覺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覺得自己明明應該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別人的膜拜,前程似錦,指點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萬個可是。所以真的會那樣去做——其實怕被忘記,才放大來演吧。

或許年輕人本該就迷茫的吧。在你20歲這個年紀,你憑什麼去擁有別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換來的成績,你憑什麼衆星拱月做人羣中的核心,你憑什麼要求別人給你機會要求別人認可你。這個你指的是我,相比去衝去闖,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對自己狠不下心來。

說回他們仨,都是書蟲,我覺得做書蟲書癡是件很酷的事情,嗜書如命,很棒的誇讚。我不知道他們爲什麼喜歡讀書,是什麼樣的心態,至於我自己,我挺享受看書的,說的肉麻點,看書的時候我覺得那種獲取知識的慾望在驅動我,在獲取知識之後的那種滿足感又奇妙無比,我看的書越多我會發現我要看的書越多,發覺自己看的書是那麼的少,世界是那麼廣袤,恨不得將全世界的好書都看完。很多人將讀書的動機歸爲能增長見識和智慧云云的,我覺得不然,那只是結果,我的動機就是我喜歡讀書,我喜歡處於那種狀態,就像喜歡打球喜歡旅行喜歡逛街什麼之類的正常愛好一樣,而獲得智慧知識那只是結果,順其自然的結果,不必去強求的結果。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才能一直讀下去。

再扯兩句家庭,前兩天媽媽給我微信說爸爸又嘰裏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給爸爸發了條短信,其實內容不過於別生氣,一家人,要珍惜,我愛你。但是我是帶有感情去發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這個家庭裏,我的父母姐姐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他們很少去透露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愛,那麼就讓我負起這個責任,告訴其他三個人,“我們四”是相親相愛打死不離的家人,珍惜這世情緣。寫到這裏,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

說是讀後感,基本沒牽涉到他們仨什麼事,只是借題發揮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懶得去管這麼多,不知道還要寫什麼,所以就不寫了,望下次寫的好點,望長寫長有。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三)

《我們仨》這本書有三個部分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第一二部分在寫夢,一個萬里長夢。在夢中的古驛站上他們相遇相失。正如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書中這樣寫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會時,他問我還做夢不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於是楊絳先生便娓娓道來這個萬里長夢。

第三部分是回憶這個家的`點點滴滴。楊絳先生一家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則稱之爲“石子”。楊絳先生也描寫許多當時如火如荼運動,但這並不是楊絳先生的筆下的核心內容,她將眼光放在了運動中的人,在頻繁的政治運動下,他們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在遭遇中如何廝守在一起纔是她要說的她想說的,狂風暴雨也變成了那和風細雨,她寫的依然是生活中的瑣事,比如他們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數次搬家,如何離羣索居遠離政治運動,看是平淡,可是平靜何嘗不是他們一家的生活態度。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有的只是學術上的鑽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可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63年。楊絳先生被稱爲“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又怎麼樣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母親,一位妻子。而她卻在短短的一年內失去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正應了那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琉璃易碎彩雲散。

楊絳先生在書中寫到,人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

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

楊絳先生的這本書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她的幸福和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裏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那安定於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和相濡以沫如親情般的愛情已經把他們仨永遠聯結在一起,家的意義也在此書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她用文字回憶一家三口的點點滴滴。雖然忍受着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慟,雖然親人愛人先自己而去,雖然在這個無法稱之爲家的寓所獨自生活,楊先生還是在筆下尋到一點慰藉。我想擁有回憶的人是幸福的。大家可以在閒暇之餘翻閱一二,體會期中平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