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龍》教學片斷賞析

1.特級教師於漪在《變色龍》教學中怎樣“激疑”?

《變色龍》教學片斷賞析

教學中的程式化、滿堂灌,是束縛學生思維的桎梏。知識是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獲取的。課要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學有所得,教師要善於“激疑”。“激疑”要“激”在關鍵處。從前北方賣皮襖店家有句順口溜,叫做“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這個比方也適應於“激疑”。因爲課堂提問,抓住了文章的要“領”,學生就會思路開闊,觸類旁通,就能吃透文章的精髓。

比如《變色龍》一文,學生在課本發下來時就看了,覺得好玩,並不真正理解。針對這一點,於漪講課中就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變”,特別注意一些表現力很強的動詞和人對狗稱呼的一次次變化。在邊爭論邊思考中,學生既認真閱讀了課文,又很快熟悉了故事的情節,並很好地掌握主人公趨炎附勢、欺壓百姓的醜惡靈魂。

——徐金海、金正揚《中學語文教學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精心選擇“突破口”

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貴在“處理”教材,選擇較佳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應當因文而宜,能儘可能地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啓發學生展開思維,並能牽一髮動全身,對於理解全文思想內容,領會作品主題和寫作特色起關鍵作用的,或作品結構,或中心情節,或某一場面,甚至某一句話,某一個詞。

如講讀契訶夫小說《變色龍》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首飾匠赫留金的手指究竟是怎麼破的?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仔細閱讀課文,發言熱烈,但始終找不到一致的明確的答案。我說,這不是因爲同學們水平差或者讀書不仔細,而是作者的高明之處。雖然奧楚蔑洛夫一到廣場就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最終沒有真正弄清案件真相,卻反覆圍繞“這到底是誰家的狗”的問題一步步發展情節,直至篇末,這更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思維。奧楚蔑洛夫的語言、動作、神態、對赫留金的處置全是隨着狗主人的變化而變化,一個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的沙俄統治階級的走狗的典型形象在學生中十分清晰,“變色龍”的題意毋需贅言,一點即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不明)”與“這到底是誰家的狗”“(將軍的哥哥)”這兩句話對應板書,本文的諷刺意義學生也就不難理解了。

以上例子,是否真切實可行,我不敢妄加斷語。但我總感到致力於這樣做,是有利於調動學生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的,是有利於思維能力的培養的,是有利於突出重點,避免面面俱到的.,也有可能使精講落到實處的。

——孫承安《精心選擇“突破口”——教學〈變色龍〉〈一件小事〉〈死海不死〉札記》《教學月刊》中學文科版。1988年第4期)

3.運用好“朗讀”教學法

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有表情的朗讀訓練,是促使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又一關鍵。運用朗讀手段,可以使學生領會人物個性化語言的奧妙。若把學生分成不同的組,依照課文中不同身份,去化裝朗讀,效果會更好。如《變色龍》中第二十五節,於漪教師的一個學生在讀“整個臉上洋溢着含笑的溫情”時,拉長了語調,繪聲繪色,引得同學們鬨堂大笑。在笑聲中,既增強了同學們對“變色龍”的印象,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徐金海金正揚《中學語文教學探索》

《變色龍》一文中的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有什麼作用?

細節描寫,就是指某些細小生動而又能很好地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環節和情節。寫人物,除了要寫他們所經歷的重大事件的重要行動外,對於那些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生動的生活細節,如能成功地加以描寫,可以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更鮮明,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變色龍》的開頭,寫奧楚蔑洛夫穿着新的軍大衣。當他聽說狗是將軍家的,嚇得渾身冒汗,於是藉口天熱,脫了軍大衣,表現他畏懼權貴的卑下心理。此後,他斷定狗不是將軍的,而圍觀的人羣中有人說是將軍家的,他心慌意亂,爲掩飾自己的窘態,又穿上了大衣。最後,他醜態出盡,威風掃地,於是裹緊大衣“徑自走了”。同一件大衣,由“穿”到“脫”,又由“脫”到“穿”,最後“裹緊”,惟妙惟肖地繪出了“變色龍”的本質,前後照應,結構嚴謹。

如上所述,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突出作品的主題都有一定的作用。不過,動用細節描寫要注意兩點:

一、細節描寫必須真實典型。一切繁瑣、虛假的細節,都會損壞人物的性格,損傷作品的主題。

二、細節描寫要同環境描寫、人物描寫密切結合,不能截然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