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翻譯賞析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永遇樂》翻譯賞析

[譯文] 那長期在外地的遊子,看那山中的歸路,苦苦地思念着故鄉家園。

[出自] 蘇軾 《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空鎖樓中燕。古中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爲餘浩嘆。

⑴彭城:今江蘇徐州。燕子樓:唐徐州尚書張建封(一說張建封之子張愔)爲其愛妓盼盼在宅邸所築小樓。

⑵紞如:擊鼓聲。

⑶鏗然:清越的音響。

⑷夢雲:夜夢神女朝雲。雲,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賦》楚王夢見神女:“朝爲行雲,暮爲行雨”。驚斷:驚醒。

⑸心眼:心願。

⑹黃樓:徐州東門上的大樓,蘇軾徐州知州時建造。

  譯文:

明月如霜般潔白,好風就如同清水一樣清涼,秋天的夜景清幽無限。彎彎的水渠中,魚兒跳出水面,圓圓的荷葉上,露珠隨風落下,但夜深人靜,這樣好的美景卻無人看見。三更鼓聲,聲聲響徹夜空,一片樹葉悄悄落到地上,輕音竟把我的夢驚斷。夜色茫茫,再也見不到黃昏時的景色,醒來後我把小園處處尋遍。

那長期在外地的遊子早已疲倦,看那山中的歸路,對着故鄉家園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樓空空蕩蕩,佳人盼盼已經不在,樓中的畫堂裏空留着那呢喃雙燕。古今萬事皆成空,還有幾人能從夢中醒來,有的只是難了的舊歡新怨。後世有人,面對着這黃樓夜色,定會爲我深深長嘆。

  賞析

這首詞作於蘇軾知徐州期間。小序中的“彭城”是徐州的古稱。盼盼,姓關,唐朝人。白居易《燕子樓三首》詩序雲:“徐州故尚書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態……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白氏所謂“尚書”,後世(包括蘇軾)多以爲是張建封,但據考證當爲張建封之子張愔。

神宗元豐元年(1078)十月的一個夜晚,蘇軾宿於燕子樓,夢到盼盼。醒來後十分感慨,寫下這首別具意境的佳作,在寫景之中,充滿了懷古傷今之意。

  句解: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月色明亮,皎潔如霜;秋風柔和,清涼如水。這清幽的夜色多麼迷人!詞一開頭就描繪了燕子樓小園夜景。以霜喻月光,在古詩詞中並不少見。霜帶着清冷的感覺,使得月光也帶着絲絲涼意,表現出了秋夜的時令特徵。以水形容月光也很常見,但以水喻風卻是別出心裁,突出了“好風”帶給人的舒適感,彷彿柔和、清涼的水輕輕滑過皮膚一樣。從作者對明月和好風的描繪中,已經可以感受到他對這美好夜色的喜愛之情;接着又以“清景無限”總結,讚賞之情溢於言表。“清”既是作者當時的感受,也是我們閱讀時的感受,它恰到好處地概括了燕子樓夜色的清幽。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彎彎的池塘裏,不時聽到響動,那是魚兒在歡跳;圓圓的荷葉上,露珠滾動着,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一顆顆晶瑩的珍珠。只可惜,寂靜的深夜,無人欣賞。“曲港”,彎曲的河港,這裏指小園中的池塘。魚往上跳,露往下瀉,相映成趣,有一種動態美。同時,魚跳暗點人靜,露瀉可見夜深。

自然景色無所謂“寂寞”,這是作者移情於景的結果。也許他有感於燕子樓中獨居十餘年的盼盼的孤寂,也許是感慨於自己的落寞。總之,這“寂寞”之中包含着作者複雜的內心感受。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夜色深沉,三更的鼓聲突然傳來;萬籟俱寂中,聽得見樹葉掉落地面,“鏗”的一聲如金石一般清脆。作者從夢中驚醒,禁不住悵然若失,黯然神傷。

"紞”,擊鼓聲;“如”,助詞。“鏗然”,金石聲。作者用“鏗然”這一形象而又帶誇張的詞語,既精細地寫出樹葉落地聲音的清晰,包含了豐富的感受,又從聽覺上造成動靜的`對比,從而生動地烘托出月夜倍加幽靜的情境。應該說,這是他的一種幻覺。“夢雲”,借宋玉《高唐賦》言楚王夢巫山神女自稱“旦爲朝雲,暮爲行雨”事,喻自己“夢盼盼”。作者的高明在於根本未寫夢中情形,而只寫了夢醒後的悵然。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夢醒之後,作者再也無法入睡,於是起身去追尋夢中的情景。夜色茫茫,他走遍了小園,但什麼也沒找到。“夜茫茫”,照應“清景無限”,帶有暗淡感傷的色彩。他爲什麼心緒茫然,若有所失呢?下闋作了回答。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這幾句帶有深沉的身世之感:我漂泊天涯,已經厭倦宦遊;多少次遙望山中的歸鄉之路,直叫人望眼欲穿,心都碎了。自捲入因變法而起的政治漩渦以來,蘇軾外任已經多年,而且多次調動。在此期間,他的作品充滿了厭倦仕途、盼歸田園的思想。

杜甫詩云:“天畔登樓眼,隨春入故園。”蘇軾化用杜詩。“望斷”二字,道出思鄉情切,伴有無限的悽楚與無奈。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望斷歸路,卻不知何時纔是歸期。作者的思緒又回到眼前:幾百年過去,燕子樓已空空如也,當年的佳人又在哪裏呢?我所見到的,只有深鎖在樓上的燕子。

發生在燕子樓中的愛情故事,有寫不完的悲歡離合,但作者只十三個字便說盡了。同時,將今昔不露痕跡地綰合在一起,在人去樓空的懷古感傷中,滲透着作者落寞的心緒。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古往今來,人生猶如一場大夢。人們什麼時候真正醒來過?只因歡怨之情未斷。

這裏的夢,呼應上片作者被驚醒的夢,但已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世事如過眼雲煙,人們卻常常糾纏於名利、離合、愛恨之中,何曾有過真正的超脫?作者由盼盼之事,推及人生,感慨良多。

異時對,黃樓夜景,爲餘浩嘆

蘇軾初到徐州,黃河氾濫,他親率徐州軍民防洪。第二年又築堤以防洪水再至,並建黃樓以鎮水勢。就在蘇軾寫這首詞的前一個月,有三十多位名士歡聚黃樓,慶祝黃樓落成。但是,這些很快也將成爲歷史,所以作者說:我現在爲“燕子樓空”而感嘆,將來必然也會有人對着黃樓夜景爲自己感嘆。

黃樓是蘇軾徐州政績的象徵。如果說前面是對紅塵兒女“舊歡新怨”的超脫,那麼這裏則表現出對自己建功立業的人生追求的反思,對現實以至未來的思考。

評解

這首詞有一種人生空幻的淡漠感,隱藏着作者尋求解脫的出世之意。全詞調子比較低沉,這正是動盪的政局和厭倦官場的心理在詞作中的折射。寫這首詞後不到一年,蘇軾就鋃鐺入獄了。

全詞和婉淡麗而不失高曠清雄,議論灑脫而不流於枯燥乏味。“燕子樓空”三句,深得後人讚賞。其妙處如清代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雲:“殆以示詠古之超宕,貴神情不貴跡象也。”作者是寫懷古詞,不是寫歷史故事,因此無意在寫古方面多費筆墨,而是遺貌取神,將景、情、理熔於一爐,偏重於寫景抒情。正是由於作者寫景如畫,寄情於景,情中有理,懷古而不膠着於古,抒懷而不空洞,因此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